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教育理念分析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广告教育理念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在未来10—2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巨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教育培训业将达到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广告教育理念分析论文 篇1: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而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特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换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今年七、八月是我第三次赴美访问,前二次访问的重点放在美国的法律制度。这次随同我校其他同志一起短期赴美访问,则把重点放在了解美国大学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能够集中一段时间,到美国考察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别通过与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数位副校长、相关学院的院长和不同专业的教授,与霍布金斯大学部分学院的院长和教授的亲密接触,听取他们的介绍以及与他们的直接交谈,使我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身及其价值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教育理念决定办学特色。学校的特色并不是学校是否拥有标志性的建筑,而在于它是否拥有能够培养“学以致用”的社会急需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以及由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综合构成的独特的总体风格。这种总体特色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

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最近媒体又频频报道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消息,而老百姓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也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似乎正在渐渐地丢失“昔日的光环”。特别是在高教系统工作相关的同志经常会扪心自问,为什么经过中国教育制度“千锤百炼”而能够从升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层层关卡的“跳跃龙门”的“佼佼者”不幸而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代名词?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参加历年的国际竞赛都能击败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重要奖项,且有幸进入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深造,却无人能够问津著名的诺贝尔数学、物理或化学奖,而这些奖项却大多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者赢得?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而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接触,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往的看法,关键在于我国与美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我们大学始终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美国大学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因而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亟待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目前美国大学教育十分强调实现从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学校管理与教育为中心到以学校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成才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为此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自在、自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集合学校的所有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马里兰大学,以学生的需求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全校教师和学生。一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学校十分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但往往不是采用大规模的思想宣传教育或定时定期学习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从内心唤发学生对学校、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感恩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对无论在思想道德引导或是在专业培养领域,校方从不主张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治与自律。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与教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教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而教授在平时亦从不摆架子,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生活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评语多属鼓励性的,从不说“不行”、“错了”之类的否定句,而是经常说些“做得很好”、“再试一试”之类鼓励词汇。校方在学生所在班级中不特地指定谁是班长或班干部,而是由班上同学轮流当“干部”,负责班里的所有事务,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通过这些环节,学生不仅进一步体验到“生而平等”的人格价值,而且能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学术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互学互帮、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马里兰大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所赖以健康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所有的教学大楼,皆采用名人的名字命名,例如教育学院的大楼是采用弗兰克林·本杰明的名字命名,意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校园园街道则采用美国城市命名,旨在鼓励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校园环境很美,绿荫如画,草地的面积多过建筑的面积,草皮多于石路,一路走来,几乎都有树木可以遮荫。早上在校园里跑步或散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由此联想到我们华工的校园,号称广州地区最美的校园,却很少能看到绿茵茵的草地,即使在南校区,也是石路多于草皮,且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是没有树木可以遮荫的。每个学院一幢楼,课室和办公室大小配套适宜,都很讲究实用性,学生住的宿舍、自修使用的教室,既有中央空调,也有分体空调,可以随时关启,不象我们南学区都是中央空调,办公室大而空,很是浪费。而一到晚上或非办公时间,无论课堂或是办公室皆不用空调,给学生听课、自修带来诸多不便。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比较长,从早到晚,中午不关门,里面放着上百台电脑,随便供学生使用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十分宽敞,放

有大量书桌和书架,旁边安装有电插座和网线,专供学生使用自带的手提电脑及自由上网,书架上摆放着许多报刊杂志、工具书和专业书,学生可以随时取阅,十分方便。校园中有许多专供学生交流情况的广告牌,有勤工助学、租赁房屋等种类信息,体现了颇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而我校南北校区土地却找不一个供学生交流的广告牌。校园的每个公共场所或有安全隐患之处,安装有200多个摄像头,由保卫处(在马里兰大学,属公安分局直接管辖)直接控制和监视,一旦发现可疑现象或人物(如偷物、偷车等或刑事案件),可以直接通知在各处值班的警卫或相关人员,予以有效的阻止。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区里都可免费使用网络,美国已经实现无线上网,学校为每位教职员工配备一个密码,可以免费上国内国际网络。相比之下,我校确实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在南校区学生宿舍以及学院办公室的电脑经常上不了网,或者网速经常十分迟缓。而且只能上国内的网,无法上国际网。这如何体现国际化,如何能成为国际著名的学校?

