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公安信访工作

2022-11-11

第一篇:新形势公安信访工作

新时期新形势下怎样做好基层铁路公安工作

2007年06月11日 16:20

甘肃新闻网武威6月11日电(本网通讯员 常军) 在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如何开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使之真正成为凝聚警心的“桥梁”和“纽带”,最大限度地激发队伍的昂扬士气和拼搏精神,以从容应对挑战与考验,圆满完成任务,是铁路基层公安机关当前应当深入探讨和潜心研究的严肃课题。对此,笔者以为只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并不懈努力方可达到预期目标。

一、抓住一个“龙头”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它无处不在、无处不需。而基层铁路公安领导干部,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他们综合能力的强弱、整体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到这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与成败。常言道:“打铁先得自身硬”。强化基层铁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强化领导干部这个“龙头”建设。其一,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胸怀全局、眼光长远、创新求实、与时俱进,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二,领导干部要有紧迫感、压力感。力争朝夕、虚心积累、勤奋历练,增强领导才干和指挥艺术。其三,领导干部要体现先进性、表率性。襟怀坦荡、公道正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身边的民警。

二、走出“两个误区”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消极思想乘隙而入,对我们基层铁路民警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民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位移”,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纯属务虚”、“已经过时”,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才能刺激个人的追求欲望。二是认为基层铁路公安机关“实战决定一切”,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助品”、“软指标”,应付应付即可,糊弄糊弄也罢。

这两种倾向殊途同归,都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搅混了思想政治工作同铁路公安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辨证关系,因而害处极大。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是我们基层铁路公安事业取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基层铁路公安机关的传统优势。当前的紧迫形势和艰巨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荣辱观,来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为此,我们要在民警队伍中突出理想教育,筑牢信念堤坝,使理想和信念统摄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同时要坚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培养民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体现于实际工作当中。并旗帜鲜明的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影响,努力营造崇尚道德、崇尚正气、崇尚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体现“三个贴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基层铁路公安机关要想起点高、方法活、效果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形势、贴近民警三方面做文章。

贴近实际,就是要结合队伍状况和工作任务等情况,因情施策,因人施教。各级基层领导干部,要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原则,走进民警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民警着想。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民警,善于发现个人优点,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让民警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强行管束和粗暴制约,而是彼此的尊重和双向互动。

贴近形势,就是要考虑“大气候”、“大环境”,依据上级制定的总体部署和面临的现实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搞花架子,并防止“雨过地皮湿”的浮躁现象。同时,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和解决队伍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不讳疾忌医,也不纠缠无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贴近民警,就是要处理好“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的关系。开展批评教育要一针见血,关心帮助要无微不至,体现亲警、爱警、为警意识,多做暖心、稳心、得心之事。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摒弃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使民警得到启迪与尊重。要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给干事民警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与民警家人联动协作,把民警“八小时以外”纳入“全天候”管理,避免“留死角”、“挂空挡”。

四、理清“四个关系”

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开民警的思想迷团,帮助民警理清职责与权力、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使大家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投身工作。

职责与权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的职责与权力相辅相承、相互统一。只有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运用于工作实践;奉献与索取互为前提、不可分割。没有辛勤的工作和奉献,个人索取便无从谈起。我们只有为铁路的繁荣发展多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从属性,我们每个民警都从属于所在集体,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集体永远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环境和条件。希望尊重个人权利,应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反过来说,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的集体,才是和谐的集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同样具有从属性,全局利益归根结底是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局部利益包含于全局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了全局意识,就会在行动上同上级保持一致,共同推动全局工作发展。

五、培养“五种精神”

我们基层铁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教育民警、培养民警、塑造民警的愿望出发,使民警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创新进取精神、敬业爱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执法为民精神,以公仆的姿态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做好本职工作。

主人翁精神是我们基层民警必备的品质,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也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主人翁精神永远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高尚境界;创新进取是推动基层铁路公安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我们的基层民警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便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我们的工作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敬业爱岗是我们从事铁路公安事业最为可贵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岗位、从事哪项工作,我们在其位就要谋其事、负其责、作其为;团结协作是我们完成艰巨任务和繁重工作的有力保障,而一旦丧失团结,就会人心涣散,难以完成我们所肩负的光荣使命;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最根本的服务宗旨。基层铁路公安机关要培养民警“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品格,使民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始终不谋私利,不耍特权,认真尽职尽责,竭力完成本职任务,全心全意为祖国的“大动脉”保驾护航。(完)

