生态技术创新论文

2022-05-0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和加剧,生态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证生态技术创新的背景、传统生态技术创新的局限和我国生态技术创新的现状等几个方面,认为生态技术产业化是推动生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技术创新论文 篇1:

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对生态技术创新的概念、环境规制的界定和划分,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对现有文献简要评析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环境规制;生态技术创新;波特假说

随着柴静公益宣传片《穹顶之下》的热播,生态和环境问题愈发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创新尤其是以生态创新来支撑我国生态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将成为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而生态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环境规制的促使和推动。因此,研究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技术创新的概念

James和Fussler(1996)首次提出生态技术创新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开发能够带来商业价值且同时显著降低环境危害性的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Rennings(2000)认为生态技术创新是由那些对生态环境有益,有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有所改变的或者新颖的措施、制度、工序及产品所构成的一类技术创新。Angelo等(2012)则指出生态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少公企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学者也对生态技术创新进行了界定,董颖和石磊(2010)将生态技术创新定义为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并指出末端治理也应当包含在生态技术创新范围之内。

二、环境规制的界定与划分

最初,环境规制被认为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手段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包括非市场转让性的许可证、禁令等,其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均由政府相关部门一手操办,市场和企业并无多少活动余地。之后,由于人们发现环保补助、减免税收等经济刺激手段亦具备环境规制的功能和作用,便随之修正了环境规制的定义,将其补充概括为政府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基于此,以Jaffe(2002)为代表的学者将环境规制划分为两个维度:强制性的环境规制,如政府制定的必须达到的统一污染控制标准;和激励性的环境规制,如基于市场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手段。

三、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影响

由于生态技术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在推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市场配置的无效性,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方能达到社会福利最有状态,因此政府的环境规制是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波特(1995)提出了著名的双赢假设,即波特假说:合理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行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新古典经济学家就该双赢假设进行了批评,Jaffe &Palmer(1997)认为,环境规制只会在个别情况下产生机会成本冲抵,从而激励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完善了波特假说,就环境规制激励下的双赢模式存在性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理论阐述。无论怎样,波特颇具争议性的双赢假设都激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去探索环境规制和生态技术创新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相关研究都更倾向于支持波特假说。如Lanoie(2007)以欧盟为例,认为环境规制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生态技术创新。Kammerer(2009)发现,政府的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越有可能引入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更广泛的生态产品创新,同时正向影响企业绩效。Lee(2010)的研究表明,政府对环境监管力度越大,对生态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大。

四、小结

综上所述,环境规制是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较发展中国家更为严厉和有效,导致研究得出的关于生态技术创新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情境下,开展本土化的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研究,以便探明影响我国企业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并且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Fussler C, James P. Driving Eco-innovation: A Break thorough discipline for 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M].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6

[2]Rennings K. Redefining innovation: 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

[3]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

[4]OECD.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and Eco-innovation Paris OECD.2009.

[5]董颖,石磊.“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 2013, 33(3):809-824.

作者:黄镜如

生态技术创新论文 篇2: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问题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和加剧,生态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证生态技术创新的背景、传统生态技术创新的局限和我国生态技术创新的现状等几个方面,认为生态技术产业化是推动生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生态技术 创新 产业化 对策

1992年起,我国开始进行区域生态工程的试验。目前,一些地区生态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生态技术创新还面临着一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技术创新及生态技术产业化

1.生态技术创新的背景

生态技术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因为传统农业技术是对自然界生物生长过程的利用和强化,而植物的生长过程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使得污染控制技术等环保技术发展起来。尤其是1963年美国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著作的发表,使人类越发意识到到技术创新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双刃效应”。人类对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普遍关注,急需技术创新的发展和进步,以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时生态技术创新显得日益重要。

2.生态技术创新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公认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生态技术创新是指生态技术本身的创新,要求出现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狭义生态技术创新又可分为末端技术的创新、工艺导向型技术创新和产品导向型技术创新。广义生态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一是指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人生态观念,使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基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生态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生态型、系统性和效益型等基本特征。

