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在全面改善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校办学品牌,全市义务教育逐步迈上一条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 篇1:

民族地区幼儿阅读特色实践研究

摘要:数民族幼儿阅读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与民族地区特色做到协调统一,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区域化学前教育体系。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主要围绕着民族地区幼儿阅读的特色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阅读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当下幼儿阅读教育困境的有效策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民族地区的特色阅读实践教学得到提升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阅读教学;民族地区;特色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相较于城镇地区严重滞后,家长的教育意识比较匮乏,导致了幼儿的阅读教育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如何有效地开展民族地區幼儿特色阅读教育不仅仅是当下学前教育阶段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推进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要素。推进幼儿的阅读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1开展民族地区幼儿阅读特色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彝族所居住的区域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恶劣,这种极为复杂的地理结构,造成了该地区能够接收到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同时交通的不便和信息传达受阻导致了彝族地区失学的比率极高。闭塞的交通更是导致了彝族人民的教育理念无法得到及时的跟进和和更新,很多家长并不愿意送孩子去上学,而是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劳动力进行培养。在各方面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地区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重视程度就显得尤为不足。因此,必须要针对地区环境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的特性开展区域性的幼儿阅读教学调整,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转换,这样才能为彝族地区的幼儿谋取到更多的教育福利,同时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使教育工作得到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开展民族地区特色幼儿阅读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教育。

2民族地区幼儿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留守儿童现象较为严重

在彝族地区,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了大山在外寻求工作,由于生活所迫将孩子们留在了大山深处,这种极为严重的留守儿童现象,导致了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家中留守的老人缺乏学前教育的观念,并不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不会带领幼儿进行书籍的阅读。右这种形式下,导致了幼儿在急需思维开发的时期却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导,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使得民族地区幼儿阅读教育受阻。

2.2缺乏民族特色阅读教育

在与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安排中,对于民族特色的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教育设施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了民族特色教育无法顺利开展。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特色无法得到最为完整的保留,这不仅仅会导致幼儿的教育教学推进受到影响,更是会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这对于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开展也会造成非常沉重的打击。

3推进民族特色幼儿阅读教育的具体方法及策略

3.1普及特色阅读教育,提升教育理念

在推进民族特色幼儿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必须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特色阅读教育理念,让人们都能够了解到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让幼儿家长接受到更加新颖的教育理念,将家长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农耕思想进行转化,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突出“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改革,会使彝族人民从整体的思想认识上带来一次巨大的转变和提升,进而让人们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当前教育一线人员,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深入到学生家庭之中,开展了实地的调查以及家庭访问,对幼儿园内幼儿的生活状况以及家庭教育背景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且按照每个家庭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不同的教育方案,在提升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计划,从根本上促进家庭教育层次的提高,为幼儿阅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2重视留守儿童,开展教育帮扶

应对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开展相应的教育帮扶工作。在现阶段,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已经开展了“一村一幼”的教育工作,即保障每一个村落都能拥有一所小学或幼儿园,这代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极大提升,能够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教师们从学校走入留守儿童的家中,切实探访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现状,并且将教师和幼儿组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教师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开展教学。而且让幼儿能够顺利的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更加多元化的阅读内容,优化了园区的阅读设施,利用区域化的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比如说在实践活动区将阅读与美工结合,通过自制绘本的形式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进而有力的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3.3补充阅读资源,创办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

当前,在一些幼儿园中,我们已经准备了图书阅览室,并且将书籍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划分,其中绘本类的作为重点进行引入,以确保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图书馆的创立能够为儿童带来更加新鲜的教育体验,同时也给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文化内涵,帮助幼儿阅读意识的培养和思想思维的发展成长,有力地推进民族地区幼儿特色阅读的展开。并且我们在建设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创设了彝族文化展览区域,使得图书馆的民族文化气息更加的浓郁,让幼儿能够的阅读书籍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思想意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幼儿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得到新的提升。

3.4着重强化民族特色阅读,注入特色教育新动力

在推进阅读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着重强化民族特色阅读教育,在倾注给儿童的教育资源当中加入一些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让儿童能够在环境和书本知识的双重影响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而帮助幼儿在知识的阅读中储备民族文化,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我们将彝族特有的文化和语言等融人到了教学游戏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接收彝族文化,深人了解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阅读的强化为特色阅读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将幼儿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读书报告分享会,让幼儿将近期阅读的书籍进行归纳总结,以读书报告的形式与教师和幼儿进行分享交流,在这种方式的催化下,我们发现幼儿的阅读量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加人了彝族语言文化的教育,使得幼儿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获得了提高,在幼儿阅读教育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4结语

在针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特点和教育现状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在学前教育建设的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硬件设施方面的匮乏。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要转换人们的思想认识,为幼儿教育注入新鲜的动力,完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储备,将阅读资源带入到大山深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力量,推进国家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姚骅容.顶岗支教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周进美.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研究——以G省Q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李双琦.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9.

