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田径》课程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跟上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一主题,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类课程教学对体育师资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或不匹配的现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

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1:

核心素养下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更要不断加快。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总体进程较为缓慢,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問题对课程改革的进行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就课程改革如何更好地进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核心素养;高校音乐

0 引言

近几年,高校音乐教育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在开展上理应向其靠拢,与之对应的课程改革活动也要对应调整。但实际情况却是现有教育模式无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出足够贡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相对缓慢。鉴于此,探寻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更好进行的一般路径也十分必要。

1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新的教育理念出现且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效性不断降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程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在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课程改革框架内相关活动的开展与进行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与转变。一方面,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驱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保证课程改革方向上的正确;另一方面,在这一状态下进行的课程改革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更为多元,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得到较好提升后也能够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2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音乐课程课改的策略

2.1 增强师生群体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要弄清“核心素养”是什么,师生群体作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更要对核心素养有一个充分且全面的了解。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看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以及课程改革中的直接参与者,其应当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解,并在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高校音乐教师应当为学生解读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一个良好认知。通过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以及音乐文化理解进行较好的认识与感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在整体开展上便可以向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不断靠拢,这也可以为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进行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2.2 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优化教育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讲解音乐相关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十分常见。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或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或提升产生足够帮助,而教育模式的优化自然也成了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契机下与音乐教师一道进行教育模式优化的相关尝试。高校音乐教师则要摈弃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尽量避免机械式地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之中。不仅如此,在优化教育模式的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应当重塑教学进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得高校音乐教学过程逐渐转变为一个知识传递与知识交流的过程。在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也能变得更为顺利。

2.3 多元化运用创新教学法

创新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恒定主题,无论是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或提升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都十分必要。高校音乐教师需要对教学实际进行较好的掌握,在充分掌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将一些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例如,高校音乐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一些音乐作品的鉴赏,并与学生一道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式分析。这种创新教学法能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科知识通过另一种形式传递给学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可以被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法数量较多,但高校音乐教师在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上要进行一些调整,这也能够使得更为多样的创新教学法被不断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从而较大程度地丰富高校音乐教学层次。

2.4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表演机会

音乐实践能力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为了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表演机会。受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往往会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很大的压抑作用,学校与教师也并没有主动为学生创设音乐表演机会。当前,高校音乐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音乐表演机会,并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分析学生的音乐表演状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这能够帮助教师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不仅如此,教师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心理疏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从容与轻松地进行音乐表演。伴随着学生音乐表演经验的不断积累,音乐表演活动便可以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提升的一个有效契机与载体,课程改革的向前推动也会更为轻松。

3 结语

课程改革本身较为复杂,且与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具有密切关联,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虽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围绕着培养与提升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十分可行,高校音乐教师也需要在教育教学端进行不断调整与创新,从而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贡献出应有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改革成果的取得需要一个时间周期,高校与音乐教师也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课程改革事宜进行规划,从而确保课程改革方向上的正确,并使之可以成为音乐教育活动进行中的一种常态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雪涛.高中音乐课堂与艺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26):158-159.

[2] 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9-13.

作者:涂蓓

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基于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与中学田径类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摘 要: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田径》课程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跟上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一主题,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类课程教学对体育师资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或不匹配的现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 田径专业普修课程 中学田径类课程 对接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学体育师资的摇篮,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田径》课程,该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跟上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符合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在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是需要我们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中不断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大量的资料查询后我们发现,河南省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在上课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较多地集中在师资引进过程中新教师在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教学硬件保障方面、教学方式方法和网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探索,指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体育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河南省东西南北中局域分布特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5所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和安阳市教学状况和条件具有代表性的5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师发放问卷45份,回收45份,有效问卷为4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5.5%。针对所选中学体育教师发放问卷38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为3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2.1%。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统计与分析

2.1 课程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国家教育部从1992—2004年颁布的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课程(计划)方案》相对应的课程“指导纲要”[1]。从纲要内容的增减可以看出,国家在培养目标上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田径教学能力的培养,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注重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相应内容。

2.2 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田径教学综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更多的指向中小学体育师资,所以,对于毕业生进入中小学能否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就成为了我们人才培养对接的主要问题[2]。图1显示,用人单位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田径综合素质状况基本满意。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分析

該研究将常用的一些技术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问卷调查[3],结果显示(见图2)使用比例最高的仍然是讲解法、示范法,另外传统教学方法中常用的演示法、问答法、分解练习法也占有较大比例。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现代田径教学的主要构成[4]。