3.传统技术创新与生态技术创新

传统技术创新主要追求经济效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服务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单纯的经济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实际上,传统技术创新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面临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如生态危机和人的“非人化”等问题。生态技术创新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因为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传统技术创新的局限,除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的生态效益在技术创新中日益受到重视。

4.我国生态技术创新面临的难题

(1)生态技术创新意识逐步增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生态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外部正效应,可以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废水排污技术的创新,不但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还为社会和人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生态技术创新面临的难题。如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措施还比较少。

5.生态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生态技术创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生态技术产业化是生态技术创新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的关键,一方面生态技术的发展要走一条产业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其发展有永续的动力;另一方面生态技术还需要向其他产业参透,形成生态技术创新的环境,实现产业生态化改造的目标。

二、 推进我国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生态技术产业化在生态技术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必须创造一种机制和氛围,大力推进生态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但均不可或缺的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公众在消费它时容易产生“免费搭车”现象。这种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必须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强化各项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排污的收费标准和企业使用传统技术的成本,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激励等措施,使企业在生态技术创新时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2.引导企业成为生态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主体

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去实现,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同样应该成为生态技术产业化的主体。

(1)要使企业有动力主动地选择引进生态技术创新成果,这必须首先使企业具有生态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要使企业内部加大研发投入、成为生态技术的研发主体。技术创新的推动应该是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其中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一直比较低,2000年在全部的R&D投入中,企业投入部分占57.6%,政府投入占33.4%。虽然看起来企业的投入比重是占主体地位的,实际上投入水平比较低,只占企业销售总额的0.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3%左右。

3.完善生态技术产业化的市场环境

市场是生态技术创新的起点,也是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充分,市场机制还未健全,可能对生态技术产业化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将这种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1)树立正确的生态技术效益评价体系。传统的技术评价体系是以GDP产值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只注重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

(2)规范产权制度,健全各项市场法律法规。市场法规体系可以规范技术成果的市场交易,保证各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3)鼓励生态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我国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近年来蓬勃发展,但还不是十分规范,政府应该进一步扶持、规范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使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加大对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促进生态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随着生态技术不断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和领域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做保证,因此必须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生态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

(1)生态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情和市场需要,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生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2)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包括政府的推介、中介机构的市场化推广等形式。

(3)对生态技术创新转化的成果进行跟踪服务、调查,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技术成果应用中反映出来的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使生态技术的发展更符合实际的需要。

5.促进形成有利于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

生态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人才的推动。生态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现代生态意识、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并用。

(1)目标导向是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企业内部的知识传递和技术培训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企业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人才的培养。

(3)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也是充分发挥人才创造才能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市场体系,使人才市场成为人才合理流动的载体,促进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

6.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

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经济的运行,生态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1)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从宏观上完善金融体系对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如中央银行确定有利于生态技术产业发展的信贷标准、国家政策性银行增加对生态技术创新项目的专项拨款等。

(2)完善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为生态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包括资本市场、企业证券市场等。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规范金融活动,使金融活动对生态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代 锦: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2)

[2]荣 诚:生态技术研究初探.中国软科学,2004(5)

[3]贾 无:济南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万方数据网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数据来源:国家科技成果网,www.nast.org.cn

作者:张美云

生态技术创新论文 篇3:

生态技术创新引力演绎:从效用论到有效需求论

摘要: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产品、资源和环境问题唤醒了绿色需求,这也是人类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的必然。从效用到有效需求,绿色需求的作用不断演绎,通过变革消费方式,形成绿色市场,给企业以引力,拉动其更新生产观念,开展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既有利于企业保持永续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国家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绿色需求;技术创新;有效需求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核心能力之争,核心能力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工业社会,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生产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1]。这种线性增长模式带来的负面作用已显现出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必须通过生态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行绿色化生产,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协调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关系。

