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审计实施方案

2022-07-26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面审计实施方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全面审计实施方案

全面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对象和范围 *局下属企业。包括:

1、*

2、**

3、***

4、****

5、*****

二、审计目的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经济责任、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检查被审计单位法律法规遵守执行情况、效能监督机制落实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内部管理落实情况、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情况、薪酬制度实施情况。

三、审计内容

(一)会计报表审计,具体包括:

1、资产

(1)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真实性。

(2)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真实性,必要时向客户进行询证。 (3)存货的真实性,必要时抽取部分存货进行监盘。

(4)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性,审查投资合同等相关资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帐金额是否正确,投资收益确认是否及时、完整、准确。

(5)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审核资产入帐依据是否充分,折旧计提是否正确。必要时对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实施监盘。

(6)无形资产的取得、计价的真实性。

2、负债

各项借款及应付款项的真实性,审核借款合同内容,确定借款入帐是否完整、借款费用的确认是否正确、及时。

3、损益的真实性

收入是否真实,确认是否完整。成本费用列支是否正确,有无虚增、虚减的情况。利润分配是否合规。

(二)经济责任及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

1、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企业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及薪酬分配制度实施情况。

2、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内部控制的范围指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或审计事项有关的控制制度,一般分为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和内部经营管理控制两个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财务会计控制及经营管理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合理科学性综合评价;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

四、审计程序

(一)会计报表审计 按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

(二)经济责任及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首先进行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这包括调查内部控制和描述内部控制,并进行初步评价;然后进行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检查及初步评价 其审计程序包括:

1、调查内部控制:

(1)审前或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审计人员应通过查阅组织系统图,收集、审阅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各项有关的规章制度、业务处理程序和人员职责分工等资料,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

(2)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业务规模、复杂程序、控制类型和控制程序等,恰当地确定调查范围。 (3)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现状进行调查时,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节、控制执行凭证、控制执行记录形式和控制程序运用的连续性。

2、描述内部控制:

(1) 将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通过文字叙述或流程图等书面形式重新描述出来,以供测试和评价。

(2)根据现有内部控制描述有关业务的运行流程和控制点,再根据理想模式和专业判断,着重描述应设立的控制点,特别是关键控制点设立情况。

(3)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时,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描述:文字叙述法,即用文字说明内部控制;调查表法,即利用预先编制的表格形式,通过回答回答表格中设计的提问,来说明内部控制;流程图法,即以图解形式,运用符号说明内部控制。

3、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是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和描述,分析和评价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与其经营规模、特点、管理机制、管理层次的适应情况、覆盖程度,以及业务处理程序控制中应该设立的各项控制点是否设立,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齐全、完整。

4、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应当考虑下列因素:控制措施存在与否;存在的控制程序是否准备执行,有无可操作性;是否存在失控环节;失控的性质和原因;失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审计方案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5、符合有效性测试的重点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记录、制约职能分工、操作状况等,这些有助于确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有效程度。

*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测试

一般采用审计抽样证据检查、重复检查、实地观察等方法,其内容包括:

1、业务测试:针对业务控制程序,在确定审计的业务系统中,选择若干笔业务,沿着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进行穿行测试,观察、检查制度中规定的各项控制措施(即控制点,特别是关键控制点)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

2、穿行测试:既可采取顺查法,也可采取逆查法,重点是检查在这些事项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各控制环节的处理手续是否按规定办理,内部控制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

3、功能测试:针对业务控制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选取若干笔业务,检查各项控制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测试

应按照审计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采取检查、监盘、观察、计算、分析性复核、查询及函证等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资料项目金额进行实证性审核检查。

*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五、被审计单位需提供材料

1、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相关资格证书或批准证书复印件、验证报告复印件;

2、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纳税申报表;

3、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往来款项对账单、固定资产明细清单、存货盘点表、贷款合同、产权证书等;

4、所有与内部管理及内部控制相关文件规定,包括并不限于:

组织结构图、人员职责分工、员工岗位权限、内部各部门规章制度、各部门业务处理程序;

营业收入合同、采购合同; 公司销售与收款制度; 公司采购与付款制度;

费用支出审批流程、审批权限; 公司业务收费相关文件或依据;

审计期间内相关股东会、董事会决议和会议记录等

六、审计时间预算

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及审计的详细程度确定具体的审计时间。

七、审计的组织

在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由会计师事务所骨干力量组成两个审计小组分头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计时间。

***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年*月*日

第二篇:全面落实审计整改,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水平

----对我国内部审计整改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吴建发、朱标

摘要: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做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屡查屡犯的原因,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整改 引言

1999年6月,内部审计师学会董事会通过了内部审计的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有效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改善公司治理和增加企业价值,但实际审计活动中却常常存在审计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审计建议不被执行,一些重要问题屡查不改或屡查屡犯造成内部审计整改质量的水平不高。只有做到“审而必究、审而必改、审而必用”,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当前我国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适应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企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大程度上是相关政策的硬性规定,而非企业管理者自身需要。因此,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长期局限于“监督导向型”狭窄层面上,限制了其管理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且对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往往很少强调是企业自我约束的一种形式,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事件之后,人们又过于强调内部审计的政治意义,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属性,这容易将内部审计带入歧途,不利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立。实际上,内部审计的一些先行者早就道出内部审计与管理的关系。1941年,IIA第一任主席〃B〃瑟斯顿(John〃B〃Thurstion)就做过题目为《内部审计-管理之必须》的报告,阐明管理层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要为管理层服务的道理。IIA创始人之一维克托〃Z〃布林克(Victor〃Z〃Brink)在IIA成立50周年之际指出:“虽然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理层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他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管理服务,它是管理的延伸,这才是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二)、独立性不强,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1、目前,国内企业较多采取内部设臵与其它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而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久而久之,内审机构终将是聋子的耳朵,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内部审计失去了权威性,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2、审计建议与高层管理者对该问题的认定存在冲突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遵循的基本规范,而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者,势必将企业的利益作为办事准则。当企业利益与内部审计人员 所追求的准则利益相违背时,内部审计人员很难与高层管理者实现有效沟通。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发现企业中存在的为题及按照准则的要求提出建议时,未必和高级管理层所认识的利益一致,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49亿欧元的巨亏案件中,其高层管理者对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长期以来的违规操作视而不见就是典型的例证。

(三)、被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认识不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审计中发现部分问题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 ,很多问题存在于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审计建议中仅向单个部门提出审计整改建议,整改部门会存在对立情绪,不愿主动整改。认为大家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存在消极应对、敷衍应付以图蒙混过关的心理,开展实质性整改的愿望不强。

(四)、审计责任不明确。大部分审计项目开展存在滞后性。如离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和选拔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也是实施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按规定,应先审计,后离任,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这样才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对大多数领导干部执行的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做法会导致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未开展,组织人事部门的任命文件已经下达,即使审计发现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并已上任新职,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审归审,用归用,未审先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同时也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还会导致审计建议难以落实,有些单位对审计监督不够重视,前任遗留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力,往往新官不理旧账,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率较低,审计查出的有些违纪、违规问题带有普遍性,而有关部门对共性问题很少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削弱了审计效果,如招待费超标问题、挪用专款问题等,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内部审计制度本身不完善,审计整改没有强制性。在审计程序中具体或细化到什么程度,迄今并没有统一标准,加之我国审计准则的历史不长,审计人员对其认识和接受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应加紧健全内部审计章程、准则、标准体系,强化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管理控制,进一步落实内部审计处罚力度。第一,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面,如内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只有两部:关于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关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近年来虽然陆续颁布了一些与内部审计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它们都缺乏针对性;同时,这些政策法规内容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法规配套建设地位的差异,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其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六)、审计意见缺乏可操作性

