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当前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新兴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关键。中邮保险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的自办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从企业品牌来看,虽然中邮保险有着百年邮政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应当与时俱进,采取积极的品牌管理策略,不断提升中邮保险自身品牌竞争力。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动因、挑战与问题

作者简介:

刘晓星(1970~),湖南隆回人,复旦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陈学彬(1953~),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宏观金融理论。

摘要: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是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引起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此面临许多新的金融监管问题:新的监管需求,传统监管方法的局限性,处理金融竞争方法的调整,消费者保护,监管成本的控制,监管协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进一步面对跨国金融活动、国际金融标准和监管执行力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监管:问题与挑战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全球化早期(1870年至1913年)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由于缺乏金融监管,引发过度投机和借贷,导致了一系列银行危机。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催生了1933年的凯恩斯主义,政府开始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金融控制措施,出台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利茨法案》,标志着现代金融监管的真正开始。金融业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又发生了系列变化:跨市场的并购、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交易系统的多元化,传统金融服务的重新定义,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渠道(如网络金融),这些变化通过市场力量和技术进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效率。面对新的金融全球化进程,需要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具体角色的变换,金融竞争环境的改变,消费者保护问题,监管成本的评价与控制,跨市场产品规则的协调。这些因素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技术进步与放松管制

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共同触发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绕开很多经营限制,更好地展开竞争。新的技术使得远距离的金融服务能够很快实现(如国际汇兑),催生了新的市场和交易系统,改变了金融消费习惯。新的金融从业机构迅速增加,如金融超市、远程电信公司、互联网提供商等。在许多国家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和人力设备资源从事多种金融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从事高水平金融服务的能力,能够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很快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促进了金融产品的融合,产品的行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并使金融服务业的成本迅速降低,成本优势进一步传递给消费者,他们能够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技术进步引发了世界金融图景迅速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监管面临如何权衡监管与效率的问题,各国开始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金融业务经营类型的限制取消、资本账户限制的减少、允许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等,这些使整个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美国1999年11月4号通过了《新金融服务法案》,取消了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经营限制;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通过,使统一金融监管逐渐成为主流的监管方式。

二、金融全球化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全球化进程使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富有效率,广大消费者和企业能够获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这些也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用最低的成本更大范围地获得最好的金融服务。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面具体针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进行讨论。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金融全球化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只要满足最低的审慎监管要求和很少竞争的市场环境进入到竞争激烈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很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现有的金融监管方法使它们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经能够承受最近十年来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如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但最近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风险能够由超越传统金融体系的分支机构引发。如何前瞻l生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且防止出现大的冲击仍然是金融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密切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角色变化。由于企业、个人能够很快地从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支持,相比于传统的流动性供应者,银行的重要性正不断降低。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现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包括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的各种负债金融交易,为他们的客户承担风险,提供专门的反向套利和风险管理产品,从事高杠杆的融资活动,因此许多银行成为了风险管理者,而不只是传统的融资和流动性提供商。因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溢出程度和范围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管理,通过各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分析变得非常困难。很多传统的非银行管理规则正用到银行领域,如类似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报告、公司标准化管理和市场化规则。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变化要求持续性的监管,从规则监管向风险管理转变。然而政府政策,特别是关于公共安全网,根据银行系列变化作的改变不太明显。

(二)一些传统的监管方法不再适用按照国际标准,加强和保护金融系统基础要素(支付系统,结算与清算系统,基本流动性的供应)的有效性是最为必要的。在日益综合的金融领域,基于风险管理的更加复杂的监管技术已经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成分。设定特定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程序进行模拟仿真有利于我们识别金融体系的弱点,发现决策过程的可能差距。资产鉴定和处置,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注册和包括重组、破产清算的金融重构框架,这些组织制度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基于银行证券保险的传统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许多规则是1990年代采用的,然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孤立的金融业务实体在许多金融体系已经不再存在。因此传统的分业监管存在很大的现实局限性,需要用一个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取代,即需要建立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跨部门方法。

