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023-04-22

第一篇:县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管理办法

文章发布时间:2004-5-8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切实保证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特制定本措施。本措施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各省(区)电力公司在安全施工管理中除执行本措施外,还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规程、规定和办法。

1. 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1.1 凡参加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网络,制定安全管理办法,指定安全总负责人。各作业组均应设置专(兼)职安全员,并经工程业主单位确认,签定相应的安全施工协议。

1.2 施工单位安排工作应全面考虑人员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没有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或培训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1.3 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本措施和具体施工内容,制定和采取可靠的现场安全措施,并向全体施工人员宣读和讲解,在确认施工人员理解后,方可开工。

1.4 任何个人或单位都有有权拒绝执行违反安全规程的任务。发生争议时应由上一级安监部门裁决。

2. 施工人员的分类管理

农村电网和县城电网改造施工人员分为专业人员和临时工两大类。专业人员是指电力施工企业的在册人员、乡(镇)供电所人员和农村电工。临时工是指根据工程需要临时雇用的技术工人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如挖坑、放线的农民工)。 2.l 专业人员(个人或集体)

2.1.1 均应持有合格的上岗证书或相应电压等级的电工证书。属于集体承包工程项目的,应按照《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资格审查,并在供电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备案。

2.1.2 工作前应掌握施工任务特点、工艺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

.2 临时工

2.2.1 工作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工作培训,如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标准等。

2.2.2 每组临时工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对有组织的临时工,应指定一人为安全负责人。

3. 施工现场“十不准”

3.1 不准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3.2 不准无工作票进行停送电工作。

3.3 不准在大雾、雷雨和5级以上大风时登杆。

3.4 不准在没有确认停电的情况下接近电力设备。

3.5 不准使用未经检测或已过有效期的安全工器具。

3.6 不准采取突然剪断导线的方法撤线。

3.7 不准在高空作业中上下抛掷物品、工具。

3.8 不准在带电设备周围使用皮卷尺、钢卷尺和线尺(夹有金属丝者)进行测量。 3.9 不准以约时方式进行停电、送电工作。

3.10 不准野蛮装卸电杆和其它电力器材。

4. 安全施工主要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对照本措施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安全知识,组织好安全施工。现场工作开工前,应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开好开工会,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详细布置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向全体施工人员指明周围带电部位,做好危险点控制措施,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工作结束,由工作负责人召开收工会,对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4.1 变电工程

4.1.1 施工人员进入有运行设备的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工作服、绝缘鞋、安全帽,不得将金属爬梯带进运行设备区。一般基建施工,按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穿高跟鞋、拖鞋、裙装或短裤,女工长发应扎起盘放在帽内。

4.1.2 主变、开关、构架等大型设备、物件的安装,应符合起重安全工作的有关安全规定。使用吊车时,应支放稳妥,注意上方物体和设备,尤其注意带电设备(或导线)。起重工作要有专人指挥,并事前规定起重方法和命令信号,起重臂下和重物下方严禁人员停留或走动。

4.1.3 注意保护瓷绝缘设备的瓷质不被损坏。

4.1.4 在变电站内讲行挖掘作业时,要事前了解地下管网、线缆的埋设情况,在地面设置明显标志,必要时应停电作业。

土质松软时,应采取防塌方措施。 4.1.5 架构上工作应按照高处作业要求使用安全工器具,传递物品应使用绳索,不得上下抛掷。使用工具要抓紧握牢,避免碰伤他人或设备。

4.1.6 电气焊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工作时应佩带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对充油设备作业时应注意防火、防爆。

4.1.7 参加变压器吊芯工作的人员,工作时不得随身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件。所用工器具要造册编号,易脱落的工器具应与身体用绳索连接,工作完毕按号清点工具,发现缺件时不得报完工。

4.1.8 使用电动工、器具或移动式电工工具应事前了解其性能,并遵守有关操作规程。使用前,应放置绝缘物上,接通电源后确认工作正常、外壳无漏电现象方可使用。使用交流电源应从具有漏电保护器的配电箱中引出,箱内设备及连接导线应完好无损,质量合格。

