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2022-04-27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区域经济规划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区域经济规划,是当前各地共同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一、以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综合以往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相关经验,规划编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规划与需要相脱节。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1:

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摘要: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省级行政区 区域经济规划 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全面突破高层行政区划界限的跨行政区的大都市圈(区),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空间组织和主要竞争单元。同时,“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理念的转变,也使得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规划成为新的指导区域有效治理的方法。

一、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跨行政区概念界定

我国的行政区划若按三级制,分为中国一级行政区即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即第二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即第三级行政区;若行政区划按四级制,则各级为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跨行政区,即不局限于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划内,而是跨越等级的行政区域或者是几个同等级行政区划形成的区域。如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就是将全省城市、镇和乡村规划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即为跨越等级的行政区域的区域治理;而后者的典型则是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区域、“京、津、唐”环渤海湾区域治理、黄河流域,等等。本文的讨论也是基于跨省级行政区划展开的。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策略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跨省级行政区域涉及到多个行政区经济实体,各个行政区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区域管理制度,但同时又彼此联系牵制。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即是作为协调跨行政区域整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与城市规划的手段,使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其对解决如何组织跨行政区政府(实体或非实体),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既能推动区域公共服务的发展,又能兼顾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实现空间制度整合,提高区域管理效率等问题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现状

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2003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国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2008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区域由原来的16城市扩展到“两省一市”。直到最近几年更多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正式批准,区域经济规划的侧重点也经历了转变。由原来的侧重于平衡地区间差异,即延续“经济效益优先”和“梯度转移”理念,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多重政策目标上,突出前者目标,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目标[1],逐渐向整合地区间优势,凸显各地的利益共同点,转变地区政府职能、破除行政区壁垒的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态势转变。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跨省级行政区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区,在规划编制时要考虑市场和政府的因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我国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编制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规划缺乏地区间的协调配合。规划的编制缺乏对于各地区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以及以港口、机场为主的基础设施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存在不适当竞争等问题,没有做好统一协调和规划,或者规划编制的效果不理想。二是规划编制时缺乏对生态分割与跨界环境污染统一治理的考虑。由于自然生态区和行政区之间的内在非耦合性,使得跨行政区边界地带往往因管理制度、政策法律、标准时序等差异,更容易造成生态分割和跨界污染,激化社会矛盾,成为跨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2],而现行规划没有引起对这些区域问题足够的重视。三是区域规划的保障机制不具体。现行规划编制时政策等保障机制实际操作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引导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关系,推动规划实施的作用力度不够。

三、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方法体系

(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总体程序

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过程应采取滚动循环的方式进行,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循环往复,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环境。

(二)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3]

在进行规划的编制时,必须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如了解提出规划部门或领导的要求;组织规划领导机构;准备规划所需各类地图;制定规划工作计划等。在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具体的规划内容的编制,主要包括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重点任务、区域发展政策机制保障以及确立评估方案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滚动编制规划的办法。

1.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是区域规划的核心,有了目标,才能提出发展方向,研究发展方针。由于区域目标涉及区域宏观发展趋势、国内外、区域内外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内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等等可能性,因此,需要对区域发展进行大量的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目标。

研究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的关键是对内部人口、交通、物流等的预测以及外部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优化配置、外向型经济关联性以及国内外经济需求的预测。具体的预测方法和模型有: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贴近度、因子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系统诊断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以解决区域规划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支柱产业的选择等问题,要求做好各种模型的互补与对接,形成模型体系[4]。

2.确定区域发展重点任务与对策

围绕区域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如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建设规模及空间布局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对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进行规划时,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省级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省级行政单元的重点发展任务以及行政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要进行评估的重点任务和对象。预测各功能区未来发展趋势,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具体使用的方法有系统动力学(SD)模型,用于综合研究区域PRED协调发展问题;功能对比法;生产函数模型;普及遥感与GIS技术。

