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2022-09-11

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特征,且预后较差的精神疾病。多发于青春期,部分病人1年内缓解,痛程超过1年的呈波动病程,可达数年[1],常有中度的社会功能障碍,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明了,临床上多以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不稳定,有的采用认知方法治疗,但疗效也不满意[2],为了探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治疗效果,该研究2009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该院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者中的40例强迫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意抽取该院的强迫症患者,共80例。诊断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2)Yale-Brown强迫量表总分≥16分;(3)排除器质性病变,严重躯体疾病。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9±9.35),年龄15~66岁,病程0.6~25年。治疗组,男22例,女18;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帕罗汀20~60 mg/d,平均(42.12±11.89)mg/d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帕罗西汀20~60 mg/d,平均(41.89±13.12)mg/d治疗,两组的剂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

1.2.2 研究组

药物治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法:(1)了解患者的强迫内容和强迫行为。以改变歪曲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发展更适合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强调信念在感受和行动中的作用为重点。(2)采用认知干预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包括认知重建,应付技能,问题解决方法。(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提出问题,要求患者自己列出症状,布置家庭作业,让患者自己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患者一起讨论症状与自己认知之间的关系,让患者从中认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4)让患者领悟自己是不自觉受着幼稚心理支配,帮助其建立成熟思维方式,重新评价和对待幼稚思维和行为,症状有所减轻再应用暴露、放松、反应阻止等方法进行治疗。(5)由2名从事精神科工作20年以上,并有10年以上认知行为治疗经验的主治医师负责。

1.3 评定工具

Yale-Brown强迫量表[3],认知行为治疗法该量表共10个项目,每项为0~4的5级评分,前5项主要评定强迫思维,后5项主要评定强迫动作,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未用Y—BOCS评定1次,以Y—BOCS治疗前后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为>50%为痊愈,减分率为>30%好转,减分率<30%为未愈。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未愈23例,好转17例,有效率42.50%。无效率57.50%,研究组未愈13例,好转29例,有效率72.5%,无效率2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1)。

2.2 两组治疗后Y—BOCS强迫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1~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思维因子分减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因子分较对照组减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行为因子分较对照组减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6个月后两组总分比较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强迫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强迫症患者脑脊液中的5-HT的含量和血浆中5HA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强烈提示强迫症患者中枢的5-HT功能不足有关[3]。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既涉及生物学因素又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较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且多具有内向的、神经质的个性特征[3]相关。帕罗西汀系较专一的5-HT再回收抑制剂,对胆碱能受体影响甚微,很少发生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对心功能也影响较小,因此笔者采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试图借助帕罗西汀的药物作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借助认知行为治疗法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修正错误的、曲解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行为,利用两种治疗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该研究提示:单纯的使用帕罗西汀与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法,两种疗法均有疗效,但认知行为治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帕罗西丁,如何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合并心理行为治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强迫症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帕罗西汀治疗。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定期评定疗效,疗程6个月。结果 在治疗第1、2、4、6个月末,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优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治疗。

关键词:帕罗西汀,认知,行为疗法,强迫症

参考文献

[1] 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

[2] 吴桂英,张向阳.认知疗法治疗强迫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97,24(2):97-99.

[3] 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层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分析下一篇: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