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往事赏析

2022-07-09

第一篇:电影美国往事赏析

美国经典电影《星尘往事》[中字译制片]

美国经典电影《星尘往事/星尘回忆录》[中字译制片]

剧情简介

·

·

·

·

·

·

桑迪(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导演,他所拍摄的喜剧作品深得观众的喜爱。无论走到哪里,桑迪都被他的诸多粉丝拥簇着,甚至有女粉丝买通门卫,躲在他的被窝里想要和他共度春宵,这让桑迪深感困扰。

逐渐的,桑迪发现自己不再有创作喜剧的欲望,可他最近正在拍摄的正剧却没有得到制片人的肯定。令桑迪郁闷的还远不止这些,女友多丽娅(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饰)的躁郁症眼见着有加重的趋势;情人伊莎贝尔(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Marie-Christine Barrault 饰)和丈夫决裂,带着孩子投奔桑迪,却不愿和他共居一室,除此之外,作风极具个性的大提琴家戴茜(杰西卡·哈勃 Jessica Harper 饰)迷得桑迪神魂颠倒。站在人生交叉点的桑迪该何去何从?...

[星尘往事]是一部向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致敬的作品,在伍迪艾伦仿佛在写心得报告似的,亦步亦趋地模仿[八又二分之一]的形式内容,尽管美国的影评人和观众对于他们已经给予艾伦如此高的令誉,他却回过头去承认自己仍是大师门徒的作法,很不以为然,但艾伦自己倒是十分清明地对本片极有信心。撇开美国影界的高傲姿态,这部电影不但是影迷写给偶像的迷人情书,更是一个喜剧导演对自己的创作、名声、人际关系,做出相当自省的作品,里面有很大部分就是艾伦自身的写照与反省,是认识伍迪艾伦必看的作品。它清禁标示艾伦七O与八O年代的不同,也宣告了转变的开始。...

(2013/12/11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第二篇:影视赏析(美国经典电影教父)

新主流电影《美国往事》与《教父》的区别

同样作为美国黑帮电影,这两部电影在人物背景.利益矛盾.情感纠葛.与现实故事情节上都有不同,在其拍摄的手法上《美国往事》能让人在一种亦真亦假的场景中去体会故事的情节,让观众与电影在现实与回忆中产生互动,在镜头的痛场景装换中,将故事从回忆带回到了现实,又从现实带回到了回忆,影片在故事叙述的时间上,让时间产生了交错感。而《教父》在时间的叙述上以正常的时间进行故事的流动,故事的人物在时间的流动中,各家族间的利益争夺,产生了人物性格的转变,用黑帮的定义阐述那个时代的“正义”。

两部黑帮电影在故事的叙说上,都没有离开对时代社会的叙述,用当时钱权交易与以势力来衡量这个社会的“正义”。而利益是两部电影在故事阐述上故事主人公所追求的同样的东西,也是故事人物性格转变的伊苏之一,而追根究底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造就了他们。

《教父》系列电影反映的是男人对家庭责任,对自己喜爱的女人感情,对自己后辈的关心,对朋友的态度,以及对叛徒的冷酷。其中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男女关系,不是哈代笔下的那种以虔诚的爱慕和缠绵的柔情为基础的、受命运捉弄的爱情悲剧,而是彻底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之后剩下来的赤裸裸的兽欲。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爱情关系,已沦为禽兽与禽兽之间毫无感情的低级下流的兽欲关系。同是黑帮电影,《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总是以家族的面目出现,教父们也极为重视保护家族和家庭,而老教父的手下对家族中的人也极为熟悉和尊重。 《美国往事》就是人生,这是最简洁也最准确的影评。人生的美好不在于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与丑恶的混杂中,人们经历过,体会过。 恶在每个人的心里与身边。面条(Noodles)在抢劫钻石时对卡萝(Carol)恶毒的强暴,找不到任何为他开脱的理由,在那一刻邪恶占据了面条的灵魂。迈克斯阴毒地害死自己的兄弟独吞财产,只是人性肮脏的明证。 善亦如此。当面条怀里的多米尼克(Dominic)说出“我滑倒了”后死去,年少的面条不顾警察的到来刺死凶手,这是兄弟情义的指引,也是他善良本性的必然。卡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荡妇,却对迈克斯付出了至情。 复杂的人原本就没有本性上的好坏,如果强要区分,只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亦或命运。迈克斯最后的忏悔不能抹煞他穷凶极恶的一生;多米尼克丧失了幼小的生命,却成就了电影中最光辉的人性。在影片的结尾,想以告密的方式去拯救兄弟的面条独自躺在鸦片店里开怀而笑,善与恶终于在人生的较量中相逢一笑,恶永远需要救赎,这救赎就是善。就像我们都无法看透复杂的人生一样,《美国往事》里也有太多的细节和感受只能是说的越多,遗漏的就更多。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已经太多了——原本就是一幕关乎人的一生的故事,有谁能说尽一生呢——每一个人只是表达了掺杂着个人经历的感受与情绪。 与其说面条最终的命运是对人生梦想的破灭,不如说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它超越了善恶的道德说教,走向了饱含深情的起点,在那一刻毁灭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两部电影的不同大概有以下的简述