(三)处理金融业竞争的方法需要调整竞争是金融业改善提高的重要驱动力。使金融体系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实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降低金融中介费用,更容易获得的金融服务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效果从美国到欧盟等发达国家直至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得到了印证。美国和欧盟的迅速增长归因于国家和地区间放松管制,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归因于银行体系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由于过去十年间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出现了许多全球性质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它们拥有资本、技术和品牌上的优势,在经营上具有规模效应,并且出现

了大规模的沉淀成本,使完全竞争难以保证,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发了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导致规模优势和垄断优势。在消费者方面,当自动支付与具体的银行账户相联系时,消费者不容易改变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在许多股票交易、衍生产品和其他的正式交易市场。所有权和管理结构因为少数所有者的互利正在改变。除了这些因素外,市场和产品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保障竞争方式日显不足,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本质上强调稳定性。意味着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被考虑得更加复杂。但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1 关于竞争政策的制度组织需要改变。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服务规定的改变意味着许多其他的参与者和观点影响了竞争环境,如电讯业通过电子金融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服务的产品需要配套投入,包括网络服务;像其他行业一样,金融消费者能够得到统一的服务承诺和定价规则。

2 识别和解决竞争问题的工具需要调整。根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日数据观测全球金融风险是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如果不清楚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金融服务生产销售的打包方式,很难将其他行业更加复杂的分析和实验工具应用进来。例如用传统的行业分析工具很难有效分析银行业的竞争。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工具。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服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多样性增加,金融消费者保护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广大消费者仍然生活在原有的生活范式下,但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这种改变要求政策制定者关注消费者选择的责任,确保消费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教育,当出现纠纷时,用正确的监管和法律工具进行协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银行业,虽然产品创新受到很多限制,但产品的渠道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使消费者基于信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消费者已不只是早先传统的意义,由于在消费者保护、竞争政策和保障适当和完整的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之间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有点主观,因此,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如何确保市场更好地运行,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交易指引,保护个体消费者,通过正确的信息和消费者教育保证消费者从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实现最大的利益。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新课题。

(五)金融监管成本的控制更多金融监管放松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使市场更加有效和合理的再监管。一个长期的问题是在监管成本和监管收益之间如何实现合适的平衡。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和各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主动调整,许多新的监管措施发生了变化,新的成本已经被强加给了金融服务业。这些成本直接表现为合规、增加的报告和国内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等。此外,过量和过度的监管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失效,银行因此不能以最小的成本配置金融服务。这些额外的费用和引起的失效最终被转嫁到金融消费者身上,同时过度监管也会阻碍金融服务的使用。监管的成本有的超出了实际的合理要求,需要限制新的监管保持现有的监管流程规则。欧盟2005~2010金融服务法案计划的白皮书强调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而不是更多的监管。政府需要避免过量的监管并且不要对金融业强加太多的监管执行费用,为了取得监管目标,需要对新的监管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效果评价,严格成本收益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在制定新的监管规程时。要多方咨询和提高透明度,反映金融业的要求,兼顾国内外的相应标准。

(六)监管协调的问题为了消除或防止有效金融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障碍,需要结合监管的成本收益评价,实现跨部门的监管方法和产品更大的一致性。金融服务的提供商(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和金融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之间需要保持协调一致。跨部门和产品的协调可以避免监管套利。使相同的产品受到同样的监管,实现市场公平竞争。采用共同的监管方法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发综合型的金融产品,实行分类定价,实现在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跨期交易。从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提供的效率来看,存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间的平衡。目前在许多国家仍然采用银行、证券、保险市场分离的市场运行体系,没有解决跨部门和产品的监管一致性问题。金融工具间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在监管制度方面尚不明显。跨市场和国家的金融监管协调不只是区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性的标准。如BCBS,IOSCO,IAIS和CPSS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标准。这些标准是相关要求的最低标准,但也超出了现有一些国家的需求水平,如Basel(II)。这些标准没有强制性,由各国自愿采用,但有的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对各国影响很大,包含广泛的国际规则。

