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题材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消费者之声网上部分军事题材类玩具消费者对产品有以下反馈:1.玩具存在安全漏洞;2.产品缺漏部件;3.使用寿命短暂;4.枪类玩具射程太近;5.产品容易发热发烫。

第一篇:金融题材论文范文

女性题材电影和男性题材电影的海报设计对比研究

摘要:

将女性题材电影海报和男性题材电影海报做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并针对不同点做出详细概述,对两大类海报在构图,图形,色彩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两大类电影海报以及类型片电影海报设计的一般规律:即女性题材电影海报画面纯粹,构成要素极为单一且一目了然,一般以女星头像,半身或者全身像为主;整体色彩清新靓丽,色彩明度,纯度,对比度都比较高,通过在色彩地图中作比较发现,女性题材电影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在色相地图中偏向于红色,黄色。以男性为题材电影海报一般由整张多个男性摄影组成,画面加入较多点,线,面的元素。从色彩上来说,明度和纯度比较低,对比度小。在色相地图中对比发现,以冷色调为主,色彩整体偏向于蓝色,紫色或者是偏向蓝紫的灰色调。此规律可应用到今后的海报设计中,希望对以后的海报设计人员能有启发。

关键词:电影海报;男性题材电影;女性题材电影;电影海报主题;电影海报构成

一、引言

当代海报设计多方位的将数码形象,网络技术结合现存社会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对人们心理欲求的表达会更直接,更广泛,更具时效性。不论是文化性海报,还是广告商业海报,都会呈现出异彩多样的风格。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海报的一种,将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绘画各个要素糅杂在一起,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感受。在传达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传达影片的核心主题和观念,同时对影片的商业发行量以及票房收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以下简称女性题材海报)和以男性为题材的海报设计(以下简称男性题材海报设计)在画面构成,色彩方面也各有不同。下文将针对不同做详细的分析。

二、女性题材电影海报设计

简洁是女星海报设计的基本原则,通常采用简化画面强调主题的方法。由人物照片作为画面主体,背景极其简单或者直接采用小景深虚化掉,基本采用单色做背景。除画面主体和文字以外,其他构成元素极少。从宣传角度上来讲,这样的海报可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得主题鲜明突出,至少主角是谁一目了然。从美学角度上来讲,构图饱满,符合最基本的美学范畴。女性海报设计运用单个女性摄影的具象图像表现影片主题,通常是女明星的整体或者局部人物摄影。以女性头像摄影满构图为主,包括人物特写(脸部,腿部等)以及人物中景,全景。女星肖像摄影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作为阐述海报主体的载体,这种具象符号蕴含的信息十分明确,和部分文字搭配起来,让人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影片的部分内容。在色彩上一般明度,纯度较高,画面整体倾向于暖色调。根据情况又细分为三种,将在下面给大家坐详细介绍。

(一)女性题材电影海报图形,构图设计

根据画面构成中的构图部分细分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画面主体位于画面中心位置,画面构图呈静止状态,画面信息量少,照片不论在面积还是内容上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使得主题人物肖像在画面中凸显出来,直接表达主题。另外一种是画面主体和其他要素互为补充,合理地安排主体图形外的其他物体,使其成为主体的补充。双方不突兀,共同交代主题。最后一种是图形与文字共同交代画面主题,主体图形稍微偏离画面中心,运用构图三分法,利用主体图像产生的产生的的动势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文字上,直接引到画面文字主题上面。

