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现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1:

化学美与化学教育

说到化学不少人就会联想起燃烧、爆炸、中毒、环境污染、职业病等丑恶现象.鉴于此,有些中学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不愿意超填报化学化工专业.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大面积“分化”,产生“分化”的原因尽管很多,但从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是:有的知识单调、枯燥、遗忘率高;有的知识抽象,概念性规律性强、难度大;有的知识复杂、综合难度大、题目灵活多变.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处于认识、兴趣、记忆、思维活动的低潮.为了防止学生的化学学习大面积“分化”,纠正一些学生对化学的偏见,在化学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化学,不但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

一、化学美的存在

化学美主要有教具模型、实验装置的造型美、色彩美;化学实验技能美、表演美;化学理论的科学美等.

1.化学实验、化工中的美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近200个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51个学生实验.化学变化艳丽多彩,现象奇特,如银白色的镁条一经点燃就发出耀眼的白光;氯化氢、氨气分别溶于水,在一定的装置中都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过渡金属的难溶盐在水中可以形成魅力十足的水中花园;一朵白纸花在二氯化钴溶液中浸过,干燥后就成了一朵有趣的晴雨花——天气晴朗时,纸花显蓝色;天要下雨,纸花成了玫瑰红色.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没有见到过的,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愿望.这种兴趣和愿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对学生智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仅直接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化工产品,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种之多,它们既具有五光十色的图案美,又有精致实用的造型美,在化学教育中融合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在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的操作技能技巧中,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和高超娴熟的表演美.现代化工厂中的厂房设计、流程安排、生产衔接、管道蜿蜒、物料吞吐、仪表控制、环境安排,会使人感到整齐、对称、调和、匀称、节奏、和谐、舒坦的和谐美,以及操作中表现出的清新、悦目、灵妙、机智、利索、干净等技巧美.

2.化学理论的科学美

化学理论高度的抽象性、推理的逻辑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化学理论的科学美.

人们感受自然美、艺术美较为容易,因为这些美表现较为直观和感性,能很快地引发愉悦之情,而对于化学理论的科学美,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性、语言的精密性、逻辑的严密性、化学符号的奇特性、专用性,使得人对其中美的欣赏变得较为困难.因此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美的实质和内容,提高其审美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是化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化学理论、化学用语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其美学意义在于它利于消除学生与知识客体之间的“阻隔感”,使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满足其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满足正是美的享受.难怪有的学生用化学理论解释了一个复杂的化学现象或用简捷方法解出一道难题后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甚至高兴地跳了起来,并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同学,渴望别人能分享他的喜悦.

二、化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创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品.”审美情绪和修养不但影响人们对劳动,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决定和影响着生活的目的、理想,而且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我们的教育方针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三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学生所形成的化学认知结构,不仅包括他们理解和掌握的化学知识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化学特点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包括有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个体非智力因素(如对化学的兴趣和爱好、良好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化学的意志品质等).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在化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甚至比知识的传授、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因此,加强化学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化学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并形成乐趣进而发展成为志趣.

文章开头提到的人们对化学的种种误解,这是因为现实生活是一个矛盾的整体,种种事物都不是绝对单纯的,生活美是自然美,而不是人为的美,“其中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者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后面,恶与美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关.”而且美与丑可以相互演绎,意味着彼此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美可以演绎成丑的,崇高可能演绎成滑稽,“由崇高到滑稽只差一步”.

只要人们严格操作规程,掌握了它,就可以防止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的易燃易爆易中毒事故并为人类造福.例如“TNT”是烈性炸药,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爆炸性来开山采矿;放射性元素在裂变聚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制造核武器杀人,但我们也可用它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况且在帝国主义存在侵略野心的时代,我们研制核武器用于抵御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也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某些化合物的毒性可以生产各种农药保证农业丰收.化学污染的原因在于生产技术落后,综合利用水平低,只要我们严格环保法规,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创造美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造福于人民.至于化学实验中的伤害事故,只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按规程操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稀释浓硫酸时容易发生硫酸外溅,灼伤皮肤和衣物的事故,但只要我们严格操作程序,把浓硫酸缓慢地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就会平安无事.

