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心得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苏州之行心得范文

苏州之行感受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课,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一气呵成,挖得很深,体现出他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把课上细腻、上扎实、上深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的课,大气磅礴,虽然仅教学整数除以分数,但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特别关注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凌老师以一支粉笔、几块黑板给老师们带来了一节“通透”、“灵动”、“简约”的数学课。

各派名师各有风格,不同的课堂体现了各自的智慧,同时也呈现出许多共通的地方:关注学生的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等等。借用沈本领主编的话:教学有派,教无定派,重在探索、贵在创新。 朱国荣老师的“一切基于学生”,钱守旺老师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比较和学生的前测分析,王凌老师的崇尚自然、数学课堂“好玩”,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接着是名师与现场老师的互动,老师们针对各家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名师们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最后由特级教师蒋守成进行综述,他认为“派是一种标杆,一种价值体现,一种正确的引领„„” 王凌老师;

1、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2、数学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经验性的重要表现:操作运算行为是数学认知的基础性行为。

3、学生与数学家一样,要亲自投入,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得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演算,或是头脑中的操作——思想实验。数学是经验性或拟经验性活动。

4、、对于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教该内容?如果没有该内容,又会如何?如何让学生也体验到该知识存在的必要性?

5、学生的练习是一种基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是个人认知的亲身体验,学生必须亲自投入。通过信息去主动地组织现象,操作对象,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是看别人做,必须在思想上投入,并转化为自己的操作过程,无人可以替代。我们强调技能训练,其功能之一就是在促使学生“下海”,让他们进入问题的情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6、我们也不应当强调改革而对已有的传统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恰恰相反,在此所需要的即是对于中国数学教育传统更为自觉的总结和反思,并且这是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钱守旺老师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我觉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效果也就跟着停止。有了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希望。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应该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让人情更浓一些,让赞赏更多一些,让鼓励更多一些,让笑容更多一些,让宽容更多一些。《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只是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数学交流环境,让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敢于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的简单讨论。数学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以友好方式对待彼此间的争议,以诚挚的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一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能注意倾听,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点头等)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的时间等;二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即陈述前对自己的观点略加整理,陈述时明白、条理清楚、

简明扼要,陈述后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三是指导学生学会总结交流的成果,即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的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四是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交流的结果,即是否需要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是否需要生成新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否产生一定的体验或形成经验。

1、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重算法,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王老师在教学9/10除以3的时候,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出现好多种算法:1)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推理分母不变,用分子9除以3,得3/10;2)用画图的方法3)9/10除以3等于0.9÷3,4)根据把9个1/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1/10,就是3/10;5)9/10除以3,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所以9/10除以3等于9/10乘1/3。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收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计算的算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尽可能通过直观

演示(如:学具操作、课件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发展思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只有做过了,学生才真正理解了。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学生在探究出了计算9/10除以3的四种方法后,王老师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让生畅说欲言的说一说喜欢哪一种方法,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做一组题,王老师做到了,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感悟到哪一种方法麻烦,哪一种具有局限性,哪一种具有普遍性,以后学生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师生再总结出一般情况下,分数除以整数我们可以用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所得的商作为分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当然我们以后在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时候,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用方法。

这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的,我认为丁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一、关注新旧知识联糸,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继承传统,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学生仅凭原有经验和方法不能直接解决新的探索状态,如:丁老师在课的一开始,首先通过三道例题复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接着把题目中用“克”作单位的数量,改为用千克作单位的数量,这样由原来的整数除法很自然的转变为分数除法,从而引发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继而学习计算的方法,学习后,进一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促进知识的整理沟通,构建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很大程度上有课堂教学是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 显了以下数学思想方法:

1、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先复习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类推分数除法算式的意义,由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思考很有创意,这样适时提升,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发展。

2、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交流、对比、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自主尝试、互动评价,从而反思学习失得,以形成深刻认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对于这几种方法,教者不作任何评价,而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对自己原有的方法进一步思考,明确哪种方法更具有普遍价值,从中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篇:苏州南通之行学习体会

12月9日至11日,在学校领导带领下,高三所有老师前往苏州和南通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感慨颇深。苏州和南通是一条长江之隔,尽然隔开了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进入十中的校园,一座完全中国化的校园,这样优美的环境,我想再调皮的学生此时也会变得文雅;

