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2022-04-2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与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行动研究”,是我在无锡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的研究》《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发言能力的研究》《小学新课程背景下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前两项课题均已结题并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的基础上,于2011年7月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C-c/2011/02/106,立项时间为2011年12月30日。该课题是学校“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引领教研教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为有效概览“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发展渊源及其研究成果,引导本课题研究成员和实验教师准确理解并在实践中有效贯彻本课题的核心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一、语文课堂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的概念源于美国建筑领域的一个概念“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简称UD)。20 世纪70 年代早期,在《美国残疾人法案》第504条款的要求下,为确保残障人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 美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思考重新设计公共建筑和空间。随后,他们把轮椅坡道、路缘坡、自动门等特性结合在建筑中,增强了残疾人对公共设施的获取能力(Accessibility)。与此同时,设计师们发现,如果在设计之初就把公众的各种不同需求加以综合考虑和实现,而不是形成产品之后频繁根据个别需求进行修改,这样往往使得产品更加方便,而且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通用设计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通用设计这一概念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建筑师梅西声称,通用设计旨在鼓励生产能够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 表达了一种“尽可能包融”(As Inclusive As Possible)的设计哲学。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素质或才能的一种变化。学习带来的变化导致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五种学习结果,这是习得技能。

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教学理念,意思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2003年,一种新的基于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理念——学习设计开始被酝酿和构思。学习设计开始在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个国家着手研究和实践,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专家、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育主席Mary Kalantzis 教授和Bill Cope 博士带领学习设计项目组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有关学习设计的理论、观点研究多停留在专家教授层面,真正在小学开展“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行动研究”的不多,能给人借鉴学习的“基于儿童课堂语文学习设计”的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还很少。本课题将在“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方面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给“学习设计”这一领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实证案例。第一、第二代教学设计主要聚焦在“如何教”上, 我国自新世纪实施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学设计重心开始转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上来。课堂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必不可少的学习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本质要素和主要呈现载体——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联结点,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建构的最佳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的行为,并且主要成为“教的行为”。学生听讲、记笔记、作业虽是“学”的行为,但多属被动的行为,并且主要是接受书本知识的 行为。由于书本知识是成年人经验的结晶,未成年的学生单靠读书听讲,不易理解这种成年人的经验,也就难以对这种学习发生内在需要与兴趣。加之现行课程目标较为笼统,它究竟是否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如何实现,既难以衡量,又不易把握,故有必要对现行的教与学做适当改进。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定“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为此,他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所谓“学习经验”,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课程的构想,并不排斥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学习环境中外部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这种课程构想也不是简单否定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活动。泰勒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为手段的课程思路,奠定了美国20世纪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影响美国课程改革长达半个世纪。本课题从我国课程结构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关于“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

按照现代课程观念,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做了什么,而不单单是教师做了什么。由于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所以即使在同一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

二、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策略

现代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它不论你曾经是什么,拥有什么,知道什么,只关注你现在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什么,将来发展成什么样。今天,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在某种意义上,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现代人的标志。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转变为知识的有效运用。在当今发达的信息时代,学会学习远比学什么更重要。要“学会”。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是的技能,核心是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习的态度与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等都在学习的范畴。要“会学”。知道为什么学习?从哪里开始学习?怎么样进行有效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检索知识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核心。

程德胜自《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之探讨》(《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2期)提出,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的顺序,可引导学生采取以下相应的学习策略:

(1)深入学习任务情境,仔细观察,耐心分析,提取关键性的信息。(2)独立自主思考,大胆怀疑,敢于创新,提出问题。(3)同学间积极互动,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4)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积极动手实践,加强知识应用,特别是思想方法的运用。(5)主动反思,及时调整思维方向,积极发散思维,综合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三、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肖巧云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设计》里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而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也日益流行, 自主学习设计就是其核心内容。信息社会里,知识更替迅速, 且信息源众多,如何主动选取知识源,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显得愈发重要。

一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信息的拥有,依赖于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拥有。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知识经济社会里,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自主学习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要根据自我反馈形成认识和解决问题方案即实现自我反馈。在自主学习中,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于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及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反馈,学生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以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要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即将知识外化。俗话说“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能有所用。这样既能提高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读书、读死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他们主动观察 周围的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范例。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任何设计的实施最终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中教与学两者本身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要强调学生自己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积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自身建构这两个方面。

1.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社会赋予知识新的意义以达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即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根据皮亚杰认知主义中关于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概念的解释,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容纳新知识的意义时,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新认识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方式有效促使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3.加强学生的认知策略训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需要不断赋予知识新的社会意义,而基于此形成的知识网络结构,自身的建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可以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采取不同的认知策略,对于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学生元认知训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五、本课题的几个核心理念