(二)女性题材电影海报色彩构成

根据整体色彩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整体明度较高,对比度不高,颜色较为鲜亮,画面各种颜色都是淡淡的,但是纯度恰到好处,组合起来十分漂亮。具有日韩小清新摄影的范儿。整张摄影看起来淡淡纯纯的。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绝大部分女性题材海报色彩都是这样处理的。从日韩传入的小清新风格从某方面来说是受中国传统国画的影响,这种风格会给人一种清新淡雅,静谧空灵的感觉。很有韵味。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精致简洁感。很有东方内敛含蓄的气质。近年来日韩的这种设计风格占主导。第二种画面以黑色,白色,灰色系为主,画面颜色明度,纯度不高,对比度高,整体色调灰暗,画面色彩相对干净。画面中黑色,灰色,一些蓝灰色,紫灰色等冷色调占画面主要面积。海报整体传达给人一种神秘,压抑的效果。这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一般恐怖片,悬疑片是这样。恐怖片,惊悚片海报善于运用色彩营造一种诡异的气氛,一般在人物头像脸部打光。硬光,使得女性脸部本身柔和和光影关系变得棱角分明。第三种是画面明度,纯度很高,画面运用对比色,比如红绿等等。色彩鲜亮,颜色运用大胆。同时色块面积整体且大块,视觉冲击力很强。呈现给我们一副漂亮的宛如童话世界一般的画面。这种海报相对来说是很出效果的。可以达到很好的海报宣传作用。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简洁的画面,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放大海报的宣传作用,使得海报的存在感很强。这种海报颜色构成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三、男性题材电影海报设计

男性主题海报设计主要由多人摄影的具象图形构成,摄影作品中多个人物成为主体,面积占主要部分,基本没有单个突出的主题人物。同时相对于女性题材海报又加入了很多其他点线面的元素以及华丽的字体;色彩上基本是冷色调,纯度明度较低。具体情况会在下面介绍。

(一)男性题材电影海报图形,构图设计

多人摄影的具象图形组成一个倾斜的面或者不规则的面,具有极强的动感,占海报主要面积且构成海报主题。看似每个人都是画面主体。画面活泼复杂,十分丰富,摄影或气势磅礴,或热闹非凡。海报所传达出的信息非常直观明确:主演基本交代清楚,人物性格通过对比也基本在海报上有所体现。同时海报文字呈横向排列,文字的走向和图形的走向一致,使得画面整体看起来有一种呈几何形的,非对称式的均衡感。达到一种构图的和谐感。另外一种是在人物摄影的基础上加入特效图形设计,使得画面很有气势,很有大片的感觉,显得十分帅气。这种海报设计其实是靠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共同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来表现主题。一般作为画面的主体出现。

(二)男性题材电影海报色彩构成

男性题材海报设计色彩构成要比女性题材海报设计色彩构成单一的多。来说整体上明度偏低,纯度偏低,对比度不大,画面整体色彩较为灰暗,画面整体以蓝色,紫色等冷色调,或者一些偏蓝紫的灰色调组成。画面极少出现亮色或者荧光色,即使出现,占的面积很小,仅仅作点缀作用。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在这种冷色调的氛围里感受到画面的气势磅礴。

四、结语

女性题材电影海报画面纯粹,构成要素极为单一且一目了然,画面整体以突出女性的脸部或者身体为主,是女性题材海报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女星的影响力相对较大有关,另外,自古以来,女性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是绘画,艺术作品的主要对象。有很强的美感以及艺术性。这种女性摄影具象性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够表达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色彩构成比较复杂,但整体上清新靓丽,即色彩明度,纯度,对比度都比较高,通过在色彩地图中作比较发现,女性题材电影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在色相地图中偏向于红色,黄色。根据色彩构成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种:小清新风格,庄重风格,童话风格。设计师们把这一点同时延伸到日常的影视广告,街头化妆品海报,唱片封面。很多都是以女性脸部特写或者身体特写为画面主体。

以男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画面以多个人物摄影为主,摄影加入较多的设计处理或者其他点,线,面设计元素,几乎不出现单个人,有的出现较明显的框架处理。画面整体来讲比较丰富。根据画面构成可以将其分为3种:第一种是多人构成风格,第二种是风起云涌风格,第三种是框架分割式风格。从色彩上来说明度,纯度比较低,对比度小。在色相地图中对比发现,以冷色调为主,色彩整体偏向于蓝色,紫色等灰色调。

以上的研究结果给电影海报设计师一个比较明确的参考方向,有利于在以后的海报设计过程中提高作图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海报设计的视觉元素以及表现[J].西北美术,2001(01)