第二篇: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夯实民警思想打造过硬队伍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2月14日,在全市公安工作会议上,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同志指出了在“十二五”要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双过五”、再造一个新邯郸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公安工作要自觉围绕“确保实现„双过五‟”这个中心,“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战斗有力、本领过硬、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形象良好的„铁军‟”的明确要求。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桂洪同志先提出了全市公安队伍要着力提升“五个能力”的重要要求。面对“十二五”时期公安队伍的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纪律队伍,保障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全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我结合当前分局实际谈几点体会。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队伍建设的灵魂,是催生战斗力和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这既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永葆人民公安为人民政治本色的需要,也是履行好公安机关担负的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需要。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新情况上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在攻克难点、热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

新形势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估价不高,认识有偏差。 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它能起到凝聚警心、调动干警积极性和工作创造力的重要作用。通过谈心教育能给予疏通开导;通过竞争能给予产生奋发向上精神;通过关心人,解决实际问题,能给予发挥工作潜在力;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能给予产生激励作用;通过领导的表率产生感召力;通过制度约束能规范人的行为等等。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机关内部也反映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一是认为业务工作包揽思想政治工作,只要业务工作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也自然好了。二是对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只停留在强调和文件指示上,行动方面的具体体现却很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具体的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有的民警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远水”,业务工作才是“近渴”,工学矛盾处理的不够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干部和领导的事,与己无关。便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时常以业务工作繁忙作为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由。由于上述认识的偏差,不仅影响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开展,也制约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上下一致进行探索的深度。

(二)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业务建设两手抓还未形成真正合力。 近年来,公安机关对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视的,明确了抓队伍、保任务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抓队伍的措施。如:“民主评议”、“解放思想大讨论”、“科学发展观”、 “集中教育整顿”、 “讲文明”、“树新风”、“两问一整治”、“创先争优活动”教育等等,年年有主题活动,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应看到少数部门“二手抓、二手硬”还存在一些问题,形式多、内容少,布置业务工作多、布置队伍建设工作少,会上讲的多,做好个别人工作少。有的偏面认为:“业务工作是硬任务,政治工作是软任务”、“思想政治工作难量化,短期难出效益”,存在着“队伍出了问题喊一阵,过了之后松一阵”,“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三)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和方法简单的问题。 在新旧体制交换过程中,确也存在做好公安工作的难度和面临种种具体问题,公安民警的思想也呈现出矛盾、复杂、变化多样的特点。针对多样的特点,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去贯穿。但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显得比较软弱,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政治思想教育还没有形成新的路

子。从内容到形式还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于上传下达、念报告、背条文,开大会、讲套话,不能针对性地深入民警心坎。二是部分民警对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作用理解不透,把政治思想工作看成是可做可不做,使之失去凝聚警心的地位和开展工作的阵地。三是领导和部门确实存在现在政治思想工作比以前任何时候多难做的畏难思想,总感到业务工作爽快、效果明显,解决一事是一事,没有后顾之忧,而对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缺少办法,甚至不愿意去抓,而碰到问题寻找原因时,都有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的说法。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脱离本单位实际,不切合民警实际思想,与民警的思想变化不相适应。有的甚至以虚代实,认为仅仅组织民警学习一下、强调一下就行了,忽视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这个根本,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结果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假、大、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使政治思想工作呈现滞后而缺乏活力。

新形势下做好公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发扬传统、勇于创新,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弘扬传统,加强开拓进取意识,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时代气息。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是公安工作的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能丢掉和摒弃。我们在长期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方法论体系。比如: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开展“三项建设及三项重点工作”,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大讨论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实践的宝贵结晶。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毫不动摇的继承和发挥这些优良传统,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气息。只有不断地改进、充实、完善和发展,才能使光荣传统之树常青,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更新观念、开辟新思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观念决定思想,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决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浓度。不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被群众所接受,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就不能发展,更不会有所作为。从市场经济发展、公安改革的趋势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看,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职能,迫切需要对立与实际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路。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大环境;要树立发展的观念,坚持科技兴警、科技强警、适应科技进步的新形势;要树立法制的观念,坚持依法治警、维护法律公正,适应从严治警的新要求;要树立效益的观念,坚持提高效率、讲求效益,适应质量建警的新任务;要树立建设的观念,坚持培养队伍、提高素质,适应“人才先行”的新战略等等。有了观念变革这个基础,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民警的需要,更好地为新时期公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舆论支持、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三是紧密结合民警的思想实际,在着力解决好关系民警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一部分民警思想不够稳定、精神不够振作、工作动力不足、不安心工作,纠其原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家属下岗,子女就业、入学,医疗待遇低,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困忧着他们,只凭民警自身的能力恐怕很难解决。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善于从利益动因上分析民警的思想变化,在大力开展敬业奉献教育的同时,正确运用物质利益的原则,用好用足现在的政策制度最大限度地帮助民警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只有盯着问题做工作,在解决问题中求发展,才能激活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真正起到服务保障作用。