4.1.9 施工人员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工作负责人。

4.1.10 夏天注意防止中暑,冬天注意预防煤气中毒。

4.2 线路工程

4.2.1 高、低压线路工程所有线路改造工程均应办理工作。

4.2.2 立杆工作

4.2.2.1 挖坑、爆破、打地锚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在居民区或道路附近施工时应设围栏,夜间应加挂红灯;爆破时注意划定安全隔离区,装设相应围栏警示标志物并清散安全隔离区内所有人员;打地锚作业应由经验者担任,并严格遵守规程规定。

4.2.2.2 在运行线路的杆塔旁挖坑时,应采取防倒杆措施。

4.2.2.3 立杆前应检查杆身,确认外观合格后方可组立。

4.2.2.4 立杆时要有专人指挥,事前规定立杆方法和命令信号,分工明确、服从指挥。立杆的工、器具应严格检查,不得随意代用。人工立杆前应开好“马道”。立杆过程应严格遵守施工工艺,使用机械立杆时,着力点应在杆身重心以上,避免杆身在空中颠倒。

4.2.2.5 任何人员不得在起重缆绳上方跨越,起重缆绳如有转角,其内侧不得有人停留;起重臂下方不准停留,除指定人员外,其他人员应在杆塔高度1.2倍距离以外站立,任何人员都不得在重物下方停留走动。在居民区或道路附近施工时,应设专人看护,避免行人或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地段。起立到位的电杆应在确认杆位无误后及时按工艺要求回土夯实,然后撤除牵引绳具。整体组立大型杆塔时,应制定施工安全细则。

4.2.3 杆上工作

4.2.3.1 杆上作业必须按照有关规程要求系安全带、戴安全帽。上杆前必须检查杆身有无缺陷,并确认杆根埋上坚实牢固,否则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登杆工具、安全器具应在试验合格保证期内。

4.2.3.2 安全带应系在电杆及牢固的构件上,扣好扣环,并确定不会从杆顶、横担端头脱落。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应失去安全器具的保护。

4.2.3.3 使用梯子登杆(或在墙面工作)时要支放稳妥并有人扶持或绑扎牢固,梯子下端必须装有防滑橡皮套。

4.2.3.4 杆上工作人员应防止掉落物体,上下传递物品应使用绳索,禁止抛掷。杆下不准无关人员逗留。屋面工作视同高处作业,不得麻痹大意、忽视安全措施,操作人员应轻踩轻放,防止摔跌。

4.2.3.5 在接近带电线路或与带电线路发生交叉、跨越的新建线路上工作时,应按规程要求办理工作票、履行工作许可手续,并施行相应的安全措施。

4.2.3.6 登杆作业必须设专人监护。

4.2.3.7 在低压主干线路上引下接户线时,应停电施工,施工前应验电并挂接地线。

4.2.4 敷设线路

4.2.4.1 放线或紧线工作应统一指挥、统一信号,每个工作小组应派有专业人员领队。

4.2.4.2 与带电线路发生交叉、跨越或接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搭设跨越门型架、用绳索控制放线高度等,防止接触带电导体,必要时可停电作业。

跨越道路、河流或其他弱电线路时,应搭设跨越门型架并派专人看守,避免伤及行人或引发事故。看守人员应以信号旗与指挥者联系。跨越房屋或穿越居民区的线路应严格要求遵守有关规程的规定。

4.2.4.3 严禁在无通信联络及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放线。

4.2.4.4 紧线前应确定杆根牢固,必要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严禁用拖拉机或其它车辆作紧线的动力。

4.2.4.5 紧线前应确定导线的接头牢固,确认导线未被滑轮、横担、树枝、房屋等物体卡住。在处理紧线障碍时,不应跨在导线上方或在转角内侧,以防跑线引起伤害。

4.2.4.6 当采用旧导线牵引新导线方法进行换线时,应监视新旧导线连接处不被滑轮、树枝等到卡住,以免将电杆拽倒。

4.2.5 撤线、撤杆

4.2.5.1 在涉及停电工作或所交叉跨越的线路带电时,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许可手续后,应向施工人员说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4.2.5.2 应按耐张段撤除旧线。登杆前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如叉杆或临时接线。先撤直线杆两边村导线,后撤中间相导线,以避免产生交叉扭矩。严禁用突然剪断导线的办法撤旧线。与撤线无关人员应撤到倒杆距离之外。

