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3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最近,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产生,造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逐渐的松懈,直接产生了金融危机。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年来,国外每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对策,逐渐成为金融专家以及专业人员讨论的热点性内容,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理性参考。

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论文 篇1:

浅谈四川省金融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四川省作为第三批自贸区改革示范省份,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未来四川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带来的贸易、投资活动为其金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科学引导四川省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本文通过构建金融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系统、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四川省金融业发展情况,并选择上海市为参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四川省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且其金融结构具有非均衡性。而四川省注重金融规模发展,较为忽视金融效率增长与金融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四川省 自贸区 金融业 发展评价 “一带一路”

一、引言

金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这一点在《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被明确指出。四川省金融业发展迅速,2015年其生产总值达2202.23亿元,占四川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33%,占第三产业总值的16.78%,居各类服务业之首。众所周知,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引导其转型升级的作用。同时,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7年4月1日成立,前期自贸区基础建设、中期招商引资、后期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等目标都要求四川省金融业服务好国家的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的金融优势。

近年来,四川省金融业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其金融资源分配非均衡性问题十分明显。如2015年成都市存贷款总量为四川省存贷款总量的1/2,且成都市上市公司数量为59家,但四川省其他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仅44家,由此可见,成都市的金融业在川内优势明显,金融资源更多向成都倾斜,不利于四川省各地区金融业协同发展。

为掌握四川省金融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本文构建了金融业发展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金融中心——上海市为对比参照。上海市作为中国第一批自贸区,已拥有较为完善的国际性金融市场体系,并且其证券、银行、保险业拥有大量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将其作为四川省金融业发展的参照,对四川省,乃至于中西部金融业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业评价指标的选取,学者们已进行了大量探究。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即金融相关率,最早被Goldsmith(1969)作为评价一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但因仅考虑了金融中介规模而不够全面。King et al(1993)提出Depth,Bank,Private,Privy四个指标,拓展了金融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再者,Rajan(1996),Antzoulatos(2008)等将保险深度与股票市值引入了该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内学者如李敬(2007)、卢峰(2004)等人使用FIR作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指标,而评价区域金融业发展则多使用综合指标。

同时,部分学者以不同方式对四川省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如严红(2017)对2015年四川省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但并未结合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而刘林(2011)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现状的探究,仅利用2009年的数据将西部地區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比对,并没有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虽然熊晓炼(2016)克服静态与孤立的分析方式,就2013年至2015年整个西南地区省市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李娜(2013)亦是将国内划分为各个区域进行金融业发展情况分析,但两者对于四川省金融业并无太强的针对性。

综上,学者们运用各类指标对金融业发展的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测评,并结合个人分析做出对金融业发展的建议,但仍存在相对孤立、静态、不够细致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上海市作为参照,对四川的金融业2013~2015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三、四川省与上海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如表1所示的金融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四川省和上海市金融业发展情况做科学、全面的对比分析。在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对比分析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本文既要考虑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及金融业发展的结构和效率。

(一)指标体系说明

金融业发展基础指标多用于评价区域金融业发展基础。四川省作为一个内陆工农业大省,其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故分析其金融业发展应考虑该省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外贸形势。所以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等五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四川省金融業发展基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主要反映该地区金融发展数量,是反映区域金融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贷款反映银行业的发展规模,以上市公司总市值反映证券业发展规模,以地区保费总收入反映保险业发展规模,以地区金融机构数量、上市公司数量、地区金融从业人数来反映金融业发展总规模。

金融发展广度与深度主要反映该地区金融发展质量,亦称金融发展效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地方证券化率和地方保险深度进行分析。本文以FIR反映本地区金融发展总体质量,以地方保费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即地方保险深度反映保险业发展质量,并借地方证券化率反映地区证券业发展质量。

金融发展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金融总体的部分在总体中的分布情况。一个完善的金融系统能分担管理风险、减少交易和信息成本、影响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借保费收入占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金额来表示保险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的关系,以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来表示保险业内部结构,以中长期贷款额占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金额比重表示间接融资市场对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支持程度。

金融发展效率能直接体现金融体系对资金配置的效率,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本文借地方存贷比(能够体现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反映金融机构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以保费收入与保费支出之比反映保险业对运作金融资源的效率,金融业的产出效率以金融业增加值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来反映。

(二)四川、上海金融业发展对比

本文通过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使用四川省与上海市2013年~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对比结果。

1.金融业发展基础。2013年~2015年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上海市,且增长速率高于上海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四川省经济发展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影响。但上海市金融业起步较早,且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四川省金融业发展明显弱于上海市。特别地,2015年四川省的对外贸易总额首次出現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省金融业的发展。