【4】张天舒.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陈再菊

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 篇2: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在全面改善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校办学品牌,全市义务教育逐步迈上一条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

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值得认真研究并加快推进。湖南省长沙市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任务。从机制保障、制度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着力,立足市情,因势利导,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项任务应越抓越紧,常抓常新。在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更要不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长沙市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合格学校全覆盖、域内所有县(区、市)率先整体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的基础上,着力“入学、优学”保障机制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其一,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尽量拉长短板,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标。长沙市为加快推进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深入探索四种集团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对门帮扶。安排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薄弱中小学,按照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的原则,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育教学改革,统一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捆绑发展。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签汀搁绑协议,加快薄弱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优质学校共同提升。三是委托管理。把政府投入新建的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派出骨干团队担任新建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资源等引入新建学校,缩短新建学校品牌成长周期。推行“多校推一”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优质学校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学校,让其做大做强,形成晶牌。目前,参与集团办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更多的学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近5年来,长沙市新增优质学校200多所,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

其二,力促学校生源基本均衡。让每所学校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生源均衡又是办好每所学校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长沙市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幼升小”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小升初”从1996年开始就按照“相对就近、指标到校、免试人学”的方法实行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全面推进招生管理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实行“三统一、两严禁”,即统一招生公示,统一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平行分班,统一学籍管理,严禁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为促进生源均衡、办好每所学校打下了基础。

其三,力促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配置。长沙市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统筹推进教师互动交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带教;每年选派近3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深入推进集团学校教师有序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交流。二是实施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芙蓉区实施教师“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由过去的47%上升至现在82%。三是统筹城乡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英才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80多个,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优秀教师梯队。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引导2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工作站,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及交流活动;设置师训专项经费,年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四是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实施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政策,设置偏远农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方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其四,力保特殊群体平等入学。入学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平等入学的基础上,让特殊群体获得同等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长沙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确保随迁子女“应读、就读”。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且同等享受“一切费用全免”。如今,全市每学年安置随迁子女人数约10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1/3以上。二是确保留守儿童“应享、尽享”。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加大留守儿童助学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协会、青少年维权岗,确保了6.8万名留守儿童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三是确保残疾儿童“可读、尽读”。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在,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6%。四是确保寒门学子“应读、全读”。建立“减、免、助、奖”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如2014年度,发放各类免补资金8.5亿元,确保了全市无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促其成人、成长、成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沙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为契机,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教学方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式育人机制。

一是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长沙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编印教育读本、开发校本课程、团队主题活动等,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涌现出热衷慈善义演筹资的“全国美德少年”欧阳龙棂同学、舍身救人的“雷锋家乡小雷锋,美德少年小英雄”周美玲同学等先进典型。其次,培育德育项目品牌。首创“自主申报项目、稳步培育品牌、形成长效机制”三段式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块型主题班会”等23个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最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600多个.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分别达100%、80%,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协同实施名师课堂教学引领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等,开展课改样板学校创建、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和全员赛课等活动.涌现出浏阳社港中学“一二五”课改、宁乡五里堆中学“三一五”课改等10多个成功的课改模式,打造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赛课.有269节课入围国家级优秀网络课.上传6.6万个教学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顺应“互联网+”.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13所“网络联校”让40个农村教学点同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试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现代教育实验校.深入推进创造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置“科技创新市长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3年来.中小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国际金、银奖40个.国家级金奖67个。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在开好国家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活动育人。首先。抓好社团建设,推进学生活动课程化。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类、学科能力类6大类别1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活动空间.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在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全市建设了208所学校少年宫、7个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与省少儿图书馆、湖南大剧院、省地质博物馆等单位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免费体验活动;令市42家游泳馆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大自然.定期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首先,全力推动中考评价改革。全面推动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的中考评价机制改革;同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索质评定.把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中招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腾出了空间。其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理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管理与多方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从“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办学行为”3个维度评价学校,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3个维度评价教师。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5个维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最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监测与评估。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五年规划。深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常态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从发展规划、规范办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发展绩效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特色发展:探索促进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样性、有差异性,不能“千校一面”。要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多元、开放的可供选择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沙市为避免区域教育同质化,以教育品牌培育为抓手,力推“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是强化“一区一特色”。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程,引导各区、县(市)根据发展基础,挖掘自身优势,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创新创造等为重点,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创建。目前,域内开福区的“公民教育”、宁乡县的“养成教育”、望城区的“雷锋精神引领品格教育”已在全国推介。并受到好评。还有,芙蓉区的“幸福教育”、天心区的“创造教育”、雨花区的“生命教育”、岳麓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逐步成熟,基本形成了长沙区域教育“一区一特色”的局面。

