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学法指导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教法学法指导范文

教法、学法汇总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必须要有方法论意识;“自己学会”——不是教师传授;“学习能力”——最终要养成一种技能、智能,既掌握方法,又善于应用,更能养成习惯,因此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这里有什么学法呢?除了上文所说的“在上下文(语境)联系相关词语解释重点词”外,我们可以看到:上下文、联系、发现、层层追问为什么、体会想象都是学习中常用又重要的方法,有人懂得这些方法,习以为用,但大多数人不懂,或无意识地“稍微”用一下,故而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上下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相关的一句、一段、全篇,甚至同类的文章等。因此“联系”的目光和思维极重要,这是学法中的关键。相关的词语、因素、材料、意义就藏在“上下文”中,作为背景存在,你得去找,一找就“联系”上了,就有发现了,就会层层追究下去。

这就是学法指导。然而还不彻底。教师仍需举一反三,迁移训练,常常训练。这个方法训练好了,再训练下一个方法,继而成为学法系统。有系统,还要成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就

“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就是“道路”的意思。一个人要走到目的地去,没有正确的道路指引,即使有眼睛,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终至“南辕北辙”。我们常常看到在学习中有人很勤奋,但学习效率不高,有人懂得的东西很多,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一条思维的线索和一个知识的系统组织起来,所以没有创造性;有人很想进门,但总是学不进去,东摸摸西碰碰,面对着很多知识无从措手;有人在学校里毕业后,知识仿佛就到顶了,他并不是拒绝学习,而是他没有把学习行为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工作能力并没有提高;有人在工作中并不善于处理信息资源,他只使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凡此种种,都好像走了很多路,却或者原地踏步,或者始终走不到目的地,或者在很多道路面前茫然焦急。归根结底,是教育并没有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学法,应该是教师之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不懂得学习文化处理信息的方法,缺乏文化创造的思维方法,那是教育之过。凡是聪明人都是掌握方法的人。传统教育是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与“方法训练”有密切关系。一个学生掌握方法、善用方法而养成心理反应和行为操作条件反射的能力,进而成为习惯,他才是灵活主动的、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总的来讲,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方法论”,20世纪是方法论的时代,教育讲究方法论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个性、能力、创造性为目的。

学法指导的体系内涵和实施条件“学法指导”要有一个较开阔的思路。学习是一个终身行为,学习包括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教材的学习和非教材的学习,素质教育把学习活动的范围尽可能地拓宽,学法指导的特点就是针对广泛的学习活动和终身教育提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并且进而训练成为能力的教育。

因此,学法指导所指导的“学法”起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般的学习方法或曰基础的学习方法;专业学习方法;学习的思维方法。每一学科都有自己专业的学习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是语文专业的学法,针对小学教育而言。

我们可以把“学法指导”四个字拆开来研究:学:要研究学生的主体学习条件,教师要从学习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方面研究学习的规律、认知心理、学习的主客观结合作用。学习就是学生对意义的亲身发现,指导者要帮助他“学会如何学习”,每一次学习情境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境都是有个性的,教师必须设法通过学生的眼睛来看待学习的题材,他才可能设计出适应的学习方法和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助材料。他还必须了解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状态、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情境的影响。有些教师的学法指导遇到障碍,原因就在于只考虑了“法”和教材,而忽略了“学”的研究,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型过来的教师搞学法指导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研究“学”是学法指导模式的先导。

