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

2022-05-0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现状,剖析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方法和防范措施。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信贷资产质量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

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 篇1: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摘要:简单分析一段时期内,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从购房者角度、房地产开发商角度和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如何防范风险做出了论述。

关键词:宏观调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

1 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括有关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放松首套房认定标准(松绑第二套房房贷政策,同时对第三套房房贷政策进行调整)、增强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能力、扩大房地产企业市场化融资渠道以及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等四条政策措施。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为6.15%。至此,我国开始了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实施的定向宽松货币措施。在此之前,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自2010年初开始,银监会发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同年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合称“国五条”,年末,住建部、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发文全面叫停第三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并将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提至五成。次年,新“国八条”发布,并在年初1-6月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3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又被称为新“国五条”,再次重申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

2 信贷风险及其形成

信贷风险是从借贷到还款的过程中发生的由信息不对称、环境变化等因素积累的一个过程。如果贷款者在还款期限内由于财政等问题发生消极的变化,很有可能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抵押或担保合同来保证债权。信贷风险是制约商业银行运营和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机理来看,既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如管理不严格、操作不成熟等,也有因为外部国家经济政策、市场运行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只有深入分析和了解信贷风险及其形成机理,才能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信贷风险及其形成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商业银行的借贷周期长,贷款方的还款周期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银行通过对借贷者身份及资产进行评估,并做出是否对其进行放贷业务。而在此期间如果贷款方的资金运转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可能导致其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偿还贷款的本金及利息,从而产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利用银行贷款进行资产融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处于经济链的环节中,存在着信贷风险这一不稳定因素。

第二,商业银行内部的不合理管理机制造成的信贷风险。现在,国内不少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就会采取很多优惠政策甚至违规操作来吸引人们进行借贷。这种信贷业务的重放贷、轻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信贷环境的安全有效性降低。银行方面没有对贷款者身份和资金的真实性进行清晰的了解、核实并进行认真评估,对贷款者的后续还款能力没能很好的把握,造成了信贷风险的加大。

第三,在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客观变化是无法预知的,而人们有限的思维往往不能及时解决突发的市场难题。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前提条件下,会造成许多人投机银行信贷业务,尤其是房地产信贷市场的投机。购房者与商业银行签订借贷合同及抵押担保合同,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商品房屋买卖合同。如果购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起来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并骗取贷款,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就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巨大的风险。

第四,市场机制的滞后性与盲目性。市场机制的这种性质给市场投机者许多机会,政府宏观调控对银行微观贷款没有产生及时有效的保护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分散了银行信贷风险。而在我国,银行是信贷风险的唯一风险承担方,没有其他机构来分担银行信贷风险。

3 当前房地产调控对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3.1 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在逐渐走向完善。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朝着健康、快速方向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周期,国家通常会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等。

首先,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讲,因为投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而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的特征,许多人就把购买房地产作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进而使投机需求远远超过实际的刚性需求,过多的投机需求进一步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

很多投机性购房者的炒房资金很大比例来自于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大了很多。对于购房者来说,国家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提高首付款比例、限制购买等政策限制对于房地产的购买要求。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1月开始,我国不断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此来降低投机需求,直至2012年6月8日利率开始下降且一直未有变动;二是通过密集发布各种政策措施,让人们形成房价变化的预期,来增加或减少购买。如2011年年初出台的限购政策,使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都进入到观望状态。2013年3月“新国五条”发布后购房者的购买信心指数陡降。图2表明了购房者在2012-2014年的购买信心指数,可以看出,自2012年至2013年第一季度,购房者购买力信心指数不断提高,购房者信心指数强,但出台“新国五条”后,极大打击了购买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直至2014年第一季度才恢复到2013年最高水平。笔者预测,《通知》的发布以及2014年11月的又一次降息后会进一步增加购买者信心指数,使得房地产市场上的观望情绪逐渐减淡。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购房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但房地产价格未出现大幅度下降或上升,而是向合理的方向逐渐回调,从长远来说,此时的宏观调控降低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隐患。