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挑战

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非常快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由于这些国家薄弱的制度基础使得国际通用的方法在国内无法实行,国际性的监管实践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存在应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跨国金融服务、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路径依赖、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后顺序、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迅速的金融一体化迫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许多调整,金融部门的监管和政策的制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

(一)跨国金融活动的挑战新兴市场迅速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本国资本市场,跨国的金融活动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是技术层面的,如外资银行在本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负债如何安排,对外资银行存款保险准备金的要求如何确定:不良外资银行引发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统一解决办法。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不同领域出于监管和其他目的成倍增加的报告增加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奉行成本。在不同国家间监管信息共享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处于劣势。单个银行的失败和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关于处理失败银行的跨国安排较多地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因素,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一定合适。目前处理跨国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监管者之间尚缺乏实体性的国际框架。由于有限的市场容量,不完全的国际框架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明显的劣势。大型的外资银行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引发了市场波动性问题。给本国的一些借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带来负面冲击。实践表明,如果外资银行在本国银行体系占了大的份额。可能会阻碍当地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有用性,并进一步影响到监管质量。

新兴资本市场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协调规则和监管也许能够减少商业资本从新兴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但是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会增加本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标准。另一方面,流动性吸引流动性,更加一般的标准有利于促进交易在某一个地方集中进行,如金融衍生品市场采用相同

的合约集中在某一市场。最有活力的市场一般靠近信息产生的中心。由于规模、地点和其他因素在新兴市场不同,地理或时区接近大的市场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这要求新兴市场当地的监管应该针对不同国际市场活动采用不同的策略。

(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挑战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和离岸金融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一体化进程。重要的国际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性的问题,如外资金融机构的国家主权和包容性问题。部分全球化减少了新兴国家独立自主的自由和既得利益。限制了当地政策制定者的自由度。随着大量外资的出现,国家在协调外资金融机构和本土企业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仍然能够通过金融体系实现具体的国家目标。包括国家在金融调解中直接和间接的作用。采用国际金融部门的标准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些标准是以发达国家更加自由的制度环境和成熟的监管结构安排为基础的。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这些标准有利于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但也面临执行上的挑战。标准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太复杂,并且需要太多制度上的组织支撑。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许多行动:需要建立更好的立法体系、监管制度和组织保障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结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自身的特点区分采用标准的优先顺序,对所有标准的执行进行指导。

(三)监管执行力的挑战合约被有效地执行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关于标准的关注更多的是它们的执行。制度约束和增加接受力的范围不只是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而且也是执行力的问题。执行要花一些时间完成,需要采用平衡公众的不同执行手段。同时也需要政治意愿和责任来进行执行约束。授予监管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如果没有责任约束要求,将会引起滥用权力的风险。在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私人执行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例如行业标准,通过声誉和私人部门组织的融合,发展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业间强制执行机制。但在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的作用依赖于政府的执行。当标准的执行更多依赖于公共的强制执行和政府行为时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完全自由化的私营部门体系也不是最好的,往往是在两者间的权衡。有着大量外资银行的小型新兴市场可能获得来自外国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大。但在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用道德劝告和其他工具可能效果有限,政府需要采用透明的方式进行干涉可能效果更好。在有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一体化中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更多地强调市场力量,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好地适应国际标准,监管执行更加富有效力。

四、结论

金融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过去20年间全球金融体系的系列变化做出了许多反映。许多教训(有时候是昂贵的)告诉我们在促进合理和有效的金融发展方面,什么样的监管方法更能发挥作用:也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争论。金融服务业正在发生连续的变化,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金融监管标准及其执行力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化下的金融监管要求,许多国际标准进行了调整,标准的制定需要保持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关于标准怎样设计和评价以及在国际间实施和沟通,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全球的标准制定中。很少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它们不能够影响强加给自己的条款,处于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境地。标准设置的过程,是区域和全球金融合作的结果,但标准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因此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它们很少参加标准的制定,它们的发展水平很难被正确评价并反映在标准里面。在一些关键的监管领域促进一致性标准有利于公平竞争,但它如何得到有效地执行,是否有更多的负面冲击,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深入分析。