法:学习方法有一个体系。有理性的逻辑的方法(工具性文化即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用得较多,人文学科的学习也要经常运用),有非理性的情感陶冶的方法(观念性的文化即人文学科的掌握用得较多),从“读书方法”来说,前者叫“理读”,后者叫“美读”。从具体的专业学习技法来说,语文学习有精读略读、文体学习法、整体学习法、快速学习法、查资料与作笔记、编写提纲、语言感受分析方法等。从语文内容角度来看,有拼音学法、识字学法、阅读学法、作文学法等。其中阅读学法最重要,有一门专门的“阅读学”探讨这个问题。还有学习的思维方法:推理的、回忆的、联想的、反思的、批判性的、再造性的等。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可以设计出许多微观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人学会”进一步就是“教人会学”。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创造性的时代,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学校就要学会“高效率地处理信息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的方法,因此美国的理查·巴斯卡、安东尼·艾索斯在《超越西方》一书中说:“在本世纪中,教育方面的一大革新是,由注意教法而转变为注意学习法”,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必须加快“学法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习方法”——必须要有方法论意识;“自己学会”——不是教师传授;“学习能力”——最终要养成一种技能、智能,既掌握方法,又善于应用,更能养成习惯,因此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这里有什么学法呢?除了上文所说的“在上下文(语境)联系相关词语解释重点词”外,我们可以看到:上下文、联系、发现、层层追问为什么、体会想象都是学习中常用又重要的方法,有人懂得这些方法,习以为用,但大多数人不懂,或无意识地“稍微”用一下,故而能力不强,效率不高。“上下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相关的一句、一段、全篇,甚至同类的文章等。因此“联系”的目光和思维极重要,这是学法中的关键。相关的词语、因素、材料、意义就藏在“上下文”中,作为背景存在,你得去找,一找就“联系”上了,就有发现了,就会层层追究下去。

这就是学法指导。然而还不彻底。教师仍需举一反三,迁移训练,常常训练。这个方法训练好了,再训练下一个方法,继而成为学法系统。有系统,还要成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就

“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就是“道路”的意思。一个人要走到目的地去,没有正确的道路指引,即使有眼睛,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终至“南辕北辙”。我们常常看到在学习中有人很勤奋,但学习效率不高,有人懂得的东西很多,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一条思维的线索和一个知识的系统组织起来,所以没有创造性;有人很想进门,但总是学不进去,东摸摸西碰碰,面对着很多知识无从措手;有人在学校里毕业后,知识仿佛就到顶了,他并不是拒绝学习,而是他没有把学习行为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工作能力并没有提高;有人在工作中并不善于处理信息资源,他只使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凡此种种,都好像走了很多路,却或者原地踏步,或者始终走不到目的地,或者在很多道路面前茫然焦急。归根结底,是教育并没有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学法,应该是教师之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不懂得学习文化处理信息的方法,缺乏文化创造的思维方法,那是教育之过。凡是聪明人都是掌握方法的人。传统教育是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与“方法训练”有密切关系。一个学生掌握方法、善用方法而养成心理反应和行为操作条件反射的能力,进而成为习惯,他才是灵活主动的、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总的来讲,学法指导的核心是“方法论”,20世纪是方法论的时代,教育讲究方法论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培养个性、能力、创造性为目的。

学法指导的体系内涵和实施条件“学法指导”要有一个较开阔的思路。学习是一个终身行为,学习包括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教材的学习和非教材的学习,素质教育把学习活动的范围尽可能地拓宽,学法指导的特点就是针对广泛的学习活动和终身教育提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并且进而训练成为能力的教育。

因此,学法指导所指导的“学法”起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般的学习方法或曰基础的学习方法;专业学习方法;学习的思维方法。每一学科都有自己专业的学习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是语文专业的学法,针对小学教育而言。

我们可以把“学法指导”四个字拆开来研究:学:要研究学生的主体学习条件,教师要从学习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方面研究学习的规律、认知心理、学习的主客观结合作用。学习就是学生对意义的亲身发现,指导者要帮助他“学会如何学习”,每一次学习情境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境都是有个性的,教师必须设法通过学生的眼睛来看待学习的题材,他才可能设计出适应的学习方法和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助材料。他还必须了解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状态、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情境的影响。有些教师的学法指导遇到障碍,原因就在于只考虑了“法”和教材,而忽略了“学”的研究,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型过来的教师搞学法指导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研究“学”是学法指导模式的先导。

法:学习方法有一个体系。有理性的逻辑的方法(工具性文化即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用得较多,人文学科的学习也要经常运用),有非理性的情感陶冶的方法(观念性的文化即人文学科的掌握用得较多),从“读书方法”来说,前者叫“理读”,后者叫“美读”。从具体的专业学习技法来说,语文学习有精读略读、文体学习法、整体学习法、快速学习法、查资料与作笔记、编写提纲、语言感受分析方法等。从语文内容角度来看,有拼音学法、识字学法、阅读学法、作文学法等。其中阅读学法最重要,有一门专门的“阅读学”探讨这个问题。还有学习的思维方法:推理的、回忆的、联想的、反思的、批判性的、再造性的等。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可以设计出许多微观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人学会”进一步就是“教人会学”。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创造性的时代,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学校就要学会“高效率地处理信息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的方法,因此美国的理查·巴斯卡、安东尼·艾索斯在《超越西方》一书中说:“在本世纪中,教育方面的一大革新是,由注意教法而转变为注意学习法”,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必须加快“学法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

