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殖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规模会导致成本的大量提高,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文章通过对楚雄州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测算出散养户、规模户的保本规模和经济规模,以期为当地养殖户的适度规模选择提供参考。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浅谈提高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

摘 要:生猪养殖规模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扩展。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不但关系到养殖单位的切实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所以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人民广泛关注的话题。只有熟练把握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具体因素,一线生猪养殖户才能够切实灵活地调整喂养管理方法,调整养殖规模,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针对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探讨推进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生猪养殖户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业长远、健康、良好发展。

关键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措施

引言

国家的发展进步、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有效方式,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切实利益,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还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增强国际市场中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竞争力,为我国生猪养殖业开辟更光明的发展环境和创造更便利的条件,成为当前有关人员研究的重点。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做好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科学分析,探讨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基本状况,综合和归纳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具体因素,才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可靠依据。针对性的探讨是提升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生猪养殖业作为畜牧养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越来越朝着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猪肉制品作为中国消费的重要肉食品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对于猪肉制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为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的扩展提供了推动力。就现阶段生猪养殖的实际过程来看,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多样化的生猪养殖技术,在疫病防控技术、疾病问题的有效控制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降低了生猪患病率,为猪肉制品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良好的养殖环境以及科学、先进养殖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我国生猪养殖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长远、健康、积极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生猪养殖业的职业化和规模化能够为养殖户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投入到生猪养殖产业中,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今生猪养殖管理的观念得到更新,生猪养殖业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重点。养殖户能够越来越应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获得了更客观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光明,将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影响我国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具体因素

(一)生猪养殖品种选择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生猪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养殖户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从当前市场猪肉制品的种类来看,土杂猪和瘦肉型良种猪的售价相差较大,选择售价较高的生猪品种进行养殖,相对而言能够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而需要认识到的是,瘦肉型良种猪虽然售价较高,但这一品种生猪的饲养成本也较高。并不能将不同种类猪肉制品的售价作为养殖生猪的唯一标准,需要统筹、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比较探讨分析得出,选择生长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的二元或三元杂交猪,相对而言能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料肉比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生猪营养的获取需要以饲料为基础。饲料消耗的费用是养殖生猪所要消耗的费用的主要方面。因此可以说饲料是影响生猪养殖的关键性因素。养猪户为了更专业、更有规模、更规范地扩大养殖经营,需要充分认识到饲料对于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要加强对饲料喂养全价配合饲料的有效处理,致力于促进生猪养殖料肉比的降低。养猪户为了更科学地喂养生猪,首先需要对饲料知识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选用误区而造成生猪养殖经济效益下降。这就要求养猪户需要有效避开选料误区,要以料肉比为依据,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同时将粗蛋白、消化能等作为统筹考量的重要参数指标。要根据生猪生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饲料,按照生猪的不同种类针对性地选择饲料喂养方式和饲料种类,按照不同的喂养标准进行饲料喂养。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相关饲料、工具的充分合理利用,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三)管理技术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养猪户经济效益的取得有着深远的影响。管理技术得当,基层养猪户能够更好的获得收益。管理方法存在欠缺,将会制约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降低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只有合理调整养殖技术手段,根据生猪生长的生理特点和各个阶段的特征制订针对性的养殖管理方案,综合考虑到温度、空气湿度、饮食、通风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把控生猪养殖的各个阶段,提升生猪养殖管理的有序性和程序性,尽快优化和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完善、舒适的生猪养殖环境,才能够很好降低外界因素对生猪养殖的不良影响,才能够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应用创造充足的空间。生猪抗病体制的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养殖成本,进而获得高收益的养殖回报。

(四)疾病防控和管理能力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疾病预防是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也关系到生猪养殖生产的盈利状况。由于当前相关养猪户并不能认识到疾病防控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不能从源头上调整,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从而致使生猪养殖过程中流行病的发生,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相比较而言,在某种情况下猪的售价对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要小于生猪因疾病死亡产生的影响。有效预防生猪患病是提升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预防疾病工作的有序展开是缩短生猪出栏时间和提升生猪养殖效率、质量,降低人工资源、资金消耗的有效途径。当前生猪患病的种类较多,一些致死性、传染性的疾病严重威胁着生猪的生命。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引领方针,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整洁、干燥。要根据流行病学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免疫预防。出现传染病等情况时要做好隔离,针对病症展开科学、有效的治疗。类似消化疾病、慢性疾病等情况,则需要养殖人员对生猪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监控。养殖的仔豬,进圈一周内要做好驱虫工作。