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熊彼特,很多学者对始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研究进行了深化研究,通过归纳,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起源和类型研究;二是过程研究,涉及到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产业创新模式等;三是战略研究,涉及到竞争优势、价值链、技术演化趋势、创新能力等。技术创新的动力源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包括两类: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引。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分析表明,60%-80%的创新都是由需求拉动的。所以说,未来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需求的“引力”作用。本文依据效用论和有效需求论,从绿色需求出发,分析生态技术创新的“引力”演绎及其对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国家生态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效用论与有效需求论的差异

效用是人对其自身需求被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效用既来自于需求,又反作用于需求,产生有效需求。换句话说,有效需求是被融入了效用的需求。但是,效用不同于有效需求,不仅在于产生的背景不同,而且在于效用具有微观性,有效需求既具有微观性也具有宏观性。

(一)产生背景的不同

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于19世纪70年代分别先后提出,共同揭开了“边际革命”的序幕。那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它既为社会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本数量,又迅速发展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从而出现了19世纪50-60年代工业高涨时期[2],社会生产成倍地增长。同时,工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农业封建关系的长期残余,使广大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导致商品供过于求,生产相对过剩,企业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为了抢占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和争夺;另一方面,企业更加重视商品销售,市场营销观念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正如杰文斯所说:“我们专为消费,才去劳动,才去生产;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亦须参考我们所要消费的种类与数量来决定”[3]。为了更快地推销产品,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精密预料顾客的嗜好与需要”[3]。“凡能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东西,都可以有效用”[3]。生产的急剧增加势必导致各种资源供应的紧张,为了使多种选择用途的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到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经济学理论是建筑在最后效用程度这一个函数上的”[3]。

总第428期朱其忠:生态技术创新引力演绎:从效用论到有效需求论····商 业 研 究2012/12有效需求理论的演进轨迹是先“微观”后“宏观”。它最早产生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展于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完善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还在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社会开始抛弃重商主义和萨伊定律,经营重心转向有效需求,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4],它标志着有效需求理论诞生。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初步完成,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基本建立,但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马尔萨斯的推动下,有效需求理论开始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混乱状态:物价迅速下跌、商品无法销售、企业经营困难、工人大批失业等,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缺点,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就业不足,为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二)主要观点的不同

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体现在消费者的需求上,而消费行为则是消费者心理活动——人的欲望(或需要)的结果。一方面,虽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就个人而言,其欲望则是有限的、相对的,欲望强度和享受程度随着消费品量的增加而减弱;另一方面,人的欲望将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必需品说,一个人很快就满足了,但他会希望推广享受的范围。他的最初目的,是变化他的食物;但不久在服装上亦发生了求变化与精美的欲望;次之,又发生了建筑的、装饰的、布置的欲望——这诸种嗜好,在有这诸种嗜好的地方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文明改进,这种嗜好亦随着增加”[3]。人的欲望被满足程度就是效用。对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所以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使自己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每一单位货币支出所带来的效用相等。商品效用既来自于它的稀缺性,又来自于人的主观判断。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尺度是边际效用,它决定商品价值,而商品价值则决定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有三层含义:个人的现实需求、生产的现实需求和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首先,有效需求是指个人的现实需求。在斯密看来,为愿意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5]。这里的自然价格相当于商品价值,是按照成本加成定价法计算出来的,即正常成本加上正常利润。它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指“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5]。自然价格有时高于市场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两者的差异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其次,有效需求是指生产的现实需求。在马尔萨斯看来,“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需求者在实际情况下为了使所需商品能够不断地获得足够供给而必须支付的代价”[6]。强烈的有效需求将会带来供给的增加。商品的有效需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从而成为形成财富的唯一原因。从微观的有效需求到宏观的有效需求,不仅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强度,而且还取决于人口数量和性质,“人口的不断增加是需求不断增加的一个有力而必要的因素”[6],但“单单人口不能产生对财富的有效需求”[6]。再次,有效需求是指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一方面,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值,即有效需求[7];另一方面,“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7],“如果假定消费倾向于新投资量不变,那么只有一个就业水平与均衡相符合”[7],这个就业水平就是充分就业,所以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就是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的产生路径是:预期收益→总供给→充分就业→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7]。