第一,《美国往事》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家庭背景的出现

第二,黑帮分子的行为方式 第

三、生活方式的不同

第四、实现梦想

五、黑帮之间的战争

六、与警察和社会权利的关系

第七、意味深长的人物设置

第八.恍如隔世的叙述视角

两者在故事的内容上可以说是对黑帮社会的完整缩影的一个互补,从一个家族到一或街头的团体,从家族的利益到成员间的利益与感情纠葛,这里的一切都是对时代的对人的现实改造。因此两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整个时代的社会的黑帮团体的缩影,是放映一个社会黑暗面的完整体现,无论是以个家族或是一伙街头混混的成长史,这样的时代下故事只有在这两部电影中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设计学院

学号0600100504

姓名 温雨龙

第三篇:国外经典电影赏析——《美国丽人》

国外经典电影赏析

结课论文

关于《美国丽人》的影评

《美国丽人》这部1999年度的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该片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摄影、剪辑、配乐等都令人叫绝,但最出彩的“神来之笔”却是一个冗长的空镜头:一个被人用过扔掉的垃圾袋在地上随风起舞,飘来飘去不知归宿在哪里。

该剧是由导演萨姆•曼德斯1999年执导的一部揭露和讽刺美国平静生活表面下的诸多矛盾的电影。为我们提出了关于美与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生活?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女孩对他的父亲抱怨,并且企图想杀死他。这不禁揭示了目前所普遍存在的“父母与子女的代沟问题”。然后便是主人公(布达利)的旁白:“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这是我的郊区,这是我的街道,这是我的家„„”场景:笔直而干净的街道,两旁挺拔的树,洁白的房子„„一切充满了平静,和谐,正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然而,对多少的人而言,这种和谐与平静仅仅是表面的现象,他们被压抑着思想,抑制着欲望,生活就如同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味同嚼蜡,乏味而不值一提。平静的表面下掩藏着烦躁,不安,沮丧,伪善„„结局便是死亡。

影片以莱斯特一家的生活矛盾为主线来展开。

由凯文•史派西扮演的主人公布达利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却是极其的乏味。在家里他的妻子总认为他没用,在任何方面都对他实行专制独裁,为了维持家庭的平静,他一再的容忍着妻子,即使是他一直关心的女儿此时也瞧不起他,远离他;而在工作方面,他安于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是知道了上司用公司的钱召妓,仅仅视而不见。在这里布达利是软弱的,面对毫无激情的婚姻和无意义的职业生活,他没有勇气去抗争,而是选择了隐忍。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布利达?

一个完全沉浸于金钱的女人,她将身边的一切物质看的无比昂贵,那就像她的生命,这样的女人是可怕——布达利的妻子布嘉莲,这个有着坚强外表而内心却无比脆弱的女人是拜金主义者典型的代表,她认为她提供了家中的物质而理应成为主宰,对家人冷漠,唯有从养花中寻找和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能使她激动的唯有比她拥有更多财福的地产商以及更多的财富。

珍妮(布达利的女儿),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的女孩,她认为父母不关心她,而疏远他们,甚至憎恨。

家庭的矛盾正在逐步的酝酿,生活依然乏味而平静地进行着。

当布达利第一眼看见安吉,导演采用了夸张而巧妙的手法:布利达好像见到安吉化身为玫瑰,在召唤他,而此刻世界只有他俩,心中燃起了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欲望,正如主人公所说:“我仿佛昏睡了二十年,直到现在才醒过来”。情节峰回路转。

欲望与激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种欲望与激情让布达利返老还童,当然还有力奇对工作的态度,彻底的改变了布达利的生活态度——觉醒。为了得到安吉青睐,他开始健身。对生活他做出了反击,辞职,然后却在当起了服务员,买自己梦寐以求的跑车,吸食大麻,不在容忍妻子对他的无休止的斥责,开始大喊大叫,吃饭时摔盘子,要挟妻子。与之前的形象判若两人,这一切使他欣喜万分。