(二)金融竞争与协调的问题竞争是一种改变的力量。需要各国考虑自己金融市场的具体特征确保竞争性的市场。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存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由于它们的金融业和实务部门、政府部门之间有太多不容易改变的惯性,金融部门的竞争经常被作为一个事后的想法,而不是作为金融部门发展战略的基础因素加以考虑。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安全有效的跨国清算,需要金融机构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协调和信息沟通,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使金融部门的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影响了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弄清这些影响机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要。

(三)全球统一金融监管安排的问题为了完成金融全球化的过程,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全球性机构来承担协调的核心作用,监管整个全球金融体系,避免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如何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ICB)和世界银行的基础上,达到上述目标,是目前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校 元 铃)

作者:刘晓星 陈学彬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2:

中邮保险品牌管理策略的研究

【摘 要】在当前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新兴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关键。中邮保险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的自办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从企业品牌来看,虽然中邮保险有着百年邮政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应当与时俱进,采取积极的品牌管理策略,不断提升中邮保险自身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中邮保险;品牌管理;实施措施

1 引言

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保险)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中邮保险以充分依托邮政现有网络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己任,打造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寿险公司。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最新发布的《中国人身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邮保险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9,其中,经营能力位列第2,盈利能力位列第8,风险管理能力位列第9,发展潜力以满分在进入榜单的46家寿险公司中拔得头筹。

2 寿险业环境分析

2.1 寿险业市场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行业也迎来发展的上升期,竞争也愈发激烈[1]。2016年,保监会批准了至少17家保险公司筹建。保险市场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同时,保险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拼收益等恶性竞争形式层出不穷,行业仍处于盲目做大业务规模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等层级的竞争阶段。这些问题损害着保险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形象,不利于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监管环境的改变,寿险公司原保费虽然还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但其增速已有所放缓,随着保监会134号文件的发布,各大寿险公司纷纷加快了转型步伐,大型传统险企因为拥有较强的个险渠道,转型更加迅速,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而高度依赖万能险的一些中小险企转型则比较缓慢,整个寿险行业的转型远没有结束,未来还将继续回归个险,专注保障型业务和期交业务,寿险行业的产品结构和竞争格局还将发生重大变化[2]。

2.2 竞争环境分析

2.2.1 劣势与威胁

第一,保险行业监管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保监会“1+4”系列新政,从负债端到资产端,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管理,全方位从严监管,力度空前,影响深远。第二,保监会134号产品新政,对保险公司产品形态、业务结构均作出明确规定,对邮政自办保险和代理保险均产生重大影响[3]。同时,监管部门对中邮保险高度关注,针对邮政自办保险实行的“自营+代管”独有模式,工农中建等旗下保险公司一直都向监管要求同样政策,保监会承受着较大的监管压力,并对邮政市县机构能否有效建立专业架构,能否有效实施风险管控,确保不出问题存在一些忧虑。第三,中邮保险品牌竞争力未发挥应有作用,品牌架构、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资产管理等品牌经营战略的落后情况,成为限制企业发展步伐的主要因素。

2.2.2 优势与机遇

第一,中国邮政金字招牌已有百年历史,凭借邮政龐大的营销队伍及各项服务业务,邮政品牌深入人心,为百姓所信赖[4]。第二,中邮保险的发展充分依托邮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邮政拥有5.7万个全国服务网点,其中包括4万余个县及县以下网点,超24万个邮政三农服务站,邮政投递员队伍达14万余人;同时,邮政也有着10多年代理保险业务的经验,邮政代理保费在近十年邮银代理渠道中一直独占鳌头。第三,中邮保险品牌多次获奖,先后荣获“2016最值得百姓信赖的保险机构”“最受欢迎保险品牌口号奖”“年度创新品牌传播奖”等荣誉称号,在首届中国金融品牌高峰论坛中获评“年度卓越金融公益品牌案例”。第四,公司的战略定位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己任,凭借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带去风险保障,填补基层三农保险空白,与国家、监管部门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的方针政策相符[5]。

