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

2022-04-2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而农村养老保障又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发展不容忽视。就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来看,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薄弱,发展滞后。

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 篇1:

新时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养老金补贴地区差异大和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补贴力度和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等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养老保障制度;路径

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我国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呈不可逆转的趋势。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战略,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新时代,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很早便制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制定出的法律约束制度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如我国在1992年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和2014年頒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都是关于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方案和指导意见,但指导意见只是在政府层面上做出的策略,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条款约束的程度,导致农保制度在实行中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时至今日,面对农村庞大的老龄人口和复杂多变的养老状况,我国仍没有一部专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文件,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二)养老金补贴地区差异大

国家在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时,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提到:“凡达到了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坚持养老保险;凡是已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较为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和群体自愿参加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2]此文件看似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的政策,实则存在很大的弊端。富裕的地方必须坚持农村养老保险,这让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老人养老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但此方案中提到的“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则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生活水平低的老人养老都存在问题,这也为今后我国养老金保障水平两极分化埋下了伏笔,造成了富的人更富,穷的人更穷的状况。

(三)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农民参保意愿低,参保积极性不高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一是由于养老金保障水平低。2014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指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2个档次,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由此可见,养老金补贴标准极低。二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深入人心,有子女的老人都把自己的养老寄托在子女身上,因此不愿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受储蓄观念影响农村老人不愿参保,他们往往会将钱放在银行储存起来,以保证自己在老年时的生活所需。三是由于地方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知之甚少,导致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不够信任,因此不愿意参保。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要想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对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各主体和管理部门作出规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法》中必须规定以下几点。第一,强制要求全体农民参保,规定缴纳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落实政府补助和集体补贴的金额。第二,突出政府责任和义务,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政府财政支出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第三,规定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缴纳人数和金额与地方政府的绩效挂钩,对当地政府实行奖惩制度。第四,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和投资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对基金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作出相应规定。第五,对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方式作出细致的规定。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补贴力度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正因为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政府才更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养老金补贴力度,上调对参保农民的补贴标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如可以对东、中、西部的农民采取“低、中、高”的补贴标准,即政府对东部地区养老金补贴力度小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而不是越发达的地区补贴力度越大,这样做既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三)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要想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就要做到让农民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知道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民自身是有益无害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首先,工作人员要深入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运用农民能听懂的语言清晰地讲解;其次,使用更多有效手段加强宣传力度,快速、高效地使农民了解和熟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积极性;最后,不断创新宣传途径和手段,将传统宣传方式和现代宣传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范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向全国老年人致以节日祝福[J].中国社会工作,2021(29):1.

[2]王雪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18(09):7-8.

课题项目

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项目“新时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C22C031”。

作者:彭维聪

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 篇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分析

摘 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而农村养老保障又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发展不容忽视。就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来看,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薄弱,发展滞后。本文着重对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析,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障 地方政府 角色定位 问题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现象自19世纪后期在发达国家出现以来,引起各国的关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养老保障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观念误区和职责缺失,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运作不合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主要角色的作用分析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是关乎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的共同作用。地方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是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人力与物力支持,同时对政府的作为发挥着督促作用;农民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主体,是养老保障建设的最终受益者。

(一)地方政府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社会生活,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农民还不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因此,还必须积极发挥政府及其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1、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文/ 高亚飞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农村老龄化的发展,出现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需求增加,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单纯地依靠农民自身很难解决,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团结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减轻农村养老负担为基础,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

2、提供农村养老保障经费支持的需要

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存在很大矛盾,因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很大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从中国长期以来的实际看,农民自身缴纳的经费有限,农村养老保障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支持,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逐年增强,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障的支出,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农村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发展的薄弱地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与其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矛盾,要缓解社会公平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平衡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利益差距,减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其他参与者的作用概述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地方政府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我们还必须发挥其他组织的作用,使其相互弥补。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经费支持、医疗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社会监督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能够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农民作为实践主体,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民主动地参与到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来,发挥实践主体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的共同作用,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养老观念削弱,对社会养老保障造成很大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核心劳动力减少,使得农村家庭养老应有的凝聚力逐渐减低,加上外出打工面临的压力和居住上的空间分离,子女尊老爱老的观念弱化,都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重了社会养老的负担。政府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没有认清这一现状,对家庭养老观念的宣传不够,给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城乡养老保障经费差额大,对农村养老保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的发展很不均衡,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经济本来就不是很发达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尽管各级政府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保障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较低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投入的资金不仅数量小,而且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三)养老保障金增值困难,资金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切性,使得地方政府对农村的养老保障资金一般都采用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率上升,基金的保值都成困难。在基金的管理上,有些地方政府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对农村养老保障基金进行高效管理的专业团队机构,从事资金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对资金的敏感度,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运作不合理,使得养老保障基金增值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待遇问题,导致一些稍有能力的人纷纷离开或者暗箱操作。

