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2-09-11

社区教育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一些早期的国外学者甚至把社区教育解释成把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转变为适合一切年龄人的教育中心和娱乐中心的过程。由此可见高校与社区教育的密切联系。

1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社区教育存在困难的解决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 我国加快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步伐。所谓终身教育, 就是把教育实施于人生的始终, 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受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 只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 必须构建学校的、社会的, 正规的、非正规的, 组织的、个人的, 有形的、无型的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层次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则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国内外一些专家所说: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层阵地,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必须以社区教育为手段。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其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就是教育资源匮乏。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 就可以把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 部分解决社区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存在的困难, 从而为社区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 提供便利条件。

1.2 有利于把高质量的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之中, 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高校不仅是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 更是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首先, 高校人才济济, 是知识生产、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其次, 高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先进, 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教育活动的需求, 而且能够满足高质量、高层次教育活动的需求;第三, 高校的科研能力强, 每年都为国家创造出高端科学技术和文化产品;第四, 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 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等。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居民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将不满足各级各类低水平的教育活动, 而向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集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把优质教育资源融入社区, 就可打破社区教育目前低水平循环的状态, 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从而推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1.3 有利于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大学生要想全面成长, 就必须到社会上经受锻炼。而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则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参加社区教育活动, 不仅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发挥, 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基层、了解社会,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锻炼工作能力等, 这无疑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是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逐步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中的精英培养模式, 向大众化、普及化转变。但总体而言, 无论是从招生数量, 还是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来看, 高等教育“高高在上”,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势, 并没有彻底转变。要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 高校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的办学方式, 拆除有形和无形的“围墙”, 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教育。这不仅要破除招生数量和入学条件的限制, 使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而且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教育和管理等方面, 都要进行彻底改革。高校的培养目标可能不再是培养某些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相当丰富, 应包括高级专门才能的获取。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自身改革发展的过程。社区教育就像一面镜子, 不断反射出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高等教育模式, 而高等教育则要根据这种需求, 按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断改造自己, 使自己与社区教育相融合, 既具有阶段性教育功能, 又具有终身教育的功能。这也就是说, 经过改革的高等教育, 已不仅仅是终身教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而是这个链条中多个环节的集合体。这时, 高等教育彻底普及, 成为真正的人民大众的教育。

2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

2.1 为社区发展培养人才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因此, 在支持社区教育上, 首先就是为社区发展培养好人才。一是办好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 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 管理模式等方面, 还有不完善、不适应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革, 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学生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多数大学毕业生都眼睛向上, 缺乏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准备。而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看, 服务基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拿北京来说, 继三年的选拔大学毕业生做“村官”助理, 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后, 从2008年开始, 又有大批毕业生被招聘到社区做居委会主任助理以及其他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因此, 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树立不怕吃苦、深入实际、眼睛向下、不图虚名、艰苦奋斗, 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思想观念, 使他们真正成为像社区这样的基层单位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2.2 加强对社区学院的联系与支持

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所建立的一批社区学院, 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 无论在教育规模、教育质量, 还是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 我国的社区学院都还有很大差距。要缩短差距, 使我国各级政府在短时期内向这些社区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力, 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 社区学院需要“借势”发展, 而这个“势”就应该是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北京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数倍于社区学院, 不仅数量多, 而且教育资源优质。如果高校能够加强对社区学院的联系与支持, 就可以帮助社区学院发展, 使其更好地承担起社区教育的任务。

2.3 坚持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

(1) 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不仅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提高, 而且社区的一些教育机构, 如文明市民学校、老年大学、法律工作站、社区活动中心等, 也都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高校除了以文化讲座和举办各类培训班的形式参加社区教育外, 还可以向社区教育机构输送师资和智力, 以保证这些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质量的提高。当然, 高校也可以向社区赠送一些教育教学设备, 这也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

(2) 开放教育教学设施。据2008年11月11日的《北京日报》报道, 北京交通大学向社会开放图书馆, 来自海子铁路网的火车迷们, 率先获得了该校图书馆的免费阅览证。当然, 教育教学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并不只交大一家, 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 在这方面都有一定举措。但是, 就高校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设施与对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相比, 二者的差距还非常之大。就拿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来说, 目前全国高校的藏书总量已超过6亿册, 可又有几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了呢?此外, 高校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房、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多媒体教室等等, 几乎都处于封闭状态。一方面是社区教育资源匮乏, 一方面是高校大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与社会绝缘, 这显然不是学习型社会所该有的状态。因此, 高校应加快开放教育教学设施的步伐, 使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设施不仅为自身的教学、科研服务, 也为社区、社会服务。

(3) 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服务功能。高校除了拥有众多教育教学设施外, 许多大学还设有博物馆、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影视演播厅等。应该说, 高校所拥有的这些文化娱乐场所, 有相当一部分已向社会开放,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文化娱乐设施, 如博物馆、体育场馆、电影院等, 开放程度相当广泛。问题是高校开放这些文化娱乐场所的目的, 多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 而考虑其社会服务功能不够。但社区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这些文化娱乐场所, 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而要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因此, 高校应转变经营理念, 以免费、半价或分时间段等多种形式, 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 以更好发挥其教育、健身、娱乐作用。当然, 那些还没有向社会开放的高校文化娱乐场所, 应积极采取措施, 争取尽早向社区开放。