(三)研究目的的不同

效用的研究目的是从单个人角度解释商品的价值,即“正确的联系应是价值同效用”[8],为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效用与稀缺性相结合才是价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由于“任一社会的劳动,皆有极大部分用在普通生活必需品、便宜品,如食物、衣物、建筑物、工具、家具、装饰品等物的生产上”[3],所以只有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稀缺的商品才能具有价值,而只有商品“有价值才值得为它而劳动”(威特利)[8]。“工业可以生产的只是那些有用而又有限量的物品”[9]。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价格,供求关系在价格的波动下,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和平衡,不需要政府外在干预。

从个人的现实需求到生产的现实需求,再到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说明有效需求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从社会的角度解释经济危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所有使用土地、劳动或资本而以商品供应市场者有利;商品量不少于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5],但“在满足欲望的追求中,人类的命运决不是相互独立而是连结在一起的”[9]。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的需求欲望很难改变,但生产欲望却不断增加,即人的嗜好改变速度要慢于收入转化为资本,从而“商品就会普遍过剩”[6]。凯恩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投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那样快”[7]。所以,“投资波动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10],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常常阻碍生产的进程”[7],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化解经济危机。

二、绿色需求的演绎:从效用论到有效需求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绿色需求。它既源于个人的本能需要,也是社会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的必然。

(一)生存是人的最本能需要

人的本能是人天生的生理欲望和需要。人有三个本能:生存、集体性和创新。生存是人的第一个本能,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是宝贵的、有限的和脆弱的。人的独特意识能够使人天生地体会和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维持生命和繁衍,使自己或人类能够存活长久,是人的第一渴望。群体性是人的第二个本能,因为人以群分,不同种群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同一种群的人具有相同的特性。一个人如果太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分化,导致离群独居,其寿命肯定会大大降低,所以人离不开他人和群体而独自生存,人是社会人,“人的一切欲望只有在社会中,只能通过社会提供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得到合理的实现”[11]。创新是人的第三个本能,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为人的一生或人类社会无时不充满着风险,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从而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化。在人的这三个本能中,生存本能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两个本能的最终目的,因为从本质上说,人的一切活动的都是为了生存。

(二)从绿色效用到绿色有效需求

人的欲望从来不是一种抽象存在,它是具体地指向外在对象的要求,并由外在对象唤醒,所以商品是通过唤醒人的本能欲望,来产生效用的。工业文明仅仅经历了一百多年,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让人类和地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资源短缺、淡水的枯竭、空气的污染等,人们开始日益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即生存问题,将食品营养、保健、生态、安全、环保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人的思维理念中,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所以,绿色产品的效用源于人的本能,并逐渐演变为有效需求。

产品本身是否绿色、产品使用是否安全、产品生产是否清洁、产品废弃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等,将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TüV南德意志集团(TüV SüD)亚太有限公司所做的为“2010 TüV SüD绿色指标”(TüV SüD Green Gauge 2010)的独立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4%)愿意为明确证明是“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昂的额外费用(平均为多支付45%的费用),而且83%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购买此类产品或服务。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递增,世界绿色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绿色消费观念讲究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开始考虑给社会所带来的附加值。例如很多人喜爱休闲运动,具有很强的节水、节纸、节电意识,适度消费,选择环保产品和产品的多次、重复使用,无磷洗衣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开始关注服装、装修材料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都是绿色消费观念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观念的认知和加强,也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许多人已经自愿拒绝购买和使用非绿色产品和服务,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站在绿色消费立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买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继而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产生有效需求。绿色的有效需求有两层涵义:首先,人们在消费时,习惯于选择对自身健康有益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人们在消费时,习惯于从社会角度出发选择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利的产品和服务。