此外,马里兰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工作,专门设一位副校长负责学生工作,各个学院都配备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同时各级教学单位亦配有许多辅导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学生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强调学生自治,注重发挥各级学生会的自治作用,学生业余生活主要通过学生会来组织,学生会负责勤工俭学、开展各种社团、旅游、竞赛、学术讲座、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活动。但在生活、学习等许多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共有本科生3.5万人,研究生2千人,竟然能够为1万多名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充当各类助理的职位,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学生提供生活上资助,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教育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恰是我国大学教育所忽视的,我们往往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将思想教育寓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让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不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自治和自律,因而难以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大学生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此外,我校在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缺乏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意识,这说明我校在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实现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这一重大进程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因而大学教授的授课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运用体现科学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据我们的考察,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已在作为研究型大学马里兰大学得到普遍的实施。例如,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承担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方法改革项目,由Steve Selden等三位资深教授领衔,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从传统的“以教授单向的传授为中心”到“以师生的互动为中心”转型的课题。听Steve Selden等三位教授的介绍,目前美国高校教学方法,正在从“单向的满堂灌教学”到“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从“以教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发展。大学教授在授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启发式,而不再采用任何“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直抒己见,交流对授课内容的不同看法、形成“师生互动”和“百家争鸣”的格局。同时,教授在授课时,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抉择,并善于自我评估。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传授的社会科学知识明显地多于、难于美国,美国大学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程,我们至多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即能完成,教师只是照本宣课,讲概念、讲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预习授课内容、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形成自己独立观点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能经常性地尝试到成功或体验到失败,从而养成百折不挠的求索和创新精神。

自2004年以来,我校文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但学生的大量扩招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特别是上大课成为一种惯例,150人的大课造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南校区路途的遥远,亦拉开了师生交流的距离。上课时,由于课堂庞大、扩音设备不佳而使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下课时,由于教师急于赶回市区的班车而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许多专业的授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阶段,教师坐在堂上一个劲地照着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学生进行着知识的“满堂灌”,学生拥挤在宽大的课堂中带着耳朵拼命地记笔记,根本没有空隙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思索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填鸭”式教学方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我们要认真借鉴美国大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的探究精神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学科知识的专业概念、原理之前,先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在教学环节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在相关的知识领域中通过学

习、观察和探索、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能够在预习授课内容、阅读课外读物、课堂讨论和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上实行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鼓励教师在授课中坚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大学生通过参加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这种新颖的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的改革不仅对美国大学教学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其他国家,特别对英国、德国和日本教育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1)提出问题或假说。将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初动机和挑战,以此来激发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并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不鼓励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帮助学生避免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马里兰大学经常组织部分学生针对寄宿校外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助理的设置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促进和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校友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心和考虑学校的现状及发展问题,体会到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甚至国家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从而形成个人的奋斗目标,增强作为年轻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并通过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与将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志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能清楚地说明,为什么象马里兰大学这样一所仅有150多年历史,名列全美国公立大学第36位的二流大学,竟能先后培养出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教学方法陈旧,仅注重知识灌输和教师经验的传授,而不能妥贴地将这种灌输和传授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当代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通过现实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和解决,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务实的能力,因而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改革,明确教学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让他们学会如何自觉地、主动地、能动地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国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而论,它往往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着高校教师与学生。而从实践层面而论,它则以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的一种指导性原则,对于高校教书育人的具体措施和进程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要培养新型的教育理念,应当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考虑:(1)高定位,充分考虑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放眼全球,立足本国,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实现我国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的转变。(2)明方向,我国教育理念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成材”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大学教师应当从“传道士”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成为呵护学生成长、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服务者。(3)宽视野,教育理念表现在实践层面上,是办学理念。而课程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因此,学校应当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地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唤起学生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4)严责任,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活,如何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乐于用自己的价值去创造社会的价值。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因此,我校要建设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以学生成才的需求为中心,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张富强

