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专业人员贫乏论文提纲

2022-08-17

论文题目:科学技术视域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摘要: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于1938年兴起,1952年中止,1982年恢复,是由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徐新六、卢广绵等中外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的以中小工业合作化为主线,以纺织、矿冶、化学、机器工业科技为引领,以机器工业替代手工业为目的的一场工业科技革命。它聚集了一批工业科技人才,在“努力干、一起干”的口号下,于全国16个省域成立了近2000所工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着近百余种工业门类,设立了工业试验研究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代有理想、有组织、懂技能、懂科学的工合业者,他们引领这场工业科技革命,在中国偏远的乡村集镇实现了由手工业到半机器半手工业,再到机器工业的重要变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为适应我国四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再次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学术界也已经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皆从抗战史、经济史、职业教育史等角度出发,对该运动的发展历程、贡献和影响予以考察,侧重于其外在社会效应的分析。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发展和兴盛的核心生产力,却鲜少有学者提及。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科学技术史文本解读法、个案分析法,依据新发现的档案和期刊文献,从科学技术视域对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做以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求借鉴工合模式与其工业救国精神、工业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生产力和职业技术教育要素在中小微工业发展、乡村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首先,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兴起阶段(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以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为标志;巅峰阶段(1938年8至1942年6月),以1941年,纺织、化学、矿冶、机器四大中心工业的形成为标志;衰退阶段(1942年6月至1952年),以1952年,中国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宣告结束工作为终结,并对其工业救国、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的形成,以及各地区工业合作运动的工业技术革新工作予以考察,理清其发展概貌;其次,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与陕西省建设厅在宝鸡双石铺合办的工业试验所为核心,对其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作以介绍,重点分析讨论其所做的研究试验工作;第三,对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主导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考察,以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为例,分别论述其指导思想、教学方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毕业去向等,总结其教育方式的独到之处;第四,以西北地区工业合作运动的纺织、化学、矿冶、机器四大支柱工业为个案,考察其组社、生产以及工业技术改良工作。研究结论提出了六大重要认识,亦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具体包括:(1)工合的科学精神是其制胜的关键,具有丰富内涵:一是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合职业技术教育当中,成为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内在指引;二是作为“不可自毁前途”的警示融入工业技术改良与创新实践,成为工合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一种风尚;三是作为一种信念,融入“努力干,一起干”的工业合作运动,成为构建抗战救国经济防线的动力。(2)工合秉承工业救国精神与工业合作精神,促进乡村工业、中小微工业的发展,成为改变西北地区工业发展滞后的重要推动力。(3)工合将西方的农业合作、金融合作改造为中国的工业合作,创造了多领域、多部门的工业技术合作,开拓了工合与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智力合作的最高形态与特有机制。(4)路易·艾黎深谙发展实体经济之道,故由教育育人始,到发起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再到晚年回到教育育人的原点,构成其人生之圆。这条工合技术——工合职业技术教育——工合技术人才——工业合作运动的轨迹,及其科学技术要素——实体经济支撑——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的逻辑链,说明改变落后的唯一途径是科学技术与教育,而“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和“半工半读,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则是不可复制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有很强的现实借鉴价值。(5)以纺织、化学、矿冶、机器四大中心工业引领示范,形成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工业基地之一,一是顺应国民政府的战时工业政策,注重发展乡村工业与轻工业,与大型工厂互补长短;二是进行工业技术革新,在矿冶工业方面,首次肯定了陕南铁矿资源的开采价值,一改往日民间与学界对陕南铁矿贫乏的固有看法;在化工方面,发明了天然靛与人造靛混和发酵法、亚铅石灰还原甕法等染色法;在纺织工业方面,发明纺织机件空心大梭,并改变了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机器工业方面,创立了工合最大的机器厂,并制造出西北第一部蒸汽动力机,实现了机器制造机器的历史性转折,也象征着抗战大后方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6)工合衰落的原因除资本匮乏,以及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和原料统制政策外,科学技术制度与政策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科学技术视域;科学技术史;工业技术史;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西北工业合作运动;培黎工艺学校;路易·艾黎

学科专业:科学技术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工合精神:中国工合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关键

2.1 工业合作运动的起源

2.2 中国合作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2.3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兴起(1937 年 11 月-1938 年 8 月)

2.4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发展与壮大(1938 年 8 月-1942 年 6 月)