2.2.3 重点问题

目前保险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体现为中邮保险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建立科学的品牌理念和运作模式。

3 消费者分析

3.1 总体消费趋势

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保险决策的因素众多,主要有:年龄、学历水平、收入等。其中,收入和学历水平与对保险的需求成正比,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但从当前客观情况来看,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不满的因素主要是:保费过高、收益率低、保障范围小、退保时现金价值低等[6]。

3.2 行为分析

在诸多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因素中,“保障期限短、收益高”占有绝对高的比重。可见,“期限短、投资收益高”是保险消费者关注的首要因素[7]。其次,保险产品的费率也非常受消费者关注。同时,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认知、购买便捷性、服务体验等也成为消费者购买时普遍考虑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4 企业竞争分析

4.1 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中邮保险自2009年成立之后,公司保费规模快速增长,规模在全国寿险公司中排名始终处于前20名位置。

4.2 企业的竞争对手

全国同业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是品牌最为悠久、实力最为雄厚的老字号寿险公司。安邦人寿、富德生命、陽光人寿等中小型寿险公司以激进型产品迅速打开市场,逐渐成为中邮保险主要竞争对手。

4.3 品牌竞争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成立,公司品牌、产品品牌格局日益多元,以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人民人寿品牌为代表的大型寿险公司以及以安邦人寿、泰康人寿、国华人寿等为代表的中小型寿险公司层出不穷[8]。

4.4 中邮保险品牌现状

中邮保险更多依赖于中国邮政的品牌,历史悠久的中国邮政发展史,是当今邮政集团及其旗下各个子公司的无形资产。但近年来,中国邮政在品牌经营方面却不甚理想,“邮政”品牌在行业市场及消费者当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9]。具体表现为:一是邮政品牌形象降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传统邮政业务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逐步降低,导致在普通消费者印象中,邮政品牌日趋模糊,而同业对手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致使邮政品牌形象快速下降。二是品牌体系不清晰。中国邮政在宣传自身品牌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没有突出邮政整体品牌影响,品牌宣传体系模糊混乱。三是品牌经营水平欠缺。中国邮政因其国企的经营体制及其员工作风方面的问题,造成客户服务工作不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邮政原本良好的品牌形象。

5 中邮保险品牌管理具体策略

5.1 突出“百年邮政”品牌

利用中国邮政在行业中已有的知名度,突出体现“百年邮政、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在宣传过程中,突出中国邮政“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重要地位,重点体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在宣传“百年邮政”品牌的基础上,推出更具时代感的品牌宣传策略,体现邮政科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总体发展态势,制定符合百姓日常生活的品牌宣传内容,引起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的共鸣点,改变邮政带来的拘泥不前的传统印象,树立创新形态、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发展的邮政新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塑造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中邮保险自有品牌[10]。

5.2 实施邮政副品牌策略

作为品牌延伸的一种形式,副品牌策略的本质是利用已成功的品牌形象,推出新服务、新产品,可以在品牌经营上取得理想效果。

第一,中邮保险作为邮政副品牌,可以凸现邮政服务的“个性美”。例如,“信送到哪里,中邮保险就到哪里”的广告语,既能突出中邮保险与中国邮政一脉相承的关系,又能利用百年邮政品牌优势,彰显中邮保险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公司战略。第二,“副品牌”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借助邮政主品牌的声誉。中邮保险可以充分利用邮政主品牌现有的品牌优势,无需重新打造新品牌而造成大笔宣传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中邮保险品牌的打造,提高邮政主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第三,中邮保险“副品牌”策略为邮政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业务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并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采用“副品牌”策略,使不同种类业务实现差异化品牌宣传,为传统 邮政业务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5.3 培育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指的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表现出对某品牌非随意性偏好的反应。中邮保险一方面要通过广告媒介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遍布全国的邮政服务网点及一线员工的行为塑造邮政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提供符合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对顾客投诉做出积极反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准等方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11]。

