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对江苏省“十三?五”高职教师培训重点改革项目——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的理念内涵、模型架构、内容模块、形式方法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建构江苏特色高职师资培训模式的新思路。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1:

基于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研究

【摘要】在我国高素质人才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主要包含了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具有职业教育观念、实践和教育能力。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这几个地方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怎样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极为关注的问题。文章站在职业能力的角度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视角;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徐佳欣(1983-),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引言

职业能力职业是指英语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中的各种能力整合,职业素养则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中遵守的行為规范,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合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影响对于未来英语人才的培养极为关键,是有效保证学校竞争能力的依靠。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了解英语教师职业素养的不足之处,并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法,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拥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能力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扎实的知识素质。高职英语教师是知识素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本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英语基础、写作、翻译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英语教师还应该具有相应的文学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通过认识、了解信息化试听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能够积极发挥计算机的先进性,并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强化英语语言的趣味性。并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融入课堂中的观察和研究,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2.先进的教学理念。站在高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来看,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指导思想进行转变,由“语言知识为本”逐步转变为“以语言运用为本”,并且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由教转变为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教学氛围,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尤其是目前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因此,英语语言成为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培训学生语言技能的时候,还应该关注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教学科研能力。英语应该拥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技能。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并且还应该使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原有的专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在进行系统的学习以外,还应该不断依靠教学科研活动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充分使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利的因素,来进行教学科研,不断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学实践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素养提高的基本途径

1.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在新课改的推广下,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革新,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引和督促者,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明确了解英语语言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并且需要进行良好的使用。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英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不能只是关注与语言水准,还必须详细了解适用于当代英语教育理论,并经过在教学上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念。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了解,并对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的反思,以此来提升英语教学技能。

2.强化学习,积极反思,提高学术研究技能。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各种知识的更新时间不断加快,教育行业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不进步就必然被淘汰。对于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反思,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行为的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成长水平和专业能力。英语教师通过反思能够对自己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实施评价和分析,以此来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并经过教学反思,培养自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所在,提高职业素养。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可以理应语言教学来进行相应的专题研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让教学活动能够为科学研究进行服务,让科研结果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对科研中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培养研究精神、习惯和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3.通过学校的激励机制,促进自身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学习的相关激励政策与制度,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个人成长供应基础保障,推动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各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职业素养获得长足发展。
三、结论

总之,英语是一门具有强烈语言文化的学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英语的使用技能,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把英语当成自身的语言交流技能,并严格培养自身的教学语言,对自身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训练,使得听、说、读、写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灵活的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来提升自身的英语职业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信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素养培养途径[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作者:徐佳欣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对江苏省“十三?五”高职教师培训重点改革项目——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的理念内涵、模型架构、内容模块、形式方法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建构江苏特色高职师资培训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教师职业素养;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

江苏省“十三?五”高职教师培训改革试点的“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项目”致力探索“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力求形成江苏省高职师资培训新特色。

一、“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考核促成效,创新“培训方法突出行动导向,培训形式融集中培训、学习社群与在岗学习于一体,线上线下学习贯穿全过程”的江苏高职师培新特色。

1.培训内容突出基础性与聚焦性

突出新教师生涯初期需求导向,重点培养新教师立德树人观念与敬业爱岗态度;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解决“上好一堂课”的问题;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2.培训方法突出实践性与互动性

推进由高职名师培训高职教师策略,采用任务驱动、问题情境、行动导向培训教学方法;以教学观摩与教学竞赛方式促练促训,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3.培训形式突出交互性与协作性

构建互联网学习社群,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融集中培训、在线研修和在岗学习于一体;创新学员报告会、答疑会、交流会、点评会等特色新颖鲜明的培训形式,用学员自身资源展现集体教育的魅力。

4.培训考核突出过程性与绩效性

学员完成培训课程配套的系列教学设计与能力训练任务,在小组学习社群中交流、反思与提高,以小组典型代表作品作为考核成绩;“一一过堂、人人过关”参加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绩考核。