2.4.1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组织构成

2.4.2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资金来源

2.4.3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组社与业务发展概况

2.5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衰落(1942年6月-1952年)

2.6 工合精神的形成

2.6.1 工业救国精神

2.6.2 工业合作精神

2.6.3 工合科学精神

2.7 工合精神在发祥地的弘扬与传承

第三章 地区性工合:因地制宜,构建大后方经济防线

3.1 工合运动在西北

3.1.1 行政组织机构

3.1.2 业务发展概况

3.2 工合运动在川康

3.2.1 行政组织机构与业务发展概况

3.2.2 工业技术研究与改良工作

3.3 工合运动在东南

3.3.1 行政组织机构及业务发展概况

3.3.2 工业技术研究与改良工作

3.4 工合运动在西南

3.4.1 行政组织机构与业务发展概况

3.4.2 工业技术研究与改良工作

3.5 工合运动在云南

3.5.1 行政组织机构与业务发展概况

3.5.2 工业技术研究与改良工作

第四章 工业试验所:工合科学研究和工业试验的组织建制保障

4.1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陕西省建设厅工业试验所概况

4.2 普通化验分析工作

4.2.1 煤矿成分的分析与化验

4.2.2 铁矿成分的分析与化验

4.2.3 锰矿、铅矿及砂金矿成分的化验与分析

4.2.4 食盐及马铃薯的分析与化验

4.3 工商品的检验分析工作

4.3.1 对洋灰原料、成品及坩子土之化验分析

4.3.2 肥皂与牙粉之分析检验

4.3.3 润滑油、碎玻璃及土靛的分析检验

4.3.4 各种药剂的分析检验

4.3.5 各类染料的分析试验

4.4 工业品研究与制造工作

4.4.1 书写墨水和印刷墨的研究与试制

4.4.2 烧碱的试制及烧碱厂的建立

4.4.3 酱油的酿造与试验

4.4.4 蔗糖与蓝靛的精制

4.4.5 利用锯屑制造草酸

4.4.6 肥皂的试制

4.4.7 无水酒精的制造和豆油制造润滑油的试验

4.4.8 煤和木材的干馏试验

4.4.9 试验改进羊毛精洗工艺和利用不同原料制造纸浆的试验

4.5 小结

第五章 工合职业技术教育:养成工合理念和工合技术队伍的核心要素

5.1 工合职业技术教育溯源

5.2 工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早期探索

5.2.1 培黎工艺学校的办学计划

5.2.2 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创办

5.2.3 兰州培黎工艺学校的创办

5.3 工合职业技术学校的典范——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5.3.1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组织机构

5.3.2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经费来源与基础设施

5.3.3 多国籍多层次的新型技术教师队伍

5.3.4 “半工半读,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5.4 工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幕

5.5 小结

第六章 矿冶、化工、纺织:推进工业合作运动的中心工业

6.1 以煤铁、砂金为主的矿冶工业

6.1.1 西北工合与西北联大合作实施的煤矿调查与开采

6.1.2 西北工合主导的煤铁工业活动

6.1.3 西北联大与西北工合分别实施的砂金矿勘察和开采

6.1.4 西北工合主导的采金工业活动

6.2 以工艺技术革新为主的化学工业

6.2.1 改进蓝靛染色法,发明天然靛与人造靛混合发酵法

6.2.2 改进原料浸煮、添加黏料制浆、提高造纸质量

6.2.3 以植物油制造人造石油的试验

6.2.4 利用国产蓖麻油制造甘油的试验

6.2.5 甜菜制糖试验

6.3 以军毯为代表的纺织工业

6.3.1 西安、兰州、天水宝鸡的军毯制造概况

6.3.2 军毯制造工艺的进步与设备的创新

6.3.3 西北工合成立的纺织训练机构

6.4 小结

第七章 以机器造机器:工业合作理念深化和工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标志

7.1 凤县双石铺机器工合社及纺织机的改良与仿制

7.1.1 凤县双石铺机器工合社基本概况

7.1.2 纺织机器的改良与仿制

7.2 宝鸡益门镇机器工合社及动力机器的改良与发明

7.2.1 水力发动机的改良

7.2.2 西北第一部蒸汽动力机的发明

7.3 南郑机器工合社及合纱机的改良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疗实践人文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古镇旅游文化创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