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2022-04-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沈阳市旅游学校沈阳110033)摘要:身心健康是中专学生成才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中专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1:

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我们要重视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专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调适

现在的中专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而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不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身心发展扭曲变形,经常会遇到小问题而出现大麻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长达五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后认为,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显得尤其重要。

一、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

不少中专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低下等问题。在家长和初中老师劝说下进入卫生职校后,他们更是如此,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明显,部分同学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则动力不再存在,接着出现一种学习的焦虑现象: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从而导致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针对此问题,教师应热爱尊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若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容器,把一定的知识技能灌进去,那么,这样的看法当然不会促进他对学生的爱。相反,只有当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才会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我经常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生。由于我尊重理解学生,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有独立意识的人,一个个未来的能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消除了厌学情绪,学得更主动了。

二、个性情感心理问题及对策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而情绪情感恰恰又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但在内心和现实间恰好存在矛盾。因此很多学生在矛盾心理作用下会出现诸多的个性情感心理问题,诸如: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整天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或者逃避于现实,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或者对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一旦遇到挫折,轻则退缩,重则怀有戒心和敌意。因此,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心理性格,这些学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

疏通学生个性情感,消除自卑自贱心理,倡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社会”的主人和班级“社会”的公民,只有当学生真正在集体中享受民主、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才能真正唤起和激发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因此,我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改革、创造精神作为班级管理目标。用成立墙报小组、通讯报道小组,招募“志愿者”参加班级的每一项活动的方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担任成功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激发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同时,提倡合作和适度竞争,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关心别人。

三、自我心理问题及对策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中部分人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所以自卑自贱心理严重。同时,受家庭生活影响,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现象严重,到学校后被打破,所以心理上难以承受,往往通过逆反言行来满足自我,却很少去考虑别人,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面对此问题,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由于家长们工作忙,我经常采用电访、写纸条、面谈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改变家访时单一的“报忧不报喜”的现象,及时汇报学生在校进步和退步的情况,让家长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打破学生认为“找家长就是犯错误“的思维定势。同时我还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方法,强调对待孩子要“严格”而不是“凶狠”,因为在“凶狠”的管制下只会使孩子暂时地被动服从,而不是长久地主动改错。在家长会上,我还向家长提出具体的学习和品德要求,让家长夸夸自己的孩子,让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介绍经验,提倡家长间合作,交流教育方法。通过经常与家长联系,共同制订教育方法,及时表扬,坚持不懈,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

众所周知,中专学生往往是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问题生,同时也是心理上的问题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所以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复杂,需要进行特别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釜底抽薪”比“扬汤止沸”的效果要更理想。

[参考文献]

[1]刘焕明.浅议中专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09-34

[2]王美凡.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7 -7

[3]李国华,王玉霞等.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03

[4]许银华.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22

[5]李霞.浅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8

作者:赵冬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2:

论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论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沈阳市旅游学校 沈阳 110033)

摘 要:身心健康是中专学生成才的基础,现实社会中中专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锻炼的特点及中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中专学生 心理疾病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健康”主要是指生理的健康,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但是,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新时代的青年不但要有健全的体格,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中专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改善,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中专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一般处于15~18岁之间,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中专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由于少了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对社会的适应,所以对心理状态出现的偏差,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否则势必影响自身发展,甚至危害社会。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中专生参与的群殴事件,都反映出了现在部分中专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独生子女、家长的逆爱,养成唯我独尊,不能吃半点亏的孤僻性格。(2)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将自我放大,不敢面对现实,将虚幻与现实混淆,麻痹精神。(3)学习成绩落后,得不到认可和尊重,缺乏自信心和开阔进取的勇气,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4)家庭破裂,造成缺少管束和教育,得不到关爱,心情郁闷,久而久之,心理产生偏激,抱怨社会,仇视他人。以上种种原因,对中专生的成长都是致命的打击,做为学校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促进。当然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体育锻炼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身”,更被广泛的应用到“健心”上,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奇药良方。

2 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功能

毛泽东主席早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绪,又足以强意志。”我国体育界前辈马约翰先生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运动“可以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锻炼可“培养勇敢,增强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1 促进良好心境的产生

心境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绪或情感。“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乏痛苦。”有關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对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竞争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特点,他们在参加的过程中获得的高兴、愉快、兴奋、激动、紧张以及焦虑等方面的情绪体验,最终对他们情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蒋碧艳、祝蓓里对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专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转移对其他不良嗜好的注意,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培养坚强的意识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使中专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学习。