进入十中的课堂,感觉的完全不像是高三的课堂,没有成堆的书,学生也不是埋在书堆里,课堂很轻松,学生并不像有高考的重负。而在南通石庄中学,进入的是高一的课堂,很熟悉,仿佛进入我们的教室一样。60多学生挤与一室,学生陷于桌上的书中,呵,高一就背上高考的包袱了。

两家学校,截然不同,苏州十中,他的大环境我们是学不来的,但他课堂那轻松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课堂不应该是严肃的,学生应该是轻松的学,从而乐学。这一点,在我们以后的课堂中值得提倡,我也应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渐向这方面靠近。南通石中他们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科学抓抓科学,提前抓抓提前,反复抓抓反复,细致抓抓细致”,这种理念很有深义呀!

这次学习,很遗憾的是没能进入高三的英语课堂去学习他们高三英语的教学方式。但是,从和备课组长的交流中,还是能找到两家学校的共同之处的。他们都能大胆抛掉课本的复习,把重点放在词汇复习上。这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高三教学中提倡的。还有学生的书面表达,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加强的。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有主次,不能华而不实。

其次,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但是应该从基础年级开始抓,要让这种教学真正贯彻下去,而不是流与形式。只有常时间的贯彻,他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

我们的教学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英语组:孙宜瑾

第三篇:红安之行心得

红安之行的感想

为了纪念我国建设党90周年,十万学子进大别山,为了更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单位组织全体人员于5月8日上午出发,到红安,麻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两天时间,我们参观了麻城烈士陵园;红安烈士陵园,李先念纪念绾,董必武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绾,将军墓群;再到苏区名镇七里坪,沿途看黄麻起义经过地点,及红安革命史,参观了长胜街,列宁小学,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全国笫一家红军银行,工会旧址,红军中西药局等珍贵革命文物, 革命先烈为追求理想,真理面对牺性的从容大度,老一辈们为了人类解放事业流血战斗,不怕牺牲的情景久久萦回在我脑海、、、、、

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孕育将军的摇篮。红安(原名叫黄安)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县”(同时也被誉为“将军城”)。这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孕育了两位共和国的主席——董必武(代主席)、李先念,以及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王诚汉、周世忠、谢富治等223位将军。徐向前、叶剑英、许世友、徐海东、陈赓、陈再道、刘华清等我军一代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在我军历史上有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重建和改编。

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争中,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10大军区,其中8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后来10大军区改为8大军区,先后又有6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红安,一个山区小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之最”,而且也一个“世界之最”。

红安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这里先后被中宣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等。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友人来这里考察研究,被外宾称之为“山地游击战圣地”,红安是“一所没围墙的大学”。红安景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见证了红安为新中国的诞生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同时,为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红安这块红色的土地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广大人民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场所;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必上的一课;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堂;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的圣地。

第四篇:红色遵义之行心得

——牢记青春使命,与时代共前进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组织了我们远赴转折之城——贵州遵义学习参观。期间,我们聆听了遵义党校谢以佐教授讲授的党课《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实地参观了遵义会址、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村、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等革命旧址,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让我的精神得到了洗礼,感触甚深,收获颇丰。

第一站(遵义会议干部学院、茅台镇):

早上,我们在遵义干部学院进行课堂学习。在庄严严肃的开班仪式上,我光荣成为学员代表上台受领班旗,这极大鼓舞了我更应该认真学好这一课。首先,********作动员讲话,他对我们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珍惜学习机会,确保学有所获;二是要认真遵守学习纪律,坚持学以致用;三是要紧扣十九大精神,突出学习重点。其次,谢以佐教授以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为主题,结合了党的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从“为什么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怎样弘扬遵义会议精神”等三方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和历史经验,探讨了如何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强化党的建设、增进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下午,两个小时车程后我们到达了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今日能一睹其气派。期间,我们参观国酒文化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纪念碑和赤水河等景点,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人物雕塑、浮雕墙和实物的参观学习,深刻体会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深深地被感动,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及悲壮激越的历史才换来今天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也要好好珍惜一切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我,更应用行动报答祖国,做到清正廉洁,勤政务实,真诚地为人民谋福祉。