其次,从房地产开发商角度来讲,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商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以及购房者的观望态度,使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据统计,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增速比2011年回落11.9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速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根据以上分析,紧缩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受到了阻碍,房价的下降使开发商没有得到预期的比较高的销售收入,对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容易形成隐患并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再次,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讲,商业银行同时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资金的主要来源,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作为优良资产并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长期贷款,是房地产资金链条上位置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截至2014年6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余额达16.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8%。中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20%左右,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也包括个人购房贷款,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占到整个房地产贷款的67%左右。截至2013年底,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0.48%。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银行提供的贷款大多是中长期贷款,比较难以迅速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到位;二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以前的贷款风险正在逐歩显露出来,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我国是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结构体系,现行的宏观调控中“四万亿计划”投资中的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但是银行所增加的信贷资金中有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反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的出现。如果商业银行对于宏观调控下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一味地强调并加大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发展,不断降低贷款标准,就很有可能加剧房地产泡沫。基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前车之鉴,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首先就会危及到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对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就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当务之急。

3.2 当前房地产信贷风险分析

笔者选取了商业银行投向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率、土地开发面积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等指标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变化。

3.2.1 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到2013年,商业银行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不良贷款比率也由2008年的3.35%下降至2013年的0.48%。这说明,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效果显现,我国近两年“不良”均出现“双降”。2013年末,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214.4亿元,较上一年减少64.7亿元,不良率为0.48%,同比下降了0.23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占到了整个房地产贷款的67%左右,而个人购房贷款的不良率不到1%,资产质量非常稳定。因此,总体上,我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质量较稳定,但针对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和价格都有所回落,不良贷款存在反弹压力,房地产信贷风险仍需进一步防范。

3.2.2 从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角度分析房地产信贷风险

由图3可以看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2011年的35.2%降至2012年的27.8%,下降了7.4个百分点,原因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减慢了房地产的发展速度。仅在2011年一年中,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先后三次加息,在这一系列紧缩性的信贷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数量也明显减少,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进程放缓,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的收入就会减少,进而有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

4 防范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

4.1 把握宏观经济方向,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从投资向消费以及从工业向服务业的结构性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降至2014年一季度的7.4%。一季度以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出现下滑,带动了经济增速的放缓,房地产泡沫日益受到关注。房地产投资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业务领域,如果金融业对房地产业的风险贷款暴露过多,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可能会对整体经济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因此需高度注重房地产信贷风险。

4.2 积极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继续执行差别化的住房贷款政策,一方面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保障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另一方面要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贷款,相应提高其贷款比例、首付比例,有效抑制相关需求。

4.3 组织开展相关的压力测试,提高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压力测试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因素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供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讨论并决定实施的应对措施,预防极端事件可能对银行带来的冲击。

4.4 关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止信贷风险变为现实

商业银行应定期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本金、现金流、财务状况、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项目销售情况、经营管理等进行实地考察。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封闭管理。

密切关注房地产商的现金流动,强化“名单制”管理,及时调整客户和开发楼盘属于优质还是非优质名单。

对可能影响信贷安全的重大事项,如房地产企业存在违约,工程进度明显缓慢,工程质量不合格,项目销售价格变动异常等不利情况,要及时对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进行重新风险评估,分析其对企业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的影响,采取减少授信额度、追加贷款担保、提前收回贷款、争取诉讼保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4.5 加强抵押物价值管理,确保房地产抵押足值,充分发挥抵押物风险缓释作用

抵押品是保证房地产贷款安全性的最后保障,是房地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强对评估机构资质、信誉等方面的考察,判断其评估抵押物价值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应加强自身对抵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价值性的考察,应实地了解当事人是否有资格办理抵押,抵押物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同一抵押物多次抵押等情况。同时,时刻保持对土地、在建工程、房产等抵押物价值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对于抵押品价值下降导致不足以补偿贷款余额的,及时要求追加抵押品,以保证抵押物足值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健.浅析房地产调控政策.城市建筑.2014.2

2.周琳玉.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与防范.现代经济信息.2014.8

3.王光伟 童元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作者简介:

郝江霞,任教于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作者:郝江霞

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现状,剖析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有效方法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大类。在信贷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垄断地位,所以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在于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显而易见,在国有银行中防范信贷风险尤为重要。

一、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潜在的信贷风险过高

对于我国而言,信贷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虽然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非常注意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各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任务仍面临不少的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方式过于单一,致使信贷风险过高