2.3 增进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比赛是比体力比能力比技术比战术的竞争,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在政治、经济中占上峰的人不一定是体育竞争的优胜者。工作生活中领导与下属、老板与员工,老子与儿子等角色是不能随意互换,但在体育运动中角色的变化却是很容易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在同一个对抗竞争的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固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生活空间被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与人之间有了亲近感。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2.4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也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大家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成功。体育能让你掌握与人相处的法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谦虚,别人称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成功时要善于分享。这就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运动能发展人的身体活动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激能力等,并能磨练人的性格和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同时,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趋于成熟。

2.5 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3 建议与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学生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达到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根据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在此提几点建议:

(1)每次锻炼的时间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2)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学生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3)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4)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对学生要及时和更多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心境,以利于中专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治愈,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夏娣[主编].运动与心理健康[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晓灵,白智宏[主编].体育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学雷,肖曼娟[主编].体育职业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曲浩

中专学生心理表现分析论文 篇3: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明了产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影响因素

1 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中专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研究证明,年级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年级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初中阶段,具有有明显心理障碍学生的比例约为15%左右;在中专阶段,这个比例达到19%。在男女性别差异上,入学时间越短,男女差异越大;年级越高,差异越小。男生在智力和情绪因子上,心理素质水平好于女生;女生在注意力和道德感因子上,心理素质水平好于男生。

2 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专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的问题

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想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学生负担逐年加重,采取一系列强化学习的措施,加上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而课堂纪律又相对较差,影响其学习,陷入紧张、焦虑、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长此下去,因超负荷的学习任务而出现一系列的强迫症状,学生可产生厌学心理。二是没有升学想法的学生,学习相对较差,长此下去会自暴自弃,根本无心学习,甚至逃学、退学。

2.2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师生关系不良。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了解不够,过分斥责学生或干涉学生业余生活,引起学生的逆反与烦恼。(2)同学之间关系不良。中专学生情绪不稳,部分学生私心较重,加之独生子女的自尊心过强,同学间缺少了解,常常导致关系处理不当,又为因此失去朋友而担心和苦恼。(3)学生相父母之间关系不良。中专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又缺乏互相了解和沟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子女成人感的形成,使他们的关系紧张而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4)学生与外界朋友的关系。中专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较少与外界接触,但他们又渴望结交新朋友,他们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受社会上的朋友影响和利用,很容易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3 青春期性方面的问题

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中专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生理知识,部分学生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以致影响了学习。中专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也导致了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他们又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早恋、轻率对待恋爱问题和两性关系,由此也伴随着许多情感困扰,严重者可因情感问题而自残、自杀或者犯罪现象。

3 中专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3.1 学生自身情况的影响

学生自身情况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性格内外倾向、学习能力、是否接受幼儿教育等。据调查,情绪稳定性对中专学生的心理活动影响最大,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面对应激时,其应付行为主要表现以“自责”、“幻想”、“逃避”等不成熟和消极的应付方法为主,而少用“解决问题”这一成熟和积极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更多,学习压力更重,更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抑郁、焦虑、强迫等。接受幼儿教育的学生,因此期便接受教育及与人交往,其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未接受教育的学生为强。

3.2 家庭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的自身特点、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的管教方式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自身特点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情绪、个性等。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较重视子女教育,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善于处理家庭的各种问题,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往往只注重子女的躯体健康而忽视了其心理健康,不善于对子女迸行正确的引导。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待各种刺激反应过于激烈,易冲动,不能保持理性的心态,动辄打骂孩子,这种应付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子女,进而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另外,有研究证明,具有精神病倾向的父母,其子女偏执症状也较突出。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学生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心态,而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则易使学生经常性地产生失落感。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容易给学生带来焦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家庭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更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溺爱、粗暴还是民主,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与要求是否恰当,对于学生是否能维持正常健康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心理上有自卑感及焦虑情绪。

3.3 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滋长,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传媒,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及互联网,它们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性方面的误导,加剧了学生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政府部门的一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学生信念动摇,加强了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市场竞争滋生的一些不良观念,不仅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凋一致,学生的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4 讨论与建议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领导应重视加速速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使心理素质教育有一席之地,这是摆在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共同课题。具体措施有:(1)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必要的锻炼、休息时间。(2)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或医学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合理分析自身的心理状况,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技术,较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升学、就业给予专项指导,增强其自信心。(4)扩大学校医务室服务职能,开辟心理活动室,由专职人员担任心理辅导员或聘请专业心理医师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与医院积极联系,对心理问题严重者及时送院治疗。(5)开办家长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提高家长的素质,教授正确的教育子女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6)呼吁社会传媒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意其社会影响,不应向学生传播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作者:王雪梅 刘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