“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的行动研究”课题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学习设计”和“行动研究”几个关键词及课题的界定中。

第一,学习设计。它是在“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基本理念下确立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念,即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以达成学习目标为方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着眼 “如何让学习更有效地发生”,关注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二是学习发生时要经历哪些事件,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支架,设计出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顺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规则等的教学设计。学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第二,语文课堂学习设计。这里的研究视角是立足语文课堂的学习设计,从心理层面上说,关注课堂里的学习主人,让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习而不是教书。从设计层面上说,教学设计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定目标,从学生的角度选学法,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教学。因此,课堂学习设计就是基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智慧学习而设计,设计中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教材,设想学生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总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踏准教学起点,预设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而教”“为学生会学而教”。

第三,基于儿童语文课堂学习设计行动研究。本课题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教师专业发展向学生幸福成长转变,以“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影响基于儿童的课堂学习设计的相关因素,研究基于儿童的课堂学习设计的操作系统,以及探讨分析基于儿童的课堂学习设计的案例,以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做出贡献。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和会学习的学生,建设学校幸福教育园。

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师创造性的智慧劳动。上述结论只是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遵循的六项理念性的基本原则,对于专业成熟的教师来说,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还应该考虑教学技能的“灵动性”问题。灵动性是指由于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而且活动的主角是学生, 学生的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不至于违背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约翰·杜威指出:“儿童有四种本能,即社交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究的本能,教育的目的正是根据儿童的自然禀赋,通过组织某种适当的课程,使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作者:计亚萍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2: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摘           要]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与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有效结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构建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基于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中把单纯的知识点目标向三维目标拓展的设定,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致力于从单纯预设式向动态生成式的成功转型,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单项思维传输向集体思维发展的全方位覆盖的过程。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只局限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共进,尽可能在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条件

(一)在民主平等中共同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是平等存在的关系,同时出现在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这个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信任和倾听的保障。例如,教学鲁迅的作品《药》。结合文本分析华老栓的人物性格,教师可以提出有关造成他悲剧色彩的问题,如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思想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体价值,在耐心的等待中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对作者的情感解读上,不必追求师生在感悟观点上的统一,要尊重和保留学生的独到见解。

(二)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的知识基础和教育目标的开放系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是对学习目标的确立,为了实现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教育目标的完成,课堂上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在对话协商中完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在相互交融的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中,需要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冲突。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学习中,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文化基础对文本內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一名学生对共同文本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要求教师应适当起到问题参与者的示范作用。老师对学习内容的示范,是在与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指导。这样的指导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不是没有参与学习探究,而是要在问题的提出上抛砖引玉、问题研讨的过程中要画龙点睛。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的第八段时,要求学生找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运用白描的句子,在学生通过朗读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时,老师要进行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和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很快完成任务。体现学习共同体构建分享原则,教师需要拿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一些文化展示,如朗读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像艾青的《给太阳》,或者是《给战斗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朗读,以此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可以演唱几句抗日歌曲,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事物相互联系。启发学生的综合学习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摒弃按部就班的教学思想,对新的教学理念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落实并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在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创设过于神话,追其根由是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却一直被老师的“教”所牵制,老师并没有真正放手,因此,学生“听讲”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改变。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从学生如何学、感知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让其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真正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节选)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学习卡上;接着让学生携带个人学习成果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大白纸上;再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说、展示,师生共同点评、修正、强化。这样的操作方式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防范学生多元泛滥解读文本的现象,老师要以指导者的角度,进行及时纠正。如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个别学生执意分析“人血是不是药引子”等问题,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及时纠正这个见解的延伸。在掌控学生解读文本方向的基础上,满足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条件。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

(一)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障。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中,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但是必须有约束学生行为的具体制度。这种制度的明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并使学生能够自愿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制度的制定包括:(1)怎样获得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2)在课堂问题的交流中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3)对待别人的提问要认真严肃地回答;(4)做到尊重别人的观点;(5)讨论问题时掌握自己的情绪。这些规则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之初建立的基本制度,就像一场游戏的开始,事先讲好游戏规则一样,大家都铭记于心,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课堂上,相互监督各自遵守,养成自觉自愿的习惯。如集体朗读课文时,自己要读出声;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要仔细倾听;遇到他人表现精彩时,要及时在表情上表示赞赏或者给出掌声;小组合作交流要考虑到其他学习小组的存在,压低说话的声音。把这些制度贯穿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中,形成一种学习的养成习惯,确保课堂学习的有序开展。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學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包括两方面,即物理环境和精神空间。物理环境的构建指的是教室空间的大小、桌椅摆放的形状。对教室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座椅的多少基本由学生数决定,座次的排列是可以变化的物理空间内容。根据学习的需要,座次的摆放要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例如,秧田型、马蹄形的座次摆放可以扩大学生交流问题时的接触范围。