许久以来,我国国有银行主要实行分业经营,其资产投向主要集中于贷款,而证券等投资所占比例过小。据资料显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而这一部分收入的取得主要受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直接影响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

许多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和盲目对外投资的同时,忽视了其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产品在市场上仍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使资金链条日趋紧张,财务问题突出,如遇风险,就会使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最终导致银行资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四)房地产过热转而增加了信贷风险

近年来,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中央及地方已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并将房地产项目的巨大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而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没有认真制定稳健的信贷政策,也未能科学地把握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出现盲目跟风现象,致使房地产的贷款风险扩大。

二、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信贷风险存在,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的内在因素,也有银行外在因素;既有国内环境的原因,也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行政干预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扩大

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在某些省市地区,这种现象仍然存在,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运营行为变形,致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也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些产业飞速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却关、停、并、转,其结果就使这些企业丧失了偿债能力,极大地形成不良贷款。所以说,政策性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重大隐患

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根据调查表明:由于企业经营不善会造成有超过70%-90%的问题贷款。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就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环节薄弱,间接地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2.企业管理层人员不稳定,使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常常会发生变动,直接地影响到贷款的按时偿还。

3.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采用联营、转让、并购、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四)银行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缺失

银行管理体系不健全不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改革,而且更诱发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人民币存贷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管制限制和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担,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根据市场利率对负债状况进行有机地调整,使风险与收益不能合理配比。

在我国,构成银行资产道德风险的主要是社会信用的缺失,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间相互拖欠,赖账现象严重,使企业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无法偿还贷款。这都对银行资产构成严重的道德风险。

三、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

银行贷款是否能及时收回,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我国社会信用度

1.要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充实完善各项信贷制度,做到贷审分离,改变信贷权力过于集中的现状。

2.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和制度,并以此确定贷款的发放标准,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防范信贷风险的另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法律为准绳,明确责任,防止恶意消费行为的出现。

(三)加大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地配置信贷资源

改变存贷结构的失衡和单一的信贷渠道。减小贷款过于集中现状,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减少行政干预信贷,合理配置信贷资金;减缓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调整贷款期限。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四)提高信贷风险监管控制机制

首先,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组建信贷担保公司,银行可根据适当的担保方式对不同的贷款品种进行放贷;其次,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如客户信息系统与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最后,优化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重点考察贷款的质量,从而使国有银行信贷业务进行健康的发展。

(五)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还应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坚持既定的经营方向,以提高管理能力。在体制上,注重过程控制,强化内控制度,注意预防,以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

1.进一步提高贷审分离制。提高贷审分离制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的入手:一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二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因此既需要审贷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完善科学、标准的审批制度。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三是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并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一些夕阳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严控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贷款退出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经济信息,最终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

4.加强贷后管理,加强全程控制。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款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为保障银行利益,实现管理目标的贷后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可悲的是,我国的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有效的贷后管理,以致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表现为流动性差,盈利性差,安全性差,最终导致信贷风险过高。究其原因有银行内部因素,也有银行外部因素。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深化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车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07(6).

2.薛頔,屈小爽.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浅析[J].企业导报,2010(3).

3.王晓宇.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3).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城建支行)

作者:任书敏

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 篇3: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根本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直接关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今天,商业银行更应该提升对信贷资产风险问题的管理,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保持长期稳定运营。因此,文章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良贷款

当今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重要的转型困难,经济增速下行,与美国的贸易战更遏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国内物价上升,对外汇率进一步下降,中国整体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在此背景下,银行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银行的稳健发展是金融反哺实体经济的关键,也是中国进行产业升级和高新科技产业实现突破的资金来源。

信贷业务作为中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础业务,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支柱,其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增长。由此可见,信贷风险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及时信贷风险在政策和管理层面被银行业高层看的很重,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信贷风险成为导致银行业经营出现问题的根源。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其信贷风险的管控问题能够直接反映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新常态下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关于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规模分析,即中国建设银行存贷款数额近年来的变动状况入手;其次,对其信贷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从其息差收入变动角度入手;再次,是对其抵御信贷风险能力的分析,从其资本充足状况入手;最后是对其信贷资产不良状况的分析,从不良贷款状况和拨备覆盖角度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建设银行2013~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具体数据见新浪财经和建设银行财务报告。