3.拟定区域发展政策机制保障

为确保规划能够政策实施,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提出推动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机制保障措施。对跨省行政区区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政策的执行力度,协调各省的关系。编制规划时建议由区域内各个省级行政单位派遣人员参加,做好内部沟通和交流。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优化配置、投融资政策以及政府间协调机制、立法保障做详细梳理。

4.明确规划方案的评估体系

区域规划涉及的面很广,区域内部各类要素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到。在制定规划时要首先明确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内容、基本思路与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规划的漏洞和缺陷,增强预警导向功能。

建立以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协调机制、执行力度、人员安排等组成的评估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功能对比分析,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审核。

5.确定滚动编制规划的办法

在编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思想是,在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复核规划的编制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或者在规划执行一段时间后,当外界环境、经济背景发生变化时,要重新制定规划,拟定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和方向,采取滚动的编制办法,改进原有规划。

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体系还应该强调规划理念的创新和规划内容的突破,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将方法体系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理论内容,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收稿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黄堃(1987-),女,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楠,等.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现状及成渝经济区发展远景——基于“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回顾[J].西南金融,2010,(6):47-50.

[2] 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3] 李克强.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2-174.

[4] 毛汉英.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1-6.

[责任编辑李 可]

作者:黄堃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2:

科学编制区域经济规划增强持续协调发展能力

区域经济规划是各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区域经济规划,是当前各地共同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以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综合以往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相关经验,规划编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规划与需要相脱节。表现为规划过于宏伟,因脱离了本地区资源和发展需要而不能在既定区域实施;规划过于考虑本地区短期的情况,缺乏对区域关联、本地区长期发展的理解和预测,没有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的变化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2)规划编制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过高。当规划编制完成之后,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早已不存在,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环境也已发生变化。(3)各种层次、类型、时期的规划之间缺乏高效的分工与协同。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之间没有在本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中充分协调。

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是因为一方面,编制主体或相关主体的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不协调、不完善、不确定;另一方面,规划编制主体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规划的需求把握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科学。

二、系统优化是科学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总结以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规划编制主体增强对规划编制影响要素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是保证规划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优化编制要素系统,整合、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和驱动力,是改进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工作的现实选择。

(一)规划编制人力资源的积聚与配置。在规划编制主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确定之后,如何寻找和配置人力资源就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1)培养本地规划人才。本地人力资源能更好地认识本地区的实际,能够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工作,但是往往水平较低。对此,可以通过进修学习、实践锻炼、参与竞争以及某种综合的方式进行提高。(2)发挥外地规划人才的作用,其中涉及人才的引进和外来规划编制人才适应、熟悉本地环境两个问题。(3)人才竞争机制。竞争是促进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发挥积极性、不断进行创新性工作的基本动力,对于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而言也是如此。(4)人才激励机制。规划编制激励机制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激励的度和激励的时效性。

(二)规划编制内容的优化。这主要是指区域经济规划对产业体系、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统筹设计。(1)产业体系的构建。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内重点产业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规划编制应清晰地描绘出由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构成的区域产业体系,并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带动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2)区域布局。区域产业体系最终要以子区域为载体,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中,比如地市级或省级区域,产业与子区域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产业在几个子区域都有较好的基础,而一个子区域可能存在多个发展较好的产业,因此规划编制需要对各子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更大范围区域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做出科学评价,将优势产业规划到优势子区域,力求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一般通过规划项目加以体现,其中重大建设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体而言,重大建设项目、主导产业、优势子区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然也不排除针对个别事关全局的问题而设计的重大项目。项目确定后根据项目的内在要求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项目规划序列,进而深入讨论项目的具体内容。

(三)不同规划在编制中的协调。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同一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种规划,因此需要充分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系统。

