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

2022-09-11

环境工程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它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协调环境与发展, 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随着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该学科的内涵日益丰富, 已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财政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环保事业倾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环保GDP将要和城市GDP挂钩”, “城市环境的好与否, 将和省市领导的政绩有直接的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绿色北京, 绿色奥运”, 绿色就代表好的环境。今后3年, 中国将从各方筹集一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也是与环境有关。因此, 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景看好。

1 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

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现状是“叫好不叫座”。根据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 社会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呈低速增长的趋势, 80%以上的政府环保部门明确表示今后3年内不需要环境工程毕业生。省部属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研究院所、各类专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 且专业研究设计单位又处于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型过程, 绝大多数表示今后3年不准备接受环境工程毕业生[2]。多年以来, “就业难”一直困扰着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中专学生, 就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这样的困难。每年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挤身于其它行业, 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这种“前景看好, 现实堪忧”的状况让不少在校环境专业学子忧心忡忡, 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 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效。我校环境工程近5年来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肯定, 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都相继进行了报道。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融危机下, 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进行了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2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2.1 制定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如图1所示, 我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分为通识、学科基础和专业三大部分, 每一部分分为不同的类, 每一类设置有不同的模块可供学生选择。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 厚基础、宽专业。根据我校的学科群划分, 环境工程属于动力机械环境材料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因此, 在学科基础课程中, 将动力、机械、环境、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础课程分成了6个模块, 学生在各个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各专业互认学分, 这样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 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 没有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分。每一模块除了规定学分外, 没有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分, 每学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情况可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这样, 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每一模块所设置的课程学分与要求的学分达到2∶1, 学生选择课程的的范围非常大,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 强化实践。在三个大类的课程中, 都开设有实践教学环节, 比如通识教育中开设了实践创新类学分, 该学分没有专门对应的课程, 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研学术活动来获得学分;学在专业课程中有一半的课程都有对应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 这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

(4) “文理”渗透。环境事业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精专”人才, 而且还需要培养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环境和政治决策的积极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在突出专业应用性特色的同时, 还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对综合知识复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增加人文、管理、营销等选修课程, 满足社会对不同环境人才的需求。比如英国雷丁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人文科学、语言学、文学评论、专案管理、环境分析等, 充分反映了英国向全面性人才培养方向的发展[3]。因此, 必须提倡“文理渗透”, 多引入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全方位设置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来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比如, 我们在通识中规定了6个学分的人文素养类课程。

2.2 拓展考核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校考试制度仍存在“重知识, 轻能力, 重记忆, 轻创新”的现象, 与教育部倡导的创新教育存在很大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突出表现为求知欲不强、动手能力低、创造能力低等, 这既不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 也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因此, 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 采取多样化, 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 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 操作技能和水平。比如有些课程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撰写读书报告, 然后制成PPT上台演讲, 台上和台下学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成绩由台下学生来评定, 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以及清楚地表达思想等能力。还有些课程公式多, 我们就采取一页纸开卷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机械记忆的时间, 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及创新的模式, 提高自己真实能力。

2.3 教学与科研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反观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错位”,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投出简历一摞又一摞,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大多为知识型, 缺乏技术和实践经验。从深层次看, 暴露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完全脱节;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格局, 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 培养创造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以“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工科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尝试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与科研互动。基于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如何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现二者真正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都有1/3以上的学生申请到学院、学校、上海市、全国的大学生创新基金或者参加教师和科研项目, 这些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 这为他们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竞争性。

3 结语

高等理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本科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 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 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理科复合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尤以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环境工程创新人才, 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因此, 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连续5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8%。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势, 结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特点, 从制定培养计划、多种考核方式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 探讨了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 很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就业

参考文献

[1] 章轲.环保部今后3年筹1万亿元投环保[N].第一财经日报, 2008-11-13.

[2] 吕锡武.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回顾和培养模式转变[C].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本科实践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05, 12:10~12.

[3] 凌婉婷, 任丽丽, 高彦征.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11:92~9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又到花开时下一篇:探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