4.2.5.3 撤杆前应拆除构件。登杆前应检查;临时加固措施是否完好。一般情况下不应采用破坏性倒杆。

4.2.5.4 用吊车拨杆时,应将起重绳索系牢于电杆重心以上部位,确认起重臂上方及附近无任何带电设备,起拨时密切注意吊车的稳定。

4.2.6 装卸和运输电杆

4.2.6.1 装运电杆时应码放整齐,不得超载。分散卸车时每次均重新绑扎牢固方可继续运输,避免电杆滚动伤人。

4.2.6.2 卸车时应由专人指挥,不得使电杆自由滚动下滑,应有有效制动措施。

4.2.6.3 用绳索牵引电杆上山下山时,应将电杆绑扎牢固,并应避免磨损绳索。电杆经过的路线下方向和两侧5米内不得有无关人员停留或通过。 4.2.6.4 人力

扛抬电杆时,必须步调一致,同起同落,轻抬轻放。

4.2.6.5 用人力车分散运杆时,应尽量降低重心,并应绑扎牢固,防止滚动伤人。

4.3 配电台架工程

4.3.1 配电台架上的工作属高处作业,应遵守本措施有关“杆上工作”的规定,并杜绝习惯性违章(如不系统安全带等)。近电作业应办理工作票及相关手续,实施安全措施(停电、验电、挂接地线等)。

4.3.2 配电变压器的安装(更换)应严格遵守各项工艺要求。起重前应确认承重架构、起重缆绳牢固可靠。使用吊车应严防碰触上方及附近架构或设备,保护与带电导体的安全检查距离。

4.3.3 配电变压器底部距地面净空不得小于2.5米,其间不得安装有助于攀援的设备或架构。

4.3.4 与小容量配电变压器配用的配电箱(柜)的箱体应可靠接地,并采取防雨防漏措施。

4.3.5 不符合上项要求的应进行整改。整改确有困难的可在高低压带电部分加装绝缘护套等到措施,亦可按照落地安装的变压器处理。

5 附则

5.1 本办法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计划发展部负责解释。

5.2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一是基本成形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河西新建及拓宽改造的12条主干道、24条支路、地铁一号线等为主,初步构成东西便捷、南北通畅、内外衔接、江城一体的新城交通格局。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整合与沟通问题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二)被动与预警问题城市管理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手段,也是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时有关城市管理问题的考虑还是一个缺漏项,城市管理“事先控制管理少,事后被动管理多” ,出现了问题,再用管理方式加以补救,一些管理执法行动往往是被动、适应型的,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管理。如,马路拉链工程、公厕、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在建设中若预先充分考虑,预留空间,那么动辄开挖路面、多方扯皮等现象可大为减少。这些都表明,由于还缺乏科学的、

现代化的手段,信息反馈不及时,一些突发性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解决。这些现象都表明,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应用效率也不高。

(三)人治与法治问题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由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工人、城管警察等组成)。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城管警察(辅警)、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

(四)、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五)、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某镇集镇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周年珍

摘要:加强集镇建设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工作的中心之一。本文根据太平桥镇集镇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集镇建设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搞好集镇建设就要

高水平领导好集镇建设,高质量建设好集镇,高效益经营好太平桥镇,高标准管理好城镇。

关键词:太平桥镇 集镇建设 集镇管理

内容:

太平桥镇位于浏阳西郊,北枕焦溪岭与焦溪乡接壤,南临浏阳河岸与枨冲镇隔河相望,西连葛家,东接集里。交通十分便利,距市区仅6公里。全镇辖2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 5704户,20456人。镇域总面积98.36平方公里。太平桥镇是以烟花鞭炮生产为主的工业重镇,也是综合性农业经济区。近年来,为把太平桥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我镇抢抓机遇,立足开发开放,紧紧围绕“领跑西区,融入城区”的发展目标,把集镇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审批,严谨管理,初步形成了建设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环境园林化的新型集镇。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我镇集镇建设与管理,提高集镇品味,不断改善集镇环境,我针对集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集镇建设对太平桥镇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集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扩大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集镇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的不断壮大,现有小集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太平桥发展的瓶颈。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集镇建设这个对全镇整体经济牵动力很强的点,科学发展,启动我镇新一轮经济增长。

