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监测下环境监测论文

2022-04-3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应急监测下环境监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通过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应急监测下环境监测论文 篇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重,特别是一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社会的发展。由于突发环境污染危害的范围广、时间长,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应急监测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总结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问题;对策

环境应急监测事业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事业,如应急监测工作的落后将导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妨碍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的问题

1.1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

虽然国家财务部和环保总局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要纳入经费预算,但在实际中,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短缺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资金的短缺,就配不上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导致应急监测部门缺少很多专业的仪器和设备。目前我国很多地级市以上的环保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监测小组,但却没有配备仪器设备,造成应急监测技术手段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应急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延误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在有限的仪器设备中,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的配置,监测手段落后,测量常规污染物的仪器种类不足,不能很好的对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

1.2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已经被环保监测部门所重视,环保部门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监测小组,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训练,使得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前,应急监测部门就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出现环境问题后也要及时的做出解决方案,进行周密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但是在实际中,环境监测部门的准备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用于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没有准备充足;没有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使得仪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没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没有及时收集材料;没有更新检测技术、没有调查环境污染事件的隐患;没有对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监测等。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对问题的处理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3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要想提高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水平,必须要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适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虽然国家对监测站已经按照不同的层次划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上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而不重视对基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使得上下环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导致正常的应急监测体制运行不畅。监测部门的内部机构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内容分为物理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大气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流程分为现场监测站、质量控制室、中心分析室、综合信息室;有的是按照监测的任务来源分为污染源监测站和常规监测站等,這使得内部机构出现混乱的局面。

1.4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

应急监测机制包括应急监测的制度和方法,在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度化和立体化,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性质要求监测制度必须法制化,但目前我国缺少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即使有,也是很古老的了,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没有对应急监测的技术、质量、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应急监测机制的立体化,就是要求建立各部门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加强交流,查漏补缺,但是目前各个环境监测部门还很少与社会上的监测力量结合在一起。由于突发环境污染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给环境应急监测的预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有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不能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

1.5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训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环境监测专业非常稀少,而环保部门却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人才,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其次,环保部门缺乏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或者培训不专业,针对性不强,使得应急监测人员都是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能有效的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加上检测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导致很多检测人员对防化服和防毒面具等安全设备都不会用,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的措施

2.1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

科学完善的预警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预警排查小组,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制定具体的排查任务和治理方案,把有害的危险因素及时的排查出来,并及时的消除隐患,应急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认真细致,排查的范围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阶段、事故的紧急情况、产品的运输过程、人为的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建筑及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自然灾害等,在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完善预警体系,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做好整理和记录,最好归置到预警档案里。对于有安全隐患的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和理论演练。

2.2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

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发挥监测部门的作用。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改善应急监测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应急监测机器设备,建立一个先进、准确、高效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体系。要定期对监测部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监测能力,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污染事件,危害发生后做到快速响应、控制事态、及时解决,降低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利用资金更新机器设备,实现应急监测自动化,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监测设备的建设,提高监测车的快速鉴别能力。监测部门应该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掌握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和危害大小,控制污染物的污染范围,进而做出分析和决策,做好污染发生后的抢救工作。

2.3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管理系统

由于环境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广,因此涉及的工作部门也多,不仅包括环保部门,还包括卫生、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甚至会涉及到行政区外的地方政府,我们需要建立区域的应急合作体系。为了确保国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不但要正确处理与中央的关系,还应该建立应急合作体系,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护环境的环境应急方针,促进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化和跨越式发展。要适时的转变应急管理机制,从过去的注重问题的解决转为加强对问题的预防,从过去单项的应急管理机制转向部门联动、加强交流合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共同分享区域的资源,由政府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2.4环境监察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环境监测部门要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负责人的工作,实行责任制,加强对日常危机的管理和防范;监测人员定期学习和研讨,对管辖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出应急预案,对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都十分了解,以利于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应急监测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树立环境安全意识,提高整体应急能力。要落实监测人员的值班制度,保证工作人员随时在岗位上,由于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突发性,这样可以使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监测,并及时处理。

2.5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应急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大、难度大,对监测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关心和培训,让他们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技能。监测部门应该逐渐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应急监测队伍,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满足应急监测部门的要求,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时,监测队伍能够拉得出、测得准、解决得快,发挥应急监测部门的作用,让国家和人民满意、放心。

3结语

虽然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工作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应急监测工作还存在着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等问题,应急监测部门应该尽力解决问题,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国,杨志峰,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

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9):711-714.