(五)市場行情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市场供求行情直接作用于生猪养殖的具体规模,关系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整体来讲,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市场中的猪价和原材料的价格。市场猪价很难做到明确的预测。养猪户可以以3或4年为周期,根据以往猪价的变化情况总结猪价变化的规律,大致预测市场猪价的未来情况,并根据预测情况,确定具体的生猪养殖的规模。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规律很难总结,养猪户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政策,大致预期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六)国家政策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国家关于生猪养殖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对生猪养殖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能够促进养殖技术的优化创新,能够监督生猪养殖过程中先进养殖技术的有效落实。同时,国家政策是推动生猪养殖设备有效、及时更新的有力手段。为了更好促进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出台需要以我国生猪养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本依据,明确政策出台为生猪养殖提供便利条件的这一基本目标。要切实发挥国家政策对于生猪养殖产业的便利作用,帮助生猪养殖更容易地克服困难。为生猪养殖创造更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会影响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如果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那么国家政策对于生猪养殖的优势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进而会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创造,不利于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有效提高生猪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国家政策的落实效果

要加大力度落实国家政策,尽可能发挥国家政策对于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积极优势作用,将国家政策要求贯穿生猪养殖的全过程。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统筹市场发展、疾病防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了推进生猪养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关注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多方面因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内容完善、细则明确的相关政策。国家政策中应当涉及到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保险等多方面的内容,确保国家政策与生猪养殖实际情况的紧密结合,为养猪户提供切实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持。养猪户要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致力于为生猪养殖工作创造更充足的便利条件,致力于促进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科学选种、育种

品质优良的种猪是保障生猪养殖效果的重要前提。种猪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出肉情况、肉质条件等都是养猪户选择种猪时应当考虑的指标。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出肉效果好、肉质鲜美的种猪,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种,从而进一步提升后代猪的综合质量,进而有效的提升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要对母猪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要科学设置母猪发情期的相应手段,妊娠期的母猪要单圈管理,要避免热应激等对母猪的刺激。母猪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圈内温度合理、安静,温度大概要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30摄氏度以下。夜间生产要避免光源对母猪的刺激。要合理运用催产素催产母猪,选择有效的人工助产方式,保障母猪生产的安全。生产后要合理控制母猪哺乳的时间,前期可以穿插人工饲养。要科学断奶,保障母猪的身体健康。

(三)提升饲料管理水平

饲料管理作为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突出的因素,需要养殖户从以下几点进行合理的控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饲养成本在生猪养殖经济效益中的实际作用,切实发挥饲养管理对于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创造性作用。在饲养阶段要根据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特点和不同种类,制订针对性的喂养方案。仔猪阶段、育肥阶段等要保证生猪每日应获取的营养,确保饲料配比的合理、科学。其次,要明确季节性温差对生猪饲养管理的影响。生猪饲养管理需要依据不同的季节温度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寒冷的冬天要选择抗寒性较高的饲料。总之,养猪户要根据气候条件、外部环境和生猪的具体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要遵循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准则,避免资源浪费,节省养殖管理成本,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四)提前做好疾病防控

调查周边的疾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保健程序,根据猪只生长情况定期给生猪进行疫苗接种。还要及时展开猪舍消毒,保证猪舍环境的整洁、安全。消毒要彻底,要尽可能提升消毒对于预防疾病的作用。

结语

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养猪户在生猪选种、育种、饲养管理、政策落实、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做好工作。有关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交流先进工作经验和参与专业培训会议,提升生猪养殖的技能水平。要充分、细致的分析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具体因素,选择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手段,致力于推进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稳红.浅谈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1):121.

[2]  雷三军.霉变饲料对生猪养殖业危害和防治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6):96.

[3]  郝兴营.浅析实现猪健康养殖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9):59.

[4]  张守帅.猪霉变饲料中毒并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7,(3):60.

