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警务现状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国内外警务现状范文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源: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

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

?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

“机械战警”。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时,犯罪率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始料不及

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是社区警务运动)。它在以下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

行冲击,返朴归真,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 (一)在警力方面,从人、财、物的巨增长转向“无增长改善论”。

面对增长警力编制的种种弊病,英国在警务改革中提出了“无增长改善

论”,它是指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通过警务改革提

高警察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建立庞

大的警察队伍是无益的、危险的,它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力所能允许的范 围,警察现代化应偏离继续提高警察比例、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因

而社区警务是在警务现代化之后警务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在装备方面,从追求“机器人”模式转向追求“传统的更夫”模

式,重新重视警察的服务意识与警察道德修养。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对“机械警察”十分反感,强烈要求警察重新回

到公众当中,发出了“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呼声。1976年,英国警

察进行了一次公众调查?D?D“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化的警察?”公众的回答

没有一项是指向装备的,全部答案都指向理解、同情、合作等警察品质与道

德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

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20 世纪70年代后期,警务改革从反应警务向主动提前警务转变。旨在唤起社

会与公众的参与,采用各种手段减少犯罪。强调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减少

犯罪的社会根源。现代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警务改革都

可视为主动提前警务论的组成部分。

(四)在工作重点方面,从单一的巡逻与刑侦模式转向社区警务模式。

由于传统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方面收效甚微,警察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

到社区警务上来。据调查,在警察接报案的电话中,只有20%与犯罪有关, 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识。 (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

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以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

漏案现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片面追求低犯罪率等于变相鼓励弄虚

作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犯罪率自然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

的过程,这是犯罪自身的规律,它不以警察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英美等国已

开始以多种指标综合评价警察的工作,这些指标有:被害人调查、安全感调

查、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警察工作的重点评价调查以及警民关系 调查等。 (六)在力量的主体认识上,从以警察为主体到以社会为主体,逐步认

识到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打击犯罪的主体也在于整个社会。只有

通过整个社会才能减少犯罪。

(七)在领导体制上,中央集权与地区自治的差距越来越? ?BR> 以英美为代表的地区自治(以块为主)正在向加强全国统一协调、统一

领导的方向发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警察(以块为主)逐步向

分散权力、建立地方警察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警察体制正在发生明显的

交融现象。

(八)在警务合作方面,从单一的警察行动向地区与洲际的警察行动发

展,除了交流、协调行动式的国际刑警组织外,国际与洲际的实质性合作也

在不断发展。

(九)在警察队伍的性质方面,军事化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军事化与平民化互相包容。

法国的宪兵是准军事化的代表,英国的警察是平民化的代表。一方面,

随着反**、反恐怖的实战需要,平民化警察根据需要建立了军事化、武装

性质的快速反应部队。另一方面,由于暴力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最大限度地限制武力论”成为西方警察行动的准则。宣传上的平民化与准

军事化,是警务改革的趋势之一。

(十)在警察队伍构成方面,国家警察与私人警察共同发展,警察社会

化的趋势明显。

这四次警务改革几乎都是停留在围绕着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标?D?D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利益,也考虑到为达到公众的满意而进行的单

纯服务等层面而进行的优化警察勤务规划的调适性改革。从改革内容方面

看,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完成警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警察工作、 科学安排警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从改革的结果来

看,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警察部门所设定的工作目标,使公众真正满意,相

反由于各国警察部门历来都把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

员少、素质低、装备差、技术落后等因素,加之各国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

警察部门的投入,因而使各国警察部门不断膨胀,成为政府最大的部门之

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在发生

着巨大变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绝不是警务改革的终结,世界范围的第五次警

务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二、第五次警务革命?D?D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 (一)孕育第五次警务革命的历史背景。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部门,面对席卷全球的各国行政改革浪潮,警察部门

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的行政改革步调一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

家的行政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全球一体化”对传统行政体制提出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统一的虚拟社

