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件空间”在住宅适应性设计中的运用

2022-12-10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将就的生活态度要求住宅设计更要合理化、专属化、舒适化, 所以如何利用空间, 减少空间的压抑感, 营造归属感氛围, 使之功能更加完善成为住宅的设计的重点。但很多设计只是将一方面扩大化而忽视了其他要素, 往往不能完全体现居住者的空间诉求, 产生吻合度不高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更新设计思维, 将教条的模块化设计转变为灵活的适应性设计, 强调居住者的主观感受, 在满足空间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创造“个性”的居住环境, 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事件空间”的带入则可提炼出简练的、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找到居住空间设计的新思路。

一、“事件空间”概念分析

事件空间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之一, 指同一问题中的所有事件组成的集合。当我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时, 一定会出现的结果称为必然事件, 可能会出现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不会出现的结果称为不可能事件, 适应性设计要求我们保证必然事件的顺利开展, 保障随机事件的可能性, 摒弃不可能事件不做多余的设计。

实体空间是人们活动的载体, 每种活动所产生的事件都必将由特定的空间所呈现, 换而言之, 事件发生的过程有必然的空间产生, 同时事件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相联系, 其二者不断的相互影响和改变。西方建筑师瑞姆·库哈斯将“事件空间”的观点引入到建筑设计中, 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和感受而形成事件的“过程”, 使建筑创作真正从“结果”走向“过程”, 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该理念同样适用在居住空间设计中, 人的活动与其内心的需求有关, 但是空间环境有时也是行为的起因, 例如卧室中的光线、色彩以及床上的铺设等都是唤起人们睡眠的因素, 整合这些因素并合理的放入卧室设计中, 能够较好的满足“睡眠”事件达到适应性设计。如果只是按照常规的功能用途对空间进行设计, 那么会抑制人的主观体验和潜在的活动需求, 更加可能屏蔽了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而事件空间的介入能打破常规思维, 它强调空间主体的自身感受, 更加能满足空间功能的最大化。

二、适应性住宅设计思路

住宅的适应性要求空间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能够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居住需求, 同时也是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建筑空间。在室内设计中, 适应性住宅体现在功能多样性、家庭生命周期、归属感氛围、专属性等几个方面, 涉及空间体验与居住心理两个板块。认同思想左右行为, 行为反馈思想, 以住户的主观感受为切入点, 增加空间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对空间体验有明确的定义:“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 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 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室内设计师要扮演好对话的角色, 不仅自己要充分的感知空间, 还要换位思考以住户的观念进行空间对话, 将人体工程学由基本的尺度上升到精神层次尺度。居住心理是分析住户在特定空间内, 通过一定时间的居住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结合空间体验研究心理层次的需求, 从而得出该空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三、事件空间与住宅设计的结合

1、空间区域弹性规划

居住空间中的区域划分 (平面布局) 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解决空间之间的连接、对比、统一等问题, 对居住空间的整体性起到很大作用。人性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多样化, 那么住宅就应该富有弹性和前瞻性, 平面布局要注重空间的可变性和流动性。空间区域弹性规划就是细分功能空间, 不同区域既赋予不同的个性与变化, 也做到模糊概念突出虚拟隔断, 为家庭的发展预留弹性空间。上文提出, 适应性住宅设计要考虑家庭生命周期, 保证住宅的可持续性, 功能空间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发挥不同的用途。例如一套80平三房一厅的户型规划, 将小房间设计成书房兼客房, 并前瞻规划儿童房的使用需求, 组抽做在低矮之处方便儿童拿取, 衣柜置于榻榻米之上解决顶柜拿取困难问题, 增加窗台柜的收纳空间、利用榻榻米藏书等方式, 就是弹性设计的一种体现, 也是将“事件空间”运用到住宅设计中的可取之法。空间区域弹性规划具有应对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弹性以及调整人际距离的弹性, 让有限空间取得较高的利用率, 让住户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比实际环境更为愉悦满足感。住宅空间会根据家庭的发展体现不同的功能, 设计师需要预判这些功能的可能性, 在最初的方案设计阶段将该空间的事件预设进去, 呈现弹性空间, 放大空间的功能化从而增加生活的可能性和空间体验的愉悦性。