二、太平桥集镇建设的自身优势

(一)思路更加清晰,思想更加统一。近年来太平桥镇立足浏阳市域发展第一方阵,奋力追赶跨越、崛起争先,保持了良好态势。一是加快土地开发,扩大集镇规模;二是打造专业市场,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品位;四是规范市场管理,树立集镇形象。这些举措既符合乡情实际,又切实可行。

(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今年人代会上我们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镇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领跑西区,融入城区”的发展目标,主攻产业提质、招商引资、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四个重点,突出融城发展、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富裕、精美、和谐的新太平。这个思路是党委政府反复研究提出来的,即符合太平桥镇实际,又科学可行,跳一跳,够得着。

(三)发展机遇更加凸显。一方面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当前,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主要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这些领域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可以说,只要我们找准上级政策与太平桥实际的结合点,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份额的支持。另一个方面是产业加快转移升级的机遇。利用长浏高速发展机遇,我镇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随着绿化环保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太平桥在承接农业产业企业化方面也将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只要我们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着力在打造各类载体和平台上下功夫,在优化投资环境和服务上下功夫,必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兴业热潮。

(四)产业支撑较强。我镇是以烟花鞭炮生产为主的工业重镇,也是综合性农业经济区。工业经济中烟花、豆豉、酿酒、竹地板制造逐步发展为特色产业,成为全镇主要经济支柱。目前镇内有工业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已基本形成了以花炮、酿酒、竹地板制造三大产业为主体,豆豉、造纸、印刷、化工、黑火药、机械制造等全面发展的全新工业格局。

三、目前太平桥集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太平桥镇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改造老街硬化村组道路12.4公里,完善了高家小区配套设施,启动了李家湾、唐家园龙背小区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施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新建绿化带280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32盏,补植补种桂花,香樟等行人道树300余棵,安装景观石15处,街道交通井然有序,乡容乡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已基本实现“四化”。即一是硬化。按照“政府投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集镇水泥道路,下水道等。使集镇主干路网形成,拉大集镇框架,改善集镇道路网络状况,解决行路难问题。二是亮化。就在在集镇主干路上安装路灯,每到夜晚灯火通明,方便群众出行和夜晚行走安全。三是绿化。目前已经在主干路段两旁植绿化树,镇政府内连片绿化带,改善了街道环境,随着集镇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增加绿化范围和面积。四是美化。街道两旁安装垃圾桶,配备环卫工人,做到日扫日清。针对太平集镇目前存在的以路为街,街市拥挤的问题,我镇正着手在太平集镇旁建停车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太平桥街道交通拥挤,车辆停放无序的问题。

四、太平桥镇集镇建设

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太平桥集镇基本完成了新集镇的建设,浏阳城区西大门形象越来越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式形成。但由于投资不足,体制不顺,集镇建设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我镇集镇建设面临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一)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集镇人口数量和建成面积是决定集镇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人气旺才能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才能产生不断的商机。我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速度都偏低,而镇区人口集聚程度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专家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万人时,城镇的资源配置效益才能最佳发挥出来,人口规模过低,就会造成城镇资源浪费。

(二)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产业支撑不够,辐射作用较弱。产业是集镇兴旺的基础。近几年,我镇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够快、不够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紧迫。所谓小集镇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虽然建了街道,但集市总是热闹不起来。门面使用率低,资源闲置,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没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三)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集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越来越多,制约集镇的发展。靠财政投资,本身财力非常有限,难以拿出资金引导集镇建设;靠土地生财,有待于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靠银行贷款,银行怕担风险,对集镇建设放贷较少。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融资投资渠道是加快集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这是调研过程中反映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建设用地征用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征地涉及的村组矛盾多,调处的难度大。所谓的管理仅仅停留于说教层面,没有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导致集镇的脏、乱、差现象难以根本改变。把小城镇建设成绩与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乃至职务升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小城镇建设具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不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五)基础设施不全。基础设施建设是集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集镇建设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集镇的工商业活动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集镇建设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保、排水等设施不健全,没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较少,道路交通不畅,绿化程度不高。集镇街道上电信、广播、电力等线路纵横交错,形成了“线网”,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不利于集镇形象的提升,不能满足集镇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六)集镇功能不完备,作用无法发挥。集镇在一定区域的农村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对于一个功能完备的集镇来说,它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简单地商品交换集合地,集镇的“中心”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功能十分不完备,限制了集镇作用的发挥。