6 中邮保险品牌建设实施措施

6.1 设立品牌管理专门机构

中邮保险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应快速转换观念,以企业战略的高度开展品牌管理工作,将品牌经营战略纳入公司重点工作。开展品牌管理工作,设计品牌定位、品牌确立、品牌核心价值选择、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等工作,以及规范化系统化的制度、决策和实施策略。因此,中邮保险应当在现有组织架构中,增加负责品牌经营管理的专门机构。

6.2 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

不论是中国邮政还是中邮保险,在品牌统一规划方面始终存在短板。因此,中邮保险应该建立品牌的集中管理体制,统一规划中邮保险公司的品牌,明确品牌定位,统一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在保证统一品牌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订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12]。

6.3 开展品牌形象运作

中邮保险要在充分利用“百年邮政”金字品牌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创新手段、 创新设计,来包装中邮保险,突出体现中邮保险是中国邮政自办的保险业务这一优势,全方位开展中邮保险品牌运作。

第一,完善理念识别系统。对中邮保险的经营战略、发展方向、企业精神、服务宗旨等进行精准定位。以短小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形式,表现出邮政自办保险业务的特色和优势,方便消费者的认知,实际上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个过程。另外,要立足中邮保险形象的传播,运用多形式的宣传媒介,向消费者长期灌输中邮保险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使整个行业和全社会对中邮保险逐步形成统一的认知,使口号式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认知,如“情系万家、信达天下”“信送到哪里,中邮保险就到哪里”等。第二,丰富行为识别系统。一方面制定完整、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及业务规程,加强对职工及企业运作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营造积极向上、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和优雅整洁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配備专业人员,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真实保险需求、筹划营销项目,举办慈善公益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消费者与企业长期保持感情沟通,增进友谊,提高企业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建立视觉识别系统。从目前来看,中邮保险品牌识别系统主要通过以下载体来建立:宣传折页、海报、网点营业展厅、微信公众号、印有中邮保险logo的宣传品等。在通过这些载体宣传中邮保险品牌时,要重视视觉符号的统一,体现出中邮保险是邮政自办保险业务、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要持续强化对中邮保险品牌内涵的宣传解释,使中邮保险标识在行业市场及消费者心目中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才能使富有意义的中邮保险识别系统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齐蓓.大数据时代的中小企业品牌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8(32):126+140.

【2】品牌动向[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20):84-87.

【3】曾凤鸣,敖灵.强化品牌核心诉求的差异化表达——以泸州老窖品牌宣传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8(10):65-67.

【4】吴雅英,刘晖.关于农业银行品牌建设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8(10):10-12.

【5】俞富强.基于“自营+代理”的普惠金融品牌联合建设探析[J].邮政研究,2018,34(05):39-41.

【6】孟怡廷. 邮政储蓄银行A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南

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7】李鹏.推进邮政金融“四化” 增添百年品牌内涵[J].中国邮政,2018(06):48-49.

【8】夏翠荣.全媒体时代的邮政企业品牌管理策略[J].中国邮政,2018(01):46-47.

【9】邹戈胤,张璇.“互联网+”时代下邮政企业品牌建设中蕴含的文化红利——浅析英国皇家邮政品牌价值开发经验对中国邮政的借鉴作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1):207-209.

【10】施煚珲.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178-179.

【11】彭军.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10):165-166.

【12】汪文成.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39+43.

