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场采访论文

2023-01-29

在新闻事件中, 采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所以新闻界有“七分采、三分写”之说。主持人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深入现场, 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采访者身份, 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 或者直接面对镜头作现场报道, 这时候主持人就是观众的代言人, 应该说, 新闻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报道的水平高低是一条电视新闻成功与否的关健。美国学者肯·梅茨勒认为, 采访是“代表背后的观众, 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 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由此可见, 新闻节目主持人,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采访中, 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在采访中, 尤其是现场采访, 提问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着采访的效果, 这也足见现场提问技巧的重要。

采访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内在的素质、综合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新闻节目能否成功、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注重个性和特色的时代, 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 如何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同时, 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 这既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关键。

1 采访前充足的准备工作, 等于成功了一半

采访前准备充分, 就等于完成了采访工作的一半。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在电影《飘》重播之际, 采访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轻蔑地回答说:“我无法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显而易见, 这位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他事先没有对被采访者的职业生平作任何研究, 甚至在采访前都没有去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和费雯丽所扮演的角色, 这样拙劣的问题不仅导致采访失败, 还被当作笑柄。因此,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是采访前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在采访当中, 运用合法的各种手段实现采访的目的, 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渴望达到的境界。要想全面透彻地了解事件, 就必须要事前收集更多的资料, 尽可能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 比如年龄、文化层次、性恪特点、爱好兴趣、有何经历、所取得的成就等等。这样采访起来, 共通性的话题多, 所提问题能引起对方的共鸣, 对方也能快速、准确地了解记者的意图, 乐意和你交谈、合作, 这样采访的目的就容易达成。俗话说, 酒逢知已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记者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对所要采访的对象一无所知, 沟通起来就会不顺畅, 也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特别是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话题, 如果没有提前做足功课, 那么新闻节目主持人就很容易被采访对象“带着走”, 自己就会很被动, 甚至出现令人难堪的画面。

2 找准角色定位——对自己的定位和对被采访者的定位

为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 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错误的定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同于演员, 面对摄像机时, 演员可以不去理睬摄像机和观众, 只管自己进入角色, 而新闻节目主持人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在新闻事件中, 镜头前主持人就是一个发现者、探询者、介绍者, 他在展现自我的同时, 也必须对自己的职责负责, 那就是通过屏幕将受众们最想了解、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在这个信息多元的社会, 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加, 对媒体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种敬畏感和神秘感。随着个体的素质不断提高, 人们崇尚个性、注重自我价值, 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人格平等,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同时, 还要对被采访对象准确定位。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讲, 不同的被访谈对象, 提问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商界人士来说, 怎样提高经济效益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上班族来说, 在岗位上所做的工作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是他们很欣慰的;年龄偏大的人愿意讲讲自己的风雨历程和故事;年纪轻的想说说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 柴米油盐酱醋茶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你要从身边的菜价米价找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 问一些采访对象个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与被访者在心灵上实现“零距离”, 更能引起被访谈者的配合,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3 采访中坚持的“五原则”

3.1 真实感原则——让观众有真实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的每一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 不能凭空想象, 更不能虚构杜撰。”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环境, 不论是噪杂还是安静, 主持人在现场是提高腔调还是压低嗓音, 只有与采访现场的实况融为一体, 才会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工厂里机器轰鸣, 震耳欲聋, 主持人提高分贝、声嘶力竭的报道虽然不是很优雅, 但却很真实。

记得我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曾做过一次新学期开学的现场报道。在城区实验小学门口, 我感觉小学生们叽叽喳喳噪音过大, 节目录制之前, 就让校长给门口的保安交待, 要求学生进校园时保持安静, 不能大声喧哗。自以为是一期很成功的节目, 但节目播出后, 我询问朋友们对这次节目的评价, 他们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

“你们采访的什么学校啊?这么多人怎么就听见你一个人在说话?”

“这是刚开学吗?不应该是这样的气氛吧?看看那些小孩子, 怎么一点都不兴奋啊?”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才好。我也因此更加体会到了真实感对于节目的重要性, 以后的每一次采访, 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当然, 现实生活中, “求真”并不是完全还原事件本身的真实, 有些意外事件给当事人造成心灵的创伤, 就没有必要过度渲染。比如去年暑假沙河漯河段两名小学生溺亡, 电视台记者采访受害人家长, 主持人反复询问学生家长遇难时的细节, “现在的心情如何?”一位遇难者的母亲几度昏厥, 引起现场围观群众的强烈抗议。孩子溺亡对家庭造成的伤痛无法弥补, 一次次回忆这种痛苦的经历近乎残忍。现场群众都泣不成声, 主持人此时竟然会问什么心情?这种不经大脑、不负责任的言辞只能换来观众的唾骂!

