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浅谈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浅谈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本文论证了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浅谈论文 篇1: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首先是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问题,这样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三、通过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正是由于我们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时空的急剧压缩也使我们在发展中积累下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的幅度过快过大;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四是经济发展“一条腿长”,而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六是在我国社会总体形势平稳的同时,一些不稳定因素还长期存在并有所增加。面对这些不和谐问题,应该用发展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既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经过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郑升旭、王健.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J].陕西审计,2005(5).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上、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5(20).

[3]何卫东、陈赛.和谐社会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

(作者通讯地址:辽宁省鞍山市结核防治所 辽宁 鞍山 114001)

作者:田 丹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浅谈论文 篇2: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本文论证了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1.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1.1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

1.2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2.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2.3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2.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作者单位:东营市公路局东营高速公路管理处)

作者:张玉红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浅谈论文 篇3: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看到,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只有实现人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国跨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对严峻挑战,通过创新机制、拉动内需等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才能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徘徊不前的现象。因此,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只有保持经济和谐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所谓的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富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2009年GDP虽然已经突破33万亿,但人均仍排在世界108位。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坚持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只要速度而不讲效益。没有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再多的数量、再快的速度也不能实现经济和谐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要实现统筹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际空间的拓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进经济健康地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机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因为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物质财富匮乏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那些拥有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剥削者就要侵吞被剥削者的生活必需品,相互争夺剩余产品。而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要与剩余产品的占有者展开殊死的斗争,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时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构建和谐社会。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要防止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和谐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消除经济发展不和谐因素,解决各种矛盾,平衡利益关系,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刻意求新,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只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稳步推进。

(一)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而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在自然经济社会,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是家庭,这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经济组织,是为消费目的而进行的简单再生产;而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是企业,这是突破血缘关系限制而靠资本、技术、人才等组成的经济组织,是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扩大再生产。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利益差距。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开放,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扩大,带来经营的机会增多,风险也更多,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理性。这样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求企业要有更加开阔的经营视野,更高的经营智慧以及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系统,同时要求企业实现企业文化的全面创新。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第二,培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基因,如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敢于竞争和承担经营风险,强化质量、服务、效率意识,积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依法经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依法程序,才能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发展,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三农”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低碳产业为先导、绿色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对经济整体发展的领军作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品牌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是通过资产重组,采取跨行业,跨区域的强强联合,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定合理地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制度保证。为此,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并明确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第一,“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格局。但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等收入者数量较少,在全社会比重过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人们劳动付出的多少、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技术的先进程度、管理的优劣等,能够根据统一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益分配。

第二,“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续工作。”要加强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再者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掠夺和侵占。对一些借助于权力、垄断和不平等竞争手段获取高收入的行业,有必要引进并完善竞争机制,对过高收入的人员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才能逐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

(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我国的传统行业大部分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的产业,不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为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以低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有利于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生产率,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有利于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努力创造一个安定有序、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扬炳忠.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N].广西日报,2008-01-24.

2、何卫东,陈赛.和谐社会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烟草专卖局)

作者:蔡士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市场问题思考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