会已经形成,不同国界的人们正在走上“全球一体化”的轨道。这种变革正

在影响着未来政治经济的重新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呈多

极化、区域化合作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则基本形成,而这种合作化和一体

化的结果使得国家权力正在向超国家组织流动。各国为适应这些合作和一体

化的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对自己的政府行政管理进行改革,而改革

的实质是将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部分让位给国际组织并服从国际规则。换言

之,过去那种只从各自国家角度设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国际通

则的某些改革。以警察工作为例,为了体现这种合作的趋势,各国警察不仅

要参加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警察合作,还要参与国际民事警察维和行动。而 在这些国际合作行动中,各国警察不仅要遵循各国规则,也要遵循国际通

则。

2、公众的高期望值迫使政府改善管理。

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

的税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的理性思考应该是,既要获得高质量、全

方位的服务,又不愿意增加赋税。各国政府必须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

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作为警察机 构,必须摒弃传统的扩充人员、加大投入的旧思维。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警察工作改革,必须从分析这些宏观因素人手,任

何囿于警察工作内部的微观分析,都不能带来警察工作更大的发展。 (二)指导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两大理论。

1、管理主义?D?D指导警务内部改革的理论。

管理主义又称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

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其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区别;私营部门管理具有优越性;借用

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这个理论对警察部门科学地安排勤务同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警务规划必须以效率、效益最大化为原

则,成本预算是警察部门的日常工作,警务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无效警力和

负效警力,警察局长不仅是警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应是会精打细算的

老板。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规划中已经得到运用,如:

警务安排执行严格的分班制度;警力安排根据警察工作量作弹性变化;为节

省警察投入,在安排内勤工作人员时招募一批有技术、待遇低的文职人员等

措施。

2、公共选择理论?D?D指导警务外部改革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 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这种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

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

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

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警察工作相联系,这个理论也许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由国家警察包

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

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是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以上两大理论的共同点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警察工作。 (三)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主要走向。

1、传统警察部门对其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规划警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部门(包括警察部门)对其内部改革,多

半采取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及目标管理

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当代

“管理主义”理论认为,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效益、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

用企业化管理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其具体方法包括吸引私营部

门管理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绩效

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

效率和整体绩效。就警察部门而言,过去几十年内,虽然改革从未间断,措

施花样翻新,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

相同的毛病,即关注的中心是投入和过程,而缺少把结果和投入结合起来的

成本观念。“关注投入”体现为警察工作的一个目的是向政府申请更多的经

费,并说明其合理性,同时在开支方面制定规章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不计

成本”则表现为对工作成绩缺乏可行的测定和评价。其结果是警察部门的效

益、效率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谈,而警察部门内部的无效率和浪费现象 则比比皆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警察部门运用企业化管理的机 制,围绕成本观念和绩效评估展开一系列改革活动。

2、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

仅凭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希望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是片面的。因

为警察机构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靠的是警察机构高度的责任心。如

何改变这种靠良心保证为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动力,就需要依赖“公共选择理

论”的内容,让警察提供的服务进入良性的竞争状态,打破警察服务的国家

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其他组织包括私营组织提供部分警察服务,使公众有选

择更好治安服务的机会。只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才能真正迫使警察机构改

变服务态度和科学地规划勤务。当然,与其他政府公共机构相比,警察机构

是强力部门,掌握着具有很大强制力的国家警察权和各种揭露犯罪、安全防

范方面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国家警察不能履行的性质,由此能够允许社会其

他组织经营的警察业务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推行警察工作社会化对警务改

革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英国就提出

了“警察私有化(或民间化、社会化)”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

具体做法是允许成立大量的商业保安公司,这些公司履行着本来应由国家警

察履行的部分业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

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私有化的警务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正效应:

一是私有化警察的成功实践,替代了国家警察的部分职能,使警察机构及其

人员精简成为可能,进而为政府减少警察财政投入提供了思路;二是私有化

警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国家警察带来了生存压力,使得国家警察不得不进

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私有化警察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安

全需要,富裕的人可以付出更多钱得到更多的服务。我国虽然也有群众性治

安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社会治安力量,但与国外私有化警察相比,其区别 在于:我们的社会治安力量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业务,作为公安机关