[2]郭子建.电影海报的图形设计与电影发行策略探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2

作者:张翔云

第二篇:军事题材类玩具精选

消费者之声

网上部分军事题材类玩具消费者对产品有以下反馈:

1.玩具存在安全漏洞;

2.产品缺漏部件;

3.使用寿命短暂;

4.枪类玩具射程太近;

5.产品容易发热发烫。

军事题材类玩具精选

Editor′s pick

解放牌军用卡车

由广州市越秀区升辉玩具经营部出品,按1∶36比例制作。

“老解放”诞生于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它的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老解放”也叫CA10型解放牌汽车,它的原型是前苏联的吉斯150型汽车。它是按通用性设计制造的载重卡车,载重量为4吨,装有90匹马力直列六缸汽油发动机,最大时速为65公里/小时,满载时经济时速为33~35公里/小时,比较适合当时我国公路干线和桥梁负荷条件。解放牌汽车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曾经在奔驰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汽车中,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解放牌。

驱逐舰

由汕头市泰盛塑胶玩具厂出品。

产品采用环保ABS塑胶制造。舰首、舰尾炮塔可以360。转向,炮管可以上下摆动;底部配置仿真螺旋桨和舵板,配4个轮子战舰可以滑行:后舱门可以打开,侧面配有上下梯;舰桅上方雷达、天线可以转向。

四号坦克

由汕头市凯裕玩具实业有限公司出品。

产品原型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且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敷二次大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而比三号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间,因此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四号坦克逐渐成为装甲师装备的主力车种,被德军装甲兵昵称为“军马”。

消防总署

由汕头市泰盛塑胶玩具(“巧乐童”品牌)出品。

产品配套消防大楼、消防车、消防直升机、消防摩托车、救伤车、救伤担架等;消防直升机驾驶舱可以打开,螺旋桨可以转动;消防救伤车后箱可以打开;开发孩子的系统协配能力,对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有直观的效果。

警察套装组合

由汕头市宝越玩具有限公司出品。

产品采用无毒无味的原包ABS材料生产,带有红外线接收功能,瞄准打中后,车出现声光和万向行走功能,可用红外线控制行走,标靶是提供孩孑射击瞄准,可出现灯光闪烁,声音报警,仿真的警棍带有手电筒和仿真击中声音功能,手雷同样带有爆炸声音及灯光,高档次的警察套装玩具。

第三篇:论西部电影的题材选择

摘要:运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探讨“西部电影”的题材,将西部电影题材划分为“现实”题材和“西部奇观”题材两大类,并认为这种分类是受到创作者和时代背景影响所致。之后就新西部电影的题材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新西部电影应大力发展以“创业”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作品和以商业性为导向的“西部奇观”类作品。

关键词:西部电影;题材;现实;西部奇现

题材是电影作品最重要的创作要素。没有好的题材,再深刻的思想也会显得气蕴不足,再娴熟的镜头语言也会变成单纯的技巧卖弄。电影史上任何一个成熟的电影流派或电影类型,无不是有着明确的题材取向。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法国新浪潮,从美国西部片到中国武侠片,皆是如此。从1984年钟惦斐先生“西部电影”理论的提出至今的20多年风雨历程中,西部电影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有着共同自觉的美学追求”的电影流派和电影类型。西部电影的成功与成熟不能不说和它独具特色的题材密切相关。2002年,影片《美丽的大脚》让寂寞多年的西部电影重见曙光,重燃人们对西部电影的信心和希望,并催生出“新西部电影”的概念。眼下,这一概念正急切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来使它充实、丰满、成熟,再现西部电影的辉煌。电影创作,题材先行,所以,题材的突破对于新西部电影而言实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西部电影的题材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出西部电影题材选择的特点,以期对新西部电影的题材突破探寻出些许有益之法。

一、西部电影题材的两种分类及发展特点

纵观西部电影的发展史,可以比较明确地发现西部电影的题材主要由两大类构成:

其一,是以现实主义为导向的现实题材。作品选题和时代息息相关,取材于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这一类型的代表当属西部电影的开山之作《人生》,还包括《孩子王》、《盲流》等作品。