作者:刘菊润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论文 篇2:

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摘 要: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殖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规模会导致成本的大量提高,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文章通过对楚雄州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测算出散养户、规模户的保本规模和经济规模,以期为当地养殖户的适度规模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养殖 规模化 适度规模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時,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性服务站点为辅助的系统性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場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贾伟)

作者:洪灵敏 许玉贵 郑晓旭 马亚娟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论文 篇3:

生猪饲养成本分析及农户适度规模的选择

摘 要:饲养成本是影响农户养猪规模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的探讨,使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农户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养殖模式为最优选择的结论,并针对促进农户从散养向小规模养殖转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 饲养成本 适度规模

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饲养业正逐渐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过度,规模化养殖特别是小规模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要趋势。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猪饲养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如何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以及选择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养殖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一、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必要性

1.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降低市场风险的必由之路。随着猪肉供给能力的稳定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对肉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波动频繁,养猪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家庭零星分散饲养所固有的劣势使其很难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只有逐步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营销体系,增强与其他市场主体间的经济联系和对等谈判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抵御变幻无常、突如其来的市场风险。

2.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善农业环境功能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需要干净、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养猪模式只注意生产不注重环境,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的无处理排放或在种植业中的简单利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发展规模养殖,可以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产生的粪便、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利用沼气池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又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有助于降低单位饲养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在既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动力、劳动力)下使有使用价值的实物或服务产出最大化,或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物质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最小。规模化经营可以大量采购原料,节约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规模化的采购和销售可以增强经营者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谈判的筹码。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可以使猪场的土地、设备、能源、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4.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进养殖技术、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被社会关注,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才有能力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条件、科学化的生产管理组织、规范化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有利于经济技术职能部门对其提供品种改良、环境监控、产品检测、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既可以改进养殖技术,又可以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

二、农户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分析

按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总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两部分构成,但为了体现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即耗费与补偿的统一,本文认为生猪养殖总成本项目还包括环境成本。即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部分。

1.生产成本。

(1)直接费用。生产成本中直接费用包括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其中仔猪进价、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间接费用。生猪养殖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管理费、销售费和财务费等。

(3)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作价两部分。

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工和合同工)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短期雇工的雇工费用按照实际支付总额计算;长期雇请的合同工(一个月以上),先按照该雇工平均月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等)除以30天计算得出其日工资额,再根据其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劳动天数计算得到其雇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

其中,家庭用工天数是指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天数。家庭用工天数=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8小时;劳动日工价是指每个劳动力从事一个标准劳动日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论报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的机会成本。

2.土地成本。土地成本是指生产者为获得用地的经营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租金或承包费。成本额按实际支付额计算,承包期内一次性支付租金或承包费的按年限分摊后计入,以自有土地经营的按市场价格折价计入。养殖场地用于多业或多品种经营的,租金或承包费应先按各业分摊,饲养业应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饲养数量在个品种之间分摊。不在承包场上饲养的品种不要分摊租金或承包费。

3.环境成本。生猪饲养的环境成本指生猪养殖给周围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形成的成本。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应当进入生产成本的范围。生猪饲养过程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表现为负效益的环境价值,即农业环境资源的消耗。而环境资源的消耗需要得到补偿,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由于计算方法和数据获取方面存在难度,一般成本分析中没有将环境成本作为成本要素来对待。

从一般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最重要、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通常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生产成本的构成中,90%以上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小,人工成本的比重因养殖规模而异,散户饲养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而规模化养殖的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土地成本因不同获取途径而异,目前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不大。环境成本目前在养殖总成本中的地位还不足以凸显,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环境成本将是今后养猪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1.生猪养殖规模的界定。生猪饲养规模是以肉猪饲养头数确定的,根据不同的饲养头数范围,我国的生猪养殖方式分为分散养殖、小规模养殖、中等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类型。生猪散养与小、中、大规模养殖的划分数量标准本文以2010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养殖业规模划分标准为基准。生猪散养是指在一年内平均存栏生猪头数在30头以下(包括3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小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30~1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中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10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大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组织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人将存栏量较少的养殖方式称为小规模养殖或将无规模的养殖统称为小规模分散养殖,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不具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性。