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更是充满奇珍和谜团的领域,如果我们以美学角度来审视化学,它便是一门活生生的充满情趣的学科.但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不懂得音乐的人对于“交响乐”,不懂绘画的人对于“抽象派”的画一样,不了解化学的人对于其中的美也不能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是化学教育的任务之一.加强实验,改进教学,谆谆诱导,使学生从一般兴趣发展到极大兴趣,逐步形成对化学的乐趣,进而发展成为志趣.

三、如何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备课中深挖教材中的美育内涵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属性,还要教学生认识事物的美与丑;不但要教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规律,还要教育学生爱美憎丑.因此教师要备好教材中化学美的内容,注意向学生指出美的因素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学会用化学美的标准去衡量化学问题及其结果,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不但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内涵挖掘得透彻,必然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并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之美.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

为了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从学生步入化学世界的第一天起,教师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实验、幻灯、投影、录像)体现化学美,使学生在化学美的陶冶之中,唤起探索化学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可以通过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心,对化学产生直觉兴趣,同时教师更要以科学方法论把学生由好奇、好玩引导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正确操作和思维方法上来,进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才能感受到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的事实,从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3.以美促思,启迪思维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展开想象.富有美感的化学实验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4.运用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端庄的教态、严谨的教风、规范鲜明的实验、精美的挂图、工整流利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语言、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等等,充分发挥教师的艺术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课堂教学如果结构完美、布局合理,会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也得到美的享受.课堂教学的结构美包括开头要引人入胜,实验和讲练要排得恰当并有层次,结尾要收住并留给悬念,促使学生孜孜以求等.

教学语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情感向外传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教育最主要的手段.因此,从教学的美学角度来看,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听一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犹如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成有色的声音;举例恰当,比喻新颖,头绪清楚,条例分明,严密周详,无懈可击.

例如,讲“原子结构”,学生虽然能记住组成原子的微粒是原子核和电子,但原子核究竟是什么东西?原子是实心还是空心的?……这些抽象的问题学生就很难理解,有位教师打了个比方:“假如原子是万人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悬挂在馆中央的一粒玻璃弹子,可见原子内部的绝大部分是空的,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不停地运动.”抽象的道理顿时形象化,学生豁然开朗.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瑰丽无比的知识世界,让知识的火光在学生眼前放射出诱人的光辉,这样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最后说说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要适当,声调要有起伏,高时慷慨激昂,低时和风细雨,抑扬顿挫,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会放出哲理的馥郁、心灵的芳香,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艺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

(责任编辑:廖银燕)

作者:李世雄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2:

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透视

【摘要】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现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育 人文教育 综合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都已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会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产生影响,在化学教育中处理好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和谐关系,对化学教育的有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自然科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要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方法,也是知识的积累和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化学教育需要完成的目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功能需要涵盖到几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政治方向、民族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功能。教育可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文化素养功能包括文化的传递、储存和发展几个层面,同时还包括智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两个重要的内容;三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特长、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学者曾经提出,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教育相同,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如果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那么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完成,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二、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學学科属于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

1、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化学家改造世界的主要资料就是化学史,化学史中的人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经验,才形成了厚重的化学史料。因此,可以将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刻苦努力故事融入化学教材,让受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利用化学史,可以让受教育者从中领悟出很多的道理,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化学教育中不缺乏美育的踪迹,美育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文科教师肩负的重任,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美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化学中的美育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色彩美、和谐美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锻炼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美在任何学科中都存在,化学学科也相同,化学学科的色彩是非常缤纷的,令受教育者眼花缭乱,化学中蕴含的美不仅蕴含在化学自然现象中,在自然规律中也有着深刻的美感。化学规律和谐、化学反应协调,化学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化学世界中蕴含的美。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更新教学知识。例如,在过渡金属性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瓷器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有关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4、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化学教育应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育的进一步改变。化学学科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一项有利素材,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列举出一些世界中的公害事件,这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人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思想,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活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多样化的素材,主动将其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邱苏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0)

[2]周炯.化学课堂中的人文教育[J].时代教育.2015(06)

作者:王晶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3:

中学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鄢

摘要: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探讨了中学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操作框架;以九年级化学“自然界中的水”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简述了科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育;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要素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范畴。由于学校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与实践中体现科学人文教育的融合”[1]。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这就需要认识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目标与内容创造性地实施。