2.金融业发展规模。同时,上海市除地区保费收入外的指标均高于四川省。四川省和上海市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分别为134.19亿元、241.77亿元,表明四川省缺少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且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而将四川省地区本外币存贷款额与地区保费收入比较,两者相差甚大,说明四川省的金融业中银行业具有较大规模。但2015年上海市和四川省保费收入分别为1125.16亿元、1267.30亿元,其增长速度比上海市高出1%,这说明四川省保险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3.金融广度与深度。2013~2015年间,四川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总体上低于上海市,说明四川省金融资产在川内经济总量中比重偏低,金融质量有待提高。而由于我国证券业承销业务区域分布不均衡,且四川省证券业基础较弱,四川省的证券化率偏低,四川省证券业的发展程度偏低。不过四川省保险深度与上海市大致相等,在四川省金融规模与基础偏弱的背景下,四川省保险业对金融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

4.金融结构。四川省保费收入占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金额比重高于上海市,且3年来较稳定,表明四川省保险业与间接融资市场具有较为稳定的关系。且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比重与前者的发展趋势相近,地区保费收入不断增加,这表现出保险业结构稳定,前景良好的情况。中长期贷款额占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金额比重在此3年来较为稳定,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但高出保险业64%左右的比重。这些情况显示出四川省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结构较为稳定,但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

5.金融效率。2013~2015年间,虽四川省与上海市的地方存贷比均有所波动,并且上海市地方存贷比在2014年~2015年间有所下降,但四川省地方存贷比相对稳定,说明上海市存款转化为投资的能力有所提升,四川省存款转化为投资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上海市是中国金融业中心,对金融业发展变化较为敏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四川省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足。而四川省的金融业增加值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同步增长趋势,说明四川省金融业前期投入已初见成效。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金融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选择上海市作为参照分析得:一是,从地方存贷比变化幅度来看,四川省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二是,从地方本外币存贷款总额与地方保费收入来看,四川省金融结构具有非均衡性;三是,从地区本外币存款、上市公司总市值、地方保费收入来看,四川省注重金融规模发展,较为忽视金融效率增长与金融结构的优化。

有鉴于此,首先,四川省应凭借其区位、金融基础等优势充分发挥西部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省内各地区协同发展,从而推动金融业发展;其次,深化四川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再者,提高金融效率,加强监测,创新自贸区内金融监管制度;最后推进金融结构的优化,合理规划金融资源分布,协调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的发展规模。

参考文献

[1]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值分解方法[J].经济研究,2007(5):42-54.

[2]李娜.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与比较研究[D].西南財经大学,2013.

[3]刘林.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现状的测评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55.

[5]熊晓炼,周迎丰.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研究[J].西部论坛,2016,26(5):61-70.

[6]严红,何三峰.四川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2).

[7]Antzoulatos A A,Panopoulou E,Chris Tsoumas.Do Financial Systems Converg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19(1):122-136.

[8]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J].Studies in Comparative Economics,1969,70(4):págs.31-45.

[9]King R G,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3,108(3):717-737.

[10]Rajan R G,Zingales 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8,88(3):559-586.

作者:王家瑶

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论文 篇2: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走向

【摘 要】最近,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产生,造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逐渐的松懈,直接产生了金融危机。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年来,国外每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对策,逐渐成为金融专家以及专业人员讨论的热点性内容,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理性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改革;中国金融业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鄢莉.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分析[J]. 价值工程. 2015(02)

[2] 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J]. 金融世界. 2011(10)

[3] 艾尚乐.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思考[J]. 开放导报. 2012(04)

[4] 徐火军.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经贸. 2012(10)

作者简介:

王智芳(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大学本科,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王智芳

金融业发展金融监管论文 篇3:

广州金融业现状分析及思路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广州过去曾是中国金融业的领跑者。1757年,清朝锁国政策出台,广州成为唯一的一个对外通商港口,当时洋行林立的十三行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金融发展较快,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在漩涡边缘的广州金融业遭遇重挫,随后长期处于“还旧账”的局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为广州金融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广州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清“十二五”时期广州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科学分析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谋划未来五年金融业科学发展,对于促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州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广州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广州金融业实现了跨越发展。2010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60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22%,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

(一)金融市场实力增强

2010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54亿元,是2005年末的2.04倍,贷款余额16284亿元,是2005的2.14倍,资金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20.4亿元,是2005年的2.71倍,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广州地区股票交易额4.14万亿元,是2005年的12.65倍,期货代理交易额24.64万亿元,是2005年的23.03倍,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金融平台建设集聚

5年新增金融机构71家,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191家,金融机构数量和网点密度居全国前列。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金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

(三)企业上市和产权市场增多

5年新增上市公司37家,到2010年末广州地区境内外上市公司达70家,是2005年的2.12倍。广州产权市场交易涉及企业资产总额2663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3位。