广告教育理念分析论文 篇2:

6000亿的教育蛋糕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未来10—20年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巨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

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教育培训业将达到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遍地黄金”的背后乱象丛生: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培训人员鱼龙混杂、携款逃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诚信度下降……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表示。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培训市场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培训业乱象丛生

各种培训机构可谓是“多如牛毛”,ABC外语培训学校、金世纪教育、博瑞教育……在北京南三环一段不到600米的路程,十余家教育培训机构比肩而立。“初高中生名师一对一辅导”、“英语速成”、“会计证考试培训”、“100%推荐就业”……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程让人眼花缭乱。一幅广告宣传语更是醒目:“今天,你培训了吗?”

有调查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平均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大约30%用于教育培训。粗略计算,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据悉,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改革开放以来,肇始于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情势之下,很多公办高等院校从培养公费出国语言类能力入手,开始了中国教育培训的起始阶段。很多中国知名高等院校成立的教育学院,以及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级网络学院,通过各种垄断的学历颁发等手段进行各种配套培训课程,也是公办教育资源涉足教育培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得很多社会机构都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校,其核心业务就是以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为主。但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调整,这些学校最终拆分归口于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重新恢复的出国留学热潮,催生了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它们改变了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利益格局,并最终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急速增长。民营资本广泛进入,外资培训机构不断“攻城略地”,一方面,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不少领军企业,但另一方面,种种乱象应运而生:诚信度不足,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难言有效,恶性竞争加剧,倒闭卷款事件时有发生……

盲目扩张

“什么职业最热,相关的培训班便会闻风而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火爆起来。考证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需求。不过,资格认证考试名目繁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相当严重。

据悉,我国每年有近1亿人参加各种培训,但近八成仍是工作技能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其中,每年有近1000万人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培训,有近500万人参加英语培训。中低层次培训仍然是市场主流。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升级、行业分工细化步伐的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张志坤同时表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教育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化,市场则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课外辅导、网络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英语培训等方面。比如英语,如今已细化为商务英语、口译、英语教辅、托福、雅思和考研英语培训等多个分支。再比如青少年课外辅导课程,也已细分为中小学课外辅导、重要考试培训、高考复读、个人素质化培训。

据一些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IT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支柱。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已达到5万家之多;预计在未来的五六年中,婴幼儿教育市场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

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每家培训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各种培训名目随之而来。

为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各家课外辅导机构都在名校集中、交通便利、临近小区的地方设立分校,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教育培训业呈现集团化发展趋势。继2006年国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海外成功上市之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效仿:2010年,安博教育(微博)集团、环球雅思、学大教育相继融资并在海外上市。

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称,“在公办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培训成为一种趋势。他们追求规模的扩张,就容易产生师资和教育质量难以达到同质化的问题。融资进入可能给教育机构带来盈利等方面的压力,因为光就师资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迅速扩张和成长的。”

产业化之争

如今,“教育产业化”已在各地官员的口中喊得震天响,一些地方也已搞得如火如荼。然而,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他认为该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那么,轰轰烈烈的教育产业化,是什么力量喊起来、搞起来的?细究起来,“教育产业化”气泡之所以越吹越大,一些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功不可没”。

一份资料显示,对于教育产业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统一,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出发,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者非官方论坛上对教育产业化或部分产业化表示谨慎的赞同,认为我国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将“产业化”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可以摆脱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能够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领域,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当经济学家“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言论一出,民间对此争论不休,一直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教育产业化的“浪潮”。经济学家的观点形成一边倒的强有力声势,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及学校领导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教育从此可以成为赚钱机器,成天也在大小会议上高呼“做大教育产业蛋糕”,恨不得立即把“教育产业化”列入地方人大或政府文件中。据说某些地方官员还曾产生对高中阶段教育不仅要“断奶”,而且要让学校创收,上交财政的想法。这其实是在推卸政府本来应负担的投资教育的责任。

