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及其对策

2022-11-06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政府历来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显然,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也是一切教育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不仅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增长才智、造就特有的长处和优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 也暴露了不足和弱点。尤其日趋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大众传媒的直接影响, 使得近几年, 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也日趋严重。

1 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 生活和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总体上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道德观念模糊, 缺失正义感

正义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也是高尚道德理性的重要体现。在价值整合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们有着较高的道德评价和行为能力, 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而在社会转型期, 由于受多种道德标准的影响, 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中往往陷入矛盾状态。随着部分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模糊, 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 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还有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底线熟视无睹, 道德情感淡薄, 缺乏必要的正义感和荣辱观念, 进而导致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 大学生虽然上大学, 但由于社会公德意识较差, 对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遵守仍然不容乐观。例如, 在大学校园常常可看见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 在教室纸屑、果皮满地, 忘记关自来水水龙头等现象。

1.2 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 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趋淡化,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私利的满足,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明显地以个人为中心, 自私自利, 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还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无视高尚的道德理想, 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进而在日常行为中表现极端的利己主义。这种现象对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进而导致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 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和社会, 同时, 不愿意帮助别人, 有利的事抢着干, 难办的事推给别人, 不能勇于承担责任, 更缺乏为国家繁荣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1.3 道德价值观困惑

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 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中, 采取以“国家为重, 关心集体, 乐于助人”为主流的价值取向, 但在进行具体的价值选择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例如, 接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主动提供工作去向;有的毕业生不按期还贷款而违约。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 存在对自己的个人履历表大做手脚、签约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有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上存在是非颠倒和混乱现象, 把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还有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工作或出国留学, 伪造学习成绩、各种奖励材料、荣誉证书等级证书, 欺骗对方, 达到自己的目的。

1.4 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是为人处事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也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实际上是家庭、学校诚信问题的反映。在家庭教育中, 很多父母只对子女提出勤奋、多才多艺等的要求, 却漠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问题, 父母的许多不道德言行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极坏的影响, 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育中, 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 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 而无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结果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影响大学生养成诚信的道德人格。例如, 把考试作弊认为普遍和普通的行为, 虽然考试作弊自古就有, 而且屡禁不止, 但是当前考试作弊的人数越来越多, 方式也多种多样。更严重的是不仅是期末考试, 还有各种考级, 招聘枪手代考。目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与信用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 而且也对未来大学生步入信用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活也是非常不利的。

2 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领域, 大量涌入西方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 导致在现实社会中特权腐化、权钱交易、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一系列不良道德的现象。加上, 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控制相对弱化, 社会价值导向的推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量, 为不正之风提供可乘之机;社会风气遭到破坏, 在各行业中存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等种种现象。这种现象有形无形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 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

2.2 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道德人格是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 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 道德选择的权力感、责任感, 独立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与自信和人格尊严等, 它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识[1]。道德人格的培养就是充分启发人的道德意识, 帮助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 把道德理想的实质看作是对幸福的追求。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 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 其中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以政治代替道德教育, 即重视世界观、政治立场方面的教育, 而忽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 致使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有知识、无修养;有智慧、无教养”。

2.3 道德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 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 同时, 新的教育模式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缺乏应有的力度,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学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办法不多, 教育观念仍在传统的模式之中。同时, 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担心, 在讲究“实惠”“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再向学生灌输“道德理想”“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否会受到冷遇。结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育者们觉得束手无策, 感到老办法不管用, 新办法找不到, 搬来的东西又不能全用。毫无疑问, 这些因素, 无法阻止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4 家庭、社会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许多家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个别家长自身道德也存在问题, 使孩子养成不良品格, 甚至诱发孩子犯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起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疑惑与偏离。尤其信息网络的国际化,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 但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他们就很容易产生道德行为上的偏差。

3 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然而,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根据大学生道德现状, 逐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教育对策。

3.1 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 要着重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 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学生正处于发育但思想尚不完全成熟的成长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性格活泼, 各种情绪时起时落, 思想波动较大, 容易出现冲动和滑坡。因此, 我们要常抓不懈, 使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他们心中扎根, 并成为自觉地行为准则。此外, 我们要把传授科学知识同陶冶高尚情操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个人利益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 养成“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3.2 明确社会的价值导向

社会是复杂的,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思想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时代的影响。在现阶段, 我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人的思维的多元化, 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客观地反映在人的思想的层次性上。而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其主要文化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明确的、一元的。只有这样, 社会主流文化才具有方向性的示范作用, 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无所适从, 就形成不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

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道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 努力使大学生更多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同时还要善于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一切方面, 以形成一种共时性与历史性高度统一的教育环境。应该认识到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使之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真正形成一种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 并引导大学生如何分析事物的本质、判断事物的价值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同时, 在注重专业的基础上, 要努力建设科学、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4 注重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尽快实施素质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根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2]目前,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与我国基础教育中忽视德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将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品德修养, 同时大大增强大学生判断是非、明辨真理的能力。

总之, 加强大学生良好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 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们只有立足现实, 根据大学生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受到实效。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及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终将会得到切实加强。

摘要: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出现问题, 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日趋严重。对此,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对策

参考文献

[1]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 吴小英.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J].北京:思想教育研究, 2005.

[3]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19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探析下一篇:秘书与领导的沟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