(四)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缺乏监督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另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管理体制混乱,部门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错位”“失位”现象严重,缺乏责任心,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不仅如此,相同的项目也分成多个部门管理,造成多头分散管理,互相争执扯皮,机构重叠,业务交叉,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由于不同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不利于科学决策的提出与实施,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障的实效并不突出。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农民才能激发自身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来,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加大宣传,当好“宣传委员”,稳固家庭养老功能

在我国现今养老保障制度不是特别完善的时期,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稳固家庭养老功能是必然。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全社会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尊老,爱老,敬老的美德,使年轻人对养老不再是抱着一种负担的态度,而是把养老看成是一种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展现个人魅力的事件。同时,要加强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教育,增强养老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老人能够快乐,幸福的安度晚年,减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

(二)加大重视力度,当好“后勤部长”,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束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问题。资金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人才匮乏,养老保障设施的落后等等。解决基金问题,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制度,增加中央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金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议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按分级财政分担合理比例。同时,地方政府要在更大范围内扩展融资渠道,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资金的多元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提升自身素质,当好“管理者”,完善基金管理

要开展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必须要造就一批有热情、有专业知识技能、懂投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人才队伍,依靠这批骨干,活跃保障基金,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管理资金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免造成人才流失。其次,政府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明确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对象和运用渠道,实行资金预算体系,避免浪费,保证专款专用,提高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能力。

(四)理顺管理体制,当好“设计师”,透明监督

面对管理体制混乱,部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政府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要提高管理效率,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观念和工作作风,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要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管理手段程序化。最后,要强化监督机制,在全社会形成透明公开的监督机制,重点监督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实施,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运营状况,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金的合理运用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J].社会保障制度,2003,(11):7-12.

[2]张左己.加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J].求是,2002,(2).

[3]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杨燕绥.政府与社会保障[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08).

[5]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1).

[6]吴国珍.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作者:高亚飞

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 篇3:

中国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 要:社会保障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而社会保障制度有关政策的制定与我国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开展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制定出与国情相符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养老问题对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因此本文将对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后,我国的养老问题何去何从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人口结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

一、我国人口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为了应对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计划生育对抑制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计划生育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中国年轻人的生育观念,核心家庭甚至是丁克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在2000年底的时候我国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0.1%,从数量上来说,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第一,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五六十年代是我国的生育高峰,而目前这些人口逐步进入老年阶段,再加上我国是人口大国,这些因素促成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比较大。

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往往都用了四五十年以上的时间,比如法国用了130年,美国用了79年,瑞典85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就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第三,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从而也影响了我國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据统计,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的快于西部地区,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上海市要比最晚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宁夏自治区早33年。

三、养老保障发展状况

针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加速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建设,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这些政策在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再加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致使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的养老保险基金,在进入风险与收益都较高的资本市场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第二,在城镇养老保险的运行方式方面,机制不合理,增加制度风险。很长一段时间。各级政府主要注重养老保险的社会效果,忽略了其经济效益和运行方式,没有建立一套风险控制机制。在征收环节,由于政策规定弹性较大,缺乏统一调控和措施,各地费基和费率不一,高低相差15%左右;由于缴费年限与最终受益之间缺乏制度性关联和激励机制,企业和职工没有缴费积极性,普遍缩短缴费期限。

第三,在新农保政策方面:(1)在政府补贴方面,从各地财政补贴情况看,补贴方式和标准的差异较大。首先,在财政补贴方式上,有的是补进口。由于农民参保是自愿的,在人口流动增强的当今,不同的筹资标准和待遇及相关政策,都有可能使得制度的吸引力下降。(2)在参保对象和筹资模式方面,制度设计的地区差异与不同,一方面不利于参保人员跨地区的流动和账户衔接,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待遇不公。子女缴费是父母享受到新农保“适度普惠”的前提,但在中西部存在一定数量的缴费困难人群。(3)在经办管理服务方面,新农保面临的问题同所有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庞大的需求和微弱的服务体系支撑。目前我国在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在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四,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想度过一个充实的晚年,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要想更好的满足老年人这两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完善我国养老保障的对策

第一,在新农保政策方面:(1)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对策,完善制度机制。完善新农保制度与各种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衔接,对于不断扩大新农保的覆盖范围极为重要。财政补贴的方式,中央和地方集中财力补待遇,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发展。(2)加强政策执行力,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 加强新农保财政补助政策的执行力,各级财政应将新农保补助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并及时分配,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抓紧制定本地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3)针对参保对象和筹资模式问题把基础养老金与老年养老补贴区分开来,进一步完善经办管理体制,加强新农保基金管理。

第二,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方面:(1)采取措施将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想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机制,政府需要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进行相关的宣传活动,使得广大民众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更好的了解。(2)加大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引入社会资金,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此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提供更加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证。(3)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了使得居家养老服务更好的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适应,就需要建立一支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比如美国和日本提供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才允许上岗,这就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有了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银娥.社会福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全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苏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的执政规律探析论文下一篇:档案管理对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