学生精神空间的构建以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进行。有形的精神空间是可视性的事物,如窗台摆放的绿色植物,墙壁上张贴的名言警句、实体墙壁上设计的园地板报等,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学生精神空间的基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的认识交流。环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研究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创设空间里产生的信任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对知识的学习容易形成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心理共鸣。

(三)支撑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的技术

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施加快了学生互动的频率,教师的角色得以改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到来阶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教学工具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这项来自社会科技进步的知识载体,推动了新时期课堂改革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构建提供了可以依靠的支撑技术。在技术的应用上教师要选择适度。既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提供新颖、直接的文本资料和课件内容,又不能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对学习主体内容的注意力。例如,对优秀篇章的朗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直接播放有声有色的朗读为学生作出示范,但是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或者不需要学生的朗读展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内容极具感染力,学生不能亲自读一读,对文本的学习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自我的心灵感悟。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的“读一读”实质是学生在做一次与作者的、与他人的、与自己的情感交流。尊重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差,使学生感到学习中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被课堂包含的真实存在的个体。在构建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获得学习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和科学分组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要有对问题和矛盾出现的预见性。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同于合作学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是把问题堆砌到学案上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就可以结束对问题的考证的学习过程,而是老师兼顾两个身份介入的问题研究。老师要真正做到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直面地交流和思考。其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环境的构建等。科学分组是结合文本学习的课堂需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组划分。这些小组既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又是在攻克问题时的竞争对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手要势均力敌,课堂才会精彩。对具体问题的学习结果,老师要掌握评判的尺度,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课堂学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突出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加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良好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何红京.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12(91).

[2]杨伊娜.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作者:周鋆

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学习评价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在全面实施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大胆地积极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教学,减少低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它是提高课堂教学革新的期待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今后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反思——实践——反思,消除课堂的极“左”现象,因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课题,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研究的内容: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述说学习评价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能体现出有效、高质、创新的特征。

研究的目标

1、调查分析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的理念。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训练模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学习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

4、努力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客观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三、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评价、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分析,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推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践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获得“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多能型的人才。

2、针对性原则:针对各年级的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小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实际,课堂训练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要求,抓全面、促个性。

3、知行统一原则: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出发,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拟写反思计划,改进课堂教学,在教科研改革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习法,问题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学研讨法等。

五、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2)填写课题申报表;(3)拟定研究方案,展开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这一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行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教学论文,交流经验;(2)进一步提炼完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及时整理。

第四阶段(2016年8月-2017年2月)。这一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分析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2)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组组长:贾凤梅;课题组成员: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贾凤梅、肖守政、曾芳、肖琴、均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王晓慧老师是来自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二小学

2、构建学习型队伍的运行机制

课题领导小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加强理论修养,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取经、充电,组织带领全校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互相评价,及时反思,为继续研究打下坚实有效的坚实基础。

3、构建研究的合作交流机制

成立“青蓝工程”联手帮扶制、师生接对帮扶制、生生互动“小老师”制和年级平行班互查互评制等。

六、研究的对象和操作程序

以本部的六个年级12个班,420名学生的语文发展为研究对象,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来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计划,将取得的初步研究经验继续带入渠江镇第一小学,对138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进行有效性实施研究。

操作程序:明标——激趣——实践——反思

在分散研究的基礎上,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反思总结,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学习评价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操作过程

1、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教学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将遇见的问题形成共识,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把教研活动作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

2、推进备课革新:我们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

3、改进研讨课::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一课多教:一般来讲,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作风的研究态度,更好促进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领悟掌控能力。

4、提倡互动评课: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 ,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5、优化内化教学方案: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1)创设氛围,带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种子,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2)留足时间,倡导阅读。语文是一个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我的阅读。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举措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营造了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校园里教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硕果累累。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两年内有2个市级立项课题研究齐驱并驾(《六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探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提升,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2. 促进了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学理论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渐提升,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随笔反思,其中十多篇在省、市、县比赛中获奖或交流。

3.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精练题。(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互动,了解学情,保持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者:贾凤梅 肖守政 曾芳 肖琴 王晓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干预泌尿系统论文下一篇:资产证券化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