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论文提纲

2022-08-11

论文题目: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超9%的高速增长,金融业也保持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4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8.27%,远超欧美发达国家5%左右的占比。与此同时,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却出现连续下降,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非协同、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甚至出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脱离、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因此,厘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焦点问题。近些年来,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添了强劲动力。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加速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开始绽放异彩,成为普惠金融实践的新阶段和新趋势。数字普惠金融致力于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为农民、城镇低收入者、小微企业等受传统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借助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性,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直接地触达最广大的经济实体和消费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普惠金融是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作用更加深化。那么,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情况如何?两者协同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两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如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协同发展视角,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然后,构建耦合协同模型,并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总体及分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测算;接下来,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Markov链等分析工具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地区差异、差异来源、演进态势、Markov链状态转移矩阵以及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分析工具探究了两者协同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可以实现协同发展效果;(2)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稳步提高态势;(3)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非均衡特征明显并存在一定区域异质性;(4)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5)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提高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为更好地在提升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同时缩小地区差异,加快构建两者协同发展更强的空间关联网络,更好地发挥两者协同发展对宏观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正向促进效应,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2)推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3)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4)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定位,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5)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建设;(6)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本文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为:(1)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构建了耦合协同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2)系统研究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差异情况;(3)系统剖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4)结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模型、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差异;空间关联网络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综述

2.1.2 实体经济相关文献综述

2.1.3 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1.4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2.2.2 实体经济概念界定

2.2.3 协同发展概念界定

3 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金融发展理论

3.1.2 普惠金融理论

3.1.3 协同发展理论

3.2 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3.2.1 实体经济作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

3.2.2 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3.3 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分析

3.3.1 实体经济作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模型分析

3.3.2 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测度

4.1 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4.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数据特征描述

4.3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5.1.2 Kernel密度估计

5.1.3 标准差椭圆

5.1.4 Markov链分析法

5.2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地区差异及来源分析

5.3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演进态势

5.3.1 Kernel密度估计结果分析

5.3.2 标准差椭圆分析

5.3.3 Markov链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空间关联强度的确定

6.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6.2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演化分析

6.3 整体网络特征

6.4 个体网络特征

6.5 块模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实证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灰色关联法

7.1.2 面板模型

7.2 变量说明与描述

7.2.1 变量说明

7.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7.3.2 面板实证结果与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协同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7.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7.4.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传媒现实构建论文提纲下一篇:商业银行事业改革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