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教育行政论文

2022-04-2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我国县级教育行政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健康心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有着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事关未来国民素质的提升。

我国县级教育行政论文 篇1:

科学化的县级教育行政决策

[摘 要] 教育行政决策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众多功能活动中的一项核心职能。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突显科学化的县级教育行政决策,除了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内涵特征、主要矛盾以及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变化发展之外,更应切实把握教育环境正在发生着的两大变化:第一,要确保县级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充分认识、紧扣和顺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第二,要确保县级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集成整合和充分挖掘包括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多种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积极促成经验决策向循证决策的转型。

[关键词] 县级教育;基础教育;教育行政决策;循证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在整体性调整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和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努力将中央政府领导管理基础教育的权力逐步转交给地方,并在明确、增进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领导地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现有2851个县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政府内部须分设或合设负责地方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的惯例,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国拥有同样数量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着力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县级教育行政组织履职尽责的好坏与强弱,将直接影响并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基础教育公平且有质量发展的进度和程度。而县级教育行政决策及其科学化作为评判衡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其中的县级教育主管领导是否履职尽责的一个重要标准维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据相关调研材料披露,社会公众开始日益关注教育行政决策问题。在一项由4493 份有效问卷构成的教育改革发展伦理审视的研究课题中,半数的总体调查样本对我国教育行政决策抱持肯定态度,同时有半数总体调查样本未给出积极的价值肯定,不认可当前我国的教育行政决策。

教育行政决策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众多功能活动中的一项核心职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依据相关信息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地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从各种备选方案中做出理性选择决定的过程。县级教育行政决策作为整个教育行政决策体系中一个相对低位且数量庞大的决策类别,最常见的也是最为人们诟病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决策未能很好地反映和代表利益相关人的权益诉求,社会公众常被拒斥于教育行政决策过程之外;二是决策程序不透明、无固化且缺少合法性,一些随意性很大的“拍脑袋式决策”“摇摆式决策”以及教育口号和标签化满天飞的“情怀式决策”,已严重破坏了教育行政决策的公信力和实践指向价值。

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就是为了预防、减少乃至杜绝教育行政过程中的想当然和随性化决策,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开展决策活动。教育行政决策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广泛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确定的固化程序为原则,尊重研究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不搞“一言堂”,从而确保教育行政决策的效率与效能、合法与合理。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样,要重视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1]。要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教育宏观决策的正确性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种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灾难性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突显科学化的县级教育行政决策,除了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内涵特征、主要矛盾以及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变化发展之外,更应切实把握教育环境正在发生着的两大变化。

第一,要确保县级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充分认识、紧扣和顺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如果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算起,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一是从整体上解决“没学上”到“有学上”的难题,这大致用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也就是说到2011年,我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全部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们用了26年的时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有力有效地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问题。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波浪;二是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到基本均衡。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的县市区数量已达2379个,全国超8成的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同时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整体通过了教育部的督导评估认定,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二波浪,这一浪潮目前并未完结,仍在进行中;三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201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3]。到2017年,教育部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提出为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推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開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三波浪,这一浪潮才刚刚兴起,毫无疑问将是一个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的战略任务。要确保和提升县级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就得深刻认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三大浪潮交叠发展的特征,并牢牢把握这种波浪式推进的轨迹行程。唯有如此,县级教育行政决策才不至于迷失目标和航向。

第二,要確保县级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集成整合和充分挖掘包括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多种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积极促成经验决策向循证决策的转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化,以及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在信息化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当下,加快教育行政决策从经验决策向循证决策的转向,已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科学化的当务之急。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是近年来开始流行于公共行政和教育行政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和实践,是一种基于证据作出决策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路径。循证决策主张,“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是建立在最佳的可利用的证据的基础上,这些证据来自一系列广泛资源;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在政策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参与进来并且经历整个政策过程;所有相关的证据,包括那些来自专家的,都会以一种重要的和通俗的格式提交给政策制定者”。循证决策特别重视证据的搜集开发、分析运用,这就使得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有了保障。显然,循证决策与人们长时间以来所熟知的经验决策是迥然不同的。经验决策看起来就像一个“差不多”先生,其本质是模糊的、大概的、笼统的和定性的。最近还有一项研究提出,由于教育行政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相关信息系统的支撑,这就为“数据可视化”促进教育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该研究认为,作为数据模型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通道,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可将教育活动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以适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为教育行政领导者全面、正确、深入理解数据和科学开展教育决策带来了便捷和便利。总之,循证决策及数据可视化应用,可被看成是新时代对教育行政领导者提出的加强学习的一种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5-06-13.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98.htm.

