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要素

2022-09-12

随着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渐趋白热化, 反映在教育上的典型就是对艺术课程的改革。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方面都起着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而贯穿于整个音乐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要素更是实现其作用的根本保证。

1 普通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特质

研究音乐新课程的审美要素, 首先, 我们要弄清楚美与审美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它们与音乐教育具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说,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话, 是自然人的对话。所谓‘美’, 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 具体表现了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美是一种生命的张扬, 极富生命力, 具有自由、和谐、对称、完整、形象等特点。美具有“渗透性”、“浸润性”的潜移默化功能, 能使人赏心悦目, 产生愉悦的情绪。因此, 美具有陶冶与净化作用。“美是道德的象征”, 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 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达彼的桥梁。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 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性的艺术,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具有美的属性, 音乐美为音乐这一客体对象所具有, 然而却不能脱离审美主体而孤立的存在。也就是说“音乐的美是内在于音乐之中并能够为审美主体所知觉的美的品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它在美育中也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 以歌唱、欣赏、演奏等形式,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 进而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促进思维、激发想象, 给生活带来快乐, 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 高校音乐课不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专长为目的, 也不是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 它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格完善的人, 再现人类原始活动的精神, 发展创造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音乐新课程体现审美要素, 一方面, 是音乐教育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同时, 也能使更多大学生从对音乐有兴趣到有机会深入接触, 或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乐盲向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喜爱音乐、享受音乐的音乐爱好者转化。“艺术美能不能成为审美主体的欣赏对象, 既要看对象自身是美的还是不美的, 也要看对方是不是艺术美的知音。美的艺术能不能成为艺术接触者的知音, 还要看接触者是不是转化为接受者。”因而, 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 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从学生兴趣出发, 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又注重了音乐和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这也是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核心。

2 普通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要素

2.1 音乐教材改革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基础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 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 是在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新教材应注意降低知识的难度,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 培养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教材的音乐作品注重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是成功实现审美的前提。

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作品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音乐作品应符合现代学生主体特征和学科改革的要求。教材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现在受教育者是文化层次起点较高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 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 学习音乐的目的性明确, 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教材的选用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其次, 是充分重视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选用一些源于文学、戏剧、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创作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声乐作品。

二是音乐作品应有培育优良品格的特征。事实证明:只有在高尚、健康、优美的音乐的陶冶下, 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 并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所有文化中产生的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学生的教材, 如《诗经》中的许多作品, 本身就具有音乐作品的特质, 进行适当的修改之后就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当中。

三是音乐作品应具有表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新教材在内容标准上, 应强调音乐与社会及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 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 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 扩展文化视野, 逐步树立平等交流, 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新教材在欣赏、歌唱、演奏中所选用的曲目包括了民族音乐、传统艺术、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 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国外经典音乐。

音乐是长于表现的艺术, “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一方面, 通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音乐作品, 可以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现代生活的脉搏, 从中认识现代社会。另一方面, 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作品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而其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会促进学生更加热爱现实生活。同时, 音乐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 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 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以及戏曲种类等, 无不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民歌、戏曲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 这些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而同时,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这样的音乐不但能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也能开阔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2 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是实现审美的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程审美属性的认识, 将其更多的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 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 注重音乐知识的系统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 甚至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 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一个人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 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 造成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典型的异常现象。

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是审美的要点。”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主体教育, 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具有主体意识, 让每一个人的精神都丰富起来的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审美主体不仅能够感知、体验、鉴赏、表现艺术美, 而且还要能够感知、体验、鉴赏、表现自然美和生活美, 以满足和丰富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因此, “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 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 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 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 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 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 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 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收的感情交流活动, 并视这种活动为教育目的之一。

首先, 教学之前, 对大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了解是成功实现审美教育的前提。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一般课业较重, 也无意把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 更无意当音乐家。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加强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把音乐作为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的手段。他们中有很多人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较差, 甚至有的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然而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学等知识, 这对于他们深刻理解和欣赏音乐大有好处。因为, 从根本上说,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 是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 普通高校的音乐课必然要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其次,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 可以采取启发讨论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 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欣赏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音乐欣赏的含义、作用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作品为对象, 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 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 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欣赏可使欣赏者获得有关作品、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体裁、音乐史等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扩大音乐欣赏的领域, 开阔音乐视野, 培养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

再次, 营造相应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音乐欣赏能力只是一个人整体文化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能力当然不能脱离它的整体基础而独立发展, 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文艺形式的兴趣和爱好, 都会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必须适时提高他们对文学、书法、电影、戏剧、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

比如2006年的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 许多观众声明自己就是冲着综合素质评委对选手的测试, 特别是余秋雨先生的点评去看大赛的。其实, 有一些表面上看来与音乐并无直接关系的文化艺术修养, 实际上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3 教师对艺术审美经验的全面积累是成功实现审美的保证

根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 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在音乐新课程中, 音乐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更应是美的传播者。由于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活动与一般审美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教师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审美活动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客体两个因素构成, 多是表现为自娱自乐的自发行为,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所产生的美感是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反映。而音乐审美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其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促进者, 是沟通学生与音乐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所以, 教师的审美品格与素养至关重要, 将直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产生影响。

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是要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 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 要求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学素养。帮助人们分享审美意义, 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但是好的教师完全可以胜任。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 “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 它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因为,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能力, 同时还得在音乐实践过程中,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音乐, 全面地理解音乐,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进而帮助他们提高音乐素养, 并用以影响他们的人生实践。所以, 就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广博的艺术审美经验, 同时又要具有美育意识。

首先, 在音乐本体方面, 教师应该对作为音乐思维对象的各级音响材料, 以及这种经组织过的音响形态所呈现出来的音响特征与总体风格有起码的感性经验。这包括各种乐器的单一音色和不同乐器组合所产生的混合音色;音乐理论与相应的音响经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的总体音乐音响经验;音乐文化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音乐作品的音响经验;不同演释的音响风格经验等。

其次, 在非本体方面, 教师应该对不同艺术品类有所涉猎, 比如诗歌、绘画、摄影、舞蹈、书法等等。不同的艺术, 因其表现形态不同, 必然导致审美主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方式。而不同的审美方式的长期实践, 也必然会形成敏感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意识。这些,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是极为必要的。

最后, 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气质, 主要体现在人格魅力和个性特点两个方面:爱心, 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爱的品格, 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 特别是要热爱生活。能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感受生活, 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 对生活充满乐趣, 对世界充满感情, 对生活的美和生活的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搞好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特质即培养人格完善的人, 再现人类原始活动的精神, 发展创造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感悟音乐, 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经验的产生、审美心理的成熟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正是培养丰富和谐的审美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基础。正因如此, 如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培养其审美心理, 促进其全面发展, 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索、努力实践。

摘要:高校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审美, 作为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针对教材改革、学生主体的实践参与、教师自身审美经验的积累等方面论述了音乐新课程的审美要素。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新课程,审美要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3] 郭声键.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4.

[5] 王朝闻.审美谈[M].人民出版社, 2000:83.

[6] 王次召.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33.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56.

[8]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监狱青年民警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与对策下一篇:研究生培养模式:世界优秀大学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