(二)“互联网+交互式”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依赖学习者已有经验系统,在社会性、协作性活动中学,在情境、协作、对话中完成意义建构。因而,互联网时代的培训必须创设有助于互動交流的情境和实践场景,形成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是在“网络平台、集中培训课堂、校本实践”三环境系统中,通过组建小组学习社群,实现在线学习和集中培训、岗位实践融通,提升职业素养的新培训模式。培训教师借助“课堂派”等云教学软件现场授课与在线课程库开展移动客户端学习,充分体现“互联网”运用特色。在为期一年的在岗研修与实践的培训阶段,学员主要通过在线课程与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社群开展小组与个体研修实践。在为期15天的集中授课阶段,一是将培训内容(以问题情境、任务驱动形态展示)在线展示,建构开放在线课程,打造模块化培训课程;二是将教学过程管控置于互联网环境,实现学员考勤、考核、培训评价等管理智能化、便捷化;三是在培训形式方法上通过组建在线学习社群,形成学员、小组、教师,承训方、学员与派送单位间一体化交互学习空间,开展全方位培训。

“交互式”一是指集中培训授课吸收翻转课堂的优点,教学组织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交互,线上线下交互;二是指个人在岗研修、集中培训课堂、小组学习社群研修三种形式交互、三种学习环境交互;三是指行动导向培训教学让所有培训参与者实现互动体验。

二、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模型建构

当下高职师资培训最大问题是孤悬于学员实践与成长环境的讲座式培训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破传统培训教学的时空维度,将学员的成长需求、工作实践环境与集中培训融通。根据建构主义与信息加工理论,“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的模型建构在培训教学内容上应用数字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信息重新编码;在培训形式上建立小组学习社群,开展合作学习与在岗学习校本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创设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分享,促进学员能力发展。

培训按照信息处理的形态分为“信息呈现(与选择)、信息整合(与组织)、信息应用(与实践)”三个阶段,对应三种学习环境,最终实现培训目标(能力提升、意义形成与获得认知结构)。三阶段的培训运行自成系统,承担不同任务,相互交融但形成完整系统。建构智慧培训教学(学习)平台、在线课程库与小组研修空间,使之具有教与学、资源汇聚整合、运行管理等多重功能,从授课、研讨、互动、练习、实践多个层面开展培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学习,实现培训管理移动化(如图1)。

三、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内容

(一)培训课程设计

新教师项目培训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二)培训运行与组织

从现代学习理论视角看,培训教与学的过程是信息编码并传递的过程。培训运行与组织按照信息编码形态分为三个阶段。运行模式如下(图2):

一是学习前阶段重在“信息呈现、促进选择”——教师陈述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与任务,呈现教学信息。如,发布教学活动公告、课程大纲与考核等教学文件;发布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参考文献、案例、自学辅导资源、实践活动链接等);列出任务清单;教师按专题或单元开展活动,答疑、反馈,督促学员开展自学及小组学习。学员则参加小组学习与导师辅导活动,提取信息,完成任务,提交完成任务情况与成果。

二是学习中阶段重在“信息整合、促进建构”——教师进行信息重构,帮助学员意义建构。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利用培训课堂开展集中教学,执行行动导向、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引导学员互动体验。如,为学员提供新资源,展示教学新内容架构,激发学员思维;创造学习情境,分析观点,提炼总结,达成共识,评价反馈等。学员则以理解建构为目标,并与小组成员分享感受与观点,汇报展示完成任务情况。

三是学习后阶段重在“信息应用、促进实践”——教师通过升华提炼,帮助学员解决现实问题,形成能力。教师活动主要有:通过小组在线空间发布指导信息,组织小组认知型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学员解决在岗实践问题。学员则以培训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小组组长与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帮助下完成在岗位研修相关任务为主。

(三)培训形式

重点在于基于互联网搭建横跨虚拟课堂、真实课堂、岗位实践三种环境的小组学习社群,融小组在线研修、集中培训课堂和个人在岗研修于一体。

1.集中授课

主要学习培训模块课程,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配套教学实践观摩与教学能力竞赛。制定小组学习研讨计划,全程实施任务驱动,所有培训单元课目均要配套作业与任务。学员与小组在教辅团队指导下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将代表作品提交导师团队批阅,以小组代表作品成绩为全组成员个人成绩。

2.小组学习社群活动

互联网学习平台开设“在线学习资源”“小组研修空间”“学员档案”等必备栏目,探索在线学习社群培训(学员以10人左右为单位分组,集中授课与在线学习同步),实现数字化在线学习课程,融培训管理、培训教学与考核功能于一体。集中授课期间,学员、授课专家与基地辅导教师团队围绕集中培训单元课目在“小组研修空间”发布在线学习资源,布置作业任务,组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研讨、练习与考核活动。