[责任编辑:李利林]

作者:张新平

我国县级教育行政论文 篇2:

浅谈如何用督导评估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摘 要: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健康心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有着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事关未来国民素质的提升。文章从湖南省永州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以及如何利用督导评估手段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为推进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向 “上好园”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督导评估;学前教育;统筹协调

作者简介:屈和平(197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教育局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李 杰(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底子比较薄、历史欠账比较多,再加上近几年越来越大的入园需求,实际的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普惠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足与百姓对入园的需求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加强对幼儿园的科学督导评估成为必然的选择。下面我就如何让教育督导评估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认清形势,抢抓永州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期

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先后出台了《永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永州市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永州市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71.8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1%,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存在公办幼儿园相对不足、幼儿园布局不尽合理、条件相对简陋、管理水平不高、保教保育质量不高而民办幼儿园普遍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不足、市场化为主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与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较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压力也是动力,挑战也是机遇。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湖南省政府和永州市人民政府的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即将出台,这为永州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永州市學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一定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化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强市建设、惠及广大适龄孩子的学前教育。

二、创新督导评估方式,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特别是教育督导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创新督导评估方式,合力推动学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

1.提前介入,加强对幼儿园审批环节的监督

按照管理权限,市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性督导评估的统筹,推动全市学前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县(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幼儿园办园的考察以及审批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胆创新,探索完善由基础教育和民办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督导室等相关部门参加,同时聘请专业人士组建幼儿园专业人士教育督导评估小组,全程参与幼儿园的评估和审批工作,改变教育督导部门事后监督的格局,确保幼儿园建设初期就达到较高标准。事后,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还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对学前教育审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责力度,避免人情审批和审批腐败,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也是一项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发展、增加工作内容的工作。一是完善督导工作制度。学前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推进依法治教。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建立了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和健全工作机制,并要求地方各省(区、市)结合本市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永州市要根据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政府、人大、政协对教育督查的内容。二是构建科学、有效、灵活的督导评估制度。市、县两级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要按照“以校为本,发展特色”的理念,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本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强分类定级管理,并按不同级别幼儿园的特点建立和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机制,促进幼儿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督导评估正能量

一是加强完善幼儿园自查自评工作的指导。笔者参加过省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督导评估、农村公办幼儿园督导评估等多项评估,发现各地各校的自查报告讲成绩多,讲问题都是一笔带过,而且泛泛而谈,很含糊,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园的自查自评报告大都也如此。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指导和帮助的力度,不断完善自查自评报告,并将自查自评结果的真实程度作为督导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强化幼儿园发动自我约束机制,激发相关幼儿园的自我修复机能。因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前行过程,需要城乡各幼儿园发动自主意识和能力,督导评估要以促进幼儿园自主发展为目的,符合时代与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从上往下的督导评估和自下往上的自查自纠的双向轨道保持畅通,才能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需求相适应。

二是完善学前教育督导方式。教育督导部门要坚持教育日常督导、随机督导、专项督导和重点问题督导等督导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将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置于教育督导部门的经常性监管之下,同时要结合正在推进的督学责任区建设,将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纳入督学责任区督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实现全面覆盖。

三是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机制。幼儿园每年要将自查自评情况和结果及时报告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县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督导评估的有关情况和工作总结及时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进一步补充完善督导报告工作机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及时对县(区)教育督导机构报送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认真研究学校督导评估结果公开的具体方式和基本程序,逐步完善学校督导评估结果的通报和报告制度,加强社会监督,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同时教育督导机构还要针对幼儿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发限期整改意见书;对涉及政府行为的问题,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支持幼儿园发展。市政府督导室要通过专项督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加强对全市幼儿教育工作的督查,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并限期整改到位,还要大力完善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机制。县级教育督导部门和行政部门要重视和正确运用督导评估结果,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分配和调整教育资源、奖评幼儿园、考核园长、招生规模、年检年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4.扩大督导的辐射范围,规范办园行为

当前永州市学前教育督导主要对象为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在督导工作的有序开展下,“以规范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在省市示范性幼儿园中逐步得到认同与遵守。

