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研究论文提纲

2022-09-28

论文题目: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异化劳动也意指“劳动异化”,它特指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的一种普遍化的劳动形式。这一劳动形式意味着劳动产品和劳动不归作为劳动主体的雇佣工人所有,而是归不劳动的资本家所有,变成与雇佣工人相对立的异己存在物,是一种掌控雇佣工人的绝对力量,并且这种力量随着资本统治地位的确立而愈发强大,逐渐演变为一种统治和支配劳动者的权力。鉴于此,扬弃异化劳动、消除人自身的异化状态、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毕生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贯穿于马克思建构“异化劳动”思想及扬弃异化思想的各经典著作中,彰显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旨归。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文章的主要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主要是论述文章的研究背景、价值、方法、以及文献述评等等。第二部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渊源。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进程来看,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从早期到晚期重点研究的思想,它既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又是有着强大历史延伸力量的批判武器。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也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启蒙运动时期的异化思想为马克思提供了思想启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则为马克思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劳动解放、构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方向;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尤为深刻;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则为马克思开拓了新的视野。第三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学立场首次提出并阐释“异化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次对“异化劳动”作出了系统论述。在剖析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探索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上,试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运动以实现人的本质自我确证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之所以认为《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仍停留在人本学立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论资源,以及马克思正处在构建唯物史观的前夜,一时还难以彻底超越的思想境遇;另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此时正囿于在“异化”和“类本质”的视域展开对劳动的分析。第四部分:《手稿》之后“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入和丰富。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然开始突破人本学立场,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不再囿于“异化”和“类本质”的视域,而是将异化劳动置于现实的历史、现实的物质生产中进行分析,这表明马克思开始触及到确立唯物史观的基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然完全突破了人本学立场,与唯心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这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的历史演变、“现实的人”的实证考察就可窥见。特别是关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揭示,彰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首次得以系统阐述,实现了历史观的质的飞跃。之后,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对异化劳动问题作出了深刻探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以唯物史观为前提,马克思倾向于异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更多的是挖掘异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意蕴,这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史、资本形成史,以及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的分析中就可窥见,从而将“异化劳动”上升到了资本逻辑高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改变了异化劳动的阐释话语,通过对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分析,从而把异化劳动思想转变成更为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尤其是关于“资本拜物教”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呈现全面异化现象。从以上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思想始终没有离开过马克思的研究视线。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入研究的进程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异化劳动思想也得以不断丰富。第五部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启示。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启示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必须践行与之相符合的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异化劳动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提倡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启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则是这一关键节点的重要实践课题,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则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新发展理念;资本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渊源

2.1 “异化”、“异化劳动”的概念界定

2.1.1 关于“异化”的概念界定

2.1.2 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界定

2.2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论资源

2.2.1 启蒙运动时期的异化思想

2.2.2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2.2.3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异化思想

2.2.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学立场上首次提出并阐释“异化劳动”

3.1 异化、外化及对象化的概念区分

3.2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3.2.1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3.2.2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3.2.3 人的类本质异化

3.2.4 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3.3 “异化劳动”的根源及积极扬弃

3.3.1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

3.3.2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路径

4 《手稿》之后“异化劳动”思想的深入和丰富

4.1 《神圣家族》:从人本学转向“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

4.1.1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的主观思辨逻辑色彩

4.1.2 将“异化劳动”置于“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立场

4.2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立足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

4.2.1 “分工”视野下“异化劳动”的历史必然性

4.2.2 “现实的人”视野下“异化劳动”的主体实证考察

4.2.3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扬弃“异化劳动”的根本路径

4.3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资本逻辑批判

4.3.1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异化劳动”的历史必然性

4.3.2 异化劳动批判上升到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高度

4.3.3 机器生产体系下雇佣工人劳动异化的现实表征

4.4 《资本论》:“资本拜物教”——资本支配整个社会

4.4.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雇佣工人劳动异化的直接原因

4.4.2 “资本拜物教”——社会呈现全面异化现象

5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理论启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5.1.1 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进新时代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5.1.2 以“和谐的社会关系”推进新时代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5.1.3 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新时代协调发展

5.2 实践启示:规范和引导资本

5.2.1 从所有制层面规范和引导资本逻辑的社会本性

5.2.2 从分配制度层面避免资本逻辑的两极分化的陷阱

5.2.3 从经济体制层面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困境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造价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研究生临床医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