(二)运用科学理论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大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一是加大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念含量,运用科学理念指导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量,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量。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民警的头脑,启迪民警的思维,陶冶民警的灵魂,激活民警的觉悟,指导公安民警工作的实践。加大思想工作的理论含量,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机遇,大胆吸收时代提供的一切文明成果和进步因素,在实现政治建警的跨世纪战略目标中,实现政治工作自身的跨越工发展。二是加大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含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激光技术为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把历史和现实、此域和彼域大量生动的事实,迅速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且达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主动地运用这些手段,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合理地运用政工系统的现有设施,加大投入,进一步引进“系统”、“网络”概念,建立政治工作信息系统。要广泛运用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技术等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教育的形象和感染性;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信息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三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运用科学知识的力量促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理论教育中提高市场经济知识的含量;在职能教育中提高理化科学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含量;在经营性思想教育中提高政策法规知识的含量;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中提高立身做人知识的含量,还要注意把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法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坚持用知识启迪引导,用知识解疑释惑,用知识开阔视野。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选准配强政工干部,为实现公安思想工作创新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政工干部,过去要求政工干部要达到四会即:会讲党课、会做党务工作、会做思想工作、会解答问题。现在看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有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勇气,更要有恪尽职守,甘愿奉献的精神。把那些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年富力强、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充实到政工部门,各级领导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在工作上多关注,在待遇上多关怀、在生活上多关照,使广大政工干部能轻装上阵,一心扑在政治工作上。要通过广泛的培训来提高他们做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给他们出题目、压担子,让他们深入到民警实际之中,深入民警一线工作,掌握民警思想、工作、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他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勤学、好思、重行动,要大担创新,增强时代感,解决问题由以往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教育形式由单纯型说教型向多种载体传播转变;学习育人由单项灌输方法向交流形方法转变;看待社会现象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不断拓宽作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渠道、新形体。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量体裁衣、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注重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团结人、鼓舞人、感召人,切实为民警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民警的知心人。

(四)大力推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建设,在制定政策、建立机制上有新突破、新创新。一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配套齐全的思想政治工作法规体系。在对现有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法律法规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使一些制度法制化。把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符合实际、切实管用的成功做法,好经验,用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不够具体、不够系统的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量化,科学化,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使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大落实法规与监督的力度,确保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制度落到实处。法规制度的生命在于操作性、适用性、时效性。完备的法规,如果执行不了、监督不严,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当前在落实公安思想工作法规方面,就存在“软法法规”、“弹性法规”的观念,变“软约束”为“硬约束”,让公安政治工作法规真正硬起来,就必须在注重建章立制的同时,狠抓法规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健全。要认

真贯彻落实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现有的政策法规,要自觉把政策法规作为实际工作的基本依据,以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对执法执纪情况的监督,保证公安各项政治工作各项政策法规、条令条例的实施;各级纪检部门要自觉维护监督权威,保证依法履行职责;要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公安内部的民主监督制度,使公安思想工作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中实现新的创新。

总之,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作为国家的专政机关,公安工作的职能已从打击犯罪,管理治安,上升到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新高度,即政治职能责任和社会职能责任。因此,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将政工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牢固置于首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理论上的清晰确保队伍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的解放促进观念的更新,以思维模式的更新推动各项业务工作不断发展和飞跃。

第三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公安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杂、高、多”,也是最繁杂最辛苦、立功提拔机会最少的一项工作。如何使后勤保障工作适应公安工作新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处理好思想意识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根本

第一,加强团结。团结是工作的前提,也是服务全局工作的基础,更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要件。全体警务保障民警都要以大局为先,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整体意识、大局意识,为切实搞好后勤保障各项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抓好队伍建设,遵循良好的纪律制度,才能使后勤保障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严格坚持请销假制度,明确责任,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完善财务、装备、车管、采购等各项公安后勤管理制度,坚持按章办事,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严格遵守“五条禁令”,杜绝车、酒、赌等问题发生。

第三,加强业务规范。业务是工作的中心,业务水平的高低是核量做好后勤各项工作的尺码,每位民警一定要将提高业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而且还要按照制度程序办好。关心局里所有部门的保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要加强工作落实。落实是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凡事如果只是空谈,没有了落实就是纸上谈兵,再好的思路、方针也看不到成效。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领会上级要求,捋清思路,并及时的按照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更好的完成服务于全局的工作任务。

