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课讲义

2022-11-02

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课讲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精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 、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 定义

二、 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

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 、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 、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 、非主谓句 五 、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 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 、复句的分类 四 、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 、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 、广义的转折句 七 、复句的扩充 八 、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中补结构 短

我写

花红 灯亮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第二篇: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 句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

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

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 (3)

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

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 天 晚 上 ‖ 特 别 冷。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动词)

谓语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二)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⑵树叶黄了。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⑸明天星期日。⑹什么书他都看。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也能够充当谓语,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认准谓语中心语以及它跟前后各成分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就十分重要。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南涧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语+ 动词+补语)主语

谓语(动词+ 补语+宾语)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形容词+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明天‖教师节。

她‖大眼睛,红脸蛋。

↓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主语

谓语(名词)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宾语

1、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⑵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2、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和动词性宾语两种。

(1)名词性宾语。这种情况较普遍,多数名词都可做宾语。例如:

(2)动词性宾语。有些动词出现在动词后面做宾语,如:感到、加以、认为、觉得、希望、企图、建议、允许、提议、给以等。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3)有一部分短语,句子也可以做宾语,如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例如: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静了。(并列复句作宾语)

3、有的动词能够支配两个宾语,称为双宾语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玫 瑰 花,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4、有时宾语还带有自己的谓语,这样的宾语称为兼语,相当主谓短语做宾语,例如:

我看见

在跳舞

他们

我当队长 兼语

兼语

(四)定语

1、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⑴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⑵(三杯)美洒敬亲人。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⑷(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2、描写性定语: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3、限制性定语: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4、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1、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⑴他[已经]走了。⑵咱们[北京]见。⑶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⑷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2、在句子里状语(主要由副词充当,还可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及其他一些短语充当)一般放在主语后面,一些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条件、关涉对象或者语气的状语有时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特别是有的介词短语(如由“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只能出现在句子前头。例如: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指向名词性成分。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1、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⑴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⑵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⑶他生〈于1918年〉。⑷他坐〈在桌子旁〉。⑸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2、

补语有以下几种情形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涧〉,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中心语

1、中心语是偏正短语(定+名、状+动)、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在有多层定语或状语的偏正短语里,每一层定语或状语所修饰的中心成分都是中心语,因此有的中心语是短语,有的是词。中心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

主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2、

谓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3、

宾语中心语

他 的 家 里 有 一 只 小 花 狗。

2、句子的主干:

在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它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补语、定语、状语是句子的枝叶部分,它使得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

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否定句中,作状语的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去掉,否则意义就会完全相反。 即句子的主干 = 主语中心语 +(否定词)谓语中心语 + 宾语中心语 有 的 同 学 上 课 时 在 下 面 悄 悄 地 讲 话 。 主干是:

同 学 讲 话 。 他 的 家 里 有 一 只 小 花 狗。 主干是: 家 里 有

狗。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专题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主谓句,哪些是非主谓句 (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北京的秋天多好啊 (3)赵州桥非常雄伟。 (4)会变色的花很多。

(5)今天星期五。

(6)一斤苹果五角钱。

(7)小李这个人性格非常好。 (8)爷爷一句话都没说。 (9)好球!

(10)太精彩了! (11)下雨了!

(12)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二、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

示例:(你们)的工作‖〔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1、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2、老师问我一个问题。

3、过了河的船很快又回来了。

4、中国共产党以自己 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5、学生们都来了,从操场上,从教室里,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6、他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

7、今天星期六。

8、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

9、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10、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11、统筹方法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中,都可以应用。

12、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这些道理往往不像泡茶喝茶这么简单。

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4、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三、选择

1、下列各句句子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伴随有计划的向沙漠展开攻势。 主干:我们展开攻势

B、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 主干:男子们有恶习

C、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 主干:理想成为现实

D、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 主干:政府关心事业

2、下列句子中“幸福”一词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 1)、我们的生活真幸福。2)、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3)、幸福来之不易。

4)、幸福生活万年长。

A、谓语、补语、主语、定语

B、谓语、宾语、主语、定语 C、补语、谓语、主语、定语

D、谓语、谓语、状语、主语

3、下面四个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同志的报告。(删去“注视着和”)

B、我们必须认真改正、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将“发现”改为“检查”) C、语文学习并不难,因为多读多写,语文水平才会提高。(将“因为”改为“只有”)

D、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问题。(删去“从”)

4、提取下列句子主干有误的一项是(

) A、报纸以最快速度的传播国内外的重要信息。 主干:报纸传播信息

B、中国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的冠军。 主干:中国选手获得冠军

C、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1年“

9、18”事变之后。 主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

D、吉尔伯特群岛是世界上日出最早、日没最晚的地方。 主干:吉尔伯特群岛是地方

5、指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他那优秀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 C、提高成绩的关键在于能否认真刻苦的学习。 D、我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6、各句用“‖”划分主语、谓语不当的两项是(

) A、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B、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 C、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我的眼帘。

D、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7、对于下列各句中标“——”的成分,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2)、大黄蜂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

3)、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4)、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A、主语、补语、宾语、状语;

B、状语、补语、宾语、状语; C、状语、补语、宾语、主语;

D、主语、补语、宾语、状语。

8、对保存中划“——”部分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主语中心语、补语) B、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主语中心语、谓语)

C、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醒进来。(定语、状语) D、有史以来,人们就同沙漠不断的斗争。(状语、状语)

9、用“符号标记法”分析句子有错误或有遗漏的一项是(

) A、(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的发〈出〉(低低的)声音。 B、〔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C、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D、(这场)阻击战‖打得(非常漂亮)。

10、根据表达需要,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 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被人民毁灭了。

A、变成陈述句:历史上人民毁灭了所有的反人民势力。

B、变成反问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不是被人民毁灭了吗? C、变成感叹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都被人民毁灭了啊! D、变成否定句:历史上所有的反人民势力不是被人民毁灭了。

11、指出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的一句(

) A、听说您在省里当过副部长?