治安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存在,并没有与公安机关形成竞争,因而,没有形

成促进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改革的外部压力。

面对新世纪,警察工作如何科学地发展,依赖于对警察工作面临的问题

的深入分析。世界第五次警务革命的趋势与走向,为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了

前瞻性的发展与决策参考。

第二篇: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xx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人民拥护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参与、执行、决策和管理的政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公开是将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安机关实行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部和河北省公安厅在1999年相继作出了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提高公安工作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促进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推进公安队伍廉政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为主旨的警务公开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面实施。 回顾几年来警务公开所经过的历程,有取得的成绩有力证明了警务公开这一步伐的迈

一、警务公开工作发展现状 自1999年警务公开实施以来,各个单位和部门在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警务公开工作的前提。推行警务公开是公安机关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难以避免的冲击到了旧的思想观念,触及一部分职能部门或公安民警的既得利益。因此,要搞好警务公开,首先要统一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对警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为警务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认识氛围和工作氛围。 二是科学确定警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这是搞好警务公开的关键。从几年来的警务公开的实践看,除公安机关机密不能公开外,公开的内容可以归纳为:⑴执法依据和制度程序的公开;⑵刑事执法内容的公开;⑶行政执法内容的公开;⑷警务工作纪律的公开;⑸其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公开。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警务公开中,还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度,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三是抓住要害部门、关键环节、突出问题,选准警务公开的切入口。要害部门一般是权力集中的部门,与社会、与群众接触频繁、有实权的单位和部门作为警务公开的要害部门着重抓好。所指的关键环节对整体公安工作和机关运转都联系紧密,把各个单位部门代表法律进行审核把关的权力实施过程作为关键环节,如交通事故认定,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标准等,实行办事制度和结果的公开,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突出问题往往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针对公安工作中社会反响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容易产生以权谋私问题的方面进行公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把以上三点作为警务公开的突破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抓好这三点基本上就可以打开局面,促进警务公开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是建立警务公开的监督体系,这是把警务公开落到实处的保证。在公安机关实施警务公开伊始,都相应地建立了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如设立了警务公开投诉中心,并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群众为警务公开监督员,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查,对警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伴随着警务公开的实行,各级公安机关多次对警务公开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的基本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合法,是否符合公安部及省公安厅关于警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公开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对公开的结果是否满意。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警务公开的开展。

二、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公开存在问题 通过公安机关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警务公开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和成熟,但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的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警务公开的重大意义,仍然存在着不想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想法。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是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规定办理太麻烦,自己给自己带“紧箍咒”,会加大工作量,所以不愿公开;有的认为搞警务公开,不仅会消弱手中的权力,还会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怕失权怕暴露问题,所以不敢公开,也仅仅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不下大力抓好落实工作。可以说,警务公开的实施有赖于广大民警对警务公开认识程度还不够,思想还没有上位,工作还没有到位。普遍存在警务公开是软指标、搞形式的思想。多数单位没有成立健全的机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大部分单位仍处于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没有真正形成自觉公开,主动公开,群众积极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是公开内容不符合要求。按照警务公开的宗旨和公安部的通知精神,警务公开主要是办事制度公开。要求做到“五公开”,即公开与部门、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规定;公开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有关事项和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办事过程中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消极~问题的环节和事项;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公开实施警务公开的运行、监督制度和机构。从公安机关目前警务公开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的公开内容虽然与上级要求基本贴近,但还没有做到全面公开。几年来,部分单位一直围绕政策、法规公开绕圈子,都是要求群众怎么做的,缺少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接受群众监督的内容,特别是公安工作中那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直得不到公开。有些单位甚至把警务公开栏办成了宣传栏、光荣榜,与公安部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三是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一些单位和部门认为搞警务公开只是个形式,表现在工作上,一是公开不真实,二是公开不具体,三是公开不全面,四是公开不经常,使警务公开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警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警务公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不重视。一方面,长期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方法和习惯,公安工作神秘化、警务封闭的旧观念依然存在,使我们的一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实行警务公开还存有一些疑虑和不同