据了解,在“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的消息披露之前,教育部虽没有一份正式文件肯定教育产业化,但好像也没有发表过明确否定教育产业化做法的言论。故而,在教育产业化思潮促使许多地方不顾实际争相大规模圈地修建大学城的今天,在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的今天,教育产业化成为各方牟利的借口。面对规模扩张和教育经费不足,部分高校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市场化策略,尤其是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开始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我国出现的最初被称之为“二级学院”、今天被称之为“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一种市场化策略。但这种市场化策略与国外大学基金会的做法有极大差异。无论是基金会还是独立学院,都与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有关,或者说,他们都在成为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一种手段。但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其彰显的意义和价值则完全不同。

那么,经济学家们当初构想的教育产业化的正确方向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好像仍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产业化上曾进行的成功尝试。几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

这至少说明,国际名校在推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绝没有动摇学校传播知识、追求学问的神圣地位,更不是构筑其商业地位。而我们许多地方、许多学校的教育产业化似乎恰恰相反,几乎已将产业化等同于“商业化”。而教育具有的公共属性和公益性,才应当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冲击传统

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发展不仅靠资本,更要遵循教育行业自身规律。

在专家张亚哲的眼中,教育培训市场需要解决诸多迫切的问题,培训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更值得深思。教育培训的繁荣,不应当仅仅是“资本的狂欢”,或多或少担负了价值观引导等更为深广的内容。

“当前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品牌寥寥无几,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准确的市场地位和战略目标。”一位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多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

“选择教育培训是购买服务的过程,更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种投资。”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指出,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真正从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出发,不要夹杂着非正当的利益,甚至欺骗误导学生。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表示,既然中国的高考体系不能改变,而且改变可能确实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那教育机构就要想办法在这个框架之内如何同时变,让老师变,并由老师逐渐推动,慢慢让教育体制也跟着变。

他认为,未来几年内,教育培训行业必然经历大洗牌的过程。首先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洗牌;政府必然会出手治理民办机构和公立学校私下交易的情况,教育培训机构还要经历资本和自我革新的洗牌,才能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把教育产业做好做强。

杨志勋教授则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提高人在技能上的竞争力,是谋生。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咱们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不能只是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上延伸,而是要站在人类长远的高度上,从时代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一个人身上的教育失败了,对这个人而言,就是毁了他的一生。

巴学园的创办者李跃儿说,“这件事没有补偿的机会,所以需要在这方面有灵气、有悟性的一个人去全身心地致力于这个事情的研究和探索,并把他的经验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不要走弯路,因为教育没有弯路可走”。

作者:张继勇 樊翠真

广告教育理念分析论文 篇3:

手工制作教学中立体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该文是立体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产物。抓住手工制作教学中的典型实例,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了立体化的教育,并对立体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立体教育 创新 现代化手段

立体教育是笔者追求、探索的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它是一个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挖掘多种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并使各因素相互渗透,融为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一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抓住教育契机,运用恰当方式,拓展教育思路,实现教育创新。

一、立体教育的一次创新尝试

手工制作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该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每一项作业,学生都尽力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工技巧,但有时也能从作品中发现一些问题。在“撕纸作画”的作业中,一个学生做出了如下的情景:画面右三分之一处是一棵粗壮的大树,树干两边有一对打扮入时的青年男女,女青年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态靠在树的右边,男青年站在树的左边,正在聚精会神地用刀往大树上刻红心,五彩缤纷的树叶飘落在他们周围作者为这幅作业命名为“爱的见证”。

对这份作业的第一感觉是:为了表示爱情的忠贞,不惜在树上刻下伤痕。进一步还可观察到:女青年身穿橘红色衣服,头戴红帽;男青年黄色衣服上一条红色围巾随风飘舞,可见,画面色彩的和谐运用同人与环境的不和谐相处之间对比多么强烈!主人公时尚的外表与其环境意识淡漠的行为之间反差多么明显!教师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不只是一份作业的问题,而是关乎学生思想和行为以及为人师表的大问题。