(七)集镇管理不到位

首先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道路的破损加剧直接影响交通功能的正常运转,供水、供电管道、线路经常被破坏,造成水资源浪费和不安全隐患因素出现。其次城镇辖区公共设施受到破坏。垃圾箱、桶不是丢失就是被煤球烧成窟窿,广场灯具经常不径而飞。再次乱挖滥种现象严重,植被受到破坏和损伤。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严,建筑污染严重。

五、缺乏有效的城镇管理措施,影响了城镇形象。

五、对我镇集镇建设的建议

现代集镇建设与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建设与管理问题,而是一个集镇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体现,是一个集镇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素质、政府作为的一个外在标志,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工作范畴。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必须清醒头脑,认真探索,坚持建管并重。只有不断加强城镇管理,才能使太平桥的集镇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才能不断提高太平桥新集镇的品位。

(一)高水平领导好集镇建设。

1、集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集聚要靠市场吸引。但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放弃,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要作为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乡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集镇集中。

2、充分认识到集镇建设对于促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的现实作用,树立多元筹资、多方启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观念,切实把集镇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加速农民向集镇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大事来抓。要通过舆论宣传、参观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对集镇建设的宣传和发动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集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支持配合集镇建设,自觉投身集镇建设,形成加快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高质量建设好集镇

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

1、挖掘集镇内涵,彰显集镇特色,提高集镇规划和建设品位。每一个集镇的定位,应当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特色产业优势,结合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集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注重挖掘人文、风俗、历史的底蕴,突出人居、建筑、景观的特色,使集镇文脉清晰、蕴涵丰富,最适宜居住和创业,成为人居福地。

2、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注意集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集镇发展不能以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集镇规划加强生态系统的有效建设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绿化美化集镇环境,搞好公共设施建设,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增强集镇自然环境优势和生态承载力。自然融于城乡、城乡归于自然,使居民、建筑物、集镇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氛围,为集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来抓,严格制定工程建设方案,高质量管理好在建工程,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运输道路要平整坚实、畅通;施工现场围墙应封闭严密、完整、牢固、美观;施工现场内应有排水措施;建筑主体必须实行围档全封闭施工,使用合格的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建筑工地内外的零散碎料和垃圾渣土应及时清理,减少扬尘。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工地,现场搅拌混凝土必须在搅拌设备上安装除尘装置,方可进行现场搅拌,以达到减少粉尘等污染。严禁在施工现场排放有毒烟尘、气体和噪声作业。在现场洗石灰、熬沥青必须使用密闭和带有烟尘处理装置的设备。建筑垃圾的运转必须通过楼梯或垂直运输机械转运,禁止从建筑物高处流放污水、倾倒垃圾。凡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的,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必须有遮盖和防护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和尘土飞扬、洒落和流溢;驶出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严禁带泥上路和进入城镇区域。给居民一个安宁、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高效益经营好太平桥镇

是树立经营集镇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我镇政府资金来源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的情况下,只有靠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来增加资金的投入。

1、着力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使土地资产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要善于利用城镇级差地租,实现土地增值。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从中获取城镇建设资金。

2、努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有选择性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如自来水厂、下水道工程等。使城镇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确保城镇建设资金产生增量。