1、区域经济规划与国家规划的统一。为此需要坚持:(1)区域经济规划决策应与国家规划有效衔接。衔接方式有:编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国家规划项目纳入本地区规划;本地区规划资金、项目对国家项目的配套和支持。(2)规划编制应立足于区域实际。强调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并非意味着绝对服从、完全一致,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因此,国家规划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主要方面的内在联系成为规划编制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2、区域规划与下级规划的结合。区域是一个模糊概念,往往存在多个层次,相应地一个区域经济规划也可能存在不同层级的下级规划,比如地市区域经济规划包括县域经济规划、乡镇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与其下级规划相互影响,具体而言,区域规划既可以在全区域内配置资源促进优势县域或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可以适时推动区域内落后地区的崛起;下级区域规划是上级规划的组成部分,缺乏下级规划支持的区域规划根本无法顺利实现;此外,在现行政府体制下,对政府的绩效评价主要源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同一级政府及其规划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经常发生各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法或不愿顾及其他区域发展的情形,这势必危及区域经济规划的形成与执行。因此,在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与其下级规划之间的有机结合。

区域规划与下级规划的基本结合途径有:(1)通过可行的信息渠道,使下级区域发展情况的系统资料能够有效地汇集到规划的最高决策者手里。(2)人员的异地交流。既包括政府官员的相互调整,也包括规划人员的相互调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域对规划编制相关主体的影响。(3)创新国家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相应制度,使行政区经济逐渐转型为规划指引下的区域经济。这样,政府和公务人员的行为将以区域规划为指南,而非直接从事经济社会管理实务,从而有利于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公务人员服务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综合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区域经济规划编制体系。为此需要:(1)规划编制应遵循我国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划管理部门要充分减少项目的审批,把更多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将规划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面,重新界定规划领域。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能源保护,战略性产业发展等。(2)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要从产业规划转移到空间规划上来。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空间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区域经济规划要树立空间和谐发展的理念,把统筹、协调、均衡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编制中去。(3)注重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反馈循环,不断完善提高。规划编制完成后,随着执行的深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区域条件的限制、规划自身的缺陷使得实现规划目标发生困难,需要对规划进行修正,使其更加完善,再去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直至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实践——规划修正——规划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确保规划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强调的是,如果在规划执行中发现规划存在不足,需要立即研究和修正,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本文责任编辑 赵 端)

作者:杜德昌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3:

物流系统规划中的物流结点规划

在我国物流系统规划建设中,长期存在着重线路、轻节点现象,使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得不到有效衔接,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揭示了目前我国物流节点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应重视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并探讨了在现有设施基础上进行物流节点规划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物流节点概念及其作用

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仓库、港口、货运站、机场、车站、物流中心等都属于此范畴。

物流的过程由许多运动过程和相对停顿过程组成。物流系统结构包含着执行运动使命的线路和执行停顿使命的节点两个基本元素。因此,节点在整个物流系统网络中占据着重要作用:线路与节点的不同配置、它们之间不同的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物流系统网络,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整体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流水平的高低。

物流的所有活动都在线路和节点中进行。其中,在线路上进行的主要是运输活动,而其他所有活动如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都是在节点上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流节点在物流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节点的布局、节点内部设施的布置直接影响着线路上的物流活动能否有效进行,决定着不同线路上的物流活动能否有效衔接,对优化整个物流系统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关系着物流活动能否顺利、高效进行。从发展来看,除了执行上述一般职能外,节点在物流中更多地扮演诸如信息中心、指挥调度中心、管理中心等神经中枢的职能,可以说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灵魂,更受到人们重视。物流节点在物流系统中起着如下作用,如图1所示。

1、衔接作用

物流节点将各个物流线路联结成一个网络,使整个物流系统更为顺畅,如图2所示。

离开了物流节点,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就会存在很大困难。比如火车的大批量运输和汽车的小批量运输,两者在运输形态、运输装备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加上运量的巨大差异,要实现两种运输方式的转换,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对货物进行集货分货等处理过程。

2、信息中心作用

物流节点是整个物流系统中与物流、商流相关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发送中心,信息在现代物流系统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复杂物流系统能联结成有机整体的保证。节点承担着收集、处理、传送物流信息的作用,是物流系统的信息中心,是指挥、管理、调度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网络,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前提条件。

3、管理中心作用

现代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应成为集管理、指挥、调度、信息、衔接及货物处理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物流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转,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物流节点管理职能实现的情况。