2、满足住户情感诉求

居住空间有别于商业空间, 其较为显著的区别就是情感倾向, 住宅以家庭为核心, 空间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行为。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出:情感传达在艺术中十分重要, 情感是设计的动力, 人们用动作、语言、色彩以及点线面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感情, 希望他人能产生共鸣。

结合事件空间概念, 可以通过空间形态、色彩和软装等设计元素体现传达情感, 营造归属感氛围, 达到以情动人, 满足住户的情感诉求。空间形态我们可以从空间感受方面开展, 人体工程学对空间感受有较全面的定义, 我们提出“事件空间”运用到住宅设计就是通过预判和分析得出符合业主情感需求的空间形态。例如方形增加秩序性体现沉稳, 圆形给人饱满, 线条增添流动性给人动感, 子母空间保障人的领域性等等, 而设计师要做的预设就是将这些情感诉求与特定的空间形态相结合, 保障住户能够在该空间得到准确的情感体验。相关数据表明, 住宅归属感氛围的营造往往能够满足住户的情感诉求, 那么归属感就是必然事件, 我们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体现住宅的归属感我们也可以从色彩方面探讨, 它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元素影响着人们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 我们要充分利用色彩能让人产生冷暖、大小、轻重远近等心理感受的特点, 完善居住空间设计。例如人们会在书房做一些阅读和思考事件, 如果选用一些色彩跳跃的装饰材料会打乱人们的思绪, 阻碍这些必然事件的发生, 所以应该用一些灰色系对比不强烈的色彩来装饰书房。当确保必然事件的顺利发生后, 人们自然会对该空间产生依赖, 也就达到了归属感的情感诉求, 研究色彩、空间以及居住体验三方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归属感氛围。现代住宅设计还有一个新方向:软装搭配, 这也是适应性住宅设计必不可缺的话题。基于事件空间概念, 归属感的情感诉求必须被充斥在居住空间当中, 而软装正是该是空间最好的情绪表达。人们对软装的理解在不断变化, 软装能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寄托, 它不是简单的物品组合摆放, 而是风格、色彩、材质与生活方式的一种融合。

3、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居住空间设计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是设计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人们坐在一把精心设计的椅子上, 其坐姿可能会变得优美;如果用一只考究的杯子喝茶, 自然会提醒自己不出声音轻拿轻放, 这就是设计带给人的影响。事件空间要求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研究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影响,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应性住宅设计应该从空间的活动条件、活动主体、活动形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和规划住户的生活方式。活动条件是对建筑空间结构本身的利用和更新, 涉及到结构改造, 空间的朝向、通风采光和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住户的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活动主体就是住户本身, 通过研究事件空间的运用, 适应性设计既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并存, 也要让住户明白:我们需要的是精致的生活态度, 而非单纯的奢侈生活。活动形式是空间中的“事件”本身, 其中包括休闲方式、睡眠方式、就餐方式、卫生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等几个方面。现代住宅中单一的对应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正在逐渐消失, 人们将在同一空间发生多种事件和行为, 所以空间中的活动形式也要通过设计做正确的引导, 对人的日常活动进行预设, 诱发日常行为事件在居住空间中发生, 正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 “事件空间”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 首先空间整体布局体现弹性规划, 在保证必然事件发生的同时, 尽可能满足随机事件, 做前瞻性设计;其次在空间界面设计时, 满足住户的情感诉求, 通过形状、图像、线条和色彩等设计手法, 将情感融入设计作品中, 体现归属感, 做到轻装修重装饰;同时也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室内设计不仅是为人们营造室内环境, 更要提出生活理念, 做“未来设计”。

摘要:住宅是空间, 探讨该空间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能够体现居住本身的需求, 该理念就是把“事件”带入住宅空间, 把事件过程置于空间结果之前优先考虑, 强调人在住宅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和情感, 将受众的主观体验与理性需求相结合, 打造现有行为再有空间, 让住宅真实还原“以人为本”体现适应性设计。

关键词:适应性,事件空间,居住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 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常志刚.基于光视空间概念的光与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5.

[3] 张绮曼.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室内创新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1 (10) .

[4] 文剑钢.“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装饰, 2006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十步走”下一篇:TRIPs协定框架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