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粘连定位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应用研究

2023-01-17

肩周炎是一种能够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 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 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以及被动活动度降低, 影像学检查除骨量减少以外无明显异常的疾病。目前临床医生对肌肉粘连的情况仍无一种简便的方法, 仅凭临床症状及一些精度较差的检查方法进行确诊, 因为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带来了较多麻烦”。本研究我院1998年9月至2009年8月应用高频超声对351例肩周炎关节周围肌肉粘连病例进行观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351例肩周炎关节周围肌肉粘连病例为我院1998年9月至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男211例, 女139例。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应用Aloke公司的SD-5000SV型和百胜公司的魅力7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MHz。检查时对肩关节周围肌肉采用与肌肉走形平行的方向进行检查, 观察并记录肌肉粘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同时确定肌肉的滑动度, 根据肌肉粘连处的滑动范围以及超声声像图的特点, 将肌肉粘连程度划分为即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表1显示, 重度和中度肌肉粘连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多于轻度肌肉粘连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肩周炎肌肉粘连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 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又称为“冻结肩”, “漏风肩”, “肩凝症”, “僵硬肩”, “五十肩”等, 是以肩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

以往对于慢性肩周炎肌肉粘连的诊断, 由于肌肉的粘连要在动态中观察, 不论X线、MRI、CT以及其他的诊断方法都不能做出明确清晰的诊断, 并且于粘连的程度、部位以及范围更是难以进行诊断, 临床医生对肌肉粘连的情况仍无一种简便的方法, 仅凭临床症状及一些精度较差的检查方法进行确诊, 因为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带来了较多麻烦。

超声能够较容易显示不同排列的肌肉。超声声像图中肌肉表现为低回声, 肌外膜、神经、筋膜、肌键和脂肪均为强回声, 倾斜显示肌肉的羽状或者梳状结构。纵断面能清晰显示羽状结构, 横断面清晰显示斑点状肌肉组织。肌肉等张收缩期由于肌束加厚, 肌肉体积增大, 肌肉的回声减低。肌肉松弛时由于探头的压迫可致使肌肉的回声增强, 故应在肌肉休息时以及主动收缩期间观察肌外膜的完整性, 肌外膜与邻近的结构接触紧密, 使得肌肉可在不同动态期平滑移动。相邻两块肌肉的肌外膜间有一裂隙状低回声, 动态扫查可显示两层肌外膜间有无粘连, 粘连的部位、范围以及程度。

我们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 能够动态的观察肌肉的运动状态、活动范围及肌肉、肌腱在动态下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能够对肌肉粘连程度、部位进行有效评估, 较其他的影像检查不论在准确性、方便性及经济性方面均有着较大的优势。

综上, 高频超声清晰地显示肩部肌肉的回声, 准确观测肌肉的厚度、滑动程度以及其肌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肌肉粘连的部位和程度, 具有实时、动态、无创、精确测量等特性, 为临床医师诊断肌肉粘连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粘连定位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351例肩周炎关节周围肌肉粘连进行观察, 其中男性病例211例, 女性病例139例。将超声的观察结果与实际肩部功能状态以及松解手术术中的所见进行对照, 根据肌肉粘连处的滑动度和超声特点, 将肌肉粘连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粘连3个不同等级。结果 共351例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粘连病例, 其中轻度粘连39例, 中度粘连189例, 重度粘连121例。结论 超声可对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粘连肌肉的粘连程度、部位、范围及以后的治疗过程中进行量化的评价, 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肩周炎,肩关节周围肌肉粘连,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 魏壮, 崔树森, 张巨, 等.预防肌肉粘连的研究与进展[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7:218~220.

[2] 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432~449.

[3] 张新, 孔军, 苏骅, 等.手部肌肉断裂修复后的二维超声动态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10) 增刊:119~120.

[4] 张新, 丁小珩, 王明刚, 等.鸡肌肉腱性连接与疤痕连接的超声影像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 18 (5) :332~334.

[5] 顾斌, 詹维伟, 崔志强.肌肉损伤的超声诊断[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0 (supply) :13~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下一篇:癌症新思路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