认识,在公开中自觉性、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抑制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较为薄弱,文化素质还较低,维护自身权利的主动性还不强。虽然关心警务公开的实行,但对警务公开的推行,只是持观望态度,只是消极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警务公开的热情。 二是体制滞后,管理不顺畅。警务公开是一项新工作,法律法规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目前,谁来管理这项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主管部门也是不尽相同,有的靠挂在政工部门,有的靠挂在指挥处(办公室),这就造成了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虽然大部分都成立了临时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但由于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工作开展得当然不会理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主体不明确,无疑消弱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不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形式主义,工作不扎实。由于公安机关的警务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单位抓不住工作的实质性东西,只是热衷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以为建立起了公开栏,就搞了警务公开,公开栏的规格上去了,警务公开也就搞好了。有的单位和部门虽然也制定了警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方案,但在抓落实方面下力气不够,警务公开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时由于警务公开抓得不深入,规章制度也呈现出极不统一的状态,停留在法律法规、办证程序规定等低层次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警务公开制度内容,致使难以将警务公开工作纳入正常的公安管理轨道。在今后警务公开工作中,如果不下大力解决制度化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警务公开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 四是监督不到,查处不力。在对警务公开的执法的监督上,虽然大都设立了监督电话、监督台,聘请了警务公开监督员,也组织过一些检查,但大多流于形式,监督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着,下级监督无效”的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这是导致警务公开抓而不实,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宣传跟不上,对警务公开重大意义宣传力度不够,对实际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的经验作法推广不够,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批评不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进一步搞好警务公开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警务公开意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警务公开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领导,严格监督,促使警务公开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篇: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近年警衔培训,全国狱内侦查培训班和监狱防暴队的警务技能掌握情况调查,发现目前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基础差,针对性不强,实用性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分析了警务技能的执法要素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警务技能基础建设,制定警务技能考评指标体系,警务技能训练的持续发展机制发展对策。

键词:警务技能;现状;分析;对策

当前监狱押犯成分日趋复杂,暴力、涉毒、涉黑罪犯比例日益增加,监狱罪犯打架、脱逃、袭警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监狱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是监狱警察行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素质,对确保监狱安全,维护监狱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司法部、部监狱局及各省监狱局都很重视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训练,2001年出台监狱警察实用技能训练提要;2006年出台了岗位练兵要点;警察使用警械及枪支管理条例、监狱法、警察法中对警察警务技能的要求都有详尽规范。尽管如此,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就近几年浙江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考核状况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现状

1.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基础较差

(1)警务技能合格率低。监狱系统警察警衔晋升中“凡晋必考”有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项目,笔者抽查了从2004年~2007年中九期警衔晋升的警务技能考核情况:

抽查项目体能合格率说明

司升司(三期)78%训练考核时间1天

司升督(三期)75%训练考核时间1天

督升督(三期)50%训练考核时间半天;每期有20名以上干警因病申请免考

监狱每年向社会招考公务员警察,招录公务员“凡进必考”,2007年浙江省监狱系统向社会招录124名监狱警察在上岗资格考试中有37名新警体能不合格,不合格率达30%。另外,监狱总局近年来每年都在浙江举办全国狱内侦查培训班,其中有射击科目的训练和考核,时间一天,在15米靶5发精度射击科目考核中,25环以上合格率不足25%,40环以上的优良率不足7%,有部分学员从来没摸过枪。因为技能熟练程度不够,训练时间短,考虑安全性因素,从2007年开始就取消了该项训练和考核。2008年乔司监狱防暴队在我院进行射击科目训练与考核,时间1天,实弹1600发,人员40人,64式手枪15米精射合格率50%;40环以上5人,优良率12.5%。

