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提纲

2022-09-20

论文题目: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J省J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扶贫实践

摘要:在我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现阶段,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部分边缘贫困群体还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相对于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而言,较长的时期内还存在着“相对贫困”。如何让边缘贫困人群不发生返贫风险,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新阶段的贫困治理工作中。从参与贫困治理的不同主体类型来看,社会企业作为一种融合型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企业具备社会价值使命与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优势,在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中,具备促进由“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扶贫的巨大潜力。社会企业以推进社会价值目标实现为使命,以社会责任、公益精神为指导,使用企业化经营方式,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价值理念与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在参与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际参与模式。从参与范围、服务内容等维度总结看,主要包括提供公益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扩展金融服务、帮助发展产业等模式。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这些参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群众较好地提高了基本收入水平、获得了较为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人群,还存在难以提高其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无法帮助其获得较多的社会发展机会、难以激发和引导其自主发展能力等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如贫困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贫困群体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导致扶贫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等发展困境。以可行能力理论视角来看,对于边缘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其困境的根源在于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厚、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还有局限等等。将可行能力理论付诸贫困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贫困群众可行能力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引入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方法对破解这个问题具有建构性和操作性。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化”的专业活动,服务对象包括个人、群体、社区等,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和专业活动创造有助于个体或社区达成发展目标的条件。在面对多元贫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方法对介入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具有可行性。社会工作方法和机制不仅是让贫困者获得应得的福利和发展能力,更包括一种过程:激发贫困者改变困顿生活状态的内在动力,帮助修复社会关系,提供社会救助或社会服务,使得贫困者个人逐步获得自主发展的积极信念和不断提高的实际能力,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一对一的个人工作,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发展出来具有监督等功能的“个案管理”方法;中观层面,是面对家庭或其他同类人员组成小组,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宏观层面,是面对同一区域问题采取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的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使用多种工作方法结合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社会企业具备使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一致。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其创立的首要目的与使命就是要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企业的投资者必然要面对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围绕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目标。而社会工作组织,其设立的组织目标是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具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同时掌握了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之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同时,社会企业与社会工作机构在扶贫济困领域具有资源的互补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缺乏扶贫济困的经济基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贫困文化、化解社会排斥以及塑造可行能力,但是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对象社会融合的不充分问题、贫困者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以及扶贫济困的非系统性问题等。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扶贫济困服务供给格局后,在党委政府全面领导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上,社会企业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属性的“协作型”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一是确立协作型理念。可以通过组织贫困人员进行定制化的学习、培训,更进一步提升其主动脱离贫困、进行自我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可以有效链接其他社会资源,更加重视促进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二是塑造协作型关系。可以对扶贫方和被扶助方、治理主体和被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进行改善和重塑。创立一种在能力提升、实质自由理念引导下的新型协作关系。三是倡导协作型督促。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可以帮助实现更全面的政策收集和宣传,参与多维度的个体发展过程管理,帮助设计更好的个性化扶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促进良性运行的发展方案。本文的研究方法,在个案分析、文献分析等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田野方法,即参与式观察法,深入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设计及其付诸于J省J县松江村的贫困治理实践过程。通过参与观察总结出,一方面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政府、市场等扶贫主体更全面了解村民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在协作平台上畅通了需求对接,帮助贫困村民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贫困文化的负向影响,不断积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构建“社会企业+社工机构+贫困者”的新组织结构,对乡村自然资源、集体资源、人力资源等充分整合,促进实现将乡村资源在本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实践结果表明,社会企业的“协作型”参与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边缘贫困村民提升和扩展可行能力。一是提高了与政府互动的参与能力,以参与基层扶贫政策决策讨论、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建言等方式,其不断提高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参与能力。包括在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能自主、理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通过定向职业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技术创新等质量,有力缓解了农民个体参与市场体系面对的多个方面的“经济剥夺”,提升了贫困者参与市场机制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职业教育、个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划和家庭发展规划设计等,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积累了更丰富的面向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四是协作机制有效实现了透明性保障。有效实现了行政资源、政务服务资源、公民信息数据等互通共享、分析比对,通过驻村社工人员或使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现场考察评估等方式筛选的帮扶对象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协作机制,定期公开帮扶对象发展情况和持续的评估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了新型相对贫困治理难题中的精准识别、定向帮扶、动态监测、效果持续提升等问题。在多方协助下,受助者不断提高自信、自强精神,自觉参与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关键词:社会企业;贫困治理;可行能力;社会工作

学科专业:社会保障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情况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1.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1.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贫困治理和可行能力的相关研究

2.2.2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2.3 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当前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模式及其困境

3.1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3.1.1 社会企业发展的源起和外部因素

3.1.2 社会企业的主要类型和认定

3.1.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

3.2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现有模式

3.2.1 提供公益服务模式

3.2.2 促进多渠道就业模式

3.2.3 扩展金融服务模式

3.2.4 帮助发展产业模式

3.3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已有实践

3.3.1 帮助开发特色产业

3.3.2 物质性款物捐赠

3.3.3 辅助培训推荐就业

3.3.4 推广惠农金融服务

3.3.5 提供专项社会服务

3.4 J县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实践的困境

3.4.1 贫困人群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不高

3.4.2 贫困群体对产业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

3.4.3 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薄弱

3.4.4 贫困文化仍然长期存在

第4章 J省J县现有参与模式困境的根源及其超越路径

4.1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困境分析——基于可行能力分析框架

4.1.1 政策决策参与能力不足

4.1.2 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1.3 社会资源积累不丰富

4.1.4 获取透明性信息能力缺乏

4.1.5 防护性保障的抵御能力有局限

4.2.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困境的超越路径

4.2.1 可行能力的塑造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4.2.2 社会工作方法对贫困群体可行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4.2.3 社会工作介入可行能力提升的当前状况

第5章 社会企业新参与模式的设计

5.1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可行能力建设的方式与作用机制

5.1.1 个案工作方法帮助提升个体赋权

5.1.2 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在社会层面赋权

5.1.3 社区工作方法帮助在政治层面赋权

5.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及超越路径

5.2.1 原有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困境

5.2.2 社会工作模式介入贫困治理的路径超越

5.3 社会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新模式

5.3.1 社会企业以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扶贫济困的可行性

5.3.2 以“协作型”为特质的参与贫困治理模式

第6章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检验

6.1 J县松江村的贫困群体及其可行能力状况

6.1.1 人力资源概况

6.1.2 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6.1.3 贫困人口可行能力基本状况

6.2 “协作型”参与主体的各自特点与目标

6.2.1 边缘贫困者和贫困地区的愿望与不足

6.2.2 基层政府实现长效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6.2.3 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与产业基础

6.2.4 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方法与实践需求

6.2.5 启动“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要求

6.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机制

6.3.1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组织载体

6.3.2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基本分工

6.3.3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工作方式

6.4 “协作型”参与模式的实践效果

6.4.1 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6.4.2 组建新型经济发展载体

6.4.3 帮助贫困群体不断提升可行能力

6.4.5 近期展望和主要不足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广告创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