2.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本研究通过抽取云南省楚雄市具代表性的100户养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得出不同养殖规模的生产成本。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大规模饲养同等重量的每头生猪具有最高的的生产成本,原因是大规模饲养具有最高的仔猪进价、最高的精饲料费、最高的医疗防疫费和最高的死亡损失费,从而使其具有最高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农户散养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在四种饲养方式中处于第二高的水平,中等规模生产成本处于第三高水平。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为最低,原因在于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物质与服务费用位于第二低的水平,人工成本位于第二高的水平,而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选择

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土地因素、区位因素、养殖效益、当地政府政策等等。本研究仅从成本方面来分析农户养猪适度规模的选择影响因素。单从养殖成本来看,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的选择依据应该是选择成本最低的规模。

分析表1数据可知,农户散养每头猪生产成本总计为1275.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54.4元,间接费用17.37元,人工成本203.68元,人工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散养家庭用工折价高;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188.7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88.8元,间接费用27.17元,人工成本69.30元,土地成本3.53元;中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3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50.11元,间接费用35.15元,人工成本46.33元,土地成本2.54元;大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84.83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64.2元,间接费用53.27元,人工成本64.78元,土地成本2.54元。

综上所述,从生猪生产成本来看,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散养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中规模养殖模式,中规模养殖模式成本低于大规模养殖模式。所以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生猪养殖模式主要选择小规模养殖比较适宜,在逐步壮大发展后再向中等规模养殖转变。

五、政策建议

1.产业扶持政策应优先向规模化养殖户倾斜。相比较而言,规模化养殖企业生猪的商品率几乎达到100%,而散养户的商品率不到50%,可见对市场供应贡献大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也较大的是规模化养殖。为稳定生猪产业的发展,政府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应将规模化养殖作为重点,各种补贴、保险、技术指导都应优先为规模化养殖企业服务。这种政策效应也会起到引导散养户向小规模养殖逐渐过渡的作用,促进养殖方式的转变。

2.大力发展和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可以将分散的养殖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提供标准化的统一服务,解决好养殖过程中一般养殖自己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了养殖小区,入区养殖户通常都要扩大养殖规模,走向专业化经营。各地政府要在畜牧业发展规划中对养殖小区建设进行部署安排,畜牧业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动员经济技术力量投入养殖小区建设,要为小区的建设经营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技术标准,协调处理好小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合理规划养猪用地。散养户多为利用闲置资源搞养殖,处于副业生产的地位。如果发展规模化养殖,需投入的资源会成数十倍增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养殖用地问题。现行农村土地被农户小块分散占有,许多养殖户找不到土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政府应将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有预见性地安排养殖用地,并作为农业用地对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养殖用地的规划安排,一要远离居住区,不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影响;二要远离水源区,不污染水源;三要不占用耕地。实务中可选择将养殖小区建在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公共设施方面要达到用电保证,道路便利,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4.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单位养殖成本。生猪饲养成本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精饲料价格上涨太快,所以,要降低我国生猪饲养成本,就要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的途径有:(1)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饲料原料,加大对绿色饲料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从源头上真正提供优质优价的饲料原料,为生猪饲养提供安全廉价的饲料。(2)采用先进的饲料技术,提高现有饲料粮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精饲料的投入量。(3)完善饲料管理组织机构。切实落实饲料和畜产品属地管理责任,县级以下地区要专设饲料管理机构和专门的饲料管理人员。

5.种植青粗饲料,加大青粗饲料的投入量。从不同养殖规模成本明细项目比较中我们发现,农户散养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低于规模饲养,主要原因是农户散养使用了较多的青粗饲料,而青粗饲料的成本低廉,容易种植。除了上述的加快精饲料工业的发展之外,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的另一个选择是适度使用青粗饲料。青粗饲料的种植对土壤肥力和灌溉的要求不高,可以选择土壤肥力相对较差的坡耕地或其他零星土地。品种上选择那些生长快、产量高、营养成分多的种类,各地均有许多野生饲料作物,可通过驯化培育后进行规模化种植。发展青粗饲料,可以降低工业饲料的用量而降低成本,也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猪肉生产。如果养殖小区附近有荒坡地,则可将青粗饲料种植与适宜的果树套种,并与猪粪尿的沼气池处理形成一个综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

[基金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资金支持(2009-2013)]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

4.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S].2010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贾伟)

作者:洪灵敏 许玉贵 彭芳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通信病毒计算机安全论文下一篇:组织结构设计基于互联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