B、(夜里)十一点了,哪家的车铺这时候还有人? C、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D、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12、指出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

A、街上的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B、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

C、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D、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13、下列各句句式变换有误的是(

)

A、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改为否定句: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 B、他很受大家的爱戴。改为感叹句:他是多么受大家的爱戴呀! C、咱们一起做游戏吧!改为反问句:咱们一起做游戏好吗? D、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改为陈述句: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一样。

14、用符号分析法分析下列单句并提取主干

A、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B、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C、大海一阵阵的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到我们身上。 D、我们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主语the Subject--S 谓语the Predicate--V 宾语the Object--O(宾补OC)(直接宾语DO,间接宾语INO) 定语the Attribute--Att 状语the Adverblal--A

第三篇:语法讲义:第一章 语法概说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短

语 句

子 主谓结构

我写

花红

灯亮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动宾结构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偏正结构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联合结构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中补结构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研究表明,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汉语短语和词的纠葛。

(1)汉语的文白交错,古今交错。

(2)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

不论如何,汉语的双音节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之间的界线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处于教学的需要,较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方法上来看,基本上有两种。

(1)扩展法

理论背景是,复合词内部的结构比较紧密,通常不可以插入一个别的成分,而短语内部结构关系比较疏松,通常可以加入一个别的成分。具体验证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a.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可以加入一个成分C,构成的A+C+B成立,则A+B是一个短语。如:

大树──大的树

吃饭──吃着/了/过饭

写信──写了/着/过信

因此,“大树”、“吃饭”、“写信”都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词。

b.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不能加入一个成分C,构不成A+C+B,则A+B是一个词,不是短语。如:

大车≠大的车

火车≠火的车

马路≠马的路

可见,这里的“大车”、“火车”、“马路”等都不是短语,而是词。

(2)结构意义结合的方法

很明显,扩展法只是关注组合体结构上的凝固性: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个成分。但是,词和短语又都是一个表义的单位,意义上的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这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具体过程涉及两个方面。

它的理论背景是,和短语相比,汉语的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和意义上的融合性两个特征。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指的是词的中间因结构紧密,往往不能加入其它成分,即不能扩展。

所谓意义上的融合性,指的是词在表义上的整体性,即词义通常不等于各语素义简单相加之合。

相对来说,短语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即短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可以扩展,在意义上,短语的意义通常等于各词的意义相加之合。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a.[+凝固性]、[+融合性],如:语言 如果 非常 这是典型的词。

b.[-凝固性]、[-融合性],如:我吃 打他 做好 这是典型的短语。

c.[+凝固性]、[-融合性],如:人民日报 笔谈 可以看作是词。

d.[-凝固性]、[+融合性],如:帮忙 走后门 可以看作是短语。

以上四种情况,a是词,b是短语通常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但对于c、d的看法可能就有分歧。考虑到汉语词双音化特征,将“笔谈”、“帮忙”看作是词,而将“人民日报”、“走后门”看作是短语似乎比较合适。

词和短语尽管大小不同,层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和短语都是语言中的备用单位,都是不具备句调的。 3.句子

句子和词、短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句子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成品。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1)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具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调,实际上是一种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现象。句调在语言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口语中,句调通过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来实现。如:

① 他来了。(平调/缓降调)

② 他来了? (缓升调)

③ 他来了!(急升调)

④ 你来! (急升调)

你去吧。(缓降调)

在书面语中,句调通常由语气词来帮助实现,如“吗、吧、啦、嘛、啊、呀”等等。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如“。”表陈述调,“?”表疑问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标示感叹调和祈使调。

“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的是每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定语义信息。还是上边的几个例子:

① 他来了。(告诉对方一件事)

② 他来了?(提出一个疑问)

③ 他来了!(表达某种情绪)

④ 你来!(发出某种劝诱)

不过,句子的语义信息也仅仅止于此。比如,“他来了。”“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等等,都不是一个句子所能够一次性明确的。这正是句子表义含量的局限性,也是大段话语、篇章制作的必要性。

(2)句子的分类

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a.内部结构 b.整体功能。 a.内部结构类型──句型:

句型是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模式划分而来的类别。句子的结构类型通常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系统:

b. 整体功能类型——句类

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划分而来的有关句子整体功能、用途的类别。通常有四类。

① 小王过来了。——陈述句

② 小王过来了? ——疑问句

③ 小王过来了! ——感叹句

④ 小王,过来! ——祈使句

(3)句式

除了上述两种类别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分别为各种不同的格式。这种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独特之处的句子格式,叫做“句式”。 汉语的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a.“把”字句。如:

① 我把书丢了。

② 小王把自行车摔坏了。

b.“被”字句。如: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

② 他被打了一顿。

c.“是”字句。如:

① 我是昨天来的。

② 他是没听见。

d.“有”字句。如:

① 桌子上有三本书。

② 床上有一堆衣服。

e.“连”字句。如:

① 这首歌连我都会。

② 这事,连小孩也会做。

汉语句式是汉语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三、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含义

汉语的句子,除了独词句之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并不一致,分析句子,对句子内部各词语的句法职能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找到一个个具有不同语法职能的句子构成成分,这就是句子的成分。所以,

所谓“句子成分”,说的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以及各自语法职能划分而来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句子成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句子成分是句子分析的结果。

句子成分是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得到的,应该是先有句子,而后得到句子成分。

其二,句子成分具有特定的语法职能或“身份”特征。

句子成分可以是由词充当的,也可以是由短语充当的,但与词和短语不同的是,不同的句子成分表示某种句法职能、身份:它们是词语在参与句子组合之后获得的某种语法结构职能、身份,而单独的词语,是不具有这种“身份”或者“角色”的。 比如:

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组句子结构成分:

这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十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中心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 (二)句子成分的界定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和谓语是对配对成分,在主谓句中,句子主语以外的部分都是谓语。

(2)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反之亦然。如:

(3)主语和宾语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只和宾语具有配对关系,动语是大宾语的成分。

(2)没有动语也就无所谓宾语,反之亦然。如:

上述例子,尤其是第二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宾语是和动语相对待的,没有宾语也就无所谓动语,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句,并且有宾语,它的结构格局是:

在这种情况下,动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明显:动语包含在谓语之中。所以,有人也称动语、宾语等为句法成分,以区别于句子成分——它们没有直接构成句子,而是直接构成句子的结构成分。

3.中心语和修饰语 有一个理论上的背景,即中心语和修饰语的确定都应该在偏正结构的框架中进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而修饰语也是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

(1)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被修饰、限定、补充的成分。 如:

(我的)书‖丢了。

你‖[马上]来。

他‖听<懂>了。

他‖拿了(我的)书。

中心语可以是主语或宾语中心,也可以是谓语中心。

(2)修饰语:是偏正短语中的附加成分。具体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a.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是:

X(+的)+名:(我的)书 (木头的)房子

(吃的)东西 (大)房子

X(+的)+动:(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欢乐。

(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其中,第二种结构模式否定了以前关于定语的一种说法:“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b.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有:

X(+地)+动/形:[马上]去

[已经]走了

[高兴地]说

[快]跑

[很]好

X(+地)+名词(语):[都]星期三了 [才]三百斤 [已经]科长了

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以往的一种关于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附加成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c.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后附加成分。如:

激动得<不得了>

写得<漂亮>

高兴<极>了

写了<三遍>

说<清楚>

4.独立语

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的一些特殊成分。如:

应答语:是是是,你说得对!

象声语:“呼——呼——”,大风刮个不停。

插入语: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呼语:老王,你过来!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独立语不和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固定的结果联系,因而,是一种“失偶的成分”。

上边说的汉语句子成分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部分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句子成分的内涵。

2.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等等。

3.这里的句子成分内涵、外延都与中学时接触的相关概念有出入,出入在哪里?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内涵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把句子成分分别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类,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来说明句子的各种结构格局。 这个定义实际上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方面的本质:

a.分析对象或适用范围:句子分析

b.分析过程:确定成分

c.分析目标:确定、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

2.分析步骤

(1)两心相照

先找出句子的两个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二者之间用双竖线“‖”隔开。主语下加双横线“=”,谓语下加单横线“_”。(如果有宾语,也相继找出,下加波浪线“~”)。这样句子的两个中心成分基本上确定下来“主语──谓语”,宾语理论上不是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也必须看作是一个“可有”的中心。

(2)非心向心

非心向心:分别找出各核心成分的附加成分,分别用符号——定语( )、状语[ ]和补语<>标出。

(3)最后确定句子的结构格局。 如:

分析表明,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二)层次分析法

1.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词在构成语句时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体现了语言单位组合机关的层级性。 如: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单位内部的组合实质、规则,而上述语言单位内部组合的层次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实质、规则的揭示是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所不能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的。

2.层次分析法

从上边的讨论中已经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依照语言单位组合层次性特点,对语言片段进行逐层分析的方法。因为每一次切分都要找到这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构成成分,所以,又成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因为每次分析都要进行二分,所以称为“二分法”。

依照层次分析的具体方式,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即“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

(1)“从大到小”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结构层次,首先要找到构成这个句子的两个最大的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等等。分别在它们的下边加上框线,同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b.分别分析两个直接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构成分析对象的各个基本单位(通常是词)。

b.按照组合的顺序,尝试有两个基本单位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同时表明每个结构体内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依此程序,再由这些较大的结构组合成更大的结构,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这个结果是与“由大到小”的分析过程是一致的。

由上边的分析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比句子成分分析法更科学、可靠,也更加精密,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

句子分析,是句子的语法分析,尤其是汉语的句子分析更要注意把握语法的标准,才能保证具体的分析过程的严密、有效。

第四篇: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2003)《现代汉语》(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主编(2000)《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2003)《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

斌主编(2004)《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主编(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部分]

三、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

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待出。供国际汉语教师和准教师使用;也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招生考试的参考用书]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宝林(2006)《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第一节 汉语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一)语法的内涵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 1.词语的组合规则 2.词语的替换规则