[2] 吴宗之,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

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2):3-8.

[3] 李慧敏.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B12):151-152.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 姚珺,曹璐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J].中国

高新技术企业,2009,(5).

[6] 金鑫,张丹宁.提升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的

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3):4-6.

作者:郑福兴

应急监测下环境监测论文 篇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心思路

摘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通过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对照该要求,提出了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的不足之处,概述了日常准备、应急响应、现场勘查、确定监测项目、现场采样及测试、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急监测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同时,日常积累和储备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DOI:10.14068/j.ceia.2017.01.007

当前,我国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其处置越快越好,因此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监测,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环境应急监测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处理中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处理的前提和关键。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面临的挑战

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践经验完成的。其中,“4.2.4应急监测”条款规定“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这就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

1.1技术要求仍需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是目前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该规范自实施以来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尚有一些不足:一是现有规定不够系统,难以满足国家法规对环境应急监测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规范中某些规定繁简程度不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纷繁复杂的应急监测需要;三是规范中某些术语和定义较为含糊,难以满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目前,该技术规范正在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完善。

1.2实践操作存在短板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应急监测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部分单位的人员、技术及物资准备不足;三是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部分单位的应急组织协调不力;四是部分应急监测机构技术能力不足。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应急监测时,上述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只有加强日常准备,并在应急实践中总结提高,这些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日常准备

目前环境应急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都因日常准备不足,环境应急监测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日常准备是否充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日常准备:

(1)应急监测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相适应,并要通过应急监测实践和演练进行检验、评估及修订。

(2)应急监测队伍。应急监测队伍包括专家、专业人员、协调联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急监测人员须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应在平时加强培训,并不断更新专家信息,确保应急监测时能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

(3)技术准备。平时应调研并收集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区域内重点风险源信息、应急优先控制污染物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等技术资料;若可能,最好设计几类常见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报告模板,需要时可在最短时间内填充内容进行完善。

(4)物资准备。对于应急监测时可能用到的分析仪器、采样设备、耗材、现场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车辆和照明等后勤保障装备、通讯设备、辅助设备等物资,平时做好运行维护,以确保需要时能正常使用。

(5)应急监测演练。通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由专家和相关人员对演练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监测预案。

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程序

要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除了充分的日常准备,还需要通过顺畅的应急监测程序机制予以保障实施。典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程序如图1所示。

3.1应急響应及启动

环境应急监测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并按响应程序进行。接报时应记录下达通知的人员姓名、单位、通知时间,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污染源、污染范围、影响及危害程度(特别是所涉及的环境敏感点情况)、处置情况、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该环节主要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与决策,并按程序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3.2现场勘查及信息沟通

勘查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事发经过,污染物种类、数量,污染途径、波及范围,受污染环境介质,区域水文气象参数,敏感目标及其分布,以及有关部门的处理情况等。勘查信息应及时报告应急监测指挥部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信息沟通方面,应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快、信息源广,通过查阅可快速了解事件信息及社会公众的反应。此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灵活的内部信息沟通方式,如微信群联系便捷,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沟通。

3.3确定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原则上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监测因子,以及根据污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环境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为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特定项目。应优先选择主要污染因子与特征污染物,并根据污染物性质(自然性、扩散性或活性、毒性、可持续性、生物可降解性或积累性、潜在毒性)及污染趋势,按可行性原则(有监测方法、评价标准或判断依据)进行确定。

(1)已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应根据已知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项目,但还应考虑其伴生元素、衍生反应产物及次生污染物等。很多金属矿都有其伴生元素,如2012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最后确定的污染企业是一家炼铟企业。油类污染因不同种类的油品而监测项目不同,如重油污染除石油类外,还应注意苯系物和多环芳烃等的影响。