2.4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学硬件的保障性分析(田径场及附属设施)

通过该研究对所选的5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发现这5所学校根据办学的历史、半学的规模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同、各个高校具备的条件也是不同的,但都具备塑胶田径场且场地的数量和办学规模以及在校师生成正比(见图3)。

通过走访5所高校了解到,目前河南省体育院系中只有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拥有室内田径场地,但由于室内场地面积有限,在使用中也仅只能够保证田径队训练、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教学和体育教育田径专业课教学,基本不能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使用。

3 河南省中学田径类课程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河南省中学田径类课程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从访谈、调查中了解到,河南省中学的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认知度并不高,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至于这方面的认识是否清晰似乎并不十分重要[5],这种现象将必然导致会田径课程实施效果的不理想。

3.2 河南省中学体育课中田径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很多学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被严重的束缚了手脚,大多数学校开设田径课程是为了应对中招体育加试(见图4),至于提高学生兴趣,建立体育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几乎成为空谈[6]。

该研究随机调查了安阳市五所中学的50名同学,关于他们对于本校田径课堂的满意度的满意程度,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中学生对田径课程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仅占11%,比较满意也才45%,而不满意就占了44%(见图5)。这說明田径课程内容改革的进度没有能够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3.3 河南省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田径类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调查中发现,现在中学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在新时期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难看出,这与体育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相关[7]。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快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学生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已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3.4 河南省中学田径设施资源现状分析

田径场地是进行田径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第一场所。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被调查的五所中学都有相应的田径场(见图六),但场地套用的情况仍然存在,田径场中间被建设为篮球场地,仅留下跑道供田径课的教学使用,这显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田径课的正常教学。

4 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与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田径类课程改革对接的对策分析

4.1 体育教育也要实现开门办学,积极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要不拘一格地尝试新的办学理念,大胆将学生学习的地点放到社会中、岗位上,建立更多更适宜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

4.2 提高教师素质,注意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换

从教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3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在“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构建新的体育课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要严格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全面的教育尝试;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为我们的教育宗旨。这样的体育教育才是学生们需要的,也是真正能够为学生们终生受用的有效教育。

4.4 開发、挖掘与拓展田径课程资源

摆脱传统意义上田径课程跑、跳、投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明确认识到田径教学与训练是培养人类基本生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能够有效发展人的走、跑、跳、投等能力的方法,都可以融入到田徑课程的教学资源中来。教学中可以很好地结合学生们的解剖生理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将健康娱乐、自然实用和适当的竞技拚搏进行恰当的应用,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课所带来的快乐,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健康效果以及体育教育所带来的个人素质和素养的全面提高。

4.5 改革与完善评价体系

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是否符合岗位的需要的评价应该让岗位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中学体育课田径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应该只是从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进行量化给分,还应当从课程纲要出发,兼顾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关心每个学生尤其是有特殊功能性障碍等情况的学生们所存在的个体差异,使整个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围绕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更好地帮助大家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章翔.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再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1-133.

[2] 曹刚.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李伟.浅析体育田径教学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4(29).

[4] 宋苗苗.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22):57-58.

[5] 蔡晓霞.新课改下中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4(9):253-254.

[6] 张桂宁.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6-58.

[7] 付英,王鹏.浅谈新课改条件下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5):38-39.

作者:田玉

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摘 要]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政课程,一方面要体现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以筑牢国家总体安全观为主题,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课程改革实效性。

[关键词]国防教育课程;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

国防教育课程是增强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国防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国防课程同向同行育人合力,事关大学生国防理念和爱国意识培养,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

一、目前国防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认识

国防教育课是理论课,更是信仰课,是公共课,更是人生课。学生自觉接受国防教育和提高军事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强烈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國梦的实现注入现实力量。但笔者在教学中的调查发现,学生公共理性关怀缺失,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认识、了解、关注不足,相关知识积累不多,了解广度深度有限;认识偏于感性化,缺乏深入分析和系统比较,存在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军事技能课中吃苦能力不足或认知偏差等问题,对个人成长成才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联一致性认识不足。

(二)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供给不够丰富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方案中实践环节设计缺乏,教学内容普遍不够丰富,关于国防教育的精品课程较少,课程育人理念思考不深,国防主题教育宣传多,但深入人心精品课程较少,存在凝聚和示范作用不强,持久的影响力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