(二)语法的范围

1.词法和句法 2.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对语言结构进行切分所得到的各种音义结合体。

(一)四级语法单位

1.语素 2.词

3.短语(词组、结构、句法结构) 4.句子

句群

她眼睛瞎了,可心里亮堂。他眼睛雪亮,其实心里早就瞎了。

(二)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素

短语

句 子

构词单位、造句单位、表述单位

第二节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内涵

句子成分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语法作用划分出来的句子结构成分。 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

2

二、句子的一般成分

按:相互配对,无一方即无另一方

(一)主语和谓语:陈述关系

(二)述语(动语)和宾语:支配关系或关涉关系

比 较:①研究计划‖他们已经制定好了。

②他们‖已经制定好了|研究计划。

(三)中心语和修饰语

1. 定语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安娜的)美丽‖惊动了(所有的)人。 2. 状语

他们‖[立即]出发了。

那个推销员‖[整天] [城市乡村地]跑。 3. 补语

孩子‖在梦中哭<醒>了。 这篇小说‖我读了<三遍>。

三、句子的特殊成分

独立语/独立成分:结构上相对独立,不参与句子结构的组合 【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看样子,他今天不会过来了。

你醒醒呀,妈妈!

竟然想在蚊子腿上剔瘦肉,哼! 咚咚咚,外面有人在擂门。

四、句子成分分析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的内涵

(二)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1. “两心相照”

凶狠的豺狼‖咬死了可怜的山羊。

3 2. “非心向心”

(凶狠)的豺狼‖[一口]咬<死>了(那只)(可怜)的(小)山羊。

第三节 汉语词类(上)-实词

一、词类的内涵及其划分依据

(一)什么是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做的分类。 比较:忽然~突然

电灯突然灭了~电灯忽然灭了

①这件事很突然

一次突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突然 ②*这件事很忽然

*一次忽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忽然

(二)划分词类的依据

1. 词的语法功能 (1)组合能力

通才

通缉

通俗

一个

+

-

-

正在

-

+

-

-

-

+

 “鉴别字”的鉴别价值。

(2)造句能力: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2.词的形态特征

(1)构形形态(造句中的变化形式)和构词形态 (2)汉语词的形态问题

3.词的意义:同类词所具有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

比较:金、银~铜、铁、锡

做主语

-(*金是黄的)

+(铜是黄的) 做宾语

-(*需要金)

+(需要铜) 受数量词修饰

-(*一块金)

+(一块铜) 因此,词的语法意义在划分词类时只能作为参考特征。

4 结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只能将词的形态特征作为辅助特征,同时参考词的语法意义。

(三)汉语的主要词类

1.实词和虚词: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副词、象声词、叹词

2.体词和谓词——实词的两大类 (1)体词

主要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一般不做谓语。 (2)谓词

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同时也也做主语。 代词

二、名词

(一)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一般能受数量词语的修饰。 2. 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3. 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4. 经常做主语、宾语,多数能做定语、带定语。 5. 一般不能重叠。 按:家家、天天、年年

(二)名词的特殊用法

1. 名词做谓语的情况

①今天星期六。

②下一站王府井。

③小王已经副教授了。

④张军快团长了。

⑤鲁迅浙江人。

⑥大李小眼睛。 2. 程度副词跟名词的组合

很骑士

特中国

太香港

十分江南

很阳光

特春风

太逻辑

非常技术 3. 名词后面加“~们”的问题

(三)名词的分类

1. 一般名词

5 (1)普通名词:表示非特定的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A.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 B. 集合名词

马匹

布匹

纸张

枪支

物品

森林

树木

书籍

群众

C. 物质名词:

酒:一两酒、一瓶酒

面粉:一斤面粉、一袋面粉 D. 抽象名词:

科学

文化

物质

观念

风尚

苦头

规则

条件

积极性 (2)专有名词

杜甫

长城

黄河

冥王星

澳大利亚 2. 时间词(时间名词)

昨天

明年

上午

现在

目前

从前

早晨

周末 秋天

3. 处所词(处所名词)

北京

中国

亚洲

近郊

里屋

两旁

食堂

教室

图书馆

大礼堂

展览厅 4. 方位词(方位名词) (1)单纯方位词: 上

西

(2)合成方位词:在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以、之”,后边加“边、面、头”,或者把两个单纯方位词并举。

三、动词

(一)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多数能受副词“不、没有(没)”修饰。 2. 经常做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大部分能带宾语。 3. 后面常常可以加“了、着、过、起来、下去”。

做了饭

铺了路

修了汽车──完成态

做着饭

铺着路

修着汽车──进行态

做过饭

铺过路

修过汽车──经历态

做起来

铺起来

修起来──开始态

做下去

铺下去

修下去──继续态

6

(二)动词的分类

1. 传统的动词分类 (1)动作动词 (2)心理动词 (3)使令动词 (4)存现动词 (5)趋向动词

(6)助动词(能愿动词) (7)判断动词 (8)关系动词 (9)形式动词

2.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根据动作者对动作的控制力分 (1)自主动作动词:

说、唱、卖、坐、演、学习、跳跃、敲打、批评 (2)非自主动作动词:

非自主变化:

死、散、懂、知道、塌、漏、病、完、败、

看中、考上、懂得

非自主属性:

是、如、可、值、会、等于、认得 ○来V:来说;*来死、来是。

○V了三天了:说了三天了;死了三天了、*等于了三天了 ○V着:说着;*死着、*等于着

[病着] ○VV:说说;*死死(不等于“紧紧”)、*等于等于 ○V吧:说吧;*懂吧、*等于吧

[去死吧] ○不V、没V:不说、没说;*不病、没病,不等于、*没等于 ○甭V:甭说;*甭病,*甭等于。

○别V、别V了:别说、别说了;*别病、别病了,*别等于、*别等于了○马上V:马上说;*马上病,*马上等于 ○亲自V:亲自说;*亲自病,*亲自等于

○V两遍:说两遍;*病两遍,*等于两遍 ○肯V:肯说;*肯病,*肯等于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1. 趋向动词 第一组:来

第二组:上

起 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 2. 助动词(能愿动词) 表可能:

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得(dé) 表必要:

应、该、应该、应当、要(应该义)、得(děi) 表意愿:

愿、愿意、要(愿意义)、肯、敢

(四)动词的重叠

语法意义:量小。

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时量小)

或进行的次数少(动量小)。

关于尝试义

(五)离合词问题

1. 离合词的内涵及其构造方式

①理发(理一次发)

革命(革了他的名)

打仗(打了三年仗)

放假(放一天假)

撤职(撤了他的职)

生气(生谁的气)

洗澡(洗个澡)

睡觉(睡了一觉)

鞠躬(鞠了一个躬)②打倒(打得/不倒)

打通(打得/不通)

长大(长得/不大)

推翻(推得/不翻)

碰见(碰得/不见)

看见(看得/不见)2. 离合词的特点 3. 离合词和短语的区别

离合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

四、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大部分能用副词“不”和“很”修饰。 2. 常常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3. 能修饰名词(做定语),有些形容词能修饰动词(做状语、补语)。

(二)形容词的基本类别

1. 性质形容词 2. 状态形容词 (1)ABB式:

白茫茫

绿油油

黑压压

沉甸甸

香喷喷 (2)AB式:

雪白

漆黑

金黄

冰冷

猴精

飞快

喷香 (3)一些特殊形式:

糊里糊涂

黑不溜秋

可怜兮兮

冰冰凉

(三)形容词的重叠

1. 性质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AA式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ABB式 2. 状态形容词

 “雪白”类: ABAB式

 “A里AB”类

五、区别词(非谓形容词)

单/双

正/副

横/竖

金/银

雌/雄

男/女

公/母

荤/素 彩色/黑白

长期/短期

单项/多项

高频/低频

个别/共同

国营/私营

家养/野生

军用/民用

天然/人工

主要/次要

国产

共同

高层

万能

袖珍

冒牌

木质

祖传

额外

常务

大规模

非理性

非正规

非海洋性

9 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1. 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大多数能带“的”构成“的”字短语。

2. 不能做谓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但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做主语、宾语。 3. 用“非”来否定。

常常成对或成组地存在:

~式

~型

~性

~等

~级

有~

无~

多~

单~

双~

六、数词

(一)数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数词的分类及其称数法

1. 基数词

定数词:整数、分数、小数、倍数

概数词 2. 序数词

(三)使用中的问题:

1.“二”和“两” 2.“俩”和“仨”

七、量词

(一)量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量词的分类

1. 物量词(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 (1)专用物量词

A. 个体量词

B. 集合量词

令——个体数量有定

——个体数量无定

C. 度量衡量词

D. 不定量词

E. 复合量词:

人次

架次

吨公里

秒立方米

小时公里 (2)借用物量词

A. 借自名词

一桶油

一碗饭

一碟花生米

一盒点心

一屋子书

一头汗

一身油污

B. 借自动词

一捆柴

一卷纸

一挑水

一串冰糖葫芦

借用物量词的修辞色彩:

一弯新月

一钩残月

一丝微笑

一片深情 2.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

(1)专用动量词:下

场(2)借用动量词

看一眼

喝一口

踢一脚

扫一腿

打一拳

打两枪

舞几棍

切一刀

洗一水

画几笔

还有些表示时间的量词和借用时间名词充当的量词:

写了三年

站了二十分钟

睡了一上午

去西安旅游了一星期

(三)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习惯性

(四)量词及数量短语的重叠

1. 单音节量词重叠:

村村通电话,家家有电视。

(表示“每一”)

这儿淳朴善良的民风[代代]相传。 (表示“逐一”)

白云朵朵,春风阵阵。

(表示“多”)2. 数量短语重叠:一AA、一A一A

①(一箱箱)货物堆积在码头。

(表示“多”)

②一个个都是神枪手。

(表示“每一”)③获奖人员[一个一个地]走上主席台。 (表示“逐一”)

八、代词

(一)代词的分类

1. 人称代词:

表示个体:我

番 11

阵 表示群体: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大家

大伙儿

彼此 表示个体或群体:自己

自个儿

别人

人家 2. 指示代词:

表近指: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么些

这样

这么样

这么 表远指: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么些

那样

那么样

那么 其他:某

其他

别的

其余 3. 疑问代词:

什么

哪儿

哪里

多会儿

几时

多少

怎样

怎么

怎么样

(二)代词的活用

1. 虚指

①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想说第一句。

②在人群里,她挤来挤去,看看这,看看那,非常冷静,以免上

当。 ③他在地铁口站了半天了,好像是在等谁。 ④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不然怎么这么面熟? 2. 任指(泛指):疑问代词常见