第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协调好各种关系对于后勤工作意义重大,正确的处理好本室与局内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处理好本室与上级领导及局里每位民警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本着服务于全局的宗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协调好各种对外关系,让局领导、各部门的每一名民警都对后勤保障工作感到满意。只有这样,确保“保障有力”的任务目标才能实现。

二、处理好工作关系是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处理好抓大事与小事的工作关系。警务保障工作大大小小事务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两大类。这两大类工作每类都有大有小,警务保障部门只有坚持抓住每类中的大事,为领导出谋划策,后勤工作才算抓住了主要矛盾,当然每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小事和大事是比较而言的,只抓小事而不抓大事,就会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但是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小事一点不抓不办也不行,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小事就是大事,或者会变成大事。因此,要正确处理抓好大事和小事的关系,两者要点处理得当,大小事务处理起来就不会乱,就会井然有序,就会促整个事务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警务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方便全局民警也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关系。警务保障部门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党委的中心工作,协助领导抓好中心工作,但是作为后勤工作部门,警务保障部门又有自己的工作,如日常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等,这些工作做好了,也有利于促进全局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在工作安排和人员使用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集中力量抓好后勤工作,又要适当分工,加强中心工作,做到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工作两不误。

三、提高管理水平是警务保障部门工作的重点

第一,强化认识提升管理水平。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警务保障工作的要求,警务保障室立足工作实际,紧紧抓住当前公安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警务保障工作的各项措施,力求每一项工作完成得扎实有效。为此,从日常工作入手,健全警务保障各项机制,完善各种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各项经费、装备和物资等有效使用,确保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强化服务,提升保障能力。为全面提高全局信息化建设水平,后勤保障部一方面从保障上,积极筹划,科学使用,确保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本着“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原则,为公安工作提供了强力保障。

第三,强化效率,提升实战能力。工作中,面对警务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警务保障室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力求在思想上求突破牢固树立服务实战意识,面对重大警务活动和突发性事件,要亲临一线,从实战出发,在人员、物资、装备、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一线警力有充沛的精力提升整体战斗能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

四、提高人员素质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高低的关键

第一、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后勤服务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的从属性,但从属性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被动与主动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只要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牢固树立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第二,要具备变通处理问题的能力。变通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警务保障服务部门在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中,既要按照一定的工作原则和领导的意图办事,但又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动性,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具备区别轻重缓急的能力。后勤服务工作繁杂,事务很多,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急有缓,除领导 (特殊情况)有专门交待之外,哪些事先办,哪些事后办,作为机关后勤工作人员应该考虑周全并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避免忙乱现象,才能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第四,要具备会管善管的能力。警务保障部门承担着财产物资管理、接待服务管理、办公环境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车辆管理、服务管理等等行政后勤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管好管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工作好坏,关系到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后勤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管善管的能力,做到日常管理不缺位,管理责任不缺位,管理制度规定落实不缺位,这样才能使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管而不乱、管而有序。

第五,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实际上是理顺领导机关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关系。警务保障工作职能之一就是服务,诚信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服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其次自己的位置要摆正。作为警务保障服务部门它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作为工作人员不可以搞特殊,处理事务、发表意见要以后勤工作人员的职责身份出现,不能以领导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也不能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以领导的指示、意见压人;再要注意加强向领导、同各科室多汇报、多联系、多沟通,在平时就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关系融洽的基础,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服务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加强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

思考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职能任务的深刻变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容、特点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形势和局面更加复杂,困难和挑战愈加艰巨。需要我们不断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加强改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为公安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一、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特点之浅析

(一)从工作性质来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从未改变。没有强有力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公安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的看到,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性、源头性工作,问题更加复杂、压力更加凸显、意义更加突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以更加强有力的手段和举措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平安稳定的坚实基础。

(二)从工作内容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人财物的大流动、社会管理模式理念的大革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论从深度、广度还是难度来看,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一是对社会人的管理难度加大。“社会人”流动性强,管理和控制难度大,原有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人口管理模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管理真空。二是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压力增大。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力量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三是对虚拟社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也是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的新战场,但目前公安基础工作中对虚拟社会管理手段不多、管控不力,导致虚拟社会管理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