其二,是以浪漫主义为导向的“西部奇观”类题材。“西部奇观”的范畴广阔,凡具有西部特色的民俗、故事、历史和男女情感等皆可归入其中。此类作品通常讲述与时代无关的故事,且数量众多,大部分西部电影都取材于此。代表作当属《黄土地》、《红高粱》、《炮打双灯》,此外还包括《猎场扎撒》、《黄河在这儿转了一个弯》、《双旗镇刀客》、《筏子客》、《陕北大嫂》、《黄沙青草红太阳》、《西夏路迢迢》等佳作。

两大类题材在时间上的分布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西部电影的肇始之作《人生》是1984年出品的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它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西部电影中,两大类题材作品并行交替出现,皆有佳作问世。现实题材除《人生》外,还有1985年的《野妈妈》、1987年的《孩子王》和《盲流》等;而“西部奇观”类题材则有1984年的《猎场札撒》、1986年的《黄河在这儿转了一个弯》、1987年的《红高粱》和《老井》等。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现实题材几乎销声匿迹,“西部奇观”题材成为绝对主流。1991年的《双旗镇刀客》、《筏子客》、《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1993年的《炮打双灯》、《在那遥远的地方》、《陕北大嫂》、1994年的《黄沙青草红太阳》、1996年的《西夏路迢迢》等作品皆以“西部奇观”为题材。

进一步研究上世纪90年代的“西部奇观”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它们还可细分为两种子类型,一种更倾向艺术表达,一种则走向商业表演。第一子类型作品延续了80年代第五代的典型风格,继续着自己的暗喻和宣泄,比如《炮打双灯》、《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而另一子类型作品则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围绕“西部奇观”设计出商业气息浓厚的故事。比如《双旗镇刀客》、《筏子客》、《陕北大嫂》、《黄沙青草红太阳》、《西夏路迢迢》等,都是以一个在西部发生的暴力故事为主线,外加男女情感纠葛,使整部作品满含商业元素,显示出商业化的趋势。

二、两类题材发展规律的原因探析

有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西部电影题材随时间推移所产生的这种流变。

其一,和不同时代的导演风格有关。80年代的西部电影由第四代电影人发端和引领,第五代接力,两代电影人的作品并行出现。“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上世纪60年代电影专业科班毕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才的人。他们在经历中国政治压抑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成年人,对社会动荡有着更深层次的、更为理性的认识和体会。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当这些已近不惑之年的导演有机会展现艺术才华的时候,便显示出中年人的稳健和深沉。他们多直接选择社会现实为题,并能以中年人特有的巧妙、圆熟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比之下,第五代电影人在中国政治压抑的年代里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迈进阶段,“因了‘文革’。他们被迫走向痛苦的深渊,有的上山下乡,有的当过兵,有的在工厂里工作过,一夜间从城市走向陌生的地方、走向遥远的蛮荒之地。”他们“正是因为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才看到了社会的真面目,了解了真实的中国。故而他们一旦通过镜头让自己说话,就有了自己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发出了不同于第三代、第四代的独特声音,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镜头语言。”但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又不允许将这种激情的宣泄和社会现实挂钩。于是他们选择了用“奇观”来巧妙的暗喻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所以当进入90年代,第五代成为中国电影的主力军时,“奇观”题材便“统治”了西部电影。

当然,这只是一种宏观的分野,并非绝对。第四代导演也有“奇观”类作品问世,第五代导演手中也偶有现实题材作品诞生。但在西部电影的范畴中,上述现象确是明显存在的。

其二,和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有关。90年代是中国电影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其间,中国电影遭遇寒流,步入低谷。一方面,美国进口大片震撼着中国观众的眼球,显而易见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口味,也深深地影响着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产电影不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以至举步维艰。逆境往往催生变革,西部电影正是在这样不利的大环境中实现了题材的突破,按照“自然选择”的法则淘汰了无法生存的题材,找到了最适应市场形势的方向。朝这一方向演进的结果就是前文提到过的90年代“西部奇观”类题材的两个子类型。