新闻采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一个富有经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必须知晓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特别是在意外事件中, 常规的采访技巧已经很难适用, 客观上要求节目主持人自觉地转换角色, 设身处地为被采访对象考虑,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采访对象。一句老话, 将心比心, 才会得到你想要的真实。

3.2 亲近感原则——让采访对象有亲近感

电视新闻是一个用画面、声音来记录、传播新闻事件的过程, 出镜记者或者节目主持人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等都能透露出额外的新闻信息。处在新闻现场的节目主持人, 除了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外, 还要运用一些方法尽快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 拉近距离。对于采访对象来说, 我们是一个陌生人, 第一次见面难免生疏, 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先与采访对象闲聊几句, 说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先松弛一下现场的气氛, 让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然后再渐渐进入正题。对问题的筛选和表达, 也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换句话说, 就是要多提一些采访对象所知悉的问题, 因为熟悉, 他才会感兴趣, 热衷于回应, 才会达到你和观众满意的效果。所以要用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意思, 深入浅出, 尽量避免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词汇。切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发问, 也不要以很书面的语言来采访一个在田间的老农。

记得去年我做过一期关于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历史文化的节目, 村里有一位87岁的老人, 曾经亲历过一些事件, 我们很想知道这些事情的原由, 但老人年纪大了, 很少与人交流, 所以一直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老人衣服不是太干净, 手也黑黑的, 但我还是拉住他, 引导他回忆小时候怎么翻墙头、和村里的小伙伴打架, 慢慢让他打开了话匣子, 最后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连他身边的人都没听过的故事。这期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 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就使采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把采访对象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 树立一种亲切感, 使被采访者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并进入佳境。所以, 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做到既不高高在上, 也不低人一等;不盛气凌人, 也不唯唯诺诺,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

3.3 现场感原则——让节目有现场感

中央电视台原新闻部主任章壮沂在《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书中写道:“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采访, 不但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思想性, 还能将观众直接带入现场, 引导观众收看, 密切同观众的联系, 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流畅并乐于接受。”

2012年9月, 源汇区问十乡、大刘镇遭遇强对流天气, 局部风力达8级以上, 并伴有冰雹、大雨。问十乡1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 受灾农作物面积初步统计达3.71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达1150万元。新闻部及时派出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报道灾情, 新闻节目主持人穿着胶鞋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庄稼已经被砸得不成样子, 田间各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冰雹。虽然是9月的天气, 主持人却哆哆嗦嗦, 用颤音向观众作着现场报道,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同身受, 如身临其境。

3.4 具体化原则——提问要具体、明确

假如你在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话筒伸到你面前问你“请问你有何感想?”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说起。在采访中, 抽象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一定不会有让人满意的答复。新闻事件的发生有它特定的因素, 事件中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定角度和不同的想法。提出具体的问题, 更能让被访者尽快地进入特定的语境, 更快地找出问题的实质, 从而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给受众还原一个条理清晰的事件现场。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 开门见山也好, 循循善诱也罢, 都尽量将问题设计得简短、明确、精练、抓住问题的关键, 笼统的提问只会得到笼统的答案。

3.5 倾听原则——认真倾听, 善于倾听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分, 听七分。”虽然提问是新闻记者的天职, 但懂得倾听也是采访者不容忽略的素质。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曾这样说:“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 我一直恪守着三条原则, 第一要作个倾听者, 其次是提问者, 最后才是辩论者。”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 采访过不同阶层的人, 他们有的性格直率, 侃侃而谈;有的严肃内敛, 不善言辞。在采访中, 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对方, 认真倾听他的讲述, 从他的叙述中寻找你要求表现的内涵, 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恰当的时候, 给予他肯定表情或询问的眼神, 这是对采访对象的重视和尊重, 也容易让对方敞开心扉。

当然, 认真倾听, 并不是让对方左右你的思想, 而是要随机应变、巧妙引导。会认真倾听, 还要懂得识别, 不是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而是知道适时的打断, 再拉回你需要的语境, 让他说出你想要知晓的内容。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 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在新闻事件中, 主持人是观众与事实之间的桥梁。事实客观存在, 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 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要拨开迷雾, 洞察各种新闻内幕;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社会众生相;要在别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挖掘出新闻来。凡此种种特殊要求, 意味着新闻节目主持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必有与众不同之处。

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 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有知学, 则有力矣。”一个合格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依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 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 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的信息, 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试油流程及其技术要点论文下一篇:地籍档案数字化的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