布达利的改变无疑致使原有的家庭矛盾激化。面对丈夫的苏醒,布嘉莲开始了她的堕落生活,不再关心家庭,而是沉溺于与房地产商的情感纠葛中。他对安吉的喜欢使得女儿更加厌恶他,开始和力奇接触。

布达利最终死于退役军官力奇的父亲的手中,这位自身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一直通过表现出厌恶同性恋来掩饰自己,因误解儿子与布达利的行为而认为他是同性恋,最终表现出本性,又因为被布达利拒绝最终恼羞成怒杀死了他。

最后的画面:布达利看着全家福含笑而去“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正如影片开头所说那样,布达利走向死亡。

片名《美国丽人》实际上是玫瑰家族的一种.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生命中的完美.莱斯特对安吉拉的性幻想永远在铺天盖地的玫瑰花瓣中展开,其久旱逢甘露一般的铺张想象充分喻示了他的生命中是如何的缺少"美".还有他的妻子卡洛琳,也要通过料理花园弥补与家庭的缝隙,从中找寻填充自己的意义和美。

《美国丽人》是一幅美国风情画,它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等等.感同身受的美国观众会处处与影片的细节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们把它看作一部特殊的情色电影,着重考察影片在描写不伦关系时的独特视角。

首先,只要将莱斯特伯恩汉姆(Lester Burnham)这个名字的字母顺序稍加颠倒,就会得到那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洛丽塔>中男主角的名字----汉伯特莱恩斯("Humbert learns");而曼娜苏瓦丽扮演的安吉拉海耶斯(Angela Hayes),其姓氏海耶斯也极有可能指涉<洛丽塔>中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海斯(Lolita Haze)。可见,编剧在创造人物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考虑。

那么,"不伦"关系究竟在<美国丽人>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呢?这种社会禁忌,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和谐。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成了一个四十二岁的中年男人的拯救者,她给了他美的希望,给了他一个改变生活的理由,可以说,这样的角度是同类题材里从来没有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导演在肯定这样的关系。虽然他们最终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成长,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我和自私的。

莱斯特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在妻子和女儿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长期没有性生活,每天的最高潮就是在淋浴的时候手淫。女儿恨他,工作又不顺心,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不关心他的存在。"没关系",他说,"连我自己都不会记得自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他和妻子卡洛琳去女儿的学校体育馆看她的拉拉队演出,安吉拉异常耀眼的出现使他瞬间看到无数朵美丽的玫瑰花在她胸前绽放。似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莱斯特一下子被欲望击中了。从此以后,他迈出了精神重生的第一步。

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芸众生的牢笼。

安吉拉是粗俗的,高傲的。她的座右铭是"没有比平庸更糟的了",所以她要拼命的在男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千娇百媚,要拼命的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的性经验(如跟某某摄影师上床),即使在好友珍的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男性(尤其是珍的父亲莱斯特)的统治欲望,"如果有完全不认识的人看着我,想和我上床,那就说明我真的是块做模特的料。"她要通过征服男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应该说,这种内心渴望是很值得同情的。 在安吉拉看来,"美"就是一种力量.她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凌驾于芸芸众生的力量。

影片似乎说明,美就是自由,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最终还是被一枪打死了,尽管他刚刚逃离丑陋的世界,刚刚体会到生命的美。

看来,真正的"美国丽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只能在梦中幻想自己醒来。

也许是《美国丽人》的各个方面都更加切合了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实践和审美胃口,该片在美国本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夹道欢呼,无论是影评人还是观众都如获至宝一般争先恐后的挤入电影院。除此之外,该片更是在各大电影节(尤其是美国大大小小的影评人协会)上风光无限,披荆斩棘,一举囊括了五十余项评选中的一百多个奖项。诸如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桂冠已经足以说明:"美国丽人",乃是又一个"长眠不觉晓"的美国梦。

萨姆•曼德斯采用夸张,铺陈,旁白,灰阶背景的情节,揭露了平静生活下的种种现实,欲望,欺骗,伪善,金钱,毒品,同性恋„„在告诉我们一个发生普通家庭里的一个故事的同时也警示人们生活到底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什么才是美?