两个子类型中的前者我们可称之为“西部奇观”类艺术电影。它将“西部奇观”中的暗喻和宣泄进一步放大,在艺术性上努力拔高,使其上升为“乡土中国”的文化符号,以此获得西方世界的认可。

再将国际获奖作为在国内赢得口碑的铺路石,最终成就导演的艺术地位和影片的票房佳绩。其代表作有如张艺谋导演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后者则选择直面市场的挑战,将“西部奇观”的种种元素和商业性的故事相结合,在时代变革的“阵痛”中“分娩”出“西部武侠片”“西部武打片”“西部古装片”等具有鲜明西部电影美学风格的多元化衍生片种,我们可统称之为“西部奇观”类商业电影。其代表作当属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

三、新西部电影语境中两类题材如何推陈出新

进入新世纪,一部《美丽的大脚》不仅让西部电影重现希望,也让西部电影的现实题材出现回暖。而2007年上映的《图雅的婚事》也使得“西部奇观”题材作品在新世纪崭露头角。两类题材都有作品问世,但却存在同样的问题:票房不理想。诚然,票房的好坏也会受到营销方式、上映档期等非创作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一部作品之基础的题材,所起到的作用仍是第一位的。

那么,西部电影究竟该如何取材才能在新西部电影的语境中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呢?出路还是要从前文分析过的题材分类和题材特点中探寻。

(一)植根西部现状,重视“创业”题材

首先,在经历了整个90年代大量“西部奇观”类作品“轰炸”之后,对传统“奇观”已明显表现出审美疲劳的观众,强烈呼唤贴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出现。毕竟只有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会拥有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西部电影的开山之作《人生》在证明题材的现实性能够赋予作品强大生命力这一点上是极具说服力的。可以说继《人生》之后,西部电影再也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现实题材作品问世。当年看过影片的人至今提起《人生》,仍津津乐道、慨叹无穷。一部作品何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长久的魅力?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题材深深植根于当时农村知识青年渴望进城这一被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深度挖掘这一社会现实所引发的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变迁,并将这些集中在主人公对命运所作出的艰难抉择中,而这些抉择恰恰是同时代很多人都要面对的,故而能引起广泛共鸣。只需进行一次简单的映射与置换,将高加林所在的农村换成“西部”,将“省城”换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北京”“上海”。就能发现,今天,无数的西部年轻人仍然面临着高加林的选择,仍然不断上演着“高加林式”的悲剧。这让我们不禁惊叹于《人生》那强大的现实性,以及这种现实性带来的持久的艺术魅力。

《人生》的成功可以给我们一点很重要的启发,就是西部电影要想拍出动人的现实题材作品,首要的工作就是深入研究西部社会,搞清楚西部地区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西部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贫穷。

贫穷是西部所有重要社会问题的根源。贫富差距问题、西部教育问题、农村教师问题、思想保守问题、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东西部失衡问题等等,这些因为“贫穷”而生的社会问题是早已被电影人所广泛关注的。《人生》、《美丽的大脚》、《可可西里》这些佳作都是据此取材。

其实,我们还可超越这些传统关注点,换个角度去看待“贫穷”。

既然“穷”,自然就要改变它,要改变它就要致富,要致富就要创业。所以笔者认为“创业”是一个新的看待西部现实的角度,是一个非常值得西部电影挖掘的现实题材宝库。一则“创业”题材有着更具建设性的积极意义。毕竟对西部社会现状进行单纯的展示和批判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创业”才能帮助西部从贫困中摆脱出来。

二则“创业”题材能够完全顺应社会潮流和政策方向,在创作上受到的限制最小。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是政府和人民群众都齐心协力、奋力为之的事情。“大开发”的本质就是“创业”,国家在创业,西部人也在创业。展现西部开发中那些不断拼搏创业的人,那些带领群众努力脱贫致富的人,这才是西部最大的社会热点。如果说美国西部片的英雄是武力的强者,那么中国西部电影的英雄就应该是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

三则“创业”题材能够涵盖当今西部社会最炙手可热的两大话题: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今已成为全国性的热点问题,在西部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缺乏足够就业岗位,却又云集了大量高等院校的地区,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西部电影能不能通过“创业”题材的作品去迎合这一热点问题呢?