1、审计结论较多停留在就数字论数字,缺少分析和站在宏观角度为领导决策的建议;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被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孰不知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审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审计人员埋头于会计凭证、账本、报表等财务信息载体,还没认识到才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因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审计结论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加大了审计风险。在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简单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基本能适应需要。但在经济业务规模扩大、内容更复杂的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这种忽视财务信息、成本高、效率低的审计模式必然有着极大的审计风险,无法看出财务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因果关系,很难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2、为查而查,为整改而整改,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工作态度成为内审成果得以实现的障碍。当前内部审计活动中存在的“屡查屡犯”得不到彻底根治的重要原因便是这种工作态度,不排除内审建议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不排除内审干部对问题定性不准,证据不足;不排除因内审人员的“慎独”而导致的审计风险所致。

(七)、我国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水平相对不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刻不容缓。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工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缺乏审计队伍有很大一部分由非审计专业人员构成,有的是学会计或相关经济专业的,有的则是半路出家,有的则是从会计岗位调入的,总体上比较偏重钻研财务方面的知识,缺乏对财政、金融、基建等现代经济所需要的宽领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虽然能基本完成目前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但对有关业务活动的审计就缺乏专业支撑,可能因专业的缺失造成对风险的免疫,对潜在的审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进一步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一)、转变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1、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位。在企业内部开展有关内部审计的培训,使企业相关人员全面充分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并积极营造内部审计的环境。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内部审计是企业所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实现所必需的条件,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另一方面,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内部控制系统能够随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与客观评价。

2、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面转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只是在查账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内控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是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误会越来越少,内审的职能也必需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审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组织地位的最低要求,是独立或不隶属于企业中其他的职能部门,以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在部门关系上与被审计的部门、单位及相关业务活动相分离。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位的高低表现为内部审计报告的呈报对象,即接受审计报告的人要有足够的权威,才能够保证对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合理、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这就要求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既让内审机构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又让内部审计人员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以此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并且不受干扰地开展工作。从而让他们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于同一切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法制的权威与尊严。

(三)、提高审计单位的风险意识。对于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整改热情甚至存在排斥情绪,应该向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自上而下灌输风险管理意识,端正面对风险的态度,同时对于存在于多个部门的相关问题,审计建议应该从整个企业风险管理的高度来完成整改,而不应当是仅仅建议单个部门小范围整改,这样既能够带动部门整改的积极性,又可以对整个企业起到更好的整改效果。 (四)、明确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首先,审计内部问责应该在审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问责制,以此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监管,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的执行力以及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形象。其次,审计机关内部问责制的前提是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被问责者应该是负有明确责任的主体,对出现的问题在哪个方面、多大程度上负有责任应该是明确的,因此,对每个岗位的权力、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对相邻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定是实施内部问责制的基础,而现实中,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权力、义务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就容易导致在出现问题,追究责任时相关责任人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情况。

(五)、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审计整改的效果就必须建立规章制度,这既是规范审计问责程序的前提,也是提高审计建议权威性,避免随意性,提高操作性,使有关责任人清楚自己的责任,认清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的后果的要求。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审计章程、准则、标准体系,使审计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才能树立审计的权威和更加积极的促进审计整改。市场经济属法治经济,伴随市场经济的审计只有在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中才能生存发展。

(六)、提高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

1、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意见明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尤其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区别对待,慎重处理,确保审计结果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实实在在的操作性,真正达到审计工作促进管理,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2、内部审计应增加分析性程序,特别是重视非财务信息的作用,关注审计对象的非财务信息,广泛收集外部信息,认真调查审计对象的内外部情况,一般可以从侧面了解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如相关行业行政法规特殊规定等,也可直接对有关经营场所,仓库等地的现场调查,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业务员、律师的询问,企业内部的生产记录和制度往往可能比财务报表更加可靠,但是调查始终应该坚持谨慎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带着疑问去询问。