(2)未知污染物的突发事件。首先,通过现场勘查和感官判断,初步推断主要污染物或污染物类别。若初判为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应的症状推断毒性的强弱和缓急,再结合常见急、慢性有毒污染物的资料信息,缩小目标筛查范围。如发生死鱼时,可根据死鱼的症状初判死因,若鱼腮缺少血色应是缺氧窒息,鳞片张开、腮血鲜红可能是急性中毒,若两种情况均不符则可能是慢性中毒。

其次,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事发地及周围的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经济、社会及环境信息重点关注环境敏感点、污染源及潜在风险源,查询其生产、安全及环保记录,必要时结合附近自动监测站等现有的监测结果初步判断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如某市有居民投诉空气中有异味,环境监测部门根据附近空气自动监测站中二氧化硫浓度异常的信息,排查判断出是一家企业脱硫装置故障造成含硫污染物直接排放所致。

再者,当现场勘查和资料收集仍不能判断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可利用便携式监测仪器或流动式监测平台等现场快速监测手段进行现场快速筛查或分析。但不可轻信筛查或分析结果,因有时会产生假阳性,需用不同原理的其他方法再次确认。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可基本确定结果的正确性,否则需继续核实筛查或采样后送实验室分析确定。

当现场快速监测仍不能确定主要污染物及监测项目时,应及时采样送实验室分析确定,但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测定某些监测项目时还应注意去除干扰物质。如某监测站在监测中发现挥发酚含量超标,疑为酚污染,但经排查未发现酚污染源,后确定实为油类污染,挥发酚含量超标是因样品中含油量高,对酚的测定产生了干扰所致。

3.4现场采样及测试

现场采样及测试应遵循如下原则:(1)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以最少的采样断面(点位)和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2)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应能快速筛查、鉴别污染物,并能给出定性、半定量或定量的检测结果,直接读数,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低;(3)凡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监测项目,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必要时另采集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确认现场的分析结果;(4)做好样品管理,注意人身及样品安全。

3.5監测分析方法

首先可采用现场快速监测方法进行初步判断,然后从速送实验室进行确认、鉴别。实验室应优先选用国家或环境保护标准分析方法,当实验室不具备使用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可采用由其他行业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体系。若某些项目监测尚无标准或统一分析方法时,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确认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3.6质量保证及控制

针对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小的代价,获取最有用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既能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又切实可行。

3.7应急监测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应按预案中确定的报送范围进行报送,通常应上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任务下达单位。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新媒体)报送监测结果等简要信息。在每期的应急监测报告中,可提出对下一步应急监测工作的计划和建议,并在下一步方案的编制中给予考虑。

3.8应急监测的终止

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有始无终”已成为困扰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一大难题,主要是因为缺乏应急监测终止的相关规定。现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4.4响应终止”条款规定“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因此,在即将修订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中,建议对“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的定义予以明确界定,将“应急监测”定义为应急响应期间的监测,应急响应终止后应急监测自动终止;将“跟踪监测”定义为应急监测终止后为继续掌握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所进行的监测,并从技术角度提出通用的跟踪监测终止条件。现阶段,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报送的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

4结语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日常准备尤为重要。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市级以上的环境监测部门设立专职的应急监测内设机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落实人员培训制度;环境应急监测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战和演练对预案进行检验,不断修改完善;平时应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研究,不断增强技术储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及物资储备应充足有效。此外,及时的应急响应,合理的应急监测程序,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机制,规范的监测过程,可靠的监测结果,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的关键。

作者:袁懋

应急监测下环境监测论文 篇3:

对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水污染应急监测及应急监测技术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建立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优化应急监测系统对完善应急监测预案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避免重大污染灾害发生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化学品

按照SL 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应急监测要求,当某一水域有水污染事件或疑似水污染事件发生,或区域发生环境污染可能波及到水污染,负责该水域监测的水质监测机构应开展应急监测和调查,并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污染物种类、物理化学性质、数量、入河方式、扩散方式、浓度及影响范围与污染类型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不能在报告中给出较为完整的内容,或将其定性为非水污染事件。

1 水污染应急监测工作存在问题

在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前,由于水质监测机构获知水污染信息有限,以及水质监测系统和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以至于在水污染应急监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获取的水体污染信息的详略和来源,可将获得的水污染信息大致分为3种情况。