(三)绿色需求是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的必然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当人们不在为基础需要而奔波的时候,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提高,并趋于绿色。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表现为:更加关注消费绿色精神产品,如休闲旅游、社会和睦、教育公平等,它是消费者顺应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健康的、科学的、享受有度的、资源节约型的消费。人们对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以奢侈浪费,追求时髦为荣,即人们虽然追求生活富裕、舒适,但不过度消费物品。换句话说,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可持续性的精神满足。所以,在当今,对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人类作出消费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并将进一步导致绿色产业经济理念的蓬勃发展,因为这种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活质量追求,会通过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改进而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进步。

三、绿色需求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引力作用

绿色需求从效用向有效需求的转变将引领企业更新生产观念,开展生态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企业生产观念的更新

绿色有效需求的作用,尤其是绿色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将引起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促使企业管理者们更新生产观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他们必须开发新的绿色产品;为了创造一流的绿色产品,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为了适应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必须开展绿色营销,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在这一个过程中,绿色需求始终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需求,生产者和经营者无利可图,“集聚效应”就难以发挥作用,绿色产业就不能迅速崛起。所以,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对企业经营者更新生产观念极为关键。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Dirk von Wahl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绿色’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帮助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而且具有真正的商业意义。今后五年中,这一情况将更加显著。目前,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种类相对有限,企业如果能快速反应,利用这一不断增长的趋势,将得到不菲的回报”。绿色产品市场开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品将受到限制和禁止,为绿色产品所取代,新的绿色产品将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产品,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应有尽有。

(二)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

资源环境的约束、绿色消费的兴起、国际分工的调整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市场的诉求。绿色需求正激发世界各国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创新生态技术的热情。生态技术,也称绿色技术,是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创新潜力,把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发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创新、生产制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环保要求;在开发、设计时,应尽量保证避免污染环境,并设法减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在使用后,产品应易分解、回收、翻新与安全处理,力求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单个企业的作用有限,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还必须走“集群化”之路,形成绿色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生态技术创新是在企业集群内部的价值活动创新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引导创新向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避免、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价值活动和生态环境向协调的方向转变,以提高企业集群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

(三)国家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设国家绿色创新体系首先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按照产业生态的要求,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生产模式不仅是当今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的规划主线,因为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国家应尽的社会义务。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扩散需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协调和促进国家绿色创新系统,并提供技术、信息、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基础上,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研究与开发、示范引导、贴息贷款、财政扶持、立法等方式,大力建设宏观层面的绿色创新体系,它包括开发各个企业都能获益的生态技术,大力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和有限资源的再生及有效利用的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种能源、资源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的技术等,走一条对环境无公害的生态技术创新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从效用论,还是从有效需求论来看,绿色需求均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起着“拉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国内很多企业明显低估了这种作用,低估了消费者对 “绿色”问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有调查显示:仅有60%的企业认为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认证支付更多费用,其原因是企业的“经济人”本性和“搭便车”现象,使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拓展受到了极大的抑制,绿色需求理念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的运营中去,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危害也越发严重,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我国政府正在采取行动,如征收环境税、倡导清洁生产等,但这些举措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选择及其“投资”行为,而且还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程源,雷家骕,杨湘玉. 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蔡中兴.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9.

[3](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1-53,6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27.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0-51.

[6]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1,258,260,265.

[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1-24.

[8]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晏智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20.

[9](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6,58.

[10]常明明.有效需求:马尔萨斯与凯恩斯经济学比较[J].现代经济探讨,2008(5):45-48.

[11]陈瑶夫. 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本能[M].河北学刊,1993(2):46-48.

作者:朱其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茭白栽培技术论文下一篇:自主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