①他记得当时什么也没有发生,连一片树叶也没有掉下来。 ②我们这些躲在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呆呆看了半晌,谁都没说话。

③人在梦游时,你越说他在梦游,他就会沉入越深的梦境。 ④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言行自己负责。

九、副词

(一)副词的语法功能

除极少数情况外,都只做状语。

(1)很、极、坏(极义)、死(极义)、透

(2)只、光、就、仅、仅仅、单、单单、几乎、恰好、将近、大概

(二)副词的分类

1. 程度副词 2. 范围副词 3. 时间副词 4. 频率副词 5. 肯定/否定副词

12 6. 方式副词(情态副词) 7. 语气副词

(三)副词的位置与表达

①他七点钟才起床。

②才七点钟他就起床了。

③他幸亏带了雨伞。

④幸亏他带了雨伞。

⑤我对这个人不太了解。

⑥我对这个人太不了解。

(四)常用副词辨析

1. 更—最 2. 很-极

3. 较(比较)-很-非常【按:跟英文比较】 4. 都—只【按:指向】

一年级同学都军训去了。

我们都上自习去了,宿舍里只张三一个人。 5. 才—就 6. 曾经—已经 7. 又—再

8. 不—没(没有)

他昨天不来,今天不来,明天还不来,你说怎么办?他昨天没来,今天还没来,明天还会不来吗? 9. 别—甭

第四节

汉语词类(下)-虚词

一、介词

(一)介词的语法功能

1.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 能用在名词、代词、动词(主要是名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定语(带“的”)。

(二)介词的分类 1.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2. 表示方式、依据、工具 3. 表示对象、范围 4. 表示比较 5. 表示被动 6. 表示排除 7. 表示原因 8. 表示目的

1. 对—对于 2. 对于-关于 3. 除—除了

①除了邢老汉还皱着眉头之外,大伙儿都笑了。 ②这条小河上除了木桥与浮桥而外,还有两只橡皮船。 ③沈先生的一天,除了看小说,就是写小说。 4. 为—为了

二、连词

(一)连词的语法功能

连词的位置

①如果你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②你如果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③如果你把善行看作施舍,别人就未必接受你的善行。 ④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是春天已经就在眼前。

(三)常用介词辨析

(二)连词的分类 1. 词语连词:

以及 2. 句间连词

虽然……但是……

不但(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如果……那么……

3. 兼用

并、并且、而、而且、或、或者、还是、要么

(三)连词和关联副词的区别

(四)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 前后成分能否换位 2. 能否插入别的成分

3. 能否用相互照应的词语,如用“都”来总括 4. 能否出现在句首

(五)常用连词用法辨析

1. 及-以及 2. 或者-还是

①这个小角色或者你来演,或者他来演,谁都一样。 ②是人民群众还是精英分子在创造着历史?

③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古怪,说不准是悲哀还是不安。

④谁要想动手术,就得给医生送点什么,或者叫红包,或者叫劳务费,或者叫回扣。3. 由于—因为 4. 只有-只要 5. 而-而且

三、助词

后附的助词:的

似的,

来着

把,等

等等

什么的 前附的助词:所

给,第

(一)助词的语法功能

(二)助词的分类 1. 结构助词

的、地、得,似的、所

2. 动态助词

了、着、过,看、的、来着 (1)了:完成态

如何解释:

天我下了课就去看足球比赛。 “春天了”“大姑娘了”“副团长了”

(2)着:持续态

窗外下着雪 台上坐着主席团 (3)过:经历态

我看过那部电影,现在还能记得个大概。 (4)看:尝试态

试试看

讲讲看

唱一遍看

先试验半年看 (5)的:表强调

①火车凌晨五点到的站。

②你哪个学校学的这一口流利的外语? (6)来着:位于句末,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前

①昨晚上我在剧院里见她来着。

②故宫的房子有多少间来着?有九千多间吧。3. 其他助词 (1)给 (2)来、把 (3)们 (4)第、初

(5)等、等等、什么的

四、语气词

(一)分类 1. 用于陈述句的:

呢1 啊1 吧1;

啵 罢了(而已)

也罢

也好

好了

着呢

来着 2. 用于疑问句的:吗

呢2 吧2 啊2,啦 3. 用于祈使句的:吧3 啊3 欸 4. 用于感叹句的:啊4 欸

呢3

(二)语气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 的:表示情况本来如此,加强肯定语气 了:表示已经如此、出现新情况 吗: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证实 么:表示可疑

呢:表示不容置疑(用于陈述句)、疑问(用于疑问句)、

夸张(感叹句)

吧:表示猜测(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或商量(用于

祈使句)

啊:增加感情色彩,舒缓语气

罢了: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等)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表示感叹:唉 啊 哼

咦 嘿 喔

哟 哦

哎哟

哎呀表示呼唤:喂

嗨 表示应答:嗯

兼类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1)兼类词:

一个词(兼不同的类),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

哈哈 17

(2)同音词:

不同的词(类可同可异),声音相同,词义没有联系。

打1(打井)——打2(打今天起)

别1(把文件别起来)——别2(别走)

攻势——公式——工事——公事——宫室

第五节

短语

一、什么是短语(句法结构)的内涵 1.句法结构和语法关系

2.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二、基本短语类型

1. 语法关系:陈述关系 2. 语义关系 (1)施事+动作行为 (2)受事+动作行为

(3)其他语义关系(中性主语)