3、全力筹集集镇建设资金。坚持内外并举,着力招商引资,以地生财,引进外面的钱;争取国债资金和项目资金,用好上面的钱;启动民间投资,用好身边的钱。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运作,用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法来建设集镇。镇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门路,用活政策,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逐步建立各种资本共同建设集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使集镇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4、倾力打造优良的无形资产。对广场、雕塑、公路等形象工程,要精心进行整合包装,使之成为叫得响的集镇形象产品,提升集镇形象,打造经营环境,提高集镇的整体竞争力。做到政府引导、以地生财、激活民资、整合资源四措并举,要明确部门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间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把我镇建成“天蓝、水清、地绿、人和”的新型集镇。

(四)高标准管理好集镇

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我们必须以集镇建设为依托,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搞好我镇高效能管理,实现集镇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1、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

建议由镇财政、城建、国土、环保、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组成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有力的镇政管理队伍,镇政府授权行使镇政等部门规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减少管理程序,促进集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集镇功能,不断增强集镇的发展后劲。加快集镇建设的关键是有人入镇,有人建镇,有人兴镇。集镇建设的三步曲是政策引人、环境迷人、生意留人。加快我镇集镇建设就应该把政策引人、引资、招商放在第一位。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要在涉及集镇建设的关键环节上创造优越而宽松的环境,切实做到放权让利,为集镇建设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紧紧抓住集镇建设的重大契机,充分利用一切政策优惠条件和各种经济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集镇建设,为实现我镇集镇建设而争取更大的作为。一是在管理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摒弃冷、横、硬的作风和简单粗暴、动辙驱赶、取缔的工作方法,教育引导镇政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文明执法,把镇政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卓有成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镇政管理由随意罚款向规范执法、依法行政转变,由简单的堵截向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转变,由执法扰民向服务优先、执法为民转变。二是强化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考评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在管理中,镇政管理机构建立工作人员镇容和环境卫生辖区管理责任考评制度,责任到人,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验收,对责任履行不好的,责令其限期改正,达到转变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目的。

2、美化集镇。

一是做好净化工作。环卫工作是镇政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清扫保洁,落实路段清扫责任基础上,设立环卫路段监管人员,搞好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的日常清扫保洁,坚持不懈地开展对乱倒乱扔垃圾的监察执法。建立夜间巡逻制,强化工地管理,严格渣土运输准运制度,堵住脏源。加强集镇周边卫生整治,新建垃圾台,新增放垃圾桶,实行定点倾倒、定时清运垃圾。加强环卫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实行专人管理,提高环卫工作水平。

二是搞好绿化工作。突出生态环境优势,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集镇要发挥自身优势,在集镇绿化工作中,坚持哪里有道路,哪里就有绿化,在修道路时,就植好行道树。集中有限资金,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实施广场、游园、步行街的绿化改造。使广场、步行街和主次干道形成一条美丽的绿带。

三是搞好亮化工作。加强灯饰建设,主次干道安装路灯,将广场的灯饰进行改造,集镇以广场为中心,主干道为纽带,彩灯、射灯、霓虹灯等交相辉映,使城镇夜里格外亮丽。五是坚决取缔占道经营摊点,确保道路畅通,着力解决集市经营杂乱无序的问题。加强集镇容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强化管理措施,构建出有序、平安、和谐的集镇。

3、以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辐射能力,为做大做强集镇提供产业支撑。

1、集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 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体、农业发展为支撑、房地产开发为经济增长点,引导集镇经济协调发展。

2、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农特产品贸易大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这些链条以集镇为载体,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集镇建设。近几年来,我镇水产养殖、禽类养殖、水稻种植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力发展这些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将带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集镇加快发展。

3、要以活跃商贸为基础,增强辐射能力。根据第三产业集聚性要求高、劳动密集度高和低资本构成的特点,较低的进入门槛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为集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就业途径,在集镇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引导发展中介、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生态旅游等新兴服务行业,实现兴乡富民、拓宽就业、促进发展等多重效应。

4、提高居民素质。一是新闻传播媒体加大爱护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部门和居民行为。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占用、损坏、拆除各类镇政、环卫设施,扼制乱挖滥种现象发生。设置户外宣传品张贴栏,规范各种广告行为,规范设置停车场,落实好“门前三包”等责任制。通过门前三包(环境、绿化、秩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集镇“脏、乱、差”整治中来,努力形成人人维护集镇环境的良好风尚。三是实行专职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树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杜绝随心所欲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