(三)从工作手段来看。一是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警务运行模式,而且给警务要素、警务流程、警务组织、警务协同、警务评估、警务保障、警务训练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悄然而深刻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意识和操作技能明显增强,采集录用信息、网上查询比对已成为工作常态,信息化已成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引擎。二是群众工作出现新特点、新问题。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本工作,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主要就是做群众工作。当前社会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提高,要求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意愿更加强烈。在利益受损时,更频繁地表达利益诉求,更广泛运用维权手段。对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的期待和维护,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急切、更强烈。给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从工作理念来看。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着四多四少情况。一是空话说的多,实际做的少;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年来公安机关上下一直在抓,但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措施开始在口号上,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二是指派任务的多,降压减负的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公安工作最终都要靠基层来落实,各种活动、竞赛、方案纷至沓来,各种台帐、记录汗牛充栋,使基层疲于应付,导致基层负担日益繁重。三是检查考评的多,解决问题的少;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公安机关的考核、督察、评比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并且更多满足于简单发通报、搞评比,真正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不多。四是追究责任的多,表彰奖励的少。基层公安机关既是各项公安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很多时候也是责任追究的最后承受者,同时基层民警上升渠道不畅,在晋职晋升,评优评先时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激励机制。

(二)从工作手段来看。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工作手段单

一、呆板、简单等现状,不能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群众工作能力不强。公安机关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接触最广泛的部门,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本工作,是公安民警的基本功。但目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中群众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对待群众感情上,少数民警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报警求助不作为、慢作为,对群众意见诉求不上心、不尽心,甚至冷硬横推、激化矛盾。二是在制度机制建设上,牵引民警扎根基层做好群众工作的政策导向还不鲜明,激励约束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基层派出所成天围着打处人头指标转,精干警力全部放到办案岗位;三是在能力本领掌握上,一些民警侦办案件一味依赖技术手段,处理纠纷只会讲“法言法语”,登记信息主要靠辅警保安,不愿意、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一些基层单位对民警只注重执法办案能力的锻炼,忽视群众工作本领的培养,部分年轻民警信息化技能学得快,但不会面对面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引擎,也是增强警务效能的“倍增器”。但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中,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充分,满足于传统的工作模式。部分民警对大平台、警务通操作不熟练,无法在基础工作中使用信息化系统,无法运用科技工具采集信息,无法将采集的信息录入系统,更不会运用各类信息系统研判分析、查找线索,部分公安机关工作激励机制和信息化指导、考核机制,造成信息掌控不够及时、源头信息采集不规范、警种部门配合不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使警务信息化成果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从人员配置来看。任何工作都要靠具体的人来落实。第一,警力配臵不足。基层警力不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党委政府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充分重视,在资金、编制等方面予以倾斜,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工作日益艰巨繁重,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第二,流动机制不畅。基层民警流动和上升渠道和空间有限,缺乏足够的激励引导机制,导致基础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简单应付。第三,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基层民警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机构老化,科技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如很多社区民警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难以适应现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三、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公安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已经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改进方式方法,注重内容实效,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一)要将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要以民生为本,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这篇大文章。一是要以理念创新为前提,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以宽广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会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要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牢牢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二是以社情民意为导向,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点。以人为本,以民意为导向。最大限度地畅通社情民意渠道,顺应民意,保障民权,使社会管理决策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第一信号”转化为第一行动。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看清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认真分析研究本地区社会发展稳定的客观实际,找准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薄弱点。有的放矢的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认可度。四是以虚拟社会为突破,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增长点。要准确把握信息社会条件下虚拟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最新动向,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综合管控机制,把现实社会管理方法和措施引入虚拟社会领域,实现虚拟主体的现实化管理,切实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五是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点。要以科学管理为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做到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六是以科技建设为支撑,占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制高点。要不断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实现从传统警务机制向现代警务机制的转变,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二)要将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与加强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主要就是做群众工作。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做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阶段,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的背景下。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理念,实现工作重心从重打击破案,轻治安防范到预防为主,控制在先转变,工作理念从重管理轻服务到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转变,工作方法从管控民情、压制民意到倾听民意、积极疏导的转变,工作思维从以领导、上级角度思考问题到以百姓观念、群众视角思考问题的转变。寓加强于改进之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平安于和谐之中。一是以理念创新转变为前提。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从群众利益出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民本意识。二是以民意感知研判为基础。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民意分析研判机制,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民意诉求汇总起来、交办下去,逐一明确办理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对突出问题和重大诉求要实行挂牌督办、领导包办,确保每一条民意诉求都有人办、及时办、办到位,另一方面,要培养民警从群众角度,勇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设身处地地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们的情绪处境,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在执法中体现人文关怀,向人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统筹考虑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三是以开展“三访三评”为抓手。一要将基本点放在一个“走”字上。坚持以“三走进”为切入点,以“三服务”为落脚点,勤碰头、上地头、勇带头,进一步拓宽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渠道。二要将着力点放在一个“访”字上。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零距离”交心,聆听群众语言。三要将突破点放在一个“开”字上。不仅要打开有形的警门,更要打开无形的心门。敞开心扉、以诚相待、以情相系、以心相通,在平等、公开、透明、民主的气氛中开诚布公,让群众畅所欲言,进一步畅通意见沟通和利益诉求渠道。四要将关键点放在在一个“评”字上。要虚怀雅量,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将评判权交给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别人的批评意见。坚持让警务跟着民意走、让民警围着群众转,做到先进不先进让群众点头、满意不满意由群众认可。五要将落脚点放在一个“改”字上。要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真正把群众不够满意的方面排出来,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搞清楚,把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需求掌握准,有针对性地抓好整改落实。立说立行整改,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群众,取信于民。四是以典型示范引路为动力。要注意发现先进典型、培养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和引领推动作用。健全完善典型选树和表彰奖励机制,培育更多扎根基层、亲民爱民的先进模范,推出更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经验,引导广大民警在服务群众中建功立业、在基层一线实现人生价值,并加大内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辐射效应、示范作用。