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农村女孩毕业后,没有留在竞争激烈的城市,而是回到农村老家搞养殖。她养殖的东西不是牲畜也不是水产,而是苍蝇。更奇的是女孩靠养苍蝇竟然成了百万元户。这个女孩如今已是坐拥千万资产的著名企业家,而在创业之初她却遭到来自亲友村邻的误解和非难,走过一段非常曲折的创业之路。笔者认为无论是从题材的新颖还是故事的曲折来看,这个女孩的事迹都是一个绝好的电影改编对象。而类似的、令人啧啧称奇的创业故事在西部地区仍在不断上演,但是电影人没有把目光投向他们,只是投向了诸如农村教师等这样传统的,已经被翻炒多次的题材上。

同样,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也是这样一个被西部电影所忽视的热点。西部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云集了大量大型国有厂矿企业,所以下岗职工问题在西部比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要棘手。在这些下岗工人中,涌现出无数自强不息、白手起家,靠创业摆脱困境的人。这些勇敢的人背后都有着曲折动人、令人闻之而奋起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各个电视频道的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可在当下的电影作品中却鲜见提及,不能不说这是电影人的一种“选择性失明”。

(二)植根市场需求,开发“奇观”题材

谈完对现实题材的开掘,再来探讨“西部奇观”题材该如何在新时期取得突破。

“西部奇观”可以说最能代表西部的文化特点。前文提到过以它为题材曾出现过两类作品,一类是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用“西部奇观”进行暗喻和宣泄的艺术性作品;另一类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露端倪的,将“西部奇观”与商业元素相结合的商业性作品。

笔者认为,如果西部电影的主要目标定位于赢得国内观众,在国内电影领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就应该果断而积极的首先发扬后者。

之所以明确地持这种观点,原因就在于中国观众素质的提高所带来的审美取向和自我判断力的变化。在看了整整十年第五代的“奇观”电影之后,中国观众已经对此表现出明显的审美疲劳,这是其一。

其二,“西部奇观”类艺术电影,多采用国际获奖赢得声誉和口碑,然后“反攻”国内的招牌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针对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那时的国人眼界乍开,国外有太多先进、新奇的“洋货”让国人叹为观止,进而进发出崇拜情绪。这种情绪快速演变成一种泛在的“迷信”,并拓展到文化领域。所以在改革开放早期出道并成名的“第五代”,能够用他们获得海外评委欣赏的“奇观”作品赢得国内观众,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国内观众对“老外”的奖项非常认可。

但是今天,这种作法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第六代”也不乏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的折桂之作,但这些作品在国内的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为什么?因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见多识广。他们不再是“土老冒”,他们对任何事物都能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不会再以外国人的评判为准绳。所以。国外电影节评委认可的作品,在现如今已经成熟起来的、视野开阔的、有个性有品味的中国观众眼中,未必能同样获得认可。

高水准的艺术电影不是不提倡拍,而是观众对它的需求量极小,少量精品即可。如果西部电影想发展壮大、繁荣昌盛,依靠此类型作品恐不可行。只有融“西部奇观”于一体的大量商业作品的涌现,才能为西部电影的繁荣打下牢固的根基。

上世纪90年代,以《双旗镇刀客》为代表的“西部武侠片”就已经开始为西部电影的商业化作出有益的尝试。随后在1996年上映的影片《西夏路迢迢》,同样是一部融合“西部奇观”和商业元素的佳作。2000年之后陆续诞生的《卧虎藏龙》、《天脉传奇》、《天地英雄》、《画皮》等影片,更是将“西部奇观”与商业元素结合这一创作思路发扬光大。成功的范例已有,西部电影不妨继续努力为之。

参考文献:

[1]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的回顾与前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6-30.

[2]李道新,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特地位[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47-58.

[3]张宪平,张明芳,“第五代导演”与张艺谋从影之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97-100.

[责任编辑赵琴]

作者:王 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专题论文范文下一篇:数量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