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点让生物课堂教学活起来

2022-09-13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 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出教育目标的单一性, 实现目标的约束性、单调性, 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有时候甚至是被迫性。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的“听懂、看懂, 练习、记忆、理解”, 缺乏主动的“探索、质疑、批判”。新课程理念就是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来的,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 在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智力、发展能力,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 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改革生物课堂教学, 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1 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树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教育观念, 明确学生作为接受知识教育的学习者, 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师教学只是辅助与帮助主体活动的过程, 这样才有利于主体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的学习位置。主体学习活动量的多与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教师的活动是必要的 (主要是指导作用) , 学生的活动则是课堂的主流, 两者在活动时间量的比上, 学生活动所占的时间量应大于教师的活动量。

要做好这一点, 首先要相信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这包括新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全过程, 教师只需提问设疑、方法提示或指导, 其余完全放心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 最终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过程, 达到学生能做、会做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提升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能做、能用、会做的问题, 而是学生是否能做、能用和心智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就要做到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生物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 教师应把学生学习的任务交给他们, 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努力探索、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 这样就能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外, 还必须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真正把教师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要做好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在课堂上, 不仅能对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旁征博引, 还能对学生的问题应对自如, 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活跃, 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提倡思考、精心设疑、引导讨论、互相尊重、融洽情感、严谨治学, 做到课堂松而不乱。

总之, 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以教师渊博的专业术养为基础, 必须用真诚的“情感”为教学开道, 著名文学家夏丐尊对情感教育有自己的观点:“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3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非仅仅以责任感产生, 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 也是激发学习热情, 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传统课堂教育中枯燥、沉闷的气氛, 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法, 只能使大多数学生趣味索然, 昏昏入睡, 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新课程课堂教育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需要, 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那么,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1)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 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 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 创设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1) 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质疑, 制造悬念。学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新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

(2) 新课程进行中, 新颖的题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增强学生发现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 直观形象的教具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从学生生活实例引入新问题, 生物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 学以至用, 学生对所要的新知识才能感兴趣。

2) 要善于发现和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好奇心往往是触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好胜心则是学生努力学习不甘落后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对生物科有好奇时, 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 引导他努力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发现生物学的原理、定律的钻研精神和坚强毅力, 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感教育。介绍生物学发展的趋势和奇妙的应用前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时, 应从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尽量做到展开方式丰富多彩,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因为单调的呈现教材易使学生厌倦, 若能使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则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是维持注意, 引起兴趣的有效方式。

总之, 一堂成功的生物课, 归根结底就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和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 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创设参与条件, 加强参与指导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 才能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 达到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做、能用、会用的目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能力为重,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下一篇:由新旧科学书引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