(三)要将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与与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公安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所有公安工作中,基层基础工作是根本、是核心。一方面,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甚于抓住主要矛盾,通过加强和改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带动公安工作全局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是孤立的看待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而是将其放在整个公安工作全局中统筹考虑、周密安排。在推动公安整体工作中促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做精上层、做实中层、做强基层。牢固树立向基层倾斜、向实战倾斜的政策导向,整体推进各层各级的警务改革,大力推进公安工作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在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实战能力上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公安网)

第五篇: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要关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如何构建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全国“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领导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毫无疑问,警察公共关系已成为新时期公安机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立新型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是公安工作转型、树立警察公共形象的关键要素。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如何实现警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在此笔者粗略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首先来了解公共关系:英国公共关系学会为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是: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有计划的,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及维护一个机构及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美国《公共关系新闻》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当局的职务,这职务是估量公众的态度,使一个机构的政策与程序和公众利益一致,并执行一连串有计划的行动以赢得公众的了解和接受。1978年8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大会上通过定义:公共关系的实施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连串有计划行动以服务本机构和公众利益的艺术和社会科学。

再来了解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这是对警察公共关系含意的高度概括和精准定义。

笔者以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经,加强与社会、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联系与沟通,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推行政策措施、了解群众意见并制定既符合法规又符合民意的管理政策措施、最终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形象、维护社会和平的新型公安管理和工作形式;警察公共关系则重于警察内部公共关系工作体系的建立进而向外延伸到与群众良好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内部公共关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等一系列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而逐步实现的。警察公共关系的服务对象是警民关系,其确定的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现仅就狭义方面说说。从狭义上来说,警察公共关系确定的目标也即是公安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认识,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同社会大众的良好关系,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进而积极参与到公安机关的管理及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学习中来,从而达到顺利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既然警察公共关系是服务于警民关系的,那么,要讨论警察公共关系,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当下的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最关键的一点是人民看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态度,而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历次的基层评议机关作风结果便知:公安机关特别是交警部门的排名始终是靠后的,然而,我们知道,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最危险、最辛苦的,人民警察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也是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但为什么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呢?说到底,并不是人民警察们没有做,也不是人民警察做得不够,做得不好,而是人民警察们同人民群众缺少沟通,甚至是远离群众,高高在上,使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缺乏正面的认识,对人民警察从事的工作缺乏正确深入的了解,群众对人民警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打击罪犯、抓人、关人、执罚上,而对于人民警察服务人民、人民警察维护法律,从严执法的正确性上却鲜有看到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还有,个别民警在日常执勤执法工作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对、或者态度恶劣、或执法水平参差等原因,导致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让群众对警察工作产生误解。从表面来看,目前警民关系较平稳,但深入去看,或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警民关系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三、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一)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虽然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法治相对较建全的国家,警察公共关系早已是公安机关及警察日常工作的必备课之一,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还请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但警察公共关系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从前几年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的提出到随后部分城市开始进行试点并设立相应的机构(一般都是“警察公共关系科”或“警察公共关系室”之类),总体来说,当前的警察公共关系还处在初期或者起步阶段,除少数城市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试点性质的)外,大部分城市还停留在理论调研阶段,根本没有相应的机构或者在成立相应机构的条件,更不要说开展专门的活动了。

在之前和现在我们开展的某些活动可以被归纳到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范畴,比如开展的爱民月、日常的下乡宣传等等,但那些都是比较片面的,不系统的。我们说,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是多方面的,有法律宣传方面的,有警察公共形象宣传方面的,有日常执勤执法方面的,有日常服务群众方面的等等。人民警察执法的目的就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对法律法规和执勤执法方面的宣传有所侧重(虽然对执勤执法方面的宣传仅仅停留在向外报送信息,并未真正将执法活动与警察公共关系形成一种紧密联系),但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涉及到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部分——加强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正确认知上却鲜有进展,这就是当前警察付出了,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但部分群众仍对人民警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面的评价,对警察的总体评价不高。众所周知,公安工作具有强制性的一面,在日常执勤执法活动中,难免会对有违法行为的群众进行强制性处罚,在未有充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前提下,群众对警察执法活动的认知就难免存在偏颇,甚至产生怨言,表象上仅仅是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产生负面认知和评价,更深层次,可能用“隐忧”来形容也不为过!