3.个人在岗研修

学员根据个人培训任务书,自学“新教师入门必读、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书籍,围绕高职教育主题开展研讨,完成学员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如,上交教学设计案、教学录像,微课案、課题申报书各1份,发表博文10篇等。

(四)培训方法

培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在体现行动导向,以“实操演练、探究研讨、体验交流、示范观摩、案例分析”等方法为主,实现培训教学理实一体化。

1.教学设计强调情境教学

教学设计考虑任务驱动与问题情境,注重实操演练、现场与在线互动探究。所有课程要有操作性任务,特别是“职教教学”模块中教学技能培训,每期培训班都必须聘请高职院校名师团队带领学员实训。

2.探索互动交流培训新方法

大胆创新学员生涯体验报告会、班主任工作答疑会、身边师德故事交流报告会、课题申报案例点评会等,“用学员身边的人和事”讲述职教人的故事,开展自我教育、集体教育。

3.组织教学观摩与教学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人人要上一次课;教学观摩要求学员形成观后感并小组研讨;举办一年一度的全省新教师教学竞赛,全员参与,通过评比遴选代表参加省级决赛,以竞赛方式检验培训效果、考核成绩。

(五)培训评价

培训考核评价强调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个体与团队考核相结合、教师与学员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具体如下:学员考核覆盖“集中培训”“小组在线研修”与“在岗研修”三种形式,分别制定考核办法,确保各个环节有任务、有成果、有考核,形成完整文本操作细则。

强调学员成绩多元化多主体评价。对承办高校探索了线上抽查测试考核机制,随机抽选若干个在线学习小组空间,全程追踪,重点观察其线上互动等学习活动组织与任务完成情况。

重视对承办高校、培训教师与学员的考核。组织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与考核。涵盖学员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态度、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量化满意度调查,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四、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成效

经过3年的实践,新教师项目“互联网+交互式”培训模式改革形成了“培训课程资源数字化”“行动导向培训教学模式”“小组学习社群建构”“线上线下学习”“注重过程与结果考核”等江苏省高职师资培训模式新特色,形成了江苏省级高职师资培训工作新范式,实现了“网络化培训空间、模块化培训内容、行动化教学设计、情境化学习方法、多元化效果评价”。成效如下:

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了远程在岗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通过学员小组学习社群,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通过创新各种体验报告会等新形式,实现了个人研修与师生、生生互动相结合;通过高职名师与教学团队授课,实行行动导向教学及以赛促训,实现了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培训有效地帮助了新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必备的教学教育科研技能,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新教师培训项目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将不余余力深化改革,打造与高职教育大省匹配的江苏省级师资培训新品牌、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杨虎,张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跳跃:解读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为例[J].继续教育,2018(6).

[2]张静,杨颖,李明理.新技术视域下课堂变革中的教师综合职能架构设计[J].继续教育,2018(6).

作者:钟庆文 王斌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3: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创新。文章提出了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端正文化认识,树立高职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增强高职文化自觉;突出高职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文化;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职精神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实施全方位文化育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  文化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贾新华(1976- ),男,河南淇县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WH2017ZD08)和2018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Z2018D004)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样,高职院校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和灵魂,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追寻。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对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高职院校文化

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就要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新,就是要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立足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在具备一般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等特性。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品质,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突出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大力加强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以文化引领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文化和特色文化,使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2.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挑战和考验。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凝聚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并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念、办学思想、行为规范等,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具有与传统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相区别且个性鲜明的特质。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文化在理解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院校文化是指具有高职教育精神特质的文化类型;狭义的高职院校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职文化。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理念先导是必经之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文化进行理念创新。