(七)、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目前审计队伍中大多属于财务审计人员,不能满足进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审计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加强审计人员培训,使审计人员知识不断更新,实现审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用新形式下高质量审计的要求。组织领导应对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予以足够重视,努力将高素质、跨专业的人才引入内部审计队伍中。优化人才结构,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一般的审计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复核型人才的培养。增加审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和后续教育,促进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重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倡和发扬坚守原则、勤勉敬业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天祥。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刘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3] 黄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成因分析[J].时代经贸,2006(33)。

[4] 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5] 张永革。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特有职能[J].中国内部审计,2006(10)。

[6] 苏律亚,《综合审计构思》,亚洲内部审计会议论文,2001;

[7]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8] 温胜精。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

[9] 刘琳,陈小林。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J].审计与理财,2009(11)。

[10] 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经问题研究,2009(11)。 [11] 杨文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经纺,2006(1)。

第三篇:全面预算审计管理办法

审计企业的预算编制和执行

一是预算管理是否针对企业当前内外经营环境与条件,制定工作计划的最高指导原则,并使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予以遵守。

二是预算编制是否符合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的预算目标,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编制的准则,是否太保守或太激进。

三是预算编制是否以上年预算作为主要参考,是否将不应列入的项目列入,重点对与上年相比有重大差异的项目进行审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者往往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批评 “预算太死板”、 “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使预算方案和指标不能坚决执行,导致预算管理费用虎头蛇尾。因此对企业预算执行的审计,必须贯彻“刚性原则”,同时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变化等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重点审查⑴企业是否紧紧围绕资金收支两条线,将人财物、产供销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并将编制预算后确定的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企业内部各部门是否将预算落实到个人,使每个员工都预算充分了解,并真正担负起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⑵是否强调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细化和落实现金流量预算是预算执行和控制的关键,企业应根据预算制定的动态现金流量,按季、月、周对各部门的现金流量,制定分时段的预算,并据此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因此,应审查预算资金的收入,以及是否严格控制预算资金支付,及时调节资金收付平衡,控制支付风险。

第四篇:全面审计工作整改落实情况汇报

审计办:

为进一步加强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财经秩序,切实做好全面审计工作,切实巩固全面审计成果,根据9月28日全市系统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及全面审计整改工作布置的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为加强全面审计工作的领导,我局及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全面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综合办牵头,各科室协调,明确各科室职责,坚持“谁立项、谁实施、谁立卷、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清晰,责任到人,同时把全面审计工作列入工作考核重点,作为年终评先评优先决条件,确保了工作成效。

(二)突出监管环节,注重监管到位.要求监审人员积极参与各环节监督工作,检查决策是否规范,实施是透明、民主,验收效果实行痕迹化作业,力求内部监管到位。

二、整改落实情况

我局在自查、复查“回头看”工作中针对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自查:

1、基建工程项目投资管理问题。

2、基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项目和宣传促销项目招投标问题。

3、职工入股问题。

4、工商之间不规范交易问题。

5、职工薪酬方面的问题。。

6、跨期收入问题。

7、假发票问题。

我局经自查未发现发问题,但在下步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流程,全面落实严格规范要求。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项目,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业务流程,强化环节控制。

(二)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安排专人负责办理我局的相关产权证件,日前我局的房屋产权证件已全部办理完毕。

(三)加强费用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控制费用支出,特别是要加强费用报销的审核,规范票据管理,做到业务真实、要素齐全、依据充分、报销合规。对因当事人未验证发票真伪,出现用假发票报销的问题,一经查实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销售管理,对销售收入的确认问题,要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已完成工商交接手续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及时办理结算。

(五)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努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做到流程合理,规范运行。

加强制度执行的过程指导,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内部监督,将监督结果纳入目标考核,确保制度规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2012年11月19日