同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不足:一是当前的宣传未形成社会化的宣传体系。部分行业或者单位都认为只要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至于公安宣传,有公安机关和警察。因此,开展宣传就成了从事宣传的警察单打独斗的事了。特别是对一些厂企的宣传,有时民警为进厂开展一次活动,需要多次联系,但厂方总是以生产任务紧、没时间等为借口推脱。就算最终进了厂开展了宣传,但时间也往往就十几二十多分钟,内容也仅仅是讲讲案例、学学相关的常识,然后就是强调一下学法守法的重要性,要求员工要遵守等等,时间短,内容少,形式单一,活动的重点不在警察公共关系;二是未能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当前各新闻媒体的公安宣传还仅仅停留在对突发事件、重大案件、重大政策以及一些新奇的案件的报道,而这些仅仅是新闻而已,对提高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作用有限。三是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存在“放权”思想,认为公安宣传就是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事,与己无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二)造成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现状的原因

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一是只管执法、打击犯罪等片面注重业务的传统观念在警察队伍中没有彻底清除,民警的日常勤务仍以业务工作为中心,警民关系状况在警务工作中仍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导致公众对民警的评价也只片面地以他们的工作成绩大小为依据。公众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有主动和被动两个层面,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众不可能(或者不敢、不愿主动接近和了解公安工作),因而只有被动认知这一个选择,而民警的这些成绩在公众眼跳是无法具体量化的,他们只被动地从民警日常的执法活动中去评价。

二是少数警察以管人者自居,执法态度不好,方式方法粗暴,漠视公民的合法权益,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甚至有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缺乏有效地正面宣传意识。由于民警在日常执法时,只注重业务,不注重对群众开展有效地正面宣传,没有把执法工作同有效正面宣传人民警察工作,提高和改善人民警察公众形象的高度来认识,不善于正确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疏通警民关系,造成人民群众对警察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

客观方面。一是民警的工作性质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紧张,影响民警公众形象。警察工作大都带有干涉、强制、禁止、取缔等管理性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种种原因,以及上述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群众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对国家法律、对民警执法上存在认知偏差,很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隔阂与对立。

二是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警民沟通机构、机制和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安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简单来说,百分之百“专制专政”式的公安工作应予剔除,取而代之的应是服务与专制并重的公安工作方式,服务对象是守法的群众,专制对象是违法与犯罪者。如何让群众认知到公安工作的这种性质并接受这种公安工作模式进而支持公安工作?这除了公平公正执法给群众以清正廉洁的公安形象外,恐怕加强与群众有效沟通、正确地开展有益的宣传公关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了。然而,目前,除少数城市有试点性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外,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没有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仅有从事公安宣传的部门,而且,在警力和人员配臵上也相对较少,98%以上的警力投放到日常的执勤执法上,进行日常宣传的也就2%的警力,且大部分都是兼职,主要的宣传工作也是从事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不但方式方法简单,而且形式也相对单一。与群众的沟通渠道也就在于平常的一些法律宣传上,更不用说建立有效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了。

四、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 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已有建立警察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和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建立和运作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与机制提供了学习借鉴机会,在全国“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有关领导就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们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动力。可以说,警察公共关系已从专家学者口中的讨论和实验到了公安机关真正大范围实践的时候了。如何构建警察公共关系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内部制度和机构体系建设; 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公安工作对我们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警察公共关系必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单靠以前那种零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宣传方式,是难以适应和满足未来公安工作需求的。

要想一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首要工作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构,对于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何将这个全新的事物从专家学者的理论变为公安工作中实际的行动,变为群众看得见的活动并被群众接受,概不例外也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机构。

1、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制度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保证。对于如何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制度?建立什么样的警察公共关系制度?目前都还在摸索阶段,笔者认为,该制度必须符合或者满足下列几个要求:可操作性;适应性;广泛性。