(四)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到2010年末,已开设小额贷款公司8家,村镇银行试点4家。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以产权交易所为依托的综合性交易所集团—广州交易所集团。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设立广东科技发展银行等重大金融创新项目上也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以来,广州全面解决了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广州银行彻底卸下了历史包袱,改革重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迈出了跨区域经营步伐,2010年实现经营利润22亿元。广州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广州农商行,2010年实现经营利润40.04亿元,并启动了公开上市工作。

(五)金融环境建设不断完善

与国家金融调控和监管部门驻粤机构“一行三局”建立了金融综合监管协调服务机制,编制了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出台了推进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方案,制定了做好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本外币兑换环境建设、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广州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国内金融业相对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及深圳相比,广州金融业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总量规模优势有弱化趋势,市场结构不平衡,区域辐射能力有待加强,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尚未形成,与广州作为全国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总的来看,广州金融业发展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制约:

(一)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乏

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广州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尤其是没有全国性的金融战略平台,不利于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和金融市场发展。广州的期货交易所在上个世纪末期全国期货行业整顿中被关闭,广州产权交易所交易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但面临新成立的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行政资源分割压力。

(二)金融政策存在比较劣势

我国金融审批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与近年来上海、天津金融业获得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支持相比,广州作为我国南方的特大型城市,金融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没有上升为、也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多年来一直未获得开展各项金融改革先行试点的政策,难以有效积聚国内外金融资源。严重的政策环境比较劣势,已经成为制约广州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制约

按照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负责监管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金融活动,广东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负责监管全省的金融活动,并没有专门为广州设立派驻机构。由于金融管理和创新政策均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审批,与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相比,广州在获得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其派驻机构支持的便利性方面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不利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广州金融业发展。

(四)现行金融税负政策制约

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广州金融业税负明显偏高,不利于吸引金融资源流入和聚集。两税合一改革之前,广州金融企业所得税按33%征收,而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金融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受此影响,部分在广州注册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为了避税,将注册总部迁往珠海等经济特区。另外,近年来广州采取积极措施安排大量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推动金融业发展,但按照现行金融业税收分成体制,金融业税收大部分是国家和省的收入,广州的直接得益比例很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金融业的积极性。

三、广州金融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虽然广州金融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受到一些制约,但大部分属于体制机制问题,只要给予调整和适当的制度安排是能够解决的。依托广州具有的加快发展金融业的良好基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扎实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0年来,广州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商贸物流、商务会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发达,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广州已确立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落户广州、中国第一展广交会进一步扩大规模、汽车产能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从而提升广州金融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良好的区位和设施优势

广州拥有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和国际水平的空港、海港,是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我国三大枢纽机场——白云国际机场,正在建设我国铁路客运中心——广州铁路客运中心,广州港是我国三大港口之一,还是我国国际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地之一和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广州金融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丰富的金融人才资源

广州高等院校众多,且不少院校设立了金融专业,培养了大批的金融专业人才。广州众多的金融机构,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广州毗邻港澳,金融机构经常组织业务人员到香港学习,积累了一批通晓国际金融运作的人才,这些都是广州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四)准确的战略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广州按照“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两个基地,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五个突破”的思路,全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其战略发展定位是,到2012年,初步形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联通港澳、影响东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到2020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水平,形成与香港功能互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广州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我国其他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体现广州特色,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必要支持完全可以实现。

四、广州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允许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力争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广州金融业发展应六个方面重点打造:

(一)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打造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强化区域性外汇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短期信贷市场,积极发展中长期信贷市场,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发展,推动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债券市场发展,推进保险市场发展。

(二)加快重要金融市场平台建设

争取在广州恢复设立期货交易所,建设广州国际金融资讯中心,做大做强广州产权交易所,并依托其探索建设柜台交易平台,探索在广州设立碳交易所。

(三)强化产业和金融互动协调发展

推动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做优做强,鼓励通过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创新新农村建设金融、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功能和城市建设项目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四)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

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和员村金融总部区建设,不断改善环境,重点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进驻。加快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着重发展特色产业金融,积极发展金融外包和后台服务,开展金融创新研发。推进国际金融资讯中心建设,支持“新华08”工程做好规划工作。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金融人才来穗创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与香港及国际金融界加强人才交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外交流合作与外派培训力度,吸引优秀金融人才和海外金融专业留学人员尤其是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来穗发展。

(六)构建穗港澳金融发展创新区

依托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加强粤港、粤澳结算合作,使粤港澳区域成为我国人民币和外汇跨境交易清算的主要通道。积极引进港澳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积极承接香港金融外包业务。推动广州企业赴港上市,通过香港从国际市场融通资金。建立粤港澳合作协调机制,提升广州的参与度,促进三地金融业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交流。

(七)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行政资源和监管资源重点向广州倾斜,在省政府层面构建广州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广州市政府和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参与,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探索设立与珠三角金融改革试点相适应的金融综合监管机构。

(作者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作者:金永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学教育与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通信设备制造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