(2)投入不足。场地、器材投入不足,监狱缺少警务技能的练习场所和设备,如擒拿技能练习需场所和安全保护垫子,岗位练兵警务技能训练科目中有枪支和警械具考核要求,但目前很多监狱都是刀枪入库,有些监狱因枪支弹药长久不用损坏严重,锈迹斑斑。射击科目由于场地缺少,安全性要求高很难开展训练。制度建设不足,警务技能训练方案和制度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具体涉及到人、材、物,如教官产生机制、民警体能和技能训练时间保证、教材选用机制、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另外,训练的目标、考核方案、效果评价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3)缺少专职人员。监狱系统警务技能训练和岗位练兵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职能部门是政治处,但目前职能部门并没有因为职能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专门人员和机构,很多情况是临时组建练兵办公室,缺少专人管理和训练,缺乏长效机制。

2.监狱警察警务技能针对性不强

当前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大练兵形式,以年龄段分类考核相关科目;另一类是以警衔培训为主,分为升司、司升司、司升督、督升督、督升监培训,在此基础上再以年龄段分类,进行同一科目的考核,没有考虑监狱警察的岗位、职业的要素,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类型的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案,如监狱领导岗位、基层干警、监狱防暴队、狱侦警察等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暴力突发事件的危险程度不一样,采取措施也不同。

3.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实用性欠缺

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内容目前主要以队列、体能、擒敌拳、警械具使用为主,基层监狱警察普遍反应警务技能很重要,但不实用,如擒敌拳套路在实战中不能运用,射击次数少且只练精度射击。监狱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但演练时间少,很多预案作为上级交待的任务锁在办公桌里。监狱警察的战斗力明显不高,暴力突发事件中监狱警察受伤、牺牲现象严重。如浙江第五监狱罪犯徐光伍袭警案件,湖南郴州监狱罪犯邓勇凶杀案,福建闽西监狱罪犯李炳杀警劫车脱逃案等。

二、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要素分析

分析和了解警务技能的执法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警务技能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1.强制性要素

警务技能强制性要素主要表现在当罪犯使用暴力行为,严重破坏监规监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察采用强有力措施控制罪犯,阻止罪犯继续实施犯罪,具有暴力性。警察

使用强制性手段是国家强制力的表现,是警察的职务行为,受法律保护。警察运用强制力手段须具备良好的体能和精湛的技战术。

2.安全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使用警务技能要考虑安全要素,要考虑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如使用电警棍要考虑电击部位,是否会被抢夺和对罪犯造成生命危险;找罪犯个别谈话考虑对方是否袭警及应对措施,是否能安全

有效控制罪犯劳动现场的突发情况,进监、出监是否进行安全检查,追抓逃犯的技、战术处置等。

3.合法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使用警务技能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要熟悉人民警察法、监狱法、警察使用警械和枪支管理条理中关于警务技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防止执法过当,如使用警绳捆绑罪犯强度过大和长时间捆绑造成肌肉组织坏死;禁闭时间过长;没有把握射击条件就开枪射击;也要防止执法不为,如罪犯暴力袭警时,不能采用合理的防卫手段;罪犯打架斗殴没及时制止;罪犯进出劳动现场没有按规定搜身等。

4.程序性要素

警务技能在处置暴力性的突发事件中应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如处突事件中收集和分析情报——方案制定——行动实施——反馈信息——调整计划——调整行动,指挥员及时掌握情况,正确、有效的指挥,战斗员训练有素的现场处置,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降低损失程度。程序性要素要求警察有熟练的技战术技能,严明的组织纪律,系统的全局观念,同时,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有勇敢、顽强、机敏的战斗作风和互助、协调的配合能力。

三、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发展对策

对监狱警务技能执法要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监管安全工作需要有高素质警务技能人才。针对目前监狱民警警务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实用性不强,训练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等情况,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警务技能基础建设

(1)制度建设。监狱民警的警务技能素质是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监狱警察战斗力的重要表现。监狱应建立警察作训部门,从制度着手规划警务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大纲,把警务技能考核纳入干警年度工作考核,作为民警职务晋升的一个指标。

(2)基地建设。监狱应增加经费投入,建设警察作训基地,配备管理人员,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建立民警体能和技能状况的档案资料。

