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教学意境鉴赏初探

2022-09-13

不难发现,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篇目。选编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典型的篇目展现了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或生动优美, 或深刻隽永……那么,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和进入作品的意境呢?

我认为,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 鉴赏作品意境的过程是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的过程, 是融知识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具体来说, 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入境感知阶段

“境”,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 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说的就是物境, 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境, 它是以抒写和表现主体的内在感情为主的诗歌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下面结合王维的《山居秋瞑》,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入境, 对诗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感知。

阅读是入境的第一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说, 阅读是心理启动, 情感酝酿的首要阶段。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伸出感知的触角, 触摸形象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便是解读语言, 重构感性形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成为美读, 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古诗词教学中美读是关键, 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第一步。苏轼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的美读, 并品味其情调, 领略其精神, 激扬其情怀, 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境界大有益处。教师进行美读指导时, 不仅要指导读的节奏和重音, 而且要注重根据诗词的不同内容和风格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感情和韵味。

《山居秋瞑》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诗人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清幽的山景, 淳厚的民风, 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教师在指导朗读“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时, 要带着对大自然美景的陶醉的轻松语气去读,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时, 肯定的语气又要流露出来。这样读来, 会读出文章的意蕴, 读出文章的味道, 让学生走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有了美读的基础, 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就容易多了。《山居秋瞑》中, 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山中的美丽画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意象:空山、新雨、天气、晚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渔人、浣女来感受诗人是如何组织画面的。课堂上教师要用描绘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根据诗中所提供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秋天的黄昏, 雨过天晴。彩虹西悬, 山野空旷幽远。月光从松林间倾泻下来, 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山涧涨溢, 经路石阶, 淌过清澈的流泉, 想起淙淙悦耳的声音。姑娘们洗完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水上莲叶摇动, 渔船顺流而下……当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描述感受到这样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时, 就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 基本便是入境了。

2 体验品味阶段

体验, 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 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 特定角色之中, 去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品味, 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 揣摩形象的意味。二者都有亲临其境, 亲历其事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便是找出所述之境与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契合点, 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 进而使作品之境与学生之情相互交融。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教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此诗句既写琵琶女毫不隐瞒的表白及淋漓尽致地弹奏琵琶, 有诗人“泪最多”至使“青衫湿”的感动, 从而吟唱出千古绝唱《琵琶行》, 又表明人间有不相识的人因有美好的心灵而相互同情相互支援的人际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一想,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坎坷, 满腹失意时, 恰逢这样一位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己, 听到哀婉的乐曲声时, 你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可见, 体验品位之际, 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中去, 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联想、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机能, 为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 乐其所乐, 劳其所劳, 甚至到达到忘我入迷的境界。

其一, 关于联想。

众所周知, 古诗词作品大都用形象表现生活, 抒发感情, 借助意境表现主题。体味意境就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 借助想象去理解, 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古诗词作品的意境大都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主管情感。例如,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 联系是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对此联想, 便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对自由光明的渴望。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 就不难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丰富的内涵。

其二, 关于想象。

如果说联想是凭借记忆, 那么想象的特征就是创造。在古诗词意境鉴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 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例如, 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依仗自叹息”几句, 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意境。再读到“床头屋漏天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邮彻。”继续再造想象, 就会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望, 是建立在诗人饱受痛苦和凄惨的厄运之上的。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 准确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 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3 领悟启迪阶段

严羽曾说:“读骚之久, 方识其味, 需歌之抑扬, 涕泪满面, 然后为识真《离骚》。”的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入境感知, 对作品意境进行体验品味, 从而达到心领神会, 这并不是教学的终结, 教师还要及时提醒学生要回过头来反复揣摩作品, 使学生有所感悟, 有所启迪。这一阶段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提升审美境界”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一些千古名句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更高的生命境界, 能让人去洞悉宇宙奥秘, 理解人生真谛, 认识生活本身,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境界。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写了火、风、草、原、草木生长的规律, 又阐视了代表正义的新生事物永远扼杀不掉的哲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出了夜里在人群中熏人的情景, 又写出人探寻真理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而一时忽然开窍产生顿悟的美妙。在教学中, 对诗词的理解达到这样的层次我们不能不说是对其意境鉴赏的升华和超越, 正所谓达到了文学审美的最佳效应。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 所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美的教育, 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入境-体味-领悟”完成对古诗词意境鉴赏是这一阶段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摘要:中学生阅读古诗词往往只是局限在对字词句表层意思的理解上, 而不能结合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不能通过进一步的体味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远意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 重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在作品之中, 进入角色, 进入意境, 与作家同喜怒共哀乐。

关键词:意境,入境感知,体验品位,领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数学建模解析化学问题下一篇:浅析对社区小儿手足口病的宣传及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