(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低

回归学习的本质应是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比较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前准备不足,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尚不完善,围绕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不足,因此对现实的问题分析和讨论缺乏批判性和思辨性,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品质。

二、国防教育课程改革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国防教育课程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根本宗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主题,国防教育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世界的和平发展。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方位,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非传统性安全频现、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我国思政教育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时刻存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处在深化改革年代,推动国防教育课程走深走实,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根本宗旨,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发展的厚重基石。尤其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国防教育课程应把当前社会内外复杂的“最大变量”变为拓宽思政教育内涵发展的“增量”,开宗明义首要倡导国家总体安全观,通过明理、思辨、崇德、力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知难而进的“钻劲”根植于心,把能打硬仗“韧劲”融入学习生活,树立“阵地不能丢”的危机意识,“能力升级”的创新意识,“爱党爱国爱军”的初心意识,努力成为思想政治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国防后备人才。

(二)国防教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首要目标

教育既要关注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也要更多关注人和社会的核心发展。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生联结历史、观照现实,彻底弄清“三个为什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悟“信仰信念信心”蕴寓的时代底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努力践行“三种道德”——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这与中国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价值理念相适应,与立德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思想目标相契合。因此从党史军史中赓续红色血脉,积极打造“领航—铸魂—提素—育能—力行”一体化立德树人培养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文化激励—考核评价—制度调控”国防+思政双向育人实施机制,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努力成为具有民族情怀、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主义战士,争做时代的先锋,群众的表率,民族的脊梁。

(三)国防教育课程要与思政课资源有机融合

国防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防教育课程与思政课资源有机融合,要以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为圆心,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军事理论课程、军训实操训练三项平台,将增强学生投身国防事业的理想信念作为构建国防教育工作体系的关键,努力将国防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将党史和军队史教育融入国防教育实践与理论教学中。一方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知识、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创新课程实践,有意识地将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防理念、党史和军队史教育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增进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第二课堂实践引领,加强劳动实践,通过理论武装上的实,实战锻炼中的苦,道德养成上的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通过军事训练实操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坚持立场使命,把党和人民的价值追求、奋斗目标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为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增进思想、情感和行为认同。

三、国防教育课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一)以热点事件为契機,开展引导式与贯通式相结合的专题教学

避免空洞说教,而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引导式与贯通式相结合的专题教学。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介绍事件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等,通过三个利益关切——关切国家、民族和个人切身利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挑战性、复杂性和焦点性,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通过“贯通”帮助学生理清理论脉络,挖掘时代底蕴。在热点问题讲述中贯通讲解当前国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促进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现实的认识,增进对时代感悟和生活的体验,不断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文本,丰富课程资源供给,在课堂理念方式上体现针对性

一方面要创新课堂理念,提升国防教育课程针对性,切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选择设计内容,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景性、社会性,建立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大力探索开展“一读二听三看四走五谈六写”的教学实践模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供给内容和方式,课堂实践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尤其要将党史军史学习教育纳入国防思政课程体系中来,重点结合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等,着力突出国家安全观的价值主线,让当代大学生在对党史军史光荣传统学习中增进中国共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以实践课程为途径,延伸第二课堂,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深度辅导

学生普遍乐于交互式分享和亲身体验实践,因此实现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变,实践教学活动起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拓展延伸第二课堂国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实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既注重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国防教育思政课程探索,开展红色体验教学,提升国防教育课程思政魅力,将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整合到提高学生国防教育素养中,又注重开展专题报告、辩论、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明建设等活动和加强竞赛、参观访问、调研、行为养成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以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性与行为“养成”性的深度辅导相衔接,增强国防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亲和力。

总之,提升国防教育课程创新性和实效性,要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规范调节等育人价值,积极回应国家教育愿景,观照现实国防任务,把国家总体安全观作为基础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推动力量,把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内涵拓展和延伸,从而不断提升国防教育课程的针对性。这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使命意识,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稳定的支撑引领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智力担当与创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加勇.高校军事课程规范化建设:目标、内容与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92-96.

[2]胡露,喻莎莎.关于军事理论课程在线课程建设的探究[J].财富时代,2021(4):187-188.

[3]韩刚.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0-42.

[4]蒋百平.基于高职军事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129-131.

[5]李卫,申亚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70-71.

[6]诸葛健.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116.

(责任编辑: 张宏玉)

作者:王倩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师范教育理念论文下一篇: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