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0)[摘要]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教授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首次提出“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主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并做好学习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到新的认知,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现阶段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水平的建议,以使学校、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实训操作技能水平、理论知识水平,促使其成长为可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物流管理专业;中职

中职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目的是给社会培养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良好、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可充分满足一线物流工作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教师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夯实其理论知识基础。

一、现阶段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少,教师独占讲台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赶教学进度,部分教师会先重点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再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各做各的,缺乏互动。这导致教师难以有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2.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轻“实”的情况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同等重要。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受到教材的影响而只将精力放在理论知识讲解上。因为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实训内容并不多,理论知识却非常繁杂。一些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以致教师在教学时只能使用讲授法。

一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比实践指导水平高。在大学毕业之后,这些教师便投身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多接触的是课本上的知识而缺乏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更擅长于教学理论知识。

一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选取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多采用讲授法,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灌输。他们只会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课堂练习,根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以被评价对象为划分依据,可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对教师的评价与对学生的评价。其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一些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这些教师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但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实训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的态度等。教师应建立起全面的、客观的学生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操作则相对简单,大多学校仅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教师考核评价表》填写有关内容。但在一般情况下,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受主觀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能做到客观。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样的评价只是在走形式,所以并没有认真提出意见。这样的评价不具备任何作用,会导致教师不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4.学生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知识学习

大多数中职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爱动手实践,对实训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浓。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学生不会自主深入探究相关的知识,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开展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建议

1.积极促进师生互动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赋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变成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居于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选出学生让他们充当助理、组长等角色,以使他们能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空出时间和学生进行近距离互动。这对教师、学生与教学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处于均衡状态,要有效结合现有的条件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课程学习难度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针对教材中多为理论知识而实践性指导较少的情况,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在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当地相应行业的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等,编写符合学情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从而满足集“教、做、学、评”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3.提高教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与专业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培训,提高自身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应主动前往物流企业接受锻炼,以员工身份参与到物流工作中,经历学习、观摩、实操等过程,进而真正把从事这一行业所需具备的实训技能与理论知识带回课堂。教师的专业水平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想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学校就必须要打造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训操作水平高、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采取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度,促使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训操作相结合。

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小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习得关于存储、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装卸搬运、运输以及配送等的物流管理知识,进而落实“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落实“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即先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给出相似的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决其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四环递进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归纳汇总、优化改进等步骤有效落实“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采用此法时,应有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比方说模拟运输经营等。教师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相关的角色处理工作事务。其三,依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标准开展岗位体验与认知活动。

同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把展示操作流程的视频、呈现教学理论知识的PPT等上传至雨课堂等一系列互动教学平台。这样,学生便能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评价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这样才能系统了解教学情况。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给出教学自评结果。学生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师可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运用基于实际教学情况制作的评价表格,分别以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收获等为切入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此外,教师要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并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要指引学生充分融入“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实践操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以更好地习得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教师应适当地指引学生有效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将设计好的学生较感兴趣的微视频等上传至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学习。这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以激活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学、教、做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有助于打破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禁锢,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训技能水平、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此外,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夯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且通过课后的积极评价与自我反思,教师还能够有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義丽.谈职业教育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智库时代,2019(40):198+200.

[2]  麻东夏. S中职学校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3]  朱海燕.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证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责任编辑    王嵩嵩)

作者:孙瑶瑶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大卫库伯教授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首次提出“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主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并做好学习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到新的认知,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在简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论述该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 键 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从而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本文将简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定义,论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意义,并从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完善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组建良好的教学培训队伍等三个方面来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主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构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并做好学习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到新的认知,获取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

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意义

(一)它是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有效手段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运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物流企业基层操作型的人才。因此,在中职学校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厌恶理论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好动、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如果还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能在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问题上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代的中职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布置模拟工作任务或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体验等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来体验和感悟知识,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提升,并促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

(二)它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多元化与系统化。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来设定,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即综合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物流技能模块。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模块开发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细化岗位工作流程和业务内容等生成科目课程。

所谓情景化是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专业化教学情境,不断提升教学活动与物流企业管理的真实模拟性。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模拟多种工作情境与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物流企业业务组织、物流企业计划方案等,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业务活动(进货、订单、入库、保管、出库等)中扮演采购员、客服人员、仓管员等,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业务的操作。

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元化主要是指体验式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实践过程与研究环节,教学方法广泛,综合性很强。通常会运用扮演角色、案例分析法、调查访问和见习岗位等方式来开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体验式、交互式与参与式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升华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主要还是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实训,与真实的企业岗位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更具真实性,也就意味着如何使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与企业活动保持一致性?这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情景,针对学校、企业、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无缝对接,并将整合的教学信息进行各方共享,从而使企业和学校都能够及时地得到自己想要的行业信息,促进校企合作。

对于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在中职三年一届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指导及岗位综合素质培养等,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学徒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及实训任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既提高办学质量,还增强学徒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该模式能为企业培养定向性人才,提升企业优势,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活动能更贴近企业实际活动,使教学更具有真实性。