集镇建设是改变集镇人居环境,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是贯彻集镇带动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发展太平集镇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缓解农村就业压力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集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基础设施和集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集镇辐射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太平桥镇现代化集镇。

参考文献:

1 陈志林《新农村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标准》中国城市出版社 .03第3版

2 钱伟长《当代集镇建设》重庆出版社 1992.02 第1版

3 潘文《新农村建设通览》北京出版社 .10 第4版

第四篇: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思考

马蒙蒙

发布时间:2010-08-03 近日,全球三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第七届世界品牌大会,大会发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研究榜单后可以发现,在该机构评选的500个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中,金融行业品牌占据26席,保险业仅占6席。中国人寿一枝独秀,排名第5,也是前50名中惟一一家保险企业。对比2008和2009年的榜单,虽然上榜保险公司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是上榜保险品牌总数一直是6个,三年没有新增上榜品牌。尽管业界对类似排行榜一直争议不断,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在近几年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整体行业品牌形象较弱,尚未摆脱“大行业、小品牌”的困境,各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与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阶段保险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保险品牌在排行榜上的“弱势”地位,可以管窥以往保险公司粗放型经营模式带来的弊端:片面注重市场份额、业务规模,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现阶段,各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品牌战略须需提升完善

主要表现为两个“脱节”和两个“趋同”:

一是品牌战略与发展战略相脱节。不少保险公司在制定品牌战略时,忽视了与公司发展战略的从属关系,造成品牌建设自行其是,缺乏目标性,与公司战略关联度不高,也就不能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二是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脱节。一些保险公司仅仅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一味强化品牌外在形象,忽视品牌内涵底蕴,忽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长期积累,反而容易导致品牌宣传的随意性,难以树立卓越、长久的市场形象。

三是宣传策略趋同。长期着眼于价格层面的对抗性竞争,使各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特征明显,建立在无特色、少差异基础上的品牌战略大多重视企业形象宣传,轻视产品服务宣传,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公司品牌的广告,鲜有特色保险产品的广告。

四是品牌定位趋同。不少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上缺乏科学系统地市场研究,无法准确定位自身品牌的细分市场,难以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趋同造成的保险品牌“混沌化”,影响了消费者的快速认知和认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品牌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第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各保险公司中,主管品牌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是办公室,有的是企划部,还有的是党群部,甚至分别由两个或多个部门共同负责。这不利于品牌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也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的“职责真空”,造成部分品牌建设工作“有人问,无人管”。

第二,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品牌制度缺位或陈旧。不少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或者虽有相关制度,但亟需更新、修订。二是品牌预算不规范。一些公司在预算中没有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品牌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且随意性大,缺乏连续性、计划性。三是品牌评估机制未建立。部分保险公司从未开展品牌调研和市场信息收集工作,不了解自身品牌的市场情况,也就不能根据品牌评估情况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四是品牌维护工作滞后。法律保护等品牌维护工作欠缺,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国民人寿和国民代理的品牌之争,前者最终付出了数十万元的赔偿,而且被迫更名,业务发展受到影响。五是企业形象识别(CI)系统不完善。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VI(视觉识别),轻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的现象,在LOGO设计与宣传上投入巨大,但对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等理念系统和员工规范、行为标准等行为系统建设工作不足。

(三)集团品牌管控刚刚起步

集团化是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年三月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保险集团公司要对集团内部的品牌文化实施统一管理。但不少保险集团公司仍处于拓展综合经营、布局战略框架过程中,还没有站在集团角度系统梳理现有品牌,更谈不上对旗下各品牌进行科学管控,一定程度上存在品牌混乱和稀释的风险。比如,保险公司控股信托、租赁等公司之后,是否要保留原信托、租赁品牌,还是将保险公司的品牌延伸到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领域?这需要合理设计保险集团的品牌体系和层级。

(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与银行业相比,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成熟度较低,其中一个主要不足表现为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扰乱行业秩序,甚至假赔骗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如不有效根治,势必加深社会公众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良印象,影响各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品牌和形象。

几点思考和建议

当前正处于我国保险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也是各保险公司提升品牌实力和形象的有利时机。我们认为,各保险公司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强化品牌战略规划工作