议一议学法指导

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后,得出公式:人生成功=刻苦地工作+适当的方法+少说空话。此公式应用于学习也是恰当的,学习必须努力,方法要讲究,不要空想,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事情,包括学习,适当的方法很重要,可以使人少走或不走弯路,可以让人事半功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斯里兰卡谚语说的:“送饥者一条鱼,只管一天不饿;教他学会捕鱼,能使他永不受饥。”所以,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因为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不容易找出适当的学习方法用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必然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指导他们应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既然学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那就必须有机地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

一、把学法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句子,尤其是课文的重点句,他就相机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法”和“结合实际理解句子法”,许多学生依此方法学习,不但取得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增强了学习能力,进步很大。

又如,某教师教某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指导学生认识写物的说明文,其写作或者是写物的样子、物的结构、物的用途(作用),或者是写物的外形、物的生活习性,或者是写物的特征、物的制造,或者是写„„必须写出物的特点,写时用到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等九种说明方法。写物前,必须了解物,熟悉物。经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大多数是合格的。

二、把学法指导与早读课结合起来

早读课,学生或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本里的东西。某教师教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的效果比过去的好,朗读能够深入领悟课文。某教师还教给学生“连句成段成篇”的背诵法和提纲挈领背诵法,这样,学生背诵课文又快又好。

三、把学法指导与课余时间的练习、作业结合起来

过去,有的学生在练习、作业时遇到难题,或者马上请教人家,或者盲目地解答,往往收效很微。某教师教给他们复习后解题和纵横向联系解题的方法后,学生解答难题的能力增强了。 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学法指导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复习——练习、作业——课外阅读”。关于学生预习,某教师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预习;关于学生认真上课,某教师在学期初就教给学生上好课的方法——做到“五到”(学习必须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关于学生复习,某教师教给学生“回顾和联想”的复习方法;关于学生练习、作业,某教师按前面相关文字所讲的那样教给其方法;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某教师教给学生精读法、泛读法等阅读方法。这样,许多学生参照方法学习,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觉得学习轻松愉快得多了。 当然,重视学法指导,学法必须是科学的,必须适合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实际,不可贪大图快而忘记了基础性的东西,不要片面强调学法而“喧宾夺主”。重视学法指导,要以教育学生勤学好问为前提,因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勤一份才”。重视学法指导,还必须与激趣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爱学”、“我乐学”。否则,学法指导就会成为“对牛弹琴”,白耗气力。

只要指导具有科学性,重视学法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教师重视学法指导,是“授之以渔”的具体表现,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终生受益。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法,也要注意学生学法指导,而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21世纪的新教学模式有所变换,在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同时,真正体现“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理念,使教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起来,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教学方法更科学化、人性化,使我们的学生乐于学,勤于学,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二期课改以来,我就初中物理教学的教法和指导学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一、采用形式多样的基本概念“六问”法

初中物理是以概念教学为主,如何搞好概念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方法不是很多,其中基本概念“六问”法值得一试。所谓基本概念“六问”法,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编排意图、方法、思路捉摸透彻,即在教学中搞清以下六个问题:(1)物理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是怎样引入这个概念的?(3)它的定义是什么?(4)单位是什么?(5)物理意义是什么?(6)这个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这六个问题搞清楚了,一般说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达到了比较清楚的程度。下面就“匀速直线运动与速度”一节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1、我们在讲物体运动时,要比较哪个运动得快,哪个运动得慢,我们又是怎样来表示的?怎样来比较的呢?