作者:刘鹏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困境及变革路径分析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和信息平台,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变革。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银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避免空间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加强风险监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早日实现银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前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计算)融合于銀行经营管理的各环节,这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涉及面广的颠覆性创新,其包括客户营销、业务发展、生产技术发展和运营流程创新等多个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浪潮。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和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比,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风险管理依旧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理等基本流程,但在操作流程和路径上却有着较大的改变:一是体现在早期的风险识别方面。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单一且限制较大的内部数据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如公司交易账户、基金管理和征信记录等,而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可以愈加充分地利用外部数据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包括互联网、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型的数据来源,以此满足自身对大量高价值客观数据的需求。二是数据仓库的建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对数据库的建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技术不成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实现相关业务数据和信用评价数据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提升信用评价的效率,如中信银行就通过引入Greenplum 数据仓库解决方案进行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客户行为的 24 小事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动态化。

2.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困境

2.1 风险管理内部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一般是存在在独立的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目标不统一,功能单一,数据口径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不集中、不规范,内部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就使得风险管理数据处理过程有效性查,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国内众多中小银行仍以规模效益为其经营模式,难以跟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浪潮。同时在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 IT 建设中,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为业务驱动型,银行把业务单元分为多个层次进行考核,以最先满足业务单元的正常使用为主,但这种方式很多时候需要减少客户信息的采集量,减少部分功能的添加,精简程序代码等,这些行为就导致银行的信息系统缺乏应对风险的弹性,银行的决策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2.2 风险管理外部数据信息结构化严重

在传统的数据分析中,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分析、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其中包括客户存取款信息客户的交易信息和基本信用评级等,传统商业银行只能获取到客户在金融机构往来产生的数据信息,对于工作单位、网上购物记录、兴趣爱好和个人情感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无法获取,在互联网时代下,80%的数据为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占比仅为 20%,并且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占新增数据的比例高达 95%。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本应将数据获取的重点置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上,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占众多比例的外部数据关注度较低,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储存和利用的进程开展不足,在银行风险类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简单的结构化数据无法提供必需的信息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则很难得到提升,管理效果也经常达不到预期。

2.3 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转型难度。大数据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部门构成,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各部门相互配合,这就提高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未来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大量人才来配合互联网金融相关技术的应用,实现自身转型。

3.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路径分析

3.1 建设互联网信息采集平台,构建客户征信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时代,若商业银行能着眼于长远利益,积极与第三方数据提供方合作,构建双边或多边互助合作平台,不仅可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也可以让风险管理的结果更具可信度。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和交易记录等数据,不同数据收集平台可以直接共享,相同的数据可以合并,不同的数据则可以融合和相互补充,这种跨地区、跨平台和跨类型的数据收集形式可以全面提升征信数据库的准确度,为日后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3.2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风险预测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除面对企业、个人和金融产品外,还有不同行业的宏观经济指标。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了经济波动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时远大于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而且行业对风险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的,因此,对于行业发展的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找到评估量化行业风险等级的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能更加便捷地找到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间的关联性,通过模型的演算和数据分析找出各数据变动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银行为主体的行业风险等级评估体系,为更明确地认识行业风险提供基本的判断依据,为银行开展针对客户授信的行业准机制、行业压力承载机制和行业集中度管理提供必要的比较尺度。

3.3 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大数据技术运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需要处理,而数据处理分析离不开数据人才。商业银行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处理的数据相对简单,对人才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大数据时代则有所不同,数据量更为庞大,数据种类更为多元,数据库关系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人员具有更强大的数据解读能力和分析挖掘能力。这些数据分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知识,还应精通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并将两者在实际拥有中融合。因此,商业银行应从人才培养方面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团队。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构建、系统维护,还是数据挖掘分析等等各方面均需要专业型的数据人才。

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资金充足、人才吸引能力强等多方面的优势,应致力于人才方面的培养,培育出自己的大数据核心竞争力。同时,从互联网企业引入大数据人才也是一条可行道路,从而全面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素质,强化大数据核心优势。

结束语:

爆发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迅速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生态,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迫使银行激进经营行为、改变风控策略以维持盈利水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应当将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和风险识别、风险监管相结合,积极培养熟知互联网金融和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式人才,从基本的人才培养到信息系统建立再到风险管控,商业银行应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全面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建颖.“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遇[J].现代商业,2016,6(18):56-59.

[2] 黄志凌.互联网金融下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征信,2016,3(15):34-36.

[3] 章理智.中国大型银行的市场困境与转型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6(15):123-125.

作者:韩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国经济复苏动力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