但是从督导工作和参与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年检中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来看,一些幼儿园的办学行为亟待规范,特别是部分民办园对学前教育普惠性的认识不足,设施设备老化陈旧;或者只注重外部硬件设施的改善,忽视教育教学、师资的正常投入;校车超载接送幼儿;反复练习识字书写等低成本运行。上述办园行为既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也存在各种隐患,同时扰乱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正常秩序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对周边规范办园的幼儿园存在“劣币驱良币”的效应,使得部分设施齐全、师资优良的幼儿园生源受到削减,浪费公共资源,还加大了可持续性发展的难度,对地区学前教育的整体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永州市要扩大学前教育督导的辐射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严格规范所有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及时将各级学前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传达到辖区各类幼儿园,帮助其建立管理制度,监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持续投入和合理运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活动,把一日作息时间安排从纸上、墙面上真正实施到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中,保障日常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做好幼儿常规护理、饮食管理、卫生防疫和家园信息沟通工作,提高規范办园的管理实效。在净化学前教育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达到进一步提升城乡幼儿园内涵发展的目标,让师资整体素质紧跟学前教育发展步伐,保持本地区保教队伍的活力与生机,真正让学前教育督导工作为本地区所有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意味着党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督导事业要发展,督导队伍建设是关键。审视我国现有的督导机制,县级督导机构直接面对学校和幼儿园,承担着我国整个教育督导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县级督导机构工作成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育督导系统工作质量。但从永州市的教育督导队伍整体来看,督学队伍的专业培训相对不足、专职督学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其无法以专业的视角看待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对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也是从平视的角度进行,难以达到对各类教育予以监督、指导的高度。

一是确定配置标准,科学安排督导人员。要根据辖区内学生人数与督学人数的合理比例,分别确定专、兼职配置的人数,合理编排督导人员。同时,注重老、中、青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发挥老督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发挥青年督学有干劲、有冲劲的特点,发挥中年督学成熟、稳定主力军的特点,在教育督导专业领域上互补长短,相互提携,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激情、有眼光、有远谋、高专精的督导队伍。

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建立督学队伍专业化学习长效机制。要把县(区)域督导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落实培训经费,利用高等院校或其他培训机构为入职以后的人员提供教育督导专业的岗前培训,内容可包括政策理论学习、评估指标解读、评估技能、督导流程等;要搭建交流平台,在本区域交流基础上还可以和其他县(区)督学队伍进行深度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建立教育督导合作圈,搭建协作互动平台,通过县(区)的督导实践、互动、经验交流、主题研修等多种活动,有效促进教育督导圈的整体督导水平;要邀请国家、省市级各类专家开展交流、讲座等活动,通过专家学者开阔的视野、高深的理论素养,澄清督学们的模糊认识,提升督学们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督学们把握新知识、新动态,促使督学们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实践经验的提炼,乃至形成自身的特色专长。

三是倡导人文督导。督导者要改变“钦差大臣”角色,不以上级自居,准确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要与被督导评估者平等相处、相互配合,戒避话语霸权,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多为幼儿园着想,由找问题向重指导转变,做学前教育及管理的行家里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园管理及保教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业务支持,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督导氛围。

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督导对于促进幼儿园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加强幼儿园管理及全面提高保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强化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督导理念,不断提升督学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新的时期,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有自己的作为,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韩立福.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5-28.

[2]秦旭芳,丁春宇.学前教育督导评估问题审视、问责与逾越[J].现代教育管理,2017(1):74-78.

作者:屈和平,李杰

我国县级教育行政论文 篇3: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差距扩大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变化,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增长近31倍,平均每年增加138元,年均增长7.1%;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每年都超过6%,绝对值每年超过300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四年。粮食总产量在2007年达到5150亿公斤,而1978年仅为3047.5亿公斤,30年间总产量增长了64%,亩产提高了88%。30年来粮食总产量上了4个台阶,即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5000亿公斤。农村改革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乡差距在扩大。

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尽管都在增长,但其差距在不断扩大。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6:1,即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1.86个农村居民的收入,此后,这个比值在持续扩大,到了2007年达到3.33:1。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这样低的收入水平,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造成农村居民的消费严重偏冷。据统计数据,目前,县及县以下社会商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不到1/3。

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少数农村外,大部分村落的公共水平供给处于停滞状态,有的领域甚至在倒退。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一度普及的农村合作医疗,到了1998年覆盖率仅存6.75%。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从教育水平看,2001年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3,城市为1:19。从卫生发展水平看,2001年卫生技术人员农村每万人拥有13人,城市和县镇每万人拥有72人。农村人均医疗费用仅为城镇居民的1/4,农村人口仅消耗了不到1/3的卫生总费用。从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看,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还没有延伸到农村。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8年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此外,使用水冲式厕所的2 838万户,占12.8%;使用旱厕的9 796万户,占44.3%;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9 474万户,占42.9%。

