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服装行为者的能力结构与影响因素

2022-09-13

走在大街上, 如果让你观察周围来去匆匆的行人, 并让你说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从事的职业, 也许你会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并不难, 只要你细心观察, 就能从他们的服饰上了解这一切。服饰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 把服饰称为文化是一点也不为过。

服饰, 是指衣服和装饰。然而, 服饰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后来, 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 即上下连在一起的衣服。可见,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 从为了蔽体遮羞、保暖御寒, 到寻求美丽, 舒适, 进而为适应特殊工作的需要, 渐渐发明了衣裳, 进而产生了服饰以及服饰文化。

人类服装演变的历史反映了人类服装发展的过程, 并且折射出服装发展的未来。服装还可以体现穿着者的习惯以及性格爱好等, 而服装一样有它自己微妙的结构分类。

1性别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服装历史上的“两性”服装, 就是由性别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两性服装模式“男袍女服”确立于后汉, 是儒家思想对历史传承的服装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国民时期开创了中国现代服装的两性模式, 裤装成为男性服装的特定服饰, 清代的旗袍经过改造具有了现代风格, 服装上的同性化不符合人类的愿望。

选择服装的差异性不仅仅在两性这一基本区别, 还在于各方面的因素, 诸如:心理, 服装者的需要, 社会需要, 个人习惯, 文化传统等。

2服装本身因素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首先就服装的心理而言, 服装本身的因素如款式、色彩等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趋向。

不同的色彩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人们应当选取什么颜色的衣着呢?一般地说, 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的性格、气质、风度较统一的服装色调。红色热烈, 黄色高贵, 蓝色沉静, 绿色和平, 白色纯洁, 黑色庄重, 灰色典雅, 在服装设计上加上色的明度与其它不同色调的不同组合, 其含义就变得更为丰富。衣着颜色搭配好, 就会感到美观、和谐;搭配不好就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乱、杂、花、怪的不适感。

一般说来, 色的和谐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协调:

1) 单一色协调。据科学测定, 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同一颜色由深到浅的300多个变化, 所以穿深浅度有别的单一色调上衣可以给人以舒适、协调之感。如深蓝和浅蓝相配, 看上去很恬静。

2) 同类色协调, 这是指同属于暖色、冷色或其它同类色的协调。有的女青年穿红色上衣, 裤子如配以绿色, 就会使人产生不协调感, 如换成红的同类色土红或淡黄就比较和谐了。

3) 对比色协调的效果, 如红与橙、黄、绿等。

4) 双比色协调。光谱七色中相距较远、冷暖相对的两色就为对比色, 如黄与紫、蓝与橙、红与绿等, 对比色相配的可使人产生格外鲜艳夺目的感觉, 但用得不当又易产生不协调的弊病, 如在运动时, 合理地选择黑与白, 金与银等色加以间隔或在用色面积上有主有次, 常常可以使人产生和谐悦目的美感效果。

3社会角色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从功能主义角度看, 依其性质, 角色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工具性的, 一类是情感性或表达性的。例如, “医生”作为一个职业, 是工具性角色, 而“妻子”则是一个情感性角色。就两性来说, “男性”属于工具性角色, 而“女性”则更多地被归类到情感性或表达性角色。所有这些角色, 都是约定俗成的, 因而可以看成是制度性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重角色。例如, 一个人既是丈夫的妻子 (角色1) , 又是孩子的母亲 (角色2) , 也是公司的职员 (角色3) , 还可以是商店的消费者 (角色4) , 有时候也会是某个医院的病人 (角色5) 等等。总之,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我们的角色也不同。

不同的制度性角色, 服从不同的规范。如果说, 服装是制度性角色的扮演方式, 那么, 很显然, 服装在扮演工具性角色 (职业) 和扮演表达性角色 (女性) 的时候, 遵从了不同的规范。上班服是职业角色的扮演方式。它服从的是职业形象的要求和规定, 常常难以满足女性的表达性需要。这种需要, 往往只有在下班以后才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 女性的爱美之心, 往往只能借助职业装以外的服装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 职业女性的着装常常存在一种内在的冲突, 因为她们常常被要求在上班的时候穿与职业角色相一致的服装。例如, 女医生上班要穿白大褂, 女营业员要穿营业场所规定的统一款式的服装, 公检法系统的女公务员要穿各自统一配制的服装, 女律师上班要穿稳重端庄的服装等等。可是, 在许多职业女性看来, 职业装显得太死板、太单调、太严肃、太没有女人味了。因此, 一到休闲时间, 她们便会换上自己中意的服装, 尽情表现自己的女性之美。

面对职业服装的工具性与女性服装的表达性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女性, 有着不同的态度。第一类职业女性不满于职业装对女性气质的压抑, 千方百计对职业装进行某种形式的改造, 要求职业装也要具备表达女性气质的功能。例如, 将职业装的腰改小, 以凸显女性的线条 (表达性需要) 。不仅如此, 她们在下班以后, 有着强烈的补偿冲动, 借助表达性服装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表现需求。

第二类职业女性则把服装的工具性看得比表达性更重, 认为女性的表达性要服从职业的需求。这一类女性通常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独立性格, 并把事业成功看作是女性自立的基础。对她们来说, 职业装不但上班可以穿, 而且下班也可以穿, 没有必要刻意凸显和表现女性的自然特点。

第三类职业女性则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她们既不会对职业装不满, 也有借助其他服装进行表达的需求。但是, 在她们那里, 职业装和表达性服装是有时间边界的, 二者存在于不同的时间 (工作和休闲) , 相互间“井水不犯河水”。

职业女性身上的工具性服装与表达性服装的对立, 也同年龄有密切关系。越是年轻的女性, 越有表现自己女性气质的愿望, 因此赋予服装的表达性功能就越强, 对工具性服装的抵触可能就越大。相反, 年龄越大的女性, 借助服装来表达女性气质的愿望相对来说就越小, 因而对工具性服装的抵触可能就越小。

职业女性身上的工具性服装与表达性服装的对立, 还同职业的性质相关。一般来说, 职业有“前台”和“后台”、“交往性”和“独立性”等等的区分。那些需要接触顾客的职业角色, 例如餐馆和酒店的服务员、飞机上的空姐、医院的护士、公司的秘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等, 就属于“前台”和“交往性” (与顾客的交往互动) 的职业。由于这些职业角色事关公司或企业的形象, 因而往往要求职员着统一的职业装, 同时着装管理也比较严格。而那些在“后台”或“独立性”的职业, 职业装的要求就相对比较简单。当然, “后台”的职业角色是否要求穿统一的职业装, 不同的企业和工作场所, 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 在星级酒店, 即使是“后台”的清洁工和厨师, 也要求身穿统一的职业装。

由上可见, 服装行为者对服装不仅是一种心理性行为, 而且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服装是制度性角色的扮演道具, 而人们为了扮演不同角色, 不得不频繁地根据需要更换服装, 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的, 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我们则是其中的演员。借助于服装, 我们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人生戏剧。但这种扮演却未必是随心所欲的, 因为人们常常受到“社会脚本” (如工具性规范) 的约束。

摘要:通过生活及社会调查分析, 阐述当前服装行为者的能力结构与其影响因素。服装的穿着者决定所穿着的服装, 而个性、职业、场合及各类需要对行为者起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的步伐、流行趋势、人类不断提升的需求都具有潜在的影响。

关键词:服饰,服饰差异性,两性服饰,服饰颜色心理,服饰角色心理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世界时装之苑, 2011 (1) .

[3] 服装时报, 2013.

[4] 中国服装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下财务转型与业财融合下一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师素养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