二、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文化积淀和文化自信。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发展初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往往更加注重院校规模和发展速度,所以缺乏稳固的文化根基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对高职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系统研究,而这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塑造和凝练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2.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院校的历史文化、作风和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高职院校发展初期规模扩张迅速,绝大部分院校建设的重点在硬件上,往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导致大学精神文化缺失,学校特色不够鲜明,跟不上新时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楼无文化、有大楼无大师”等现象,表明文化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3.重视技能本位教育,忽视文化素质培养。文化素质是高校校园文化凝练的精神成果,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将主要精力花在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等环节。部分高职院校单一强调学生技能训练,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和文化素质培养;重“能工巧匠”培养,轻“工匠精神”培养;重“工具人、机器人”培养,轻“文化人、职业人”培养。这些教育失衡的不良现象导致文化育人与技能教育割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素养与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院校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从教育类型和功能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应凸显高职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对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提出必然要求,特色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缺乏职业性、区域性、行业性等特色,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自身明确的校园文化,“跟风、随大流”现象明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在形式、内容和内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高职教育特点、特色和使命把握不准,对高职学生特点契合不够,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准备不足,以及趣味性、娱乐性活动占主流,不能真正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5.文化建设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融合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大多仍然沿用传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学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脱节现象严重,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与高职院校固有的文化精髓不匹配。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深刻领悟高职院校文化精髓,文化建设必须体现足够的职业性、应用性、行业性。特别是随着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文化建设必须跟上形势要求,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办学特色要“回归行业”,校园文化要融入更多的行业企业元素,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力,构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基础,而这些恰恰是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迫在眉睫。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体系构建

1.端正文化认识,树立高职文化自信。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也在对原有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如英国的BTEC模式(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德国的双元制模式(the German dual system)等。二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文化正在形成。

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师生和社会各界要端正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识,塑造重视文化、凝聚文化、爱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高职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营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充满行业和职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高职教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坚定高职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崭新的姿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尊重文化,增强高职文化自觉。高职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师生对文化的觉悟、觉醒。高职院校师生要高度重视文化在院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树立核心文化意识,尊重文化,维护文化尊严,增强文化自觉,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应充分认识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积极加强院校与行业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职院校要探索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业文化和行为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3.突出高职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十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必须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高职院校要吸收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元素,培育行业企业文化鲜明、大学精神彰显的院校文化。一是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行业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塑造行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文化底蕴。二是主动吸纳行业企业文化精髓。校园文化活动渗透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理念,为学生提升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行为创造环境。院校加大与一流行业企业合作,将行业企业先进文化引进校园,强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养。从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各個维度,突出高职特色,构建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浓厚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在行业企业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收获感悟,增强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建设与产业文化对接的专业文化,克服教育与产业“两张皮”现象,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高职院校要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紧缺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育与产业文化融通的专业文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一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使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相匹配。二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三是改革课程标准。根据新时代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使高职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对接。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理实融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五是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将职业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5.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职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西方不良思潮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特别是“00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思想活跃,再加上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容易混淆是非,受到不良思潮的干扰。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创新思想理论载体,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深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创新学习和宣传载体,通过构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思政第一课”、文化素质大讲堂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学习平台,促进学习制度化、常态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同時,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使命,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育文明和谐的高职风尚;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塑造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气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紧紧围绕“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凝聚与时俱进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培育和宣传优秀人物和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标杆,建设高职精神文化。总之,努力把高职院校建成城市文化的风向标,助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使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与城市文化创新发展融合对接、相得益彰。

6.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育人机制。一是重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好教师。二是注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以教师发展中心等为载体,构建教师学习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三是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育良师益友的文化氛围。四是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五是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将立德树人覆盖到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将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熏陶。六是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将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融入院校文化建设各环节,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7.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各组织、单位和机构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是处理院校人际关系、规范师生言行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对高职院校健康、有序、规范发展至关重要。制度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关键,而文化则是优化内部治理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对于普通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制度文化建设比较薄弱,制度文化相对缺失。在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全面转型中,制度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制度建设,完善现代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加强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凝聚制度建设和文化塑造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特色和优势,吸收和融合产业、行业、企业优秀文化。三是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院校治理体系。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高职办学模式,制定学校章程,优化人财物等规章制度,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四是以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师生要明确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认同和践行制度文化,增强主人翁精神。五是明确权责,对内、对外理顺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构建畅通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六是强化民主决策、制度执行和有效监督。

8.实施全方位文化育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文化素质大讲堂、人文精神课程等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基础,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促使文化教育生活化。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等有机融合,塑造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构建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三是创新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等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潜力挖掘、品质提升、全面发展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注入新鲜活力。四是重视“工匠精神”“志愿者精神”等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精神品质。五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开展主题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特色、创新、高雅的高职院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康震.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贡献中国智慧[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

[2]樊人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5).

[3]张洪钟,吴再生.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4]高峰.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

[5]李晓华,袁晓萍.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

[6]姚贵平.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J].职教论坛,2016(28).

作者:贾新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实施问题创新教育论文下一篇:检察机关网络建设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