一是发生生产、交通等事故,污染物进入河流。该种情况通常已知污染物种类,监测项目也容易确定。一个水质监测机构具有资质开展的监测项目,是经计量认证评审认可的监测项目及其相应分析方法,这些项目通常不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项目(109个项目),而化学品远远多于这个数字,美国化学文摘登录全世界已有的化学品多达700万种,作为商品上市的有10万余种,经常使用的有7万种。当发生事故造成化学品泄漏危及水质或污染水质,而这些化学品的主要化学物质又不在水质监测机构正常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范围内时,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要么缺乏检测手段(缺乏仪器设备);或虽有检测手段,但无可依据的标准分析方法;或虽有检测手段和可依据的标准分析方法,但实验室尚未开展该项目检测,缺少该项目的标准物质,而且缺乏该项目的检测经验,监测结果无质量保证。实际水污染应急监测工作中,有临时查阅文献资料,使用来源于文献中的非標准分析方法监测化学品的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无质量保证。

二是有人举报某一水域水体感官异常,即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水体颜色、水体散发气味等特征异常。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产生一系列作用,从而使水体具有人可以明显感知的一些特征,如水体颜色、气味、遇水的反应特性及对水生生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报告人对这些特征的详细、准确描述,可以作为应急监测预案决策人确定监测项目的主要依据。在实际应急监测工作中,因为应急监测预案中未对“现场特征描述”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定,如“气味”包括哪些气味,颜色是水体中悬浮物的颜色还是水的颜色,颜色为“粉红色”“橙红色”“紫红色”“肉红色”“蓝紫色”“橙黄色”和“黄绿色”等颜色的准确描述和界定,水生生物中毒的具体症状等,又缺乏这些特征对应的污染物或化学物质的技术支持系统,加之积累的案例不多,以前调查报告的内容不够详尽,应急监测方案的决策人在确定监测项目时,很难根据报告人的不够详细、准确的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拟定合适的监测项目。

此外,实验室尚不具备某种污染物检测仪器设备,或监测人员尚不具备某污染物检测的能力,也是该种情况在应急监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如某水质监测机构接到水污染事件报告,反映水体散发疑似六六六农药散发的气味,该水质监测机构立即组织开展水质应急监测与调查工作。因该水质监测机构尚不具备监测林丹(1,2,3,4,5,6-六氯环己烷)项目的能力,拟定的监测项目是pH、氯化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挥发酚、氰化物、砷、石油类和总磷等项目,各项目的监测结果均在日常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范围内。该次应急监测的监测项目存在2个问题。一是六六六农药不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氧化,而且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的监测结果属常量指标,而林丹的监测结果是微量、痕量甚至是超痕量指标,监测反映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不能反映林丹对水体的污染程度。二是氯化物、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挥发酚、氰化物、砷、石油类和总磷等监测项目与报告提供的信息水体散发六六六气味无关。监测水质综合指标判断水体污染的程度只能作为辅助、参考性指标,而且还要考虑主要污染物对综合指标的响应值。

三是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某些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异常,接近、甚至大于该项目监测结果的历史最大值。若监测结果质量不存在问题,一定是有这些项目所表征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水和悬浮物)。污染物的入河方式很多,如点源污染物的入河方式为暗管、潜没(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水体),且以偷排的形式排放污染物;或以面源污染的新形式,就是来自于异地的废污水倒入凹地,再由降水和地表径流带入自然水体(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水体)等。以这些形式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染物若未进行详细且全面的调查与监测,是很难查明污染源。

以上应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应急监测系统存在以下问题:①分析仪器设备是监测技术的载体,实验室配置的仪器设备尚不具备监测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目要求,尤其是定性手段少,能够定性的仪器设备如ICP-MS、GC-MS几乎没有,而在应急监测中首先是对污染物定性,然后才是对其定量;②分析人员的检测能力,尤其是对组分的定性能力;③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包括分析方法支持系统(分析方法及标准物质),当地危险源调查数据库支持系统,当地污染源、排污口、入河方式及面污染源情况支持系统,各类化学品基本特性、污染物现场特征等数据库支持系统,常见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等。