二是建设“一校一品牌”。在区域特色建设的整体思路下,各区县积极引导域内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打造学校品牌。长沙市天心区围绕“创造教育”主题引导域内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研究,去年该区就有11项相关课题列入省市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校校有专题研究,科科有主题研究”的格局。域内的仰天湖小学形成了“机器人、建模”特色项目、沙湖桥小学形成了“科技小发明”办学特色。长沙市岳麓区以传承历史文化教育为己任,指导域内学校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根的健康人”,书法、戏曲、剪纸、武术、经典诵读等特色项目遍布域内学校。集团发展的学校,注重集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特色发展。如长沙博才教育集团学校的博才卓越小学的湘绣文化、博才咸嘉小学的诗词吟诵、博才洋湖小学的皮影戏研究各有特色.丰富了集团办学的文化内涵。同时,各学校还结合实际,凝练不同的校园主题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如长沙市实验小学的“两型文化”、芙蓉区马王堆小学的“西汉文化”、开福区新竹小学的“竹文化”等各具特色。特色教育的有序推进,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两型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等特色学校,形成了全市中小学校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还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眭地发展。如长沙市南雅中学欧阳龙棂同学.利用钢琴和绘画等特长经常开展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让多名困难学生和群众受益.她因此也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个重大课题,关注公平、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应是其核心要素。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全面实现“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今后,长沙市将坚持以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长沙市教育现代化,推动长沙市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作者:卢鸿鸣

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论文 篇3:

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辽宁省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步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辽宁省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少数民族在全省14个地级市的所有城、乡均有分布。全省有R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两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县级市和120个民族乡(镇)。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现有在校生近8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05万余人。蒙古族和朝鲜族学校全部实行“三语”教学,部分蒙古族学校和所有朝鲜族学校各学科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在学制、教材、教学计划、教师编制、授课语言等方面与其它学校有很大差别,在办学条件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辽宁省的民族教育事业,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扩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民族教育的办学价值观从单纯追求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向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快速转变。近两年来,辽宁省在全省少数民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探索出适合民族散居地区特点的推进民族素质教育的思路。辽宁省五个办学民族中,既有教学语言特点突出的蒙古、朝鲜两个民族,也有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满、回、锡伯等三个民族;既有跨境民族,又有世居民族。在这样的地区实施少数民族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素质教育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整体要求有同一性,还要考虑到对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具体要求的多元性。因此,辽宁省经过实践,逐步归纳出适合民族散居地区特点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1.依托大教育,借鉴普通教育的經验和办学优势,带动和发展民族学校的素质教育。

2.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和目标,各市、县(区)和民族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措施,鼓励各地创造性地推进素质教育。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组织观摩、纠正偏差、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要求,做好阶段性总结,及时推广典型经验。

二、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辽宁省民族学校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确立了几种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起到了活跃学校气氛、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1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突出活动课,优化教学全过程的“金竹花模式”。抚顺市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根据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通过普及艺术教育,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分块开课、分类指导、分项评价”全方位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一模式影响遍及全省乃至东北其他两省。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组织的“爱心”三结合(学生、教师、家长)大型合唱团演出的节目充分展示了学校对社会的良性辐射作用:其“三位一体”学生、教师、家长的办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表达了社会对学校的殷切期望。李石朝鲜族中心小学连续12年获得省文明学校称号,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模范学校”,金竹花校长被评为全国“十杰教师”。目前,“金竹花模式”被更多的学校接受和推广。