3 首都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高校和社区两方面的积极性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不够自觉的原因之一, 就是对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既缺乏内趋力, 又缺少外促力。从认识上讲, 主要是对高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还缺乏深刻理解;从内趋力来说, 主要是高校没有在社区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利益所在;从外促力来看, 有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问题, 也有社区缺乏主动与高校沟通的问题。由于北京各区的社区教育, 由各区教委负责管理, 而高校与各区教委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这就使各区教委不可能把高校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像中小学那样充分整合, 为社区教育所用。所以, 社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更多的是与中小学连手, 而对于高校则存在着为难情绪。再加上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一些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还没有深刻感到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 也不可能主动与高校联系, 求得帮助。要改变上述现象, 就要加强宣传教育。既要使高校充分认识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自身应尽的义务, 增强责任感, 又要使高校认识到参与社区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增强内动力。同时, 也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使其一方面消除为难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与高校沟通;一方面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 为接纳高校融入社区教育创造更好条件。

3.2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应该说,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没有全国各方面的支持,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是建不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单位、机构、个人, 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等诸多重大事项, 是十分必要的。拿高校来说, 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范, 仅凭自觉支持社区教育, 那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对社区教育支持不利的现象;如果有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制约, 情景将大不一样。事实上,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 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我国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国家, 也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 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某些要求, 但始终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 这对学习型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国家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为终身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相信高校也会在法律法规引导和制约下, 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

3.3 市教委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 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政策保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富有多项职能,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组织指导教育系统及农村、企业、社区的综合教育改革工作”。虽然都是教育, 但由于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性质不同, 所以也分属市教委不同部门管理: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 由高等教育处负责;社区教育则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负责。管理的分割, 是造成高校与社区相隔甚远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支持社区教育和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育人及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功能, 市教委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 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健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机制, 疏通参与渠道, 为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 搭建切实可行的政策平台。

3.4 健全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考核评价机制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说, 大学服务于社会主要有三种方式:既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所谓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 是指大学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 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公共教育的提高等, 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 美国对一所大学质量的评价, 既包括教学、科研方面, 也包括履行机构性公民义务方面, 是对高校全面社会服务功能的考核评价。而我国则不同。我国对高校的考核评价指标几乎仅包括教学、科研方面, 而不包括对社区及周边的服务等, 这就使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考核内容不全面, 评价机制不健全, 从而也引发了高校对社区教育等的不重视。因此, 教育部、市教委等应修订高等教育考核指标体系, 增加对高校服务社区及周边情况的考核, 健全评价机制, 以督促高校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步伐。

3.5 在高校内设置加强与社区联系的有关机构

美国的大学之所以能够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 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设有机构。比如, 哥伦比亚大学设有政府与社区事务办公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社区关系办公室、麻省理工学院设有政府与社区关系办公室等。这些机构通过开展帮助社区发展的各项活动, 密切了大学与社区的关系, 架起了大学与社区沟通的桥梁。美国大学的这一做法,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 在我国的高校内也应设置加强与社区联系的有关机构。

另外, 如果有条件的话, 还可在高校内增设社区学院。北京要建成学习之都, 目前一区一个社区学院就显得太少了。如果再新建, 还要有大量投入, 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设置, 而且短期内这些新建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低水平循环。与其这样, 就不如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 在政府帮助支持下, 在高校内增设社区学院。校内的社区学院除了完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外, 还应整合高校内部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 使这些教育加强与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 以更好地为社区教育服务。同时, 社区学院还应担当起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其他任务, 发挥校外社区学院的某些职能。

3.6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资源中的一部分也是当前社区教育比较容易利用的高校教育资源。社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吸纳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一是与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使社区与大学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二是在社区内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 居住在各个社区。社区应借鉴奥运志愿者的组织形式, 采取措施, 把这些分散的力量动员起来, 为社区教育服务。因此, 社区应建立大学生人才库, 以备所需。还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加强沟通。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应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市、区、街道要坚持每年在服务社区的大学生中, 评选不同级别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特别是要通报给该生的所在学校;高校则要对长期服务社区的学生, 给予一定社会实践学分和素质教育学分, 并以评选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社会活动标兵、先进社会活动志愿者等形式对服务社区并做出贡献的学生给予宣传表彰。

3.7 充分发挥街道的主导协调作用, 建立社区与高校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使教育资源对社会开放, 在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会产生困难和问题, 比如时间的保证、经费的投入、对开放设施和场所的管理、校园秩序和安全的维护等。街道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教育的一级组织, 应关心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给高校带来的这些困难以及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挥主导协调作用, 建立与高校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 架起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桥梁。一是签定协议。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因此, 街道应主动与高校协商, 签定共建协议, 不仅要教育资源共享, 也要对出现的风险担当一定责任。二是制定规划。街道和高校应共同制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规划, 明确参与的内容、参与的形式、参与的程度及达到的目标等。三是组织实施。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规划、计划等, 街道应与高校共同组织实施。街道应以社区党组织、党员、团体、积极分子为骨干, 使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起到核心带头作用, 以保证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培养人才。街道除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外, 还可以与高校连手, 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参与社会工作等有关专业的建设的多种形式, 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五是解决困难。街道应主动关心高校的建设, 为高校解决发展中的一些困难。比如, 为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和就业岗位等;维护校园周边的秩序与安全, 保证大学良好的育人环境;为高校的扩建、绿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等提供便利条件;社区的教育资源也向高校开放等等。应该说,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只要双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 高校应在构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 到2010年北京要初步建成学习之都, 有30%的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初步成为学习型组织。面对如此艰巨的创建任务, 国家和北京市政府, 应高度重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问题。随着2010年脚步的临近,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政府统筹下, 首都高校参与社区教育, 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北京、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潮, 一定会很快到来。

摘要:在推进社区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 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首都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三个方面, 论述了高校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阐述了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并对首都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参与社区教育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首都高校,社区教育,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3.

[2] 张媛.美国纽约市的学习型社区建设透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8.

[3] 梁敏辉, 林华.社区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4] 张来春.全面推动终身学习—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J].上海教育, 2006, 10 (上)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流化床制备粒状多晶硅研究进展下一篇:浅析乡镇财政所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热门文章

首都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