第五篇:审时度势 服务大局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

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审计工作情况,部署今年审计工作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习近平书记去年底专程到审计厅调研并对审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吕祖善省长会前专门听取了审计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对今年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吕祖善省长本来要来参加会议看望大家,并作重要讲话,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会,吕省长特地交代将讲话稿作为书面发言在会议上印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6年全省审计工作的主要情况

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致力于推进审计工作的创新与规范,认真实施“狠抓落实年”活动的各项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据统计,全省共完成审计单位5012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4.29亿元,应上交财政金额31.91亿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6.01亿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42.21亿元,应调帐处理金额55.75亿元;向司法机关、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案件和事项121件,移送涉案人员118人;编报审计信息及专报7215篇,被上级领导批示、采用4426篇,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181篇。综观全年审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拓宽审计视野,突出审计重点,服务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进一步深化了预算执行审计,主动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的财政“同级审”,重点关注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项目、全省投融资机构及省属高校负债情况等进行了审计。在平湖、舟山、湖州等地的财政决算审计中探索了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方法。衢州市审计局向当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本级全部政府性资金规模、结构和主要去向情况》的专题报告;湖州市审计局把财政性资金审计情况全部纳入了审计工作报告。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进一步强化,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含组织审计)投资项目6093个,项目投资总额457亿元,核减投资额33.89亿元。确立了省重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管理新机制,将全部项目都纳入审计监管的视野,并代为省人大草拟了《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条例》。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了全省投资建设项目同步绩效审计,共查出违规金额15.43亿元,核减工程造价3.03亿元。组织审计稳步推进,项目数量、质量和涉及领域都有新的突破,舟山市审计局探索了审计组提前介入并全面掌控审价过程的组织审计方法;绍兴市审计机关全年共审计工程决算项目金额31.34亿元,总核减额达4.27亿元。

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为指向,全省共对25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违规金额14.5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28亿元。省厅对省属三狮、旅游、交通、能源等集团进行了审计,重点关注了会计信息、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问题。宁波市审计局加大了对全市国有投融资公司的审计调查力度;嘉兴市下发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贯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全省共对1315个单位的15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了以“五审五评”为核心的市县长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并在浙江召开了现场会,会议材料被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转发至全国。对乡镇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也按照市县长审计模式进行了探索,下发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从制度层面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办法》。温州市审计局首次对市本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了通报;金华市审计局对市本级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实行“五公开”。

全省审计科研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取得了新的进展,连续三年在审计署课题招标中中标。审计宣传取得了新的成绩,对内审工作指导进一步加强。

(二)转变思维方式,加快审计创新,审计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审计机关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狠抓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了审计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绩效审计全面推进,形成了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绩效审计的良好氛围。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成果提升上都体现了绩效审计的要求,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全省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同步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等为切入点,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法积极开展实践和探索。全省共开展绩效审计项目1801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2.53亿元,闲置滞留资金10.35亿元,高风险投资担保1.81亿元。省本级2005“同级审”报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得到了省人大常委的充分肯定。杭州市审计局围绕社会群众关注的“免费西湖”问题开展了绩效审计;台州市审计局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促成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规范性文件。

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继续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010个,提交审计调查报告648篇。各级审计机关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基础教育经费、万里清水河道和千库保安建设资金开展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了挤占挪用、管理不到位、资金效益不高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大量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宁波市审计局积极开展民生资金审计调查;金华市“千库保安”审计调查实现了由“问安”到“问责”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明显加快。在税收、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个审计领域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全省共完成计算机审计项目1353个,占项目总数的27%。各地都注意积极建立行业计算机审计基本模型,一批小软件、小模块相继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审计对象信息库、经验库、法规库建设初具规模;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技能;积极开展联网审计试点。舟山市审计局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广泛采集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揭露了低保对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丽水市审计局通过信息资源交互实现了数据远程传递;杭州市审计局初步建立了“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三)强化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成果,审计监督的作用不断显现