2、一个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长短,能否确定它的运动快慢?如果只看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能否判定它的运动快慢?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即路程和时间,以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来作比较,或以通过相等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作比较,由此来引入概念。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公式表示即v=s/t,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的单位来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则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

5、速度是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如某物体的速度为“10米/秒”,表示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1秒内所通过的路程为10米。

6、这个新引进的物理量“速度”可以用哪些物理量来量度呢?它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呢?这个比值仅用来量度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而不是决定速度大小的原因。

事实证明,通过该教法的实施,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对速度的概念理解透彻,解题得心应手,方法多,正确率又高,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样的教法,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当然有了保证。

然而在具体实施该教法的过程中,老师的诱导和启发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以求指导在点子上,使每一个演示、每一个设问、每一个实验都成为学生寻根究源、主动求知的媒介物,使新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思维的必然结果。作为老师切不可把现成的答案或思路和盘托出、强行灌输,而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求而得之”。所以,在实施“六问”法时一定要熟悉学生的思维特征,遵循思维规律,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及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的教学过程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复习:一般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复习觉得最困难,常常因概念多,公式多,单位多而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现状,老师要具体指导:首先把初中物理学大致划分为光学、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六大块,将题型按填空、选择、作图、实验、计算、简答六类来复习;然后将每一知识块的章节标题、主要内容、公式、定律串成一条主线,并罗列成表格;并把各部分的重点知识详细展开出来,配上例题示范,再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性讲座,并采用个别辅导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计算、综合应用,结合六类题型充实到位,构成一幅物理知识框架图。为使学生有条理、分重点地理解消化,老师还应结合教材和考纲要求将知识具体化,生动有趣地讲授,注重实验的演示,并创设良好的情景,插入一些艺术性、趣味性、幽默感的语言,使知识框架宛如一部“物理电影片”,学生很容易将其中的每一个“情节”重现出来,从而知识也就牢固地掌握了。此外,在听课感受“情节”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融入“情节”中,参与活动,使知识更牢固地为学生所掌握。我把这一方法定名为“电影”重现法。

在复习阶段,巩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切不可搞题海战术,而应精选习题,并做到讲深、讲透,要求学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后,再做习题,切不可仿抄例题。要搞一些记忆复习,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广大学生把知识梳理通畅,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解题:在解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是:(1)一题多解。物理学中,有些习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各已知条件的意图,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和排除多余条件,做到解题灵活多变。(2)一题多变。教师在做例题或示范解题时,要把题目讲活,可以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改为求,而把求改为已知条件;或是将物理条件改换;还可以是题型变换,这样把旧题变为“新题”,方能给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给学生是教师在考虑教法和学法时必须注意的。

1、由个别到一般。初中物理中这一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2、抓矛盾主要方面。有些是问题的核心而有些是可以略去不计的,如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知识解授时,我们要抓住的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而不考虑玻璃泡本身的热胀冷缩。

3、“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二重性,既对立又统一,有对人们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如摩擦这一现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若没有摩擦,世界又将不成其现在的世界。

4、类比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原来不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变得容易掌握,如学习电压概念时,用学生熟悉的水压作比较,来成功地引入电压;又如在学习电荷间相互作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时,采用类比法也可以形象地把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

5、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列方程组、列表、画图象、控制变量法等。这些方法能准确、简洁、明了和直观地表示物理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我设计了几个例题:例1:一轻质均匀直杆长1.2米,左端挂20牛的重物,右端挂40牛的重物,要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距左端多少米处?例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用列表格和画图象会很明了,又有利于学生记忆。例3: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用得很多,

如在“欧姆定律”一节学习时,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即当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成反比,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I=U/R。(解题过程略)

以上介绍了初中物理教与学的一些方法,那么怎样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将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1、强化。对上述介绍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反复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学会了这些方法的重要性,直至使我们的学生主动来向老师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2、同化。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老师应反复回顾运用过的各种方法,及时地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用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这种方法牢固地掌握,为自己的学习所实用,既起到复习作用,又达到概念的同化,使新知识很快地被理解、消化。

3、深化。对介绍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习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此不再惧怕物理,而是酷爱物理学,对学习物理充满激情,去感悟物理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既教会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自我寻找答案、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

4、感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师生感情交流,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老师要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要注意老师向学生学习,使“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只有这样,学生就会心情舒畅,认真钻研老师的提问,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教学进程也就会在紧张、愉快、生动、活泼、亲近的气氛下进行,学生在自愿、愉快、主动的心态下求知,师生间的感情才能达到和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我们的教学就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回顾近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方法是获取成功的最好途径,尤其是在二期课改期间,我坚持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同我的爱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生活,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认为物理老师上课新颖别致,讲授清晰,生动有趣,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年来,有效利用每一堂课,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懂得怎样学好物理,所教班级中不及格人数越来越少,平均分、优秀率越来越高,在历届中考中平均分均名列区前茅。