(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学校应注意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专业的情景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购、客户服务、仓储与配送等模拟活动,全面增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而且,教师理应保持体验式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做好单项知识讲解和对应模拟业务活动以及综合知识与模拟综合业务的衔接工作,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采购员、客户服务人员、仓管员、仓库主管等不同角色,使体验式教学更具有仿真性、灵活性、趣味性、轉化性和互动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调、合作互助意识,塑造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协同学校为学生组织各种物流管理专业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订单处理、入库验收、拣货与复核等项目比赛,或者运用沙盘模拟企业情景,让学生进行物流信息管理、产品制造、订单、下单、进货、采购以及物流配送等综合技能的比赛。

另外,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时需要坚持三大原则,即学以致用原则,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兼顾原则以及效果的反馈与强化原则。其中,学以致用原则主要是指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须能学以致用,讲究实效性。教师在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任务时,要从企业实际工作出发,与企业职位特点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技能实训计划,使学生的实训与物流企业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同时对学生实训活动的评价标准也需要和企业的业务评价标准一致。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兼顾原则是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核心原则,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是提升他们综合素养的前提,而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态度密切相关。效果的反馈与强化原则是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环节,是指在实训中及实训后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考核检验,从而使学生能达到巩固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并加强学生对实训的意识。

(三)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是为物流企业培养操作型人才,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在校专业教师,最好是既具教学经验,又具备一定企业经验的专业教师,同时还需要物流企业专家的支持与教导。因此,为了使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任务设计更具有实际意义,活动过程的指导更符合企业的标准,提升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质量,就必须重视组建良好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在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在目前我们的在校教师队伍中,几乎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踏入学校教书,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薄弱,这就需要学校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及物流行业的培训。专业教师最好能深入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实训锻炼,这样才能更明确实际物流业务流程及各个业务操作的细节,这对体验式教学活动任务及活动中的指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企业的专家,可以是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让企业的专家参与到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如课堂上,学生在亲身的操作业务过程中,让企业专家在线辅

导,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进行点评。或者请他们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从物流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职业守则、业务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讲授。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助于推动专业课程模块化、情景化与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全面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合作思想、创新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组建良好的教学师资队伍,以此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采购、客户服务、物流与配送的模拟实训活动,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知识,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提升,并促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

[2]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郑晨曦.网络环境下物流管理專业人才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6).

作者:冯露

岗位角色中职物流管理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物流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物流人才现状分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探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物流人才;中职校;人才培养

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物流操作类人员就占了70%--80%。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并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物流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客观分析中职校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构建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职物流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物流人才的现状分析

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知:“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旺盛,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虽然各地职业院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实用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不少企业中物流操作型岗位从业人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招聘农民工。这些从业人员很少接受正规的物流操作培训,对操作原理、各环节的作业流程、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物流质量大大折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招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连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物流人才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而且要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物流专门人才。

(二)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笔者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开设物流专业的4家中职校进行调查,目前上海市普陀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为97%,如果去掉继续升学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近100%。相比起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欣欣向荣,每年中职校物流专业招生却显得不那么红火,甚至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多数家长在孩子报考中职校时,宁愿选择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而不愿选择物流专业。总觉得孩子如果选择物流专业,毕业后就要以卖苦力为生了。但事实上,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一方面,物流行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失也慢慢凸显。眼下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拥有了技术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也难以进入物流管理人员的队伍。

(三)中职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根据调查,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商贸服务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配送企业等。从事运输的岗位有业务员、操作员、现场管理员、信息员、录入员、单据管理员;从事仓储岗位有装卸、叉车司机、理货员、仓库管理员、监装员、信息员;从事配送岗位的配送员、检验员;从事商贸业的岗位的客服文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到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物流各个环节。物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中职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差距。目前的中职物流教育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沿袭了高校的物流管理模式,从知识及技能结构上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还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培养现象,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的差距。从不少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中职物流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需要企业花费不少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还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物流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许多中职学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薄弱的师资力量制约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物流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物流专业实践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设备较好、功能较全的实训室作为硬件设施,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不少中职校对物流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存在物流开放实训中心和实训室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实训中心虽配有不同的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毕竟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实践形式单一化、同质化、也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是不一样的,而且实训资源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立竿见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为物流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物流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常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由于缺乏调动物流企业参与中职物流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一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也难以复制和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校企合作的在深度、广度的不足也导致了中职物流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物流企业岗位需求。

四、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和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着重学生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和提升。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要针对物流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操作性、实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输送和培养物流操作第一线的采购员、配送员、仓管员、验货员、拣货员、订舱员、录入员等等。学校要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懂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复合人才,不断满足物流市场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通过对中职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将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基础能力、岗位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不同教学层次和目标的需要,达到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综合能力能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物流教学模式。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深化物流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 ”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聘请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因此,中职校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 “关起门来办学”,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联系,根据物流企业的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走定向培养之路,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机会,中职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职校物流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地跟踪最新技术,也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岗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将自身的工作标准、制度和对员工的岗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中职校,中职校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现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校教育围绕企业需求转变,推进中职物流专业建设。

(六)以“双证融通”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数控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建立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在中职校物流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进“双证融通”,确保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物流师(四级)、仓库保管员、报检员、跟单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物流专业教学要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科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中职生就业本领,使中职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物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语: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中职校物流人才培养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玉雯.“工学交替”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M].北京,2014

作者:王晓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短波通讯中的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煤矿组织管理建设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