全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管理,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计划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保持了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建立健全了重点审计项目前期评估论证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比重,嘉兴、衢州市审计局本级全年绩效审计项目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在集中调配审计系统内部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的作用,强化了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监控,宁波市审计局在审计中引入外部专家咨询制度,审计能力得到了延伸。各级审计机关在确保质量、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提高了审计效率。按照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操作办法、指南和相关措施,湖州市审计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审计项目操作行为的若干意见》;各级审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署六号令,加大了质量控制和考核力度,逐步完善了审计项目质量内控机制;加强了与纪委、监察厅、检察院、公安厅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

各级审计机关加强了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抓住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问题、强化管理、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各类审计调查报告和综合报告的质量明显提高。审计成果被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采用共4426篇,共促进地方部门制定完善规章223条,促成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425项。习近平书记、吕祖善省长、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等省领导分别多次在审计综合报告和审计专报信息上批示,要求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审计提出的建议,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财经管理行为。省水利厅出台相关文件,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的征管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改。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办公室根据审计调查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嘉兴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审计整改工作,并出台了《市本级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实施办法》。

(四)强化自身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审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省厅加大了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领导干部的宏观思维、大局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改进了教育培训工作,增加了宏观经济、政治、文化等理论知识的内容,完善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干部的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省审计机关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湖州市审计局荣获市级“六好”领导班子荣誉称号。

健全完善了机关党建工作制度,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规党纪学习、“八荣八耻”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构建审计机关惩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了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审计机关都出台了惩防体系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审计程序公开、廉政检查回访等廉政制度;认真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审计廉政文化体系,在全省审计系统营造崇廉尚廉、干净干事的氛围。

2006年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在审计理念、方法、思路和技术上还有差距;在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上能力还很有限;审计工作的深度和覆盖面还不够广,对推动审计查处的共性问题整改和规范的办法和手段还不多;审计队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不适应审计转型的要求,特别是绩效审计力度和计算机审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审时度势,化挑战为机遇, 全面推进审计工作转型

在新的历史时期,审计工作既面临着全面履行职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加快审计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说,我们所置身的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我们所面对的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希冀,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业已进行的审计探索和创新,都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变,乘势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实质性地跨出审计转型的步伐。为此,省厅决定2007年在全省审计机关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工作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并使审计工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审计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快转型的步伐。

一方面,审计工作要为我省的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服务,就必须加快审计转型。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算内外的资金总量不断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矛盾突显、不和谐因素增加、财经领域许多制度和规定需要重塑的发展阶段。在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客观地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推进财经领域各项制度的规范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今年在全省审计系统开展“加快审计转型年”活动,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审计转型,才能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才能使审计工作的发展与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实现审计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历史性跨越。

另一方面,审计事业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也必须加快审计转型。当前,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主要标志,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各级政府一般预算管理逐步规范,而预算外的、且管理尚十分不规范的资金总量越来越大,这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以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主体的预算执行审计带来很大的冲击;信息化的迅速推进,对审计机关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手段带来极大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群众对政府各类资金使用的绩效越来越关注,使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体的审计方法难以适应;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迅速提高,对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成果,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推进审计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于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上“以不变应万变”,对变化了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作为,就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就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就注定要被淘汰、被边缘化,更谈不上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因此,审计工作只有加快转型才有出路,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进一步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当然,审计转型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审计转型也不是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高和发展。

(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服务中加快审计转型

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厅考察调研时,向我们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要求。从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以及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来看,审计工作在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而且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审计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必须加快转型,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继续推进“五个转变”并在为大局服务和自身建设上实现“五个促进”:

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突出问题,既能从微观入手,解决共性问题,也能在宏观介入,推动宏观层面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重点关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突出问题,促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关注绩效,关注责任,关注民生,促进以行政首长为主要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推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组织结构的变革,提高审计效率;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转变,促进财经领域政策措施的完善、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到位。

