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述评

2023-02-12

近年来, 由于高校的扩招, 全球经济的不景气, 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来源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同来源的压力, 大学毕业生将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良的心身反应尤其是就业焦虑。因此, 就业压力对就业焦虑的影响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1 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的界定

Lazarus (1984) [1]认为压力 (Stress) 也称为“应激”, 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 当个体认知评价后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就产生了压力。可见压力既包括客观环境刺激的因素, 也包括个人因素, 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业压力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而出现的新名词。根据Lazarus的观点, 就业压力是指在就业情境中客观环境刺激因素与个体认知评价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

焦虑 (anxiety) 是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2]。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3]。前者指人处于某一情境时产生的为时短暂的紧张状态;后者是一种人格特质, 是一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中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紧张状态。张弛和刘鹂 (2002) [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时的焦虑总体水平高于国内常摸, 与择业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其中状态焦虑达较高水平, 而特质焦虑在择业前与择业期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大学生就业焦虑是状态焦虑。可见, 就业焦虑是个体在就业情境中习惯性的紧张状态, 是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出现的心身反应, 如紧张、忧虑、害怕和恐惧等情绪表现。

2 不同就业压力源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 是客观的变量, 呈静态, 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1]研究者[5~6]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家庭、大学生自身、学校、专业、学历等。因此, 研究者就不同就业压力源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作了不少实证研究, 但是出现了许多不一致的结论。

范宇莹、李秋洁和盛兵等 (2007) [7]对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研究发现, 护理本科生、高职专科生在择业期间焦虑水平高于正常人群, 虽然护理本科生与高职专科生的焦虑得分均较高,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刘畅 (2007) [8]的研究发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焦虑水平高于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师范毕业生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师范毕业生, 文科毕业生高于理科毕业生, 而毕业生所在学校、专业对焦虑水平的影响不大。汤福球、舒晓丽和毛全周 (2008) [9]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水平存在这学校类别差异, 专科院校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比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高, 但是不存在着性别差异。李小凤 (2009) [10]对师范学院毕业生的研究表明, 就业焦虑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差异十分显著, 其中,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最高, 同时师范生的焦虑分值要低于非师范生。刘克荣、胡贵芳和张茂运等 (2009) [11]对医学高校毕业生的研究表明女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以所学专业对比分析, 焦虑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 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工程和护理学专业。

从已有研究发现, 焦虑水平在不同压力源上的差异的结论并不一致, 专科生的就业焦虑水平不一定高于本科生, 女生的就业焦虑水平不一定高于男生, 师范生的就业焦虑水平不一定高于非师范生, 这说明面对同一就业压力源, 不同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压力反应。J.C.Coyne指出压力过程一般包括压力源、压力中介或调节和压力结果三个要素,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动态现象。[12]因此, 不能简单地考查就业压力源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而必须更多的考虑其他变量与两者的复杂关系, 即探讨就业压力影响就业焦虑的心理机制。

3 就业压力影响就业焦虑的机制研究

就业过程包括压力源、压力中介或调节和压力结果, 因此不能简单的研究就业压力源和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 而必须深入地研究就业压力影响就业焦虑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已有研究主要是考查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压力感与负性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李伟、陶沙 (2003) [13]探讨了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中的作用, 发现在相似压力感受状态下, 高社会支持感受水平总比低社会支持感受水平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少, 低社会支持感受水平总比高社会支持感受水平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多;林梅、余红和杜宁 (2005) [14]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陶沙、刘霞 (2004) [15]发现认知倾向在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刘霞、陶沙 (2005) [16]的研究发现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压力对负性情绪的产生具有直接作用, 也通过消极解决问题和寻求支持策略的中介间接作用于负性情绪;舒晓丽 (2008) [17]发现应对方式在就业压力与焦虑之间其重要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大都是探讨大学生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或人际压力影响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中介变量, 而针对就业压力与就业焦虑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 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压力与负性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社会支持和认知评价, 是否也在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需要探讨。而且, 就业压力对就业焦虑的影响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 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4 未来研究方向

要研究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的关系, 首先要对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进行有效地测量。然而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测量工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中, 有陈红宇和江光荣 (2009) [18]编制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 但在就业焦虑的测量中, 研究者要么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4,7,17], 要么采用要么利用Zung氏焦虑量表 (SAS) 对大学生就业前情绪状态进行测评[8,10], 或者采用自编的就业焦虑量表, 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量表。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得编制出信效度高的就业焦虑量表。

已有研究对就业压力源影响就业焦虑的研究比较单调, 主要是研究来自性别、专业、学历和学校类别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而对其他压力源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比如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贫困生面临着家庭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就业动机过强, 就业预期过高, 这势必带来更多的负性情绪。因此,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面对同一压力,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因此, 应该进一步探讨就业压力影响就业焦虑的心理机制, 比如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在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中的中介作用。同时, 应进一步探讨其他中介变量, 比如就业的自我效能感、职业预期等。

学术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理性研究, 而必须进行应用性研究。因此, 应加强对就业焦虑的干预性研究, 比如可通过实验的方法, 研究通过干预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 纠正恰当的认知评价等来降低就业焦虑。

摘要:文章在对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进行界定后, 对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并分析和探讨了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焦虑

参考文献

[1] R.S.Lazarus, Folhnan.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finger, l984.

[2]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词典[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173.

[3] 郑晓华, 李延如.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l (4) :21~29.

[4] 张弛, 刘鹂.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1) :779~767.

[5] 林梅, 杜宁, 余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2:82~83.

[6] 颜农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疏导[J].高校德育建设, 2004 (7) :47~49.

[7] 范宇莹, 李秋洁, 盛兵.护理本科生与专科生择业期间焦虑程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5) :1167~1169.

[8] 刘畅.西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紧张调查与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5 (2) :86~90.

[9] 汤福球, 舒晓丽, 毛全周.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现在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0:58~59.

[10] 李小凤.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4) :87~88.

[11] 刘克荣, 胡贵芳, 张茂运, 等.某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即压力状态下心理测评及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5.

[12] Coyne J.C.Social factors andpsycholopathology: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1991 (4) .

[13] 李伟, 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108~110.

[14] 林梅, 余红, 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4) :80~81.

[15] 陶沙, 刘霞.认知倾向在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2) :107~110.

[16] 刘霞, 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05, 37 (5) :637~649.

[17] 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2) :71~75.

[18] 陈红宇, 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3) :31~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下一篇: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材营销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