2.以幼儿心理特点为突破口,以智力开发为目标的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素质教育模式。辽宁省现有实行“三语”教学的公办民族幼儿园27所,另外还有一批集体或个体举办的民族幼儿园。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幼儿从小动脑,开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阜新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代表的一些民族幼儿园,开展使用珠算,推广心算,辅之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不仅改变了少数民族孩子形象思维较好、逻辑思维较差的现象,而且提高了民族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促进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造情境教学环境,实施情感教育,提倡“快乐育人”的素质教育模式。大连市朝鲜族学校是一个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为一体的民族学校,该校把“五爱”教育目标化,通过小班化教育、建立“兴趣小屋”、设计童心板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享受爱,享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教育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基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多层面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评价为机制”的素质教育模式。此模式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小学创建。该校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规范活动课教学,开发环境课程,立足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蒙古语文教学与汉语文教学中推出了“激疑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和“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实施素质教育“三体模式”。沈阳市于洪区吴家荒朝鲜族中心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纠正传统教育行为的“三偏”(偏爱尖子学生,偏重智育,偏向于灌输知识)的倾向,在沈阳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坚持改革评价制度,提倡高尚的师德,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逐步确立了协调发展师生综合素质的办学模式。

三、突出了民族学校办学特色。少数民族学校在规模、管理、办学条件和办学经费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辽宁省民族学校突出少数民族的办学特色,克服了很多困难,变弱势为优势,化阻力为动力,使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有了整体的提高,出现了像阜新县蒙古族实验中学、营口市朝鲜族高中等办学特色突出的一批典型学校。

努力突出语言特色。朝鲜族和蒙古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母语教育对青少年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加大了民族语文、汉语、外语教学力度,对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争取社会后援力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蒙古族和朝鲜族历来重视教育,支持办学。辽宁省大多数民族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后援会、村民教育委员会等组织,学校及时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争取他们的帮助,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学校。近几年来,通过家长及社会各界捐助,辽宁省民族学校中有270多所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发扬少数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少数民族一般能歌善舞,个性鲜明,朴实大方。辽宁省民族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把民族歌舞、体育娱乐项目纳入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生活,而且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用少数民族独特的方式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歌颂祖国,沟通民族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辽宁省民族教育“十五”和2010年发展展望。从“十五”期间到2010年,辽宁省民族教育将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精神,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发展民族教育。

1强化对民族教育的管理,增强民族學校的开放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存在的特殊性,民族学校办学相对封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民族学校必须改革开放,必须面向未来。尤其是布局调整以后,民族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由于招生跨度增大,不少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学生,年龄的差异带来生理、心理及其教育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的要求不同,也对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困难。因此,有必要强化对少数民族学校的管理,鼓励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沟通,进一步加大跨省区民族教育协作力度,加强民族教育的国际交流,探讨布局调整后民族学校的管理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率,使辽宁省民族学校逐步成为既有办学特色、又有办学效益,具有开放意识的、朝气蓬勃的先进学校。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教育质量。蒙古族学校开展的“音标会话、由语到文、文语结合”教学实验和朝鲜族学校开展的创新教育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影响在东北三省乃至其他省、自治区也有很好的反响。省教育行政部门将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校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典型,建设一批示范性民族学校。引导少数民族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是民族教育办学根本目的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在民族教育系统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科教兴国、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民族教育进入“十五”后寻求进一步发展,以较高的层次面向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全省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辽宁省少数民族示范性学校标准》,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开展了评选示范性少数民族学校的工作,提高少数民族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树立典型,促使这些典型单位不仅自身有进一步提高的动力,而且能带动一大批民族学校,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鼓励像营口朝鲜族中学、阜新县蒙古族实验中学等一部分办得好的少数民族高中跨市招生,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创造条件,宣传那些通过加强科学管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典型学校,宣传它们不仅自身发奋图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而且还能辐射周边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进步。

4.做好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在保持民族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培养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是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有必要指导民族中小学教师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质量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辽宁省将在适当加大与内蒙古和吉林对换培养蒙古族和朝鲜族高中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以本省为主,研究解决长期困扰少数民族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教师的匮乏问题。同时,省和各市、县(区)继续以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民族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双语文”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年轻的、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校长。

5.搞好民族团结教育,为实施民族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环境。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促使人员流动加快,外地少数民族来辽宁进行旅游、商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教育领域,由于举办内地西藏班、新疆班、青海班,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与辽宁省各民族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大量流入,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宣传、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辽宁省省情,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各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同程度,合理规划全省各级各类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把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全省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近一个时期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进行认真研究和具体实施。

其次,坚持从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民族、宗教无小事”和“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高度,认识和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常识”教育普及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配合教育部、国家民委完成在内地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进行“民族常识”教育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祖国意识,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信念。要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不断上升的政治、经济地位和人民生活的逐年改善等具体实例,对各民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教育。

回顾过去,辽宁省民族教育事业,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对现实,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教育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我们决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挑战。

作者:郭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融合高职教育论文下一篇:兴趣为导向的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