(三)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创新中加快审计转型

创新是加快审计转型的核心,审计转型就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跨越,必须要靠审计工作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的创新来推动。我们只有树立“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创新精神,才能从被动“倒逼”转向主动选择,才能变适应性转轨为战略性转型,也才能牢牢掌握审计工作发展的主动权。从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看,我们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进程中,必须着重在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绩效审计以及计算机审计上加大创新的力度并有新的突破,并以这“三个突破”来带动审计思维方式、技术方法、审计管理、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法规体系、成果运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浙江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

第一,要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只有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才能算是全面履行了职责,审计监督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监督;只有敏锐地抓住全部政府性资金运行中最不规范、问题最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进行审计监督,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审计工作才能真正为加强和规范管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的办法与措施,创新和完善与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相适应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绩效审计是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的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问责”,对政府性资金使用的“问效”,将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温家宝总理要求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吕祖善省长多次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重点加强对政府专项工作特别是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对于重大事项要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审计监督。毫无疑问,审计工作要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在绩效审计上有新的突破。各级审计机关要以绩效审计理念指导审计项目实践,力求做出一批具有现代审计特征的绩效审计项目,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为审计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在计算机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没有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就谈不上现代审计,谈不上为审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甚至要失去审计资格。各级审计机关对此必须有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全面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运用,使计算机审计与审计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相适应,与外部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为审计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审计转型

审计转型对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全面考验、全面挑战,也对审计机关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状态,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工作质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水平,求真务实、依法审计的监督能力,清正廉洁、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使审计队伍的素质、结构与审计转型的要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加快审计转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大力支持各种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审计一线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在审计转型的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把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转化为整体的执行力,成为加快审计转型的动力源。

三、围绕中心,在服务中求发展, 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2007年全省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习近平书记到省厅指导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以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为主线,强化服务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各专业审计和内部管理的探索;强化质量意识,完善审计管理,打造审计精品项目;强化自律意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审计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围绕“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审计工作发展目标,认真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五个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着力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审计工作机制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是基于整个审计工作全局、涉及各个领域的一项工作,是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做好服务的基础。今年在审计工作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中要把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结构作为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并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在财政同级审、上审下以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安排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和支出总量、管理状况、支出结构和重点的审计,总体了解全省县以上政府的财力结构、负债规模、主要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管理状况,为各级政府理财、用财当好参谋,为针对重点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奠定基础。组织开展有关市、县(市、区)2006财政收支决算审计,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总体情况、执行国家和省财税政策情况、政府性资金管理情况等作出总体评价。

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继续加大支出审计力度,从资金的投向上看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从支出重点上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在对各级财税部门的审计中统一安排省级转移支付专项审计调查,摸清2005省级转移支付规模及结构,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绩效。

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中重点专项的收支管用状况。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社保基金审计,并在审计中结合开展社保基金实物抵缴保险费专项审计调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组织开展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农村公共卫生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组织开展土地出让金专项审计调查,摸清全省土地出让金的底数和管理状况,为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造地改田专项资金以及外国政府贷款还贷风险专项审计调查。

四是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分析和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各种资金之间的关联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收支的平衡性、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全面提升审计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损失浪费、促进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为目标;以转变思维习惯、选准项目、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整合要素和有限评价为基础;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中的专项资金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性资金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审计评价政府管理绩效、投资绩效、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经济责任及绩效、基金管理安全有效、政策执行绩效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绩效审计。

以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为重点,强化对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特别是要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预算外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关注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绩效及资金使用的安全。针对机制体制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交通部门财政收支审计和公路养路费绩效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全省交通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绩效的提高。

以关注国有资产运营绩效为重点,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情况、资产质量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情况,探索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继续加强对国资运营机构、投融资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组织开展全省24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2006年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及经营风险控制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系统解剖我省农信社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

以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投资审计。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的工作机制,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对当前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制度的完善和规范。积极稳妥组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建设项目审计,加大组织审计现场指导力度,健全质量考核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廉政保障机制,发挥组织审计在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中的作用。组织开展项目代建制的专项审计调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绩效审计。