3、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多年的磨练,使我的教学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由一名普通的教师成为一名学科的带头人,成为一名物理学科区中心组成员。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论教法和学法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显而易见,教师在学生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祖国的这些小花朵,教师在孩子们心目中显得更为神圣,我们的工作也由此更有意义。就我个人而言,每当我面临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年级,我都会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对号入座,找到最适合各个孩子的方法。

作为一名小学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找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教学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其实我们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沟通能力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对于每一位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况,及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要了如指掌,对于孩子的进步我们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以便激起他们更大的求知欲。如此,学生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你更注重他(她),由此孩子会拉近他(她)与老师的距离,慢慢的孩子和老师越来越亲密,他会不愿意离开这个老师,一直都会跟这个老师学。

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可以及时反馈给家长孩子这节课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能来接孩子的家长我们要主动给家长打电话,这样家长认为您是一位负责的老师,能很在于,很关心他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教与交"结合起来,事情会进展得更轻松。

就单词,语法的学习我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对于记单词是令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头疼,我一致认为他们背单词就是一个一个背字母,更本就没有找到方法。我教大一点的孩子时就用音标记忆法,教小一点的孩子就用自然拼音法。其实音标记忆法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很好用的,因为孩子在没有学音标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那这些词为什么这样发音了,由此用"新旧"结合得方法让孩子记住音标。除了音标记忆法,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用合成法,或加前缀或后缀法等等。如:washroom, playground; honest-dishonest ,regular-irregular 等等,当然课堂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英语歌曲、游戏,通过对英语歌曲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吟唱,也可以从歌曲中掌握单词,同时他们也觉得学得很快乐。对于常见的语法和句型。通过游戏让学生操练句型,学生会兴趣昂然。句型操练也不会因此而枯燥乏味。

其次在语法的学习上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用记忆数学公式的形式的出现,譬如对于他们小学阶段出现的五种重要时态,给出every week(动词用原形,但注意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一定要变化);last week(动词用过去式);next week (用will+动词原形的结构),有look, liten 出现时,(用be +动词ing,)等,在学习语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学生的吸收能力,对于作对的题目我们要不断的去反问他,增强他对知识点的记忆。我个人认为"反问"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过度到系统地传授英语知识和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们要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化简单句 然后在简单句的基础上,一点点加词……

我是这样来教我所教的孩子的,我觉得他们一个个和我配合得挺好的,成绩也提升得很快,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第四篇: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英语教法与学法研究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教法"研究,总是不遗余力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同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都学得好,并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大家都知道,李阳老师的疯狂英语独创的英语学习方法,多年来影响了数以亿计的英语学习者,确实能帮助许多同学提高英语。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学习了李阳老师的学习方法,一段时间下来,英语成绩仍不理想,于是弃之而求他法。这也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差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新课标)改革形势下,我们英语教师进行"教法"与"学法"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呢?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现将自己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 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1、英语教师本人应该加强各方面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有关英语教与学的心理知识,研读《中小学英语教学》等报刊杂志,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2、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再教育学习,接受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行知识更新,甚至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不能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3、教师可以到校外观摩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亲身体验、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技能。

4、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多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经常进行听课、讲课、评课工作,与同事们进行交流,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第五篇:音乐教材教法研讨教法部分材料

——关于新教材的使用及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方法、策略

在两次疑难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中,大家普遍认为新教材活了,直观性文字少了,可直接采用的素材少了,不好用了。为了正确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 新教材的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一点,从书中选取的图片就可见一斑。另外,新教材还选取了大量的接近当代学生音乐生活的内容与素材,如《泰坦尼克》主题歌——我心永恒,《难忘今宵》、《给未来一片绿色》等等,而且在实践与创造中也是这种体现,比如:用自制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表演或创编;14册35页为熟悉的自然画面选配音乐等等。新教材的这种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观察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增强音乐、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音乐课走向生活化。