鉴于此,我只给这份作业评了60分。在与学生沟通中,又遇到了新问题:有些同学认为这份作业表现生动,撕纸的技巧高,色彩搭配合理,应该得高分,却都没有注意到男主人公的行为问题。我意识到了手工作业之外教育的必要性,于是就启发学生回想在“幼儿园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教育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和环境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到这里,学生立刻点头会意说:“我们只注意手工作业的技法,忽略了人物行为的道德因素”,并说:“这是借鉴了一幅广告宣传画的构图”。我说:“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识别能力,要善于思考,正确判断,不能对现成画面不加分析地模仿;另一种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不然,就无法使学到的知识具有实际价值。”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就顺利地完成了。

这门课程结束后,为了使学生从教后多一些参考资料,我打算把全班学生历次作业的照片集在一张光盘上。然而,听说那个学生虽然在道理上想通了,但对自己这份作业的色彩搭配和人物神态非常喜欢,对于不能把它拿到教育实习中作教具而感到遗憾。此时,这份作业是否刻入光盘就成了我的两难选择如果将其放入光盘,那么,前面进行的思想教育就会成为空谈,没有意识到其中道德因素的学生,可能会在日后工作中使用它,那将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对作者则是另一番情形,她会认为老师把其缺点暴露给同学,由此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将这份作业删掉,以上这些担心虽然没有了,但她原有的遗憾之感就会扩大,自尊心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失落感。因为在每份作业照片的下面都标有学生的姓名,若没有她的作业照片,说明她在这份作业中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怎样才能在去除这份作业中消极因素的同时,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

经过反复思考,在既教育群体,又保护个体的动机下,我运用现代化手段,突破了这个难题。在儿子帮助下,用photoshop对作业照片进行处理:涂掉刻在树上的红心,弥补树上的伤痕;再涂掉男青年手中的短刀,使其右手在面部正前方呈弯曲状,好像在喊着什么;为使画面与主题一致,又将标题由原来“爱的见证”改成“呼唤”。最终,把修改后的画面刻入了光盘。学生对老师的这个做法既意外又赞成,那个学生也微笑着接受了光盘。

二、立体教育创新尝试的几点分析

(一)作业处理角度的立体化拓展

在完成常规的作业评定基础上,开辟新的教育角度,使学生通过一点获得多方面的教育。第一,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在幼儿园环境素质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亲历的具体事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在思想教育的同时兼顾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为师意识;第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在改正失误的同时不失掉自信,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一份作业从诸多角度处理,学生得到的教育是立体的、多侧面的。

(二)作业主题的立体化挖掘

将作业标题由“爱的见证”改为“呼唤”,使主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题目是让客观事物对人的行为做“见证”,是由外向内,是闭锁的、静止的和标志性的,反映的仅是爱情主题;新题目是人的内心对某种事物的“呼唤”,可以理解成对爱的呼唤、对人的美好心灵和行为的呼唤、对未来的呼唤、对一切和谐美好事物的呼唤……它表现出人的追求和向往,是由内向外,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性的。两个题目的差别是由物的见证到人的追求,体现了由静到动、由客观到主观、由被动到主动、由等待到发展的一系列变化。这种立体化的主题拓展,给学生留下了反思、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留下了发展的期望,这将导致学生积极的行为变化,也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传递、发展和创新这种立体教育的理念。可见,这不仅是作业标题的更改,而且使学生的内心得到了立体的充实,并渗透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创造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教育方式的立体化创新

在对作业照片的修改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两种教育方法:即将现代化手段与艺术陶冶手法巧妙结合的教育方法。其作用有三:第一,修正作业的不当之处,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启发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其认同正确的行为标准;第二,教师以此表现对学生失误的宽容与接纳,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又使其懂得为师后怎样对待幼儿的不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第三,教师的创新追求是一个榜样,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综合、立体地运用现代化的陶冶与感染的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从学科基本要求出发,在立体教育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实践,就能达到融手工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目标,并可收到个体与群体共同教育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学到手工制作的技巧,又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正是现代教育的高远目标,也是立体教育的理想追求。

作者简介:

潘丽筠(1958-),女,汉族,籍贯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研究。

作者:潘丽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制度护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