所谓可操作性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要具备可操作、易于操作,适应性是指要能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公安工作实际,由于公安工作的性质决定公安机关不可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公关”工作中,因此决定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社会性、公开性,也就要求制定该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此项工作与社会的接轨,适应社会活动的需要。广泛性是指该制度必须考虑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所必须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形式、组织机构、活动经费来源、社会动员、法律保障等方面。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警察公共关系的职责主体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但参与的活动主体却是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换句话说,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是公安机关和警察,但实施者大多是社会组织和群众,这就充分保证了社会和群众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也让群众易于接受。同时,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经费主要为社会资金,这是因为国家有相关的立法,能保证公安机关合法使用各种社会资金,而中国当前还无法从法律上对此予以保证,所需各项费用大多来自财政(部分基层单位甚至没有从财政上得到任何宣传经费),不足的靠单位自筹,却无任何法律依据和保证。

2、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组织机构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实体保证。也就是说,只有建立了专门的从事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机构,警察公共关系才能真正进入到日常公安工作中去,否则,没有真正的实体或机构去开展此项活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这一点是众所周知也是勿用臵疑的。

至于机构的建立,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设有专门从事宣传的部门,只不过现在的宣传部门警力有限,职能单一,具有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员缺乏,因此,只要将目前从事宣传部门的机构从人员编制、职能等方面进行扩充,便是一个完善的机构,且由于目前各级的宣传部门较全,对于改编为警察公共关系机构也较为容易。有专门的机构还不够,毕竟专门的机构人员不可能很多,主要还在于形成一种制度和习惯,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是组织者,负责统筹本单位的警察公共关系事务,并组织和构思具体的有关活动,而全体民警都要参与进来,让每个民警都成为警察公共关系实施者和宣传员,在日常执勤执法时,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注意保持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和亲民爱民形象。

(二)与外部的联系和社会体系的建立;

不是说建立和完善了内部的制度和机构,就万事大吉了,有了完善的内部制度和机构,外部环境或者外部关系的运用也是警察公共关系成败的关键,而且,可以说还是决定性的因素。换句话说,警察公共关系的着力点在“公共”二字上,他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关”行动,也不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种简单化的行为学说,他带有社会责任、公关、公共环境和行动、社会认识、法律责任和义务、国家行为,还包括道义等,他的“公共”二字就体现在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是一种法律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也因此,他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因此,需要公安机关在建立和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内部制度和机构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外部社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外部机制和社会公共宣传体系。

在某些国家,公安机关不但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即所谓的“公关”活动),宣传自己的形象,争取人们的支持,还利用所谓的公关公司开展公关活动,他们的这种公关活动不单是对政府、对上级,也对普通群众,一为吸引普通群众积极参与,二为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还连带实现其它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我们国家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时,完全可以借鉴那些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警察部门的做法,一是公安机关内部开辟多渠道、多方式的公共关系活动,二是也可以利用社会团体甚至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来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或出版警察公共关系期刊,三是宣传面扩展,在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时,应跳出当前仅从法律法规方面入手宣传的单一模式,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当然,重点在于宣传人民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当群众相信你是在为他们而辛苦时,他们才会支持你。四是加强与地方一级政府的联系与沟通,直入社会底层、普通劳动群众,还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大力宣传警察形象等。

(三)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几大板块 警察公共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法律宣传,其目的也不再是单一地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而是一种包含有法律宣传、警察形象展示、争取公众参与和对国家政策及管理措施的理解、支持的综合性宣传活动,因此,警察公共关系应从以下几大板块开展:

1、法律宣传 这是首要的任务,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和自学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这一点,在当前的宣传活动中已有体现,但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工作,特别是部分基层单位,所开展的宣传活动仅仅是上级部署的活动,自行组织的活动较少,就算有,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致力于宣传体系的建设,形成系统化的宣传工作模式。

2、警察形象宣传

这是重点。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认识,建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同社会大众的良好关系,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如果不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根植到群众的心中,上述目的是难以达到的,一个形象不好的人要赢得人们对他的好感并对其工作的支持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公安机关也是如此。

3、日常工作宣传

将我们平常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告诉群众,让群众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得怎么样。或者说,也叫警务公开吧。有的时候,公开,真诚地公开是最好的宣传。

4、服务群众的宣传

公安工作本来就是服务群众的,但现在群众对此不理解或者不知道,怎么办?通过警察公共关系宣传活动来告诉他们!

结束语:

总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就是要让公众更广泛地、更自觉地参与到公安宣传中,让更多的群众知道并理解公安工作,从而大力支持公安工作。开展警察公共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通过立法保障、公安机关内部及社会化宣传体系的建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构建完善新形势下的警察公共关系机制,为顺利开展公安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从而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学生会奖惩制度下一篇:小学生寒假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