2. 学与导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打破旧教材重教师“讲”的模式,新教材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体验、感悟、模仿等适合音乐学科的特殊学习方式。)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新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捕捉音乐元素。这一点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中均有大量体现。比如音乐十六册课本11页的实践与创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的实践与创造等。

3. 继承与创新结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4. 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给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新教材为教师留有一片广阔的创造空间,不再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而把它看成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作教材的实施者,又要做教材的设计者,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凡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材。我们要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习惯,走向开放式教学。

5. 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新教材打破旧教材板起面孔说理的模式,注重内容的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压缩教材容量,降低了难度,减少了乐理知识及技能训练,取消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文字优美,采用简谱,通俗易懂。新旧教材在这一点上的反差在小学音乐课本中体现最为突出,教材广泛采用了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6. 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间整合

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比如七年级14册音乐课本第23页的实践与创造三:聆听《欢乐歌》,与《小放牛》、《大起板》作比较。讨论:江南音乐与北方音乐有何不同?把本单元的歌曲、乐曲编上序号,将他们的序号填在中国分省地图的相关区域内。下面是一幅中国地域轮廓图。把音乐与地理结合起来了。

(二) 处理策略、方法

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呢?以下几条可作参考:

a) 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所谓简约就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简约?

要简约,首先是浓缩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我曾经看过一节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快乐的早晨》,本来对于

六、七岁刚入小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很多教师感觉这个过渡不好操作。该教师通过对课标及教材深刻的理解与浓缩,把本课教学目标恰当地简化具体为 :

1. 学习聆听乐曲的方法,知道要用耳朵听音乐,对听音乐产生兴趣。

2. 欣赏《快乐的早晨》,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复习《上学歌》,并能用动作配合音乐。

3. 感受音乐的长短。

并围绕此目标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实践,用自己的耳朵聆听并对所聆听的音乐做出反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要简约,其次是必须有取有舍,删除浅显易懂非重点的东西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东西。在这里有“五讲五不讲”原则。“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五讲”是:要讲,必须有教师自己研究教材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必须高于学生之上,(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必须是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如果说这个内容有些琐碎,我们武主任总结的有一个“三要三不要”:学生自己能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想;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说;学生自己能做、能解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去解决。

b) 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

扩充,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增加,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同题材(体裁)作品进行扩充,如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把河北民歌《茉莉花》、萨克斯《茉莉花》、流行音乐《茉莉花》扩充到一起。再比如同体裁的众多《摇篮曲》;或者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学习王洛宾的《青春舞曲》时,可以扩充到《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进而扩展到西部民歌的特征。

扩充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搜集调查、社会实践等。也许一开始学生未必会有多大的收获,但请注意一点:那就是千万别太小看我们的学生,没有多总有少的。加上我们适时的激励与引导,总会积少成多,由点到面的。我们没有必要孤军奋战,我们完全可以把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四十分钟的“小课堂”扩展成无限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社会音乐资源,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c) 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顺序的调整、形式的调整等等。

调整内容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活性,其次时代性。构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构建。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上,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d) 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要教无疑须先教有疑。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让问题成为联系知识的纽带,在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结束。这就启示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及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e) 整合——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f) 活化——化静为动,学做合一

处理教材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设法将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而不愿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但同时又对电视音乐节目情由独钟,流连忘返。这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教学中我比较留意音乐 “板块教学”的构思,大家也不妨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一下:

“音乐大舞台”,设计是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培养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流行音乐大挪移”,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怎样的音乐才是适合自己的。

“七色魔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童话般的设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知道变幻无穷的音乐殿堂均来源于这七个最基本的乐音。

“音乐大擂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走进音乐厅”,是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补充内容更多的介绍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再比如“音乐无极限,风格任你变”、“品头论足”、“走进音乐创作室”、“音乐魔盒”、“精彩十分”、“上台露一手”等,都是让学生在听、唱、奏、创、演的动态“活动”中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g) 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成功的教学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前延伸和向课后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此次音乐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音乐、社会生活与音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音乐开始,来认识音乐的起源和学习音乐及知识。

如: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走—— × × ︱ × × ︱ × × ︱

跑—— ×× ×× ︱ ×× ×× ︱

跳—— ○× ○× ︱ ○× ○× ︱

“母鸡下蛋曲” 咯咯 咯咯 ︱ 哒 — ︱

“狗叫曲” 汪○ 汪汪 ︱ ○ 汪汪 ︱ 汪汪 汪 ︱

……

(三) 新课堂设计建议

有了对新教材特点的认识及基本处理策略,之后应该进行的是课堂教学设计。那么,现行课改状态下对课堂教学设计又有什么新要求呢?

