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2022-04-18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对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评价体系的构件与实践进行探讨,对新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革新促进化学制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1:

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师范生培养目标,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实验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突出创新能力、强化实验技能的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本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关键词: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次教学;实验教学模式

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主要是为初、高中学校培养的合格的化学教师和化学研究专门人才,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应与这一目标相一致,并且以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要求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但现有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已远远不能适应的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旧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现有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实验课程体系现状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前身大多数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晋升而来的,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基本是在专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程为课程结构,各课程自成体系,依据四大基础课的开设依序开设,以化学学科为基础、四大化学基础课程实验为支柱建立实验课程体系[1];这套课程体系已经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是一套系统严谨、内容成熟、紧密联系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实际上是沿用了上世纪50年代的体系,是按照当时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精英人才的目标而制定,完全符合当时的学科发展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但随着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不符合现代化学(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实验课程体系的存在问题。对于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置的各门实验课程各成体系,部分实验内容重复[2]。第二,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的基本操作和基础实验分散在各门实验课程中,没有强化训练,造成同类型实验的重复。第三,实验内容陈旧,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少,各科主讲教师单纯从自身课程安排实验,各实验课程缺乏沟通和交叉渗透,没有将化学实验有机统一起来。第四,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基本上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搬,教材告知实验步骤,教师按照教材分析出成败关键和注意事项,实验室按照教材配备药品、仪器,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照方抓药,没有思考和创新。第五,实验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陈旧,完全沿用“学生课前按照教材预习,课堂教师按照教材讲解,学生按照教材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教学模式[3],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实验兴

作者:王志平 任庆云 金宏

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2:

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 要: 本文对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评价体系的构件与实践进行探讨,对新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革新促进化学制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化学制药 基础化学实验 形成性评价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容涵盖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习得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与习惯,并为后续的药物分析、药物合成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评价考核中都是作为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业考评的一部分进行,考核的形式以试卷书面为主,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实验的现象与数据的处理与运算。但基础化学实验作为实践课程,仅仅依靠对学生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为此,笔者探索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考评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代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共同监控、反思与调节教学的全过程,开发学生的潜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形成性评价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体系,持续性地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动态评价,既重视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的情况,又体现以人为本,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的培养不拘泥于单一死板的考核指标,全面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实验教学内容革新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革新作为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其思路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以考核的革新推动整个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课程的全面革新。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2009—2014年我系每年都组织全系性的大型实验基础技能大赛,以初赛、决赛和总决赛的形式进行层层选拔,对基本技能掌握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并将优胜者的成绩记入学业考评成绩,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原本单调、枯燥、重复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兴趣,学生间的相互比拼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实验技能上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

在加强学生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加综合型与设计型实验所占的考评比例,由于基础化学实验是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学生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的经验还比较欠缺,这个阶段一般可以采取PBL教学模式,由教师的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开展探究,由小组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对方案进行讨论完善,教师提供创新型实验活动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团队协作和具体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分析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业成绩,督促学生自觉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实验室改革

基础化学实验由于其内容局限于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各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基本都是以玻璃仪器为主,辅以少量的检测、合成设备的,不能高精度的测定与大型的综合合成实验。一直以来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开放仅限于相关课程的使用和少量的学生课外活动,实验室的开放率和设备的利用率都很低。在基础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中,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实验室,切实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除保证正常实验课的使用要求外,合理设置实验室值班教师和学生助理,配合完成实验内容的革新的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或者学生个人针对自身实验技能欠缺所进行的针对性训练。

4.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日常教学与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革新要取得实效,不仅考核的内容与形式要革新,而且日常的实验教学也要革新。目前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涉及的科目与范围广,实验需要完成的内容繁重,实验指导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多采取实验室现场讲解与示范的教学形式。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缺乏独立思考与反思,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产生依赖性,懒于预习实验,机械地模仿教师完成实验,看似规范的操作与合理的数据处理,实则缺乏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完全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应该实验目的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实现基础化学日常教学的革新,首先必须对实验教材进行革新,在实验教材作为实验进行时的指导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实验项目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编写讲义,在配合实验室开放的前提下,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对于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讲解与示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在实验室操作练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实验教师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学生以抽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记录作为评价成绩的组成部分,督促学生自觉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在实验项目正式开始时,实验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实验设备用法、解答学生在课前练习中出现问题的提问、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结果的验收和评定上。这样的改变既能照顾学生对于技能掌握的个人差异,实现以人为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又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基础化学实验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5.形成性评价比例的构成

为确保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体现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应用型的特征,我们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形成性评价分值构成按照2∶3∶2∶3的比例进行评价。其中20%为课前的预习情况评价,主要对学生对实验项目所必需的技能与知识的预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30%为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实验相关的专业素养的评价;20%为实验报告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计算能力,以及科研态度的评价;30%是学生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开展科学探究与团队合作情况的评价。

6.新型考核评价的效果

通过化学制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革新,更突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与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后续的实践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0年基础化学实验作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的实验部分接受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2009—2014年化学制药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部分成绩稳步提升,在历年的学院教学年度评比中学生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相关教师参加学院各种比赛获得一、二等奖三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制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在该专业的其他职业素质课也逐步开始推广,并根据具体的课程特征对本考核评价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化学制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小丽.利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19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9。

作者:赖寒

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篇3:

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目前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目标与岗位群要求存在偏差[1]。传统的实验教学目标没有和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相一致,还是根据没门课程中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没有真正做到和企业无缝对接,大量的实验还处在老师演示同学照做,学生所做的实验并不知道以后能干什么用。所以实验教学目标是应根据煤化工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有的放矢的制定,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内容的制定恰恰是针对工厂的实际需要,可以使学生更具有目的性的去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最终学校为单位输送的人才符合煤化工行业用人要求。

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高。目前在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内容滞后,传统的、陈旧的实验内容较多[2],专业实用性实验内容较少且实验内容偏重于理论,应用性和职业性实验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率高,比如,无机化学中的溶液及试剂的配制、酸碱滴定等内容在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中都有涉及,不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浪费的教学资源。因此,整合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将很好的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化。煤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只注重验证性实验[3],因为验证性实验能够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结果,但是,验证性实验满足不了综合性實验对课程交叉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中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煤化工专业而言,培养学生单元操作的职业能力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职业性实验合理的配置,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新型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及成效

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各门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各实验间相互联系,以企业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建立模块化、分层次、递进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3]。下面以甲醇厂精馏岗位的职业需求为例,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验部分。在两个实验班级中分别抽出14人,实验分两组进行。每组学生中的优良中差比例大致相同。第一组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下进行并评估实验效果;第二组是在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下进行并评估实验效果。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实验能力五方面进行评估。实验结果加权平均,五方面评定指标的权数见表3。

为了判断新型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引用了数理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来验证,通过子样数据来验证母体的一般规律性。

经检验两母体均属于正态分布且假定两母体的方差相等。假定显著水平 =0.05。

说明假设成立,从而可以得出新型煤化工生产技术试验的实验效果要优于传统实验效果。

传统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忽视了企业、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且重复率较高,各门课程之间实验联系不够,实验缺乏层次感,没有做到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岗位的实际要求为目标,将实验系统化、模块化,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实验内容与难度逐步递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进一步吻合,从实验效果来看,新型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效果。

[1]谌 曲.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09.06

[2]陈渊,陈宪明,罗济文等.新建地方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3]罗志勇,李泽全,张胜涛,等.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作者:李全国 常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势外贸长期发展毕业论文下一篇:国外实验教学大学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