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

2022-0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體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新的空间。

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 篇1:

中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针对网络技术的特点,利用网络因势利导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两面性 道德缺失 疏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日趋普及。听听这些校园新词汇,可见一斑:某生回答问题时哑然——“他又死机了!”;某生请同学做作业:“帮我拷贝一份”;某生考试时抓耳挠腮:“糟糕!内存不够!”;某生饭量不错——“你的内存太大了!”无论是富足繁华的大都市还是贫困边远的山区,电脑网络都在深入人们的生活。

一、网络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统一体,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传播文明、开启民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倾泻垃圾、传播着许多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网络中的“花花世界”使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深陷其中,玩物丧志,不能自拔,以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业荒废,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们充分利用电脑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问题,积极思考对策抵御其负面效应。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中学教育必须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

二、网络的道德失范

1.网络无诚信

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易使青少年产生虚假的心理反应,诚实信用在网上大打折扣,相互欺骗成了一种乐趣,不健康人格大肆滋生,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受限制,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在网上成为“和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人”。

2.“网恋”无真实

中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中学生“网恋”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中学生“网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在上网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髦,而“网恋”则是前卫的一种表现。不光是男生,不少女生也在网上找“情人”。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谈恋爱更是无真实性可言,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整日与网上恋人聊天,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3.“游戏”无人生

“网络游戏”具有互动性,与单纯的游戏机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也因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具破坏力。学生由于痴迷“网络游戏”,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最后出现成绩下降,直到逃课、逃学,有的甚至厌学、辍学。还有的学生甚至因玩“网络游戏”,最后卷入暴力事件中。网络游戏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学生上网问题的对策

1.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

其次,是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使不当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正。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以“毒”攻“毒”

学生喜欢上网,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让他们学会文明上网,浏览健康网页。开展活动课,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进去,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积累素材,撰写环保小论文。

3.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构建健康的育人环境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再加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极为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标新立异、极度张扬个性的空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学校的教育与监管难以收到效果。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总之,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作者:郭学波 李春元

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 篇2:

中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體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新的空间。引导中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1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中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开展以中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学习,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让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生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中学生在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中树立自主学习观。

2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方式概述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让中学生的“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增强了中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中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由于这种学习模式重视认知过程的中学生主体,因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3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中学生为主体,是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中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中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下,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1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材料

这是中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中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虽然目前不能代替图书馆,但网络的确有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查询的快捷性、资源整理的便利性、资讯的即时性都胜于图书馆。比如应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进行搜索。

3.2 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中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由中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中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中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中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各类教育教学网站上提供的同步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对应教学内容的Flash、动画、图片等都可以有选择地学习。

3.3 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

这是中学生自主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问题不能深入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能弥补课堂的不足,中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例如QQ、MSN等工具,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减少中学生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

作者:马江明

中学生网络环境论文 篇3:

浅谈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培养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网络环境;信息素养;培养

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进行,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早在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正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二、利用网络环境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创设情境并提出任务

要创设出好的课堂情境和设计出巧妙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灵活应用教材。首先,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对教材深加工,再创作,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目,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能展示教师个性的教材内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自主探索或網上协作,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带着问题独立或分工协作,通过网络搜索所需的信息。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老师的协作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的解决办法,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实时聊天,或在BBS上发表帖子交流,并讨论其可行性。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掌握一些信息搜索的策略,利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等)、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这一阶段是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要特别强调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任务小结

收集到与本课任务相关的信息后,由学生完成任务并小结。这一步有赖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获取的信息,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对活动任务进行组织、归纳和小结,必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所谓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就是对所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并为我所用的过程。

4.作品评价

评价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作品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是要采用“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评价。因此作品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任务小结作为参考,而更应该关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与智力参与程度。教师可以采取多项目、多途径、多形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灵活有效地评价学生。例如,获取信息的速度、获取的信息量、筛选信息的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提高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当前的信息技术新课改目标在于提升完善自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我们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和挖掘网络环境这一新的教学物质基础,更好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理想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1998(6).

[3]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0(3).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

作者:郭文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思品课教育分析论文下一篇:煤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