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走,课堂始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1. 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教学设计应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另外,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戏剧性,教师的课堂设计就应有悬念和矛盾或者是知识、能力、智力上的挑战。

2. 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有的教师长时间的教学方式一直在磨道式循环重复,其教学方法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总是本着这样的流程:乐曲简介——听赏乐曲——分析乐曲——再次听赏——延伸创作,教师刚一板书课题,学生就知道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

3. 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音乐教育时一种审美教育,它要求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活动的参与,起到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音乐时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听觉艺术,它拒绝一切“正经八百”、“严肃呆板”的说教方式,它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情先行,理必通也是这个意思。

4. 尽可能的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竞赛激励斗志,人的大脑在竞赛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最高。由于竞赛的开展,原本兴致并不高的学生也可能因之而兴致勃发。

二、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 存在问题

1. 课堂随心所欲,不经设计,想到哪儿,上到哪儿。“新思路 ,老办法,一台录音机走天下”。

(课例略)

这在平时的课中随处可见。由于工作繁忙,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无即定明确目标,走到哪儿算到哪儿。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上公开课,学生就觉得老师变了,讲的课也变了,变得摸不着头脑了;教师也抱怨学生太不配合了,反应太迟钝了,平时的活泼劲儿哪儿去了。可是我们想一想,不熟悉你的教法,学生他怎么很好的配合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这是和我们平时上课分不开的。

2. 为综合而综合,为表演而表演。

缺乏目标意识、音乐本位意识,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把音乐课上成语文课、地理课等等,拓展无度,出力不收粮。

(课例略)

3. 重形式,轻内容。只重视音乐活动的量,不重视音乐活动的质。

课改以后,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在音乐课上安排了大量的音乐活动环节或游戏环节,一节课热热闹闹的结束了,学生玩的很开心,却什么也没学会,甚至一首歌都没唱会。学生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但自由等于自主吗?!教师在设计安排音乐游戏活动时,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活动的质,只重视了活动的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一定要明白自己通过游戏活动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张有弛的音乐活动参与中感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是井然有序的、朝气蓬勃的,也是充满情感,充满理性的。也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首师大教授曹理老师在2004年全国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也点评到了课堂中这一共性问题。

(课例略)

4. 公开课上成表演课。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好的方式。听课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关心课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另人遗憾的是许多音乐公开课中,课堂气氛让人感到生动有趣,但学生学习超快的速度和工整的问题回答让人吃惊,使人不禁感到公开表演成分较多。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排出有模有样的舞蹈,几乎不用练习就能整齐地作出声势律动,学生所有的回答全都是异口同声,没有不同的思维,整齐划一,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公开课是展示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极好机会,谁都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赏识,但这种对课堂过度的处理及包装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当然,教师对课堂的执着是让人钦佩的。但一节有价值的音乐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以及原汁原味的师生互动。因为只有真实的课才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

(课例略)

5. 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没有把情感目标渗透到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而是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实,三维教学目标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来完成。比如《非洲的灵感》一课,如果不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给学生展示一幅极具民族风格的非洲风土、人情、文化等画面,让他们客观地认识非洲、了解非洲,了解埃及人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灿烂文明,了解非洲人对世界发展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怎么自然引发出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解决导向

由于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套放之各校皆可用的具体的解决方法 , 或者说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在这里,我仅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的导向,希望大家能根据各自各校的具体情况创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音乐课堂。

1. 辨证地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究其以上原因,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归根结底是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欠佳所致。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堂上的诸多问题,才能摆正新、旧课程的关系。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课程辨证地否定,而不是绝对地否定。

2. 辨证地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辨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3. 要辨证地认识合作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合作探究性学习,不要接受学习,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另外,由于知识的显性与隐性之分,理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上这些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整理归纳及心得体会,如果能给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参考的便利,则已感荣幸。恳望大家的批评指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收银服务范文下一篇:经典赏识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