对物质的渴望成为了生活的全部,金钱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再没有真诚的感情,审美观完全变为生理的感受,虚伪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却不觉愚蠢而是自我陶醉,正如安吉所说:“做人最怕平凡,没有什么比平凡更可怕”,这是多么畸形和扭曲的人生观,她永远活在被人的眼光里。

何谓美?何谓生活? 只有力奇才是美与希望的灵魂。这个十八岁的男孩靠贩卖毒品赚钱,他总是拿着相机,寻找着身边美丽的事物。在安吉魅惑的身体与珍妮安静的微笑中,他果断选择了后者,他帮助珍妮发现了她的美丽,使她变得自信;他会拍一只死去的鸟,并且认为它很美。他的审美观总是不为他人所理解,以至被看作神经病。力奇宽容,即使是被父亲暴打,他任然认为他是好人,他最终逃离了家庭的束缚,他获得了自由。 力奇拍的最美丽的东西——一只白色的塑料袋在风中飞舞,像是跳舞一样,自由的飞舞。自然而朴素,这种空灵的手法让影片更引人深思„„即是在告诉我们美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平凡亦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生活,重点在于希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四篇: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人物表演

《美国往事》可以说是一部完美的影片,单是赛尔乔.莱昂内加埃尼奥.莫里康内加罗伯特.德尼罗这三个名字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让人对它备受推崇了。赛尔乔莱昂内这位意大利导演有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独到的审视,他的御用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的出色作曲甚至让一部分人认为它掩盖了影片本身的出色,而罗伯特德尼罗精湛的演技,完美塑造了“面条”这个命运复杂的角色。在这个三人组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罗伯特德尼罗了。

作为好莱坞最著名的演技派演员之一,德尼罗藉由《教父2》、《美国往事》、《愤怒的公牛》几部片子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与和他齐名的另一位演员阿尔帕西诺不同,帕西诺更像是一头雄狮,那强大的爆发力让人着实着迷,这在《闻香识女人》中可见一斑,像帕西诺这样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部片子的演员着实稀有。德尼罗在这《美国往事》中的表现非常的精确,“面条”是《美国往事》的中心,是忠诚与背叛的核心人物,况且故事跨度长达40年,这40年中,“面条”从年轻到成熟,从充实到落寞,从轻狂到沧桑,德尼罗都拿捏得很到位。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我还是最喜欢中年的那个“德尼罗”,他身上散发的那种沧桑感,物质上的富有与精神上的空虚交织在一起,这种沧桑感也是这部史诗一样的电影的整体的气质。

在麦克斯又一次站在面条面前,在影片的结尾处,罗伯特德尼罗献上了一个经典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又带有几分诡异的笑,关于这个笑的解读可以说众说纷纭,它完全反映出了“面条”复杂的心理。有对背叛的无奈、解脱的放松、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抽烟的迷幻。

《美国往事》是意大利西部片鼻祖赛尔乔莱昂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他用228分钟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往事,一个寓言。

第五篇:《美国往事》影片分析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徒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面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象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

影片从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主人公面条开始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面条的追忆一直被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而占据了面条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因为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面条所属团伙的老大“麦克斯”。然而在他隐姓埋名35年之后,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把他召回了纽约,让他看到了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贝利部长”麦克斯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精心策划好的游戏,眼前这位曾经的挚友就是夺走他一切,包括心爱女孩黛波拉的仇人。影片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还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才知道一切的悔愧与伤痛不过是基于他一直还抱有的善良幻想,而事实却远比曾经的悔愧残酷无情。他的梦想被撞得粉碎,包括由梦想衍生出的那些伤与痛,也被现实带走,一点不留。

也许面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朴素的善恶感和正义感。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克斯就是应该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莱昂内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面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洗干净过去的身世,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而面条只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甚至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却没有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而与此相反,面条的全部性格弱点却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将他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因此,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起,就并不是同等力量上的较量。最终,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面条却逞一时血气之勇,身陷监狱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财产、心爱

的姑娘甚至自己的姓名,最终还失去了他的记忆,那是他唯一的财富,却被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正是面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人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复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悠久思索。

在今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这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弃,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距《美国往事》诞生已经20多年了,无数影迷一遍遍地观摩它,解读它,为少年面条伤痛的成长唏嘘,为老年面条目睹的真相落泪。莱昂内那力透镜背的犀利与苍凉感染了每一个用心去观赏它的人,甚至感染了许多导演,使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隐约可见莱昂内的影子。有人说,《美国往事》是莱昂内的巅峰之作,这样的评价丝毫不夸张。事实上,当猫王那首《昨天》悲怆地响起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美国往事》不仅仅是往事,更是美国电影的一代丰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员双评个人总结下一篇:读永远的长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