2 应急监测技术

从事水环境监测的实验室的所有监测仪器设备及其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应急监测。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污染物的定量监测,配置的仪器设备也主要是定量监测仪器设备,应急监测系统所具有的仪器设备或应急监测技术应具备:既能定性又能定量,能够开展监测的项目多(远远多于正常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项目),能够开展实时监测和追踪检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应急监测技术有以下几种。

2.1 现场应急监测技术

适用于移动实验室和现场监测技术如下。

2.1.1 试纸法。试纸浸有对污染物有选择性反应的试剂,使用该类试纸对样品进行测试,通过试纸颜色的变化对污染物定性,以颜色的深浅与标准色阶比对进行定量。该方法的缺点是,缺乏专一性,易于出错,常出现假阳性结果[1]。

2.1.2 检测管法。也称显色管法。将定量的特种试剂用移液管转移到显色管中,当被测物通过检测管时,管内的试剂就会与待测物发生反应从而使颜色发生变化,与标准色阶比对确定待测物的含量。现在有160多种适用于不同化学危险品的显色管,当要确定未知污染物时,需要分别用这些显色管对其进行检测[1]。

2.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常用便携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现场实时定量监测,也是移动实验室通常配置的仪器。

2.1.4 红外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可配置在移动实验室上,用于鉴定石油、油漆、聚合物、化工涂层、毒品和环境污染物等。其是识别化学键类型(如官能团)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官能团对光波的吸收具有特异性,表现为特定的谱图特征[1]。移动实验室多配置气相色谱-质谱仪,很少将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作为车载仪器设备。

2.1.5 气相色谱-质谱法。常将车载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置在移动实验室上,是移动实验室配置的最为常见的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对复杂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统计意义上来看,定性分析也能够确认出这些物质的存在,但可能导致假阳性指认[1]。车载式和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与实验室相应的仪器比较,分离度较差[2]。

2.2 实验室应急监测技术

实验室既能用于污染物定性分析,又能用于污染物定量分析的仪器有如下几种。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鉴定含双建有机化合物。对污染物的定性主要是作为辅助方法,可配合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进行定性检定和结构分析。

2.2.2 红外光度法。有机物原子基团、官能团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仪器是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

2.2.3 原子发射光谱法。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仪器是原子发射光谱仪。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元素定性、半定量、定量及同位素比值的测定。仪器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

2.2.5 气相色谱-质谱法。相对分子量及分子式的测定,有机物结构的鉴定。仪器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2.6 核磁共振波谱。仪结构测定和鉴定有机化合物,能提供分子构象和构型信息,能测定原子序数。仪器是核磁共振波谱仪。

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一起被称为有机结构分析的“四大谱”,是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成分分析的主要工具。

3 应急监测系统的优化

3.1 实验室装备

水污染应急监测需配置规格较高、数量较多的监测仪器设备,可以对未知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要求分析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既要有较高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定性、定量检测分析经验。水污染应急监测频次很低,每个监测中心都配置规格较高、数量较多的仪器设备,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个监测中心人员结构、组成及专業技能与配置的仪器设备不符,其结果是各个监测中心什么工作都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最优化的策略是,根据各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区域在监测网络中的分布及分析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阶梯式仪器设备(含辅助设备和相应的设施)配置。具体方法如下:各个监测中心都应配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ICP、ICP-MS、GC-MS等仪器设备,并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仪器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监测网络由三四个测区组成,测区居中的监测中心配置较多的仪器设备,包括配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ICP、ICP-MS、GC-MS、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和移动实验室等仪器设备和装备,并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仪器或装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监测网络由6个及其以上测区组成,测区居中的监测中心配置更多的仪器设备,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ICP、ICP-MS、GC-MS、傅立叶变换红外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和移动实验室等仪器设备和装备,并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仪器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仪器设备及人员对于监测网络不同级别实验室合理配置,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更有利于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目标的实现。

3.2 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

由上述现场应急监测技术分析可知,“试纸法”“检测管法”都不适用,配置一些便携式分光光度计、车载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水质多参数现场测试仪即可。