二、物流节点的类型

现代物流发展了若干类型的节点,在各个物流系统中起着若干不同的作用。但由于物流系统目标的不同,以及物流节点在物流系统网络中地位的不同,节点的主要作用也不同。根据节点主要功能的不同,可把节点分为转运型、储存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四种。

转运型节点的主要职能是接连不同运输方式,以转运为主,货物在这种节点上停滞的时间较短。铁道线上的货运站、编组站、货场,水运线上的港口、码头,空运中的空港等都属于转运型节点。

储存型节点以保管货物为主要职能,货物停滞时间较长。储备仓库、营业仓库、中转仓库、货栈等都属于此类节点。在我国,此类型的仓库占绝大多数。

流通型节点以组织物资在系统中运动为主要职能。现代物流中常提到的流通仓库、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等都属于这类节点。

综合型节点是上述几种节点的综合,全面实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功能,并且将若干功能有机结合于一体,有完善设施、有效衔接和协调工艺的集约型节点。是适应物流大量化、复杂化和更为精密准确而产生的,在一个节点中就能实现多种转化的,使物流系统更为简约、高效的新型节点。

三、物流系统规划中应重视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

1、我国物流节点建设现状

在长期的物流系统规划建设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重线路、轻节点的现象,致使物流节点的建设明显落后于线路的建设,使物流系统的点和线未能得到很好的衔接,物流系统网络缺乏联系和动态性,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重视物流节点的建设,包括物流节点的布局及节点内各环节(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包装等)的配置等,使物流系统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流通的原则下,实现物流的快速、高效运动。

2、物流节点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按照现代物流理念,从系统角度进行物流节点规划

打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局面,从现代物流角度出发对物流系统进行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从我国已有或在建的公、铁、水等交通基础设施出发,对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规划进行统筹协调,从现有设施条件出发,对物流节点进行正确选址,使其能真正发挥衔接作用,促进物流的系统化、一体化。

(2)在各经济区域按经济发展水平规划若干物流节点的集中分布区域

物流节点过于分散、功能单一,是造成物流效率低下、交通混乱、规模效益水平低、物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异种部门仓储业的格局,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仓库,货物中转环节多、损耗大、物流周期长,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规划物流节点的集中分布区域,如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不但可以较好地解决物流设施散、乱、小的粗放局面,而且因为这些区域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带,在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整合利用物流资源的同时,还可起到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减少污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以提高城市物流水平。但是这种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基础进行的节点规划具有局限性,有可能使地区间的衔接更困难。因此,应以一定的经济区域为基础进行物流节点规划,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辐射范围和能力。

(3) 重视综合型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

我国现有物流节点以储存型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物流时代,为适应物流的这一转变,仓储功能必须从注重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流通效率,从单纯储存型向综合型发展。

(4)软硬件设施的协同规划

从硬件设施看,在进行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中,无论是旧有仓库的改造,或是新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必须加强物流技术的改造与更新,引入现代化的作业机械设备,实现物流各环节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从软件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货物储运量不断增加,物流节点货物的流转量也相应增加。物流节点管理只有实现现代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保质、保量、及时、准确地完成物流各环节,使整个物流过程更流畅、协调。

(5)注重信息系统规划建设

现代物流需要信息技术来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应用。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都需在物流节点内完成,而且这些活动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的总体质量。因此,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必须重视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重视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物流信息网络化。依靠对物流信息的综合运用,通过系列化的先进物流技术支撑,实现物流服务的及时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物流信息不仅对物流活动有支持保证的功能,而且具有连接整合整个供应链并使供应链更具效率化的作用。所建立的信息系统,除了能满足自身物流系统的需求外,还应能把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连接在一起,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完整的服务,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首先对物流信息进行总体规划。根据物流节点的功能特点及业务需要,从系统角度进行整体规划。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个技术先进、方便实用、便于扩展、适应性强、能与外部系统无缝对接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作业的高度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物流节点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吕英俊 桂寿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营销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铁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