以关注政府及其部门的经济责任和工作绩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框架,着重解决绩效评价体系问题,增强评价体系的操作性和引导功能,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被审计市、县(市、区)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的审计和分析,加强对土地、负债、社保和环境保护等重点资金的绩效审计,着重对非预算管理资金在制度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予以揭露,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落实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办法,研究有效开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单位、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

以关注政策执行绩效为重点,继续开展政策审计的实践。结合决算审计组织开展财政对企业奖励政策绩效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地方奖励政策合规性和绩效作出总体分析和评价。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统一安排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附加专项审计调查,向省政府反馈该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规范管理的建议。

(三)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着力构建适应信息化要求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机制

加强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全省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系统》的部署工作,继续推进全省审计专网建设工作,争取到今年年底,所有县级审计机关全部接入全省审计专网,完成与审计署国家审计专网的互联,实现审计专网四级互联互通,建成一体化的审计管理平台。建立全省审计专网和OA系统应用的实时检测系统,提高网络畅通率和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效。

加快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的融合。利用AO实施现场审计,通过AO和OA的交互,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开展远程审计、联网审计的实践,逐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既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又要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找出被审计单位的个性问题。研究联网审计的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和具体实施办法。继续认真总结计算机审计经验,加强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专家经验库。

(四)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效能,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

强化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强化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将对传统的审计思维、审计管理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对审计机关提出的“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的要求,狠抓落实;就是要针对现行审计理念、思维方式、法规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结构、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内容和环节,大胆进行创新。

注重统筹兼顾,整合审计资源。既要按照原有的组织结构,分工负责,又要根据需要打破原有分工的界限,集中力量抓大事。充分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的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

坚持全面把握,突出审计重点。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灵活运用审计和审计调查手段,着力揭示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安排计划,使计划安排体现审计转型的要求,体现审计的思路和重点,加强对全省同步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

坚持严谨细致,提高审计质量。要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落实质量控制责任,研究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质量控制的操作规程与措施。严格执行修订后的审计法,全面执行审计署6号令。认真落实审计业务会议、三级复核、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审计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等制度。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增强职业敏感性,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腐败及经济犯罪问题,关注资金运用上的重大风险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适当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强化成果运用、促进整改规范。要拓展成果运用的深度和增强可操作性。以审计报告为载体,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及时提供有数据证明、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成果报告,并加强督查,促进整改和规范。适度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注意对公告内容的严格把关,确保准确无误。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有效促进整改。

(五)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培养机制

全省审计机关要把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组织、培养高素质干部,努力做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以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审计转型的成效。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合力,以更宏观的思维、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眼光,找准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突出重点、强化服务;研究审计转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创新、大胆实践;解决审计转型过程中在审计管理上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严谨细致、尽职尽责。“一把手”要想大事、谋全局、抓重点、讲原则;班子成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带头钻研业务、调查研究,使审计队伍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把调整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放到突出的位置。通过适度交流、把好进人关、充实年轻技术骨干等方式,调整队伍的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调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培养通晓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促进审计人员增强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通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定期轮岗,探索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通过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探索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中高级职称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完善适应审计转型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审计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大力加强审计机关的作风建设。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和树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促使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从建设一支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倡谦虚谨慎、文明审计的作风。学会妥善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又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控制审计成本,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靠事实说话,确保审计质量。

四是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温总理指出,人民信任审计机关,把重任交给审计机关,同时也关心和注视着审计机关,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身要正、自身要严。各级审计机关都要坚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高度重视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完善廉政制度,加强廉政监督。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注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要强化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制度,推进审计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堵塞制度的漏洞,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建立起长效机制。

尽心尽力为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型,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审计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向现代审计的转型中实现凤凰涅磐,在新的起点上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事,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审计业绩,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庆七一精彩演讲稿下一篇:青年军训坚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