农村饮用水尤其困难。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有2 265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10.3%。使用管道水的住户10 754万户,占48.6%。5 101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23.1%;9 231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41.8%;6 151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27.8%;619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2.8%;303万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1.4%;316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占1.4%;387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1.7%。其中,江河湖水、池塘水和雨水都是不卫生甚至严重不卫生的水,根本不适合饮用。长期饮用,已经给这些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饮用水不洁净引起的。

应该说,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年中共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开始有所好转,但短期内很难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过大,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200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主题就是“公平与发展”,该报告深刻解释了为什么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即“当市场不完美时,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转化为机会的不平等,导致生产潜力遭到浪费,资源分配丧失效率”。改革开放30年来,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城乡差距的扩大。十七届三中全会致力于破解“三农”问题,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其中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就是力图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时,城乡差距能够明显缩小,“三农”问题能够得到缓解。

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目标和重点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长远目标,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的落后和城镇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在文化设施的匮乏、传播手段的单一和内容的单调。全国约有87%的村没有图书室和文化站,少数建有图书室和文化站的村大都在东部发达地区,图书室往往藏书量小,内容多为娱乐性的小说和杂志等;文化活动也大都限于扭秧歌、放录像等。绝大多数农民包括晚上在内的业余时间都以看电视连续剧为主度过。这种状况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精神空虚,有的以加入宗教组织寻求解脱,有的甚至加入了非法宗教组织。因此,《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丰富农村文化内容,建设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图书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还要高度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目前,约有1.5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贫乏,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也是保障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决定》指出,要“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

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不仅要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还要采取诸如提高待遇等方式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工作;为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议以县为单位成立农村教师培训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教师的外出进修和集中培训,以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教学经费要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并使前者逐年上升,促进教育资源在城乡的均衡布局。要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决定》提出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即“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截止到2008年6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基本普及,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在未来逐步解决。主要是:(1)新型合作医疗是大病统筹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如何使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保障,是这一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2)扩大农村公共卫生的保健范围,把基本的妇幼保健纳入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之中,由政府来提供。农村防疫工作的重点要由传染病预防向非传染病预防领域延伸。(3)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医疗保健问题,如在指定医院就诊可返乡按比例报销、鼓励他们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等,并把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妇幼保健纳入当地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之中。(4)正确对待乡村医生,尤其是村医,使其不仅要有足够的收入,还要有学习、进修以提高医疗水平的机会。努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吸引优秀的医生留在基层为农民服务。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决定》要求,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社会保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薄弱环节,也是2010年之前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点。主要是:(1)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生活保障处于最低保障平台。应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尽可能使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涵盖每一个实际需要的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要严格确定保障对象,真正让那些难以维持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2)采取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办法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资金有三个来源:国家各级财政按比例提取;发达地区的村集体和企业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个人交纳。要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强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政府除了在政策方面要给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要的支持外,还应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和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固定补贴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要解决农民工在不同城市间养老保险账户的衔接问题。(3)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要通过政府安排就业、优惠提供国有土地让农民从事开发经营等办法,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创业。凡能安排劳动力就业的,用地企业应首先安排被征地农户的劳动力并负责岗前培训。要在土地征用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中明确具体的安置办法和途径。将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4)要加强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扶助工作,将农村残疾人完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之中,应保尽保。努力使农村低保制度之外的临时救济、特别补助等救助方式逐步转变为稳定的社会救济制度。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和环境是城乡差距最大的领域,关键在于城乡分割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决定》提出了未来不同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如“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等。具体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把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纳入县级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大盘子中,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要统一规划,经费统一分配。只有真正做到城乡统筹,才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的彻底改观。(2)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沼气、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西部地区推广小水电、小风能等农村能源项目,形成清洁、经济、安全的农村能源体系。在上述能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3)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决定》提出了“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长期任务。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1 500万人。当然,我国贫困人口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683元(2005年)以下,据此,每个贫困人口每天的生活标准只有1.87元,这个贫困标准已经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很不相适应了。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按购买力计算人均1天1美元收入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则我国的贫困人口必然会大大增加。《决定》指出,要“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新时期的反贫困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

总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力图到2020年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我们相信,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各级政府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2020年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

作者:孔祥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拼音教学方法管理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