3.3 监测方式

配有移动实验室的监测中心可采用移动实验室监测与固定实验室监测相结合,前期以移动实验室监测为主,后期以固定实验室监测为主。也可以整个过程都以固定实验室或临时实验室监测为主,但采集的水样及频次应符合应急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3.4 污染源监督监测、调查与应急监测相结合

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和污染源调查工作。污染源监督监测和污染源调查工作,是完善污染源、排污口、污染物入河方式及面污染源情况支持系统的基础,详细了解点污染源、面污染源、排污口及入河方式信息,便于潜在污染的风险分析。污染源监督监测、污染源调查与应急监测相结合,或将应急监测工作作为污染源监督监测和污染源调查工作的一部分,便于及时响应因水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水环境质量发生变化,预防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4 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4.1 分析方法支持系统

用于应急监测的技术手段很多,但缺乏可依据的标准分析方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现场便携式仪器设备及监测技术发展很快,但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相对滞后,许多现场监测技术缺乏可依据的标准分析方法;许多化学品,无可依据用于检测化学品的代表污染物的标准分析方法,甚至是非标准分析方法。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分析方法支持系统(或称分析方法体系),尽可能搜集标准分析方法,监测项目无可依据的标准分析时,也可搜集非标准分析方法,但应经方法适用性检验,保证有关监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标准与非标准分析方法,以便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

4.2 当地危险源调查数据库支持系统

建立当地危险源调查数据库支持系统,包括化学品生产及贮藏地,化学品种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及腐蚀品等)与具体名称,化学品的运输、贮藏及其安全措施,废弃物的处置等,及时更新系统危险源数据库信息,掌握当地危险源最新信息,以便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或在污染事故发生后为尽快查明污染源、确定主要污染物提供依据。

4.3 当地污染源、排污口、污染物入河方式及面污染源情况支持系统

建立当地污染源、排污口、污染物入河方式及面污染源情况支持系统,包括:当地主要点污染源(工业、矿山、生活、医疗等)及其位置和主要污染物,入河排污口位置、入河方式、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物排放量;农业面污染、工业、矿山堆放废弃物及倾倒凹地废污水的面污染调查情况及污染物入河途径(随降雨冲刷流入河流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河流)。详尽的当地污染源、排污口、污染物入河方式及面污染源情况信息支持系统,当发生水污染事件时,可为查明污染源、排污口及确定污染物和监测项目提供重要依据。

4.4 各类化学品基本特性、污染物现场特征等数据库支持系统

各类化学品基本特性、污染物现场特征等数据库支持系统,包括化学品的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气味和挥发性等特性,化学品遇水的反应特性、颜色及对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以及化学品、污染物使水生生物中毒的症状等,可为查明污染源、排污口及确定污染物和监测项目提供重要依据。

4.5 常见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常见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为常见水污染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4.6 专家支持系统

建立专家支持系統及其他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可为应急监测提供正确、可靠的决策。

5 应急监测预案的完善

将应急监测预案按时间顺序展开,并将优化后的应急监测系统和已建立的完善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编入应急监测预案相应环节或节点,并制定出各个重要环节或节点应实现的目标,在运行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性,不断对其完善与发展。一个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可以确保应急监测工作在应急监测过程中的每一节点处,方向、目标明确,使其有序、有效进行,不仅可以减少应急监测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充分实现应急监测的目标,即及时、准确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危害,为决策者采取预防措施,启动防污控制系统和调控系统,避免重大污染灾害发生提供决策依据——及时、有效的数据。

6 结语

要做好水污染应急监测工作,应有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需要有完善的应急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做支撑。完善的应急监测系统主要体现在分析人员的检测技能,尤其是分析人员对未知污染物的定性分析技能,而分析人员的检测技能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历练才能提高。完善的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需要成熟的案例对其检验、修正、丰富和完善。成熟案例的积累,需要对每一次水污染事件,无论其大小,都应把应急监测和调查工作做细致。

参考文献:

[1]赵羽,汪正范.化学危险品的检测[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1(4):93-95.

[2]季蕴佳,吴诗剑,周婷,等.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的特点及与实验室仪器的比较[J].环境科学导刊,2008(2):94-96.

作者:李跃奇 李明 邵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论文下一篇: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