1. 语法关系:支配、涉及的关系。 2. 语义关系 (1)动作行为+受事 (2)动作行为+施事: (3)其他语义关系

写推荐信

建大楼

吃大碗

抽烟斗 过春节

欢度国庆

坐火车

去食堂 跑材料

排电影票

避雨

缩水 寄特快

唱男高音

繁荣市场

端正态度 当干部

是个军人

像领导

跑第一

踢前锋

演主角知道你会来

保证明天不迟到

(一)主谓短语

(二)述宾短语(动宾短语)

3. 双宾语:间接宾语(近宾语)和直接宾语(远宾语)

给她一张电影票

图书馆几本他自己写的小说 教这孩子数学 抢了他几百块钱

(三)联合短语

(四)偏正短语:修饰或限制的关系

1. 定中式偏正短语

2. 状中式偏正短语

(五)述补短语:补充说明

1. 述语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1)补充说明述语的

捆紧

跑快了

走得很慢

好得很

气极了

(2)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施事的

吃饱了

喝醉了

哭醒了

走累了

吓得瑟瑟发抖 (3)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受事的。例如:

(桌子)擦干净了

(把他)骂得大气都不敢出 (4)其他:

(钢笔)写秃了

(刀子)砍钝了

看了三天

检查一遍

语义指向 2. 补语的类型 (1)结果补语

压紧

烧热

看清楚

说明白

洗干净

打扮漂亮了中间不能插入“得”,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2)趋向补语

中间不能插入“得”

(4)可能补语

在述语动词和表示结果或趋向的补语之间插入“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能不能实现。例如:

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洗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送来:送得来~送不来

上去:上得去~上不去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5)状态补语

述语和状态补语之间必须用“得”,口语中还有用“个”的。

例如:

吓得发抖

压得很紧

说个没完没了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例如:

压得不紧

压得不很紧

玩得不痛快

(6)数量补语

跑一趟

看了三遍

找过一回

打了他一下

住了二十年

看了半天

写了一个月

(7)时间补语和处所补语

生活<在九十年代> 成立<于1949年>

依偎<在妈妈的怀中> 出现<在太平洋>

3.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首先,看语义关系。 其次,看构成成分。 第三,看添加成分。 第四,看变换方式。

三、特殊短语类型

(一)连谓短语

(二)兼语短语

(三)连锁短语:

用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将两个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连接起来。

越说越高兴

边学边练

一学就会

不打不相识

非把问题解决了不可

看不懂就问

生病了才请假

做完再休息

(四)复指短语(同位短语)

四、其他短语类型

(一)方位短语

(二)介宾短语

(三)“的”字短语

五、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一)复杂短语的层次性 中

属 于 东 亚 地 区

└─┘└──────┘主谓

└─┘└───┘述宾

└─┘└┘偏正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分析程序

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1. “从大到小”的分析过程

①隔 壁 的 张 师 傅 麻 利 地 修 好 了 小 王 的 自 行 车

②飞

2. “由小到大”的过程 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

一 家 漂 亮 的 乡 村 农 舍

昨 天 在 北 大 意 外 地 跟 她 相 遇

21

动词后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情况

看 过 他

送 了 小 明 一 次 礼 物

动词前有状语后有宾语或补语的情况

昨天来了一个客人

飞快地逃了出去

层次分析法的拓展:

任何有层次的语言单位

3.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22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第六节

句子的类型

句型、句类、句式

一、句子的结构类型

(一)单句和复句

(二)单句的结构类型 1. 主谓句:

动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

名词性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如:

那场大火‖消防队员终于扑灭了。 他‖什么书都看。

这支笔,‖你拿去刷标语吧。

路上碰到的那个人,‖我们一道旅游过。 这孩子‖心地善良。

这个村的村民‖一半是回族人。 这孩子,‖谁都喜欢他。 这架子书‖五块钱一本。 这种方案,‖我有保留意见。 ◇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 2. 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特殊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副词句等)

二、句子的语气类型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1. 是非问句 2. 特指问句 3. 选择问句

23 ①这里是世外桃源,还是暂时平静的台风眼? ②昨晚跟韩国队踢,中国队赢了输了? 4. 正反问句 黄山风景美不美? 看不看现代派作品啊? 你想妈妈不想? 新排的话剧你看不?

你看了这部新排的话剧没有?

赵元任当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是不是?

(三)祈使句:请求、劝阻或命令、禁止等

①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求)

②别动,千万别动。

(劝阻)

③立即出发!

(命令)

④进入林区,严禁吸烟!

(禁止)

(四)感叹句

(一)“是”字句(判断句)

(二)“是……的”句:表示强调的句式 1. 强调在结构和语义上跟述语动词相关的成分 我是昨天下午才收到入学通知的。 是在网上订的飞机票。 田甜是跟她妈一道来的吗?