重点做好战略化、系统化、制度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确立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即全面服务、服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这是强化品牌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二是要理清品牌规划工作思路,完善各级品牌管理机构、组织,健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可持续的品牌管理和发展模式;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这是保障品牌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二)完善品牌管理运行机制

要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品牌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管理有规划、有评价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公司内部的品牌协调机制,协调资源在品牌体系不同层级中的配置;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品牌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为品牌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三)健全集团品牌管理体系

保险集团公司要针对各子公司的不同情况进行品牌专题调研和专项评估,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导向构建品牌层级,明确品牌管控界限,实施不同品牌策略。如对于战略投资的子公司,可使用品牌延伸策略,将受到市场认可的集团品牌延伸至子公司,达到提高子公司知名度的效果;对于财务投资类子公司,若其品牌已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为部分消费者所熟知,则可考虑维持其子品牌地位,在集团品牌体系整体框架中加以管理和发展。

(四)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品牌是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直接体现,打造优秀品牌有赖于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和提高。一是要坚决转变片面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方式,兼顾效益与风险,资源、渠道向公司效益险种、利润来源险种倾斜,全面加强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狠抓核心指标管控,注重承保、理赔、费用等全环节管理;三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自身的专业化队伍,开展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经营;四是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公司形象和品牌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

《中国保险报》 2010年08月02日

第五篇: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员编制的上收,使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和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上由原来的乡镇主管转变成上级垂直管理。体制变化后,如何理顺好基层国土资源所与乡镇的关系,完善国土资源所的建设与管理,对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的作用,体现体制改革的真正意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如何搞好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与管理,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一、关于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 一是建设中心国土资源所。按照区域划分,象林业、公安、工商部门一样,建

设自己独立的院落和办公场所,配备交通工具,同时管理人员也相应集中,增强工作力量,有利于开展工作。这样将国土资源所与乡镇完全脱离依存关系,形成平等的地位,增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二是明晰国土资源所产权。按一乡一所的设置,采用目前司法、财政等部门的模式,从乡镇政府的办公楼中,采取购买产权的方式,适当拨付一定的资金给乡镇,买下一定数量的办公场所,并办理相应的手续。明确固定办公场所,有利于稳定办公室,并且可以满足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的需要。对于办公楼较差的乡镇,可先与乡镇协商好,等办公楼改建时再行购买。特别是按照规划设置国土资源中心所的地方,可以购买较多的办公室,明确国土资源所办公场所的产权,为以后中心所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花钱不多,效果很明显,一般按5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即可购买好办公室。三是完善国土资源所的办公设施。根据基层国土资源所的

工作性质和职责,改善办公条件,同时逐步减少对乡镇的依靠和依赖各国土资源所要尽快配齐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电脑网络等设备,将各所与局里的网络并网,实现现代化办公,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关于国土资源所的管理 国土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以垂直管理,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监察力度。基层国土资源所守土一方,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又要严格监督境内的各种违法行为。必须尽快与乡镇政府明确关系,以确保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到位。我认为,国土资源所要以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为主,在出勤、考核等方面,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一是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办法和结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任务。用制度管理是最科学的管理方式。针对基层国土资源所这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状况,为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和失控的现象,必须制定周密的办

法和考核方法,明确各所、各岗位每个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并及时督促落实。二是制定严明的纪律,加强督查。三是制定灵活的方法和措施。基层的工作性质与机关有一定的差距,在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灵活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更有成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如确定每星期两天以上的办公接待日,并将时间固定下来,向群众公布,有利于群众来访时能顺利办好事情,也可以让国土工作人员有时间下村或进城办事。

三、关于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特别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重点。目前,还有一部分干部职工业务不精、工作不熟。建议每年举行一到二批业务培训学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来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适当交流和岗位。特别是年轻的干部职工要从基层做起,从事不同岗位的工作,丰富工作经历,锻炼工作能力,迅速成长起来,建议在基层所

之间及机关与基层所之间经常进行人员交流,让干部、职工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所长,提高工作成效,也可以采用公安、财政等部门的干部交流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长学习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