(3)师资教材建设。监狱应根据监所具体情况挑选实践经验丰富且有一定阅历的民警作小教员,经过培训,增加其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能不断归纳总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找出其规律,编写切合监狱实际情况的案例教材作培训内容。

2.制定警务技能考评指标体系

评价监狱干警警务技能掌握情况,须有一套指标考评体系;警务技能的考核必须从实战出发,从岗位出发,分等级、分项目实施,从初任警员到警司、警督、警监都应有不同培训内容。对体能和技能应量化考核指标,对突发事件处置应有明确的处置程序,有评判的标准,有清淅的责任界限。下面列出的是基层单位监狱警察(每天都面对罪犯)在晋职培训过程中的体能、技能和战术的训练内容和指标。

内容项目

等级训练内容

与训练种类对应体能技能战术

一级晋升训练

(督升监)各监狱领导及同层次民警选用选用大型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暴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

二级晋升训练

(司升督)各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车辆驾驶、各种警械具使用、各类警用枪支使用、泅渡救生小型监狱平暴事件处置、监狱抓追逃犯事件处置、搜监处置

三级晋升训练

(员升司)各分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防卫技术(高级)、射击(应用射击,高级)、攀登、手语联络、现场急救(高级)罪犯打架事件处置、罪犯群殴事件处置、罪犯哄闹监区事件处置、罪犯行凶事件处置

四级初任训练

(首次授衔)基层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队列指挥、防卫技术、射击(应用射击初击)、械具使用、通信联络、现场急救(初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罪犯自残自伤事件、罪犯自杀事件、罪犯公开对抗事件、罪犯袭警事件、罪犯劫持人质事件

注:1.训练内容中,技能项目可以根据监狱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选择。

2.监狱文职人员(基本与罪犯不接触)可以降低标准。

3.监狱防暴队员训练应追加技能训练项目。

3.警务技能训练的持续发展机制

(1)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

提高警务技能素质不仅是监狱民警工作的需要,更是监管安全保障的需要;警务技能训练要有完整的训练体系,更需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把警务技能训练纳入工作范畴,使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必将提高监狱民警的战斗力,对保证监狱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2)警务技能训练科学化

警务技能训练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从警察的训练理念到技术装备,从训练内容到手段方法,都随着新知识、新材料的发明而不断更新变化,警务技能训练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作指导,在训练中运用先进的方法,学会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结合工作,应用实战。

(3)警务技能训练规范化

警务技能训练要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准绳,在教学和训练中,每项警务技能实施过程都要有法律依据;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实战中的经验教训,归纳整理,形成教材,实施培训,提高基层民警的执法能力。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任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少不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套科学的沟通方法切合实际、可行又与时俱进的沟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良好有效的沟通的能力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支持和拥护,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又随着学生对象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进入90后时代,以往的沟通方式在张扬个性、独立性差的90后身上已逐渐失效。本项目在一定的理论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对目前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尤其是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沟通过程所使用的一些沟通方式方法及碰到的困难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沟通方法展开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朝着专家型、职业化的道路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已经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梯度,就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和国外先进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一、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助性、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其管理制度是基于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在具体操作上,管理高度专业化,分工精致明确。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日常事务管理近似于我国目前的宿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资助管理等,学生服务主要等同于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2、 国内研究

建立有效沟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邮电大学在建立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指出有效沟通, 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 实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 因而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受到了强烈冲击,在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国内很多高校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方法,如: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帮助辅导员比较清晰、有条理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QQ、邮箱等多种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找学生交流,打开学生的心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善于做倾听者;辅导员用真心,诚心,良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反思在工作上的长处、短处,反思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反思是否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等等。尽管研究的方法很多,也很适用。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且针对性比较广泛,但在90后身上并不一定适用。因此,本项目将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研究一套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沟通方法,在全院范围内试运行,满足辅导员需要且又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沟通方法,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1] 蒋易展, 张静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

1、L

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个人总结和展望范文下一篇:感染科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