首先是规模分析:信贷风险的产生基于存贷款的规模,资产规模越大,产生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越高,但是存贷款作为银行的基本业务,规模越大也表明其实力越强。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我们得到,2013~2017年存款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0.33%、5.96%、12.96%和6.24%;贷款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0.30%、10.67%、12.13%和9.75%。

中国建设银行的存款总额逐年上升,但上涨幅度波动较大,2015年股市大涨和2017年房价大涨,中国居民储蓄率下降,导致中国建设银行存款总额增长幅度降低明显,其余年度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贷款总额来看,每年都保持固定比例增长,由此导致存贷款比重较为稳定。接下来分析一下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盈利能力:

通过分析年报发现,中国建设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3年度为1.47%,2015年为1.30%,2017年为1.13%,平均资产回报能力较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2017年的21.23%下降到2013年的14.80%,下降幅度超过30%。从信贷资产中最关键的息差收入来说,受中国货币政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存贷款利差进一步下降,中国建设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由2013年的2.56%下降到2017年的2.21%,成本收入比2013~2017年分别为29.65%、28.85%、26.98%、27.49%、26.95%,虽然其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但其利润率并没有实质性增加,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贷资产质量。

资本作为抵御信贷风险发生的最后一道屏障,受到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极高重视,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普遍提高了自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国建设银行也不例外。其核心一级资本2013年为10.72%,到了2017年提高到13.09%,提高了20%以上,资本充足率2013年为13.35%,2016年上涨到14.94%,2017年甚至达到15.5%,且权益资产比也由2013年的6.99%,上升到2017年的8.12%,证明其在抵御信贷风险的问题上做好了足够的资产准备。那么,中国建设银行是否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0.99%提高到2017年的1.49%,但拨备覆盖率较2013年的268.22%下降到171.09%,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比率从2013年的2.66%下降到2016年的2.29%,但2017年又增长到2.55%。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都预示着建设银行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且减值准备较贷款总额的比率有上升态势,证明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较之前几年有所下降。这与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实体经济下滑、民众消费降级都有一定关系。就建设银行本身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本文有些许思考。

二、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

在针对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信贷风险分析之前,首先应当明确信贷风险的概念:信贷风险是由于贷款人到期无法足额偿还银行贷款而导致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隐蔽性和扩散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机制与员工绩效激励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在整个信贷环节中,管理规定更偏重审批环节,对贷后环节追踪审查没有监督管理体制,导致贷款者还款意愿和能力变动银行无法第一时间查别,从而出现贷款逾期。

其次,是內部监督管理体制没有落实到位。在信贷审批环节,信贷人员的警惕性和责任心不强,对放款后资金去向也没有实时追踪,导致贷款审批与放款去向存在较大误差,进一步加大信贷风险。

最后,是信贷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中国建设银行采取扁平化管理体系,由一级分行直接向辖内支行发放信贷政策文件,各地信贷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执行时间存在偏差,从而导致信贷问题反馈不及时,对信贷风险的管控难度较大。

三、中国建设银行提升信贷风险抵御能力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中国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改善信贷管理机制,从政策和管理体制上完善信贷审批手续,对贷后环节进行实时追踪,定时对贷款者履约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

其次,建立约束机制,将调查、核保、签约和发放四个环节有效剥离,不同环节之间实现监督制约,同时将贷后环节纳入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最后,提升信贷管理水平。由一级分行对辖内所有信贷条线工作人员就信贷政策变更进行统一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推动辖内风险管理工作的逐步展开。

经过改进,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风险将得到有效抑制。

四、 结语

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信贷资产的管理能力,稳定甚至降低不良率,才能够保持健康发展,否则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希望国有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面临当前的经营风险,保持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单松.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16).

[2]胡云泉.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研究.金融经济,2013(10).

[3]高兴.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分析.财经界(学术版),2018(01).

[4]辛颖.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中国市场,2016(07).

[5]潘润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业务浅析.金融与经济,2015(07).

[6]肖宇鹏.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及其防范.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8).

[7]仇卫平.浅谈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经济师,2016(05).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李淏晟 黄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税务行政复议研究论文下一篇: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