一、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可能性探讨

1.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

探讨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人文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其核心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2],从而成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因此,科学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3]。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生态观和环境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生活规范,形成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

不难发现,人文教育重视情感,其关注重点不是认知对象本身,而是赋予认知对象以意义,从而使学习者形成某种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与生活、情意融为一体,建立起稳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践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托合适的素材与适切的路径,强调学生全身心“溶化”到学习情境之中,与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在对话与交流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感染与同化,形成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从而获得精神性自由。概括而言,人文教育的实施,强调情境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2. 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能性分析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会发现化学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为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中学化学“课程理念”要求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4]“课程理念”的这些方面为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努力方向。

(2)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编,兼顾了学科、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注重学生生活和经验、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采取适当的题材,如化学对社会文明推进的贡献、不恰当使用化学物质与化学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的课程内容,为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兼容与整合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3)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亲历“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深刻、独特的体验。正是由于探究活动具有“情境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特征,从而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实践——以九年级“自然界中的水”教学为例

如何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笔者提出图示的操作框架:教师先结合教学单元,开展“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分析提炼“科学素养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两者共同构成教学目标,分解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师予以同时关注)。在此基础上,开发并完善达成目标所需的教学资源、规划教学活动。最后,根据课前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生成,有效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活动。下面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自然界中的水”为例,并侧重于人文教育实施来谈谈。

1. “课标”分析

本单元内容安排在“主题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主题五 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强调从生产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认识“水”这一化学物质。“课标”提出六点学习要求[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等。同时,还提出四个方面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讨论用‘蒸馏法’淡化海水以供应工业用水的可行性。

2. 教材分析

教材分四个部分安排单元内容:①“导语”。阐述“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物质”,设置“你已经知道什么”栏目总结对水的认识;②“水的组成”。安排电解水实验研究水的组成,讨论水蒸发与水分解过程的区别、水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应用;③“水的净化”。基于自然界中水含杂质及其危害,介绍水净化的重要性及常用方法,并以自来水生产为例说明水净化的重要性;④“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呈现我国不同年份用水量资料,阐述用水量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揭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探讨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思路方法,提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 人文素养目标的提炼

由前可知,“课标”提出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要求。为落实这些学习要求,教材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安排了许多富含人文教育价值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可提炼出如下的“人文素养目标”:①树立保护水资源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③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④建立辩证和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视角,⑤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

4. 规划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本节内容内隐着几对“矛盾”:对水认识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矛盾”,自然界中的水含有杂质与饮用水等需要净化的“矛盾”,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海水资源丰富与淡水资源缺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很好地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其中,解决“矛盾”从而实施人文教育体现在:(1) 在解决水的熟悉与陌生的“矛盾”并建立水组成的科学认识过程中,感悟到这一历程需要科学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2)在解决水含杂质与水的净化的“矛盾”并学习常见含杂质水的危害、水净化常用的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价值;(3)在解决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中,感悟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的意识;(4)在解决海水资源丰富与淡水资源缺乏、能源危机与水资源丰富的“矛盾”过程中,感悟到化学与人类、社会间的关系,体验到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些“矛盾”的解决,还很好地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

此外,还可通过精选学习素材、设置多样活动,实现在拓展视野中融合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如,引入反映巴以冲突的“水的争端——为水而战”新闻[6],引发学生认识“水危机”、感悟共享有限水资源的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意识;开展“水资源应用现状”、“城市污水处理”等的调查、参观、访谈活动,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但节水潜力大的事实、水污染原因和防止水污染措施,形成改变用水习惯、形成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感悟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阅读“人类对水认识的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人类对水认识的历程,认识到科学认识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感悟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家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与品质;解读我国“节水标志”、自主设计“节水标记”与节水宣传板报等活动,增进节水意识,感悟简洁美、和谐美等。

三、结语

人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将越来越受重视。对于科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并非虚无缥缈,可结合具体情境与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融入课堂并经长期实践,其效果才能得以体现;人文教育的实践,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深入开展人文教育内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从而将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陆真.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范例—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诠释.“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文集,2007

[2] 仝芙君,刘爱民.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化学教育,2008,(1)

[3] 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 课程的一体两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作者:杨梓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美术馆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