第二站(遵义会址会址、烈士陵园、苟坝会议会址、花茂村):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终于到达遵义会议会址,以前我只能在教科书或网上学习,今日来到了实地,心情很是开心激动。抬头一见大门正中的黑漆金匾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让我思绪万千。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虽然历史已翻篇,但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宝贵的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的我,应该用行动践行遵义精神,脚踏实地,坚定信念,勤奋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在这一站,让我记忆尤深的是烈士陵园与红军山,看着石碑上的一个个红军名字,站在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红军烈士纪念碑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情景。当听到“红军菩萨”——龙思泉事迹红军坟的故事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一天夜晚,龙思泉因翻山越岭为患伤寒的乡亲治病而没有及时跟着部队转移,第二天,在他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8岁。即便在危急关头,龙思泉没有忘记也不抛弃任何一位老百姓,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其神化了,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也深深地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年代,我们都不能脱离群众,要与群众“同心、同向、同行”,当你为老百姓干了实事,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支持你,就能够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站(娄山关):

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到达本次行程最后一站——黔北第一咽喉要道、也是通往遵义的必经之瓶颈——娄山关。我们来到了娄山关隘口,一眼展望是高大宽厚城墙、险峻山势、丛丛密林,一字排开横跨在公路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然而,无数年轻的性命牺牲在崇山峻岭中,中国革命方可胜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在我们遵义行程中随处可见。这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斗大胜不久后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将当时娄山关战斗的紧张激烈场景描述了出来。娄山关之行,一路跋涉,一路感叹与对革命烈士的崇敬,追随着先烈的脚步,登上娄山关峰顶,我感受到长征路上先烈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智慧和坚毅。

这次遵义之行不仅让我亲身体验革命老区的壮观,而且让我深入地学习了红色精神,让我有了对人生进一步的感悟。回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信念,胸怀理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爱国青年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精神,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而冲锋陷阵、勇于牺牲。今天,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要以“十九大”为奋斗动力,牢记使命,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心怀阳光,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勤学习,善思考。“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仅要立足本职岗位学习,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提升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又要广于学习,谦虚求学,多向不同领域的人学习,让自己增益其所不能。

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兼何职,都要传承遵义精神与长征精神,与群众紧密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着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紧握契机,善于学习,参照花茂村新农村建设,力争打开新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寻求新路径,更好地推进我们街道的农村建设,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

第五篇:南京之行学习心得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黑瑞霞

阳春三月,柳絮纷飞,我们一行人来到六朝古都南京的东南大学参加第24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在这里,我们领略了来自全国的语文教学专家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现,真是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的《兔子与庄子》一课。赵老师像一个有趣的说书人,亲切的谈话,瞬间和孩子们融为一体,紧紧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完全把学生带入到他所设置的情境里。看似幽默的语言,其实学问很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郦波教授关于诗词教学做的报告,古典跟现代相结合,时而出口成章时而即兴歌唱。郦波老师的古文底蕴、独特的教法以及灵动的语言带给台下老师们深深的启发。

来自宝岛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执教《爱心树》一课,深深的打动了我。李老师把课上得扎实,看得见 ,学得来。让大家感受到了台湾语文教学的别具一格,她的课堂没有复杂华丽的课件,只有朴实幽默的语言,只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

著名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执教《咚咚咚,是谁呀》。林莘老师的课领着老师们走进了“共同体”的大门,她用课堂的形式直接诠释了共同体这一理念:教室里的课桌成U型排列,教师在教室中间授课,孩子们互为伙伴更便于讨论,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更加自主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薛老师虽然是在讲一篇课文,但他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锻炼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孩子理清故事情节、请生协助板书、再而运用板书叙述故事。问题层层深入,由一个个麻烦到解决麻烦,再到人物角色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到内,薛老师课堂设计非常棒。

新生代教学名师诸向阳老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诸老师将无声的黑白字变成有声的、有型的读,一举一动中透出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读与写相结合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地发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王菘舟老师的课行云流水,仿佛可以触摸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灵魂,生动诠释了一节“诗意课堂”。“爸爸的花儿落了”回环往复,爱的种子深深扎根孩子心中,深沉的父爱在语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王崧舟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如魔咒般让与会老师和课堂上的孩子们沉入回忆……

名师们的精彩演绎犹如春风化雨,让我们们亲身体会到名师与课堂的魅力。听课回来之后,我心中的豁然开朗,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清晰了很多,教学方向也更明确了,真实不虚此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保理融资范文下一篇:时政新闻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