华罗庚发现的陈景润这个数学天才。

这次全民公决,大多数人是投的赞成票。(强调受事)2. 突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 ①这次事故,警察确实是处理得很及时的。 医和西医在疗效上是互补的。

(三)“有”字句 1. 表“领有”“具有” 2. 表示“存在”

3. 表示“发生”或“出现”

24

三、句子的特征类型 4. 表示“列举”“包括”。 5. 表示估计或比较

(四)“把”字句

“A+把B+动词+C

①老王早就把这台电脑修好了。

②我把它都放在桌子上了。

③蔡振华把刘国梁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④昨天的大雨把孩子淋得大病了一场。

1.“把”字句的意义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处置

“把”字句中的动词:多为既无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你们别笑了,都把孩子笑醒了。

2.“把”字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2)述语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把”后的宾语。 (3)“把”的宾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把”之后,只能放在“把”之前。

(五)被动句

1.被动句和“被”字句

“A+被B+V+C”

2.“被”字句的意义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被动

3.“被”字句的几种格式 (1)介词“被”后带宾语。

(2)“被”后不带宾语,“被”直接放在述语动词前。这时“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

(3)“被……所……”式。

(4)“被(让、叫)……给……”式,常用于口语。 4.被动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一般不能是光杆动词(尤其是单音节的),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但少数

25 双音节动词有时可以单独出现。

(2)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通常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和一些心理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受事主语。

(3)“被”字句的主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被”之后,只能放在“被”之前。

在口语中,大多数“被”字句表示的是遭损害、不愉快、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在书面语中往往范围要宽一些,

(六)存现句: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 处所词语+存现动词+表示存现事物的词语 1. 存在句 (1)静态存现句

①马路旁有两排柳树。

②湖的南边是一片辽阔的草地。

③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听众。

2. 隐现句

(1)述语动词是跟人体或物体位置移动有关的动词,如“来、飞、钻、掉、丢、走、跑”等。

(2)述语动词是表示状态的出现、消失的动词,如“发生、出现、透、飘、刮(风)、响、冒、涌、浮现、弥漫,消失、少、死”等。例如:

(七)比较句 1. 比较句的构成要素

四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结果、表示比较关系的成分。

爷爷比爸爸脾气好

比较点的出现与否以及出现的位置。

①这孩子快有他爸爸那么高了

②冬天北方比南方冷

③她办起事来一定跟她人一样漂亮

26 ④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①体育场四周飘扬着一面面彩旗。 ②小姑娘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③夜晚清凉的空气中浮动着浓郁袭人的花香。 (2)动态存现句:动词+着

①他比我学习成绩好。

②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

③他比我的学习成绩好。

④学习成绩他比我好。

将比较对象中相同的成分省略:只要语义上允许 2. 同异比较

A跟B(不)一样(……)

A跟B相同/不同

A跟B相似/近似/类似

A跟B差不多(……) A有B那么/这么(……) (2)高下比较

A比B……

A没有B……

A不比B……

A不如B…… 27

第七节

句子变化和句型变换

一、句子的变化

主要变化方式:倒装、省略、紧缩。

(一)倒装

1.汉语的常见语序和变式句

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宾语和补语在述语之后。 2.倒装的形式 (1)主语后置 (2)修饰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补语前置

(5)连谓结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顺序颠倒 注意:不要将受事主语句看作倒装句。 例如:

碗打碎了。

风凉话谁不会说。

什么东西都吃。

哪儿都没去。

(二)省略 1.对话省

2.因上下文而省:承前省,蒙后省 按:汉语主语省略的普遍性。

我吃了一吓,[ ]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三)紧缩

大纲中列,一般语法书都不列。见复句的“紧缩句”。

二、句型变换

高级大纲中的主要变换类型:主动句和被动句、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谓谓语句、存现句和主谓句。

1.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把字句也属于主动句,被字句属于被动句)

孩子打碎了花瓶~孩子把花瓶打碎了

~花瓶被孩子打碎了

~花瓶打碎了

28 2.主谓谓语句的变换

这件衣服袖子短了些。

~这件衣服的袖子短了些

今年新生一大半都是女生。

~今年新生的一大半都是女生。 3.存现句和主谓句的变换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护城河边长满了荒草~荒草长满了护城河边

邻居家死了一条牛~邻居家的一条牛死了

张老师昨天丢了一台电脑

~张老师的一台电脑昨天丢了

第八节

复句

一、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一)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二)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关联法和意合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二、复句的类型

(一)联合复句

通常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 1. 并列复句 2. 承接复句 3. 递进复句 4. 选择复句

(1)选择未定:每个事项都是备选的。例如:

①战争中的英雄,或者夺取战争的胜利,或者减少自己的伤亡。 ②这个事情前前后后,到底是我在骗你,还是你在骗我呢?

(2)选择已定:已定选择指说话人已经选定了一种,舍弃了另一种。例如: ③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选定后者) ④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选定前者)

29

5. 解说复句

①我终于想起了他那怪怪的网名,叫什么“三七二十二”。

②两种景致出现在双眼两侧,一是袅娜的女子行走在河流边,一是悠扬的垂柳飘拂在晚风里。

③他不是个多年来受着家室之累的人,就是从未被爱情滋润过的老光棍,两者必居其一。

(二)偏正复句 1. 转折复句 2. 让步复句 3. 因果复句 4. 目的复句 5. 假设复句 6. 条件复句 (1)有条件句

充分条件:只要……,就(便)……

必要条件:只有(唯有、除非)……,才……

(2)无条件句

三、多重复句 一层复句

人只要活得高兴,便不怕穷。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

他披上大衣,︱拉开门,︱走了出去。 多重复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确立坚定的信念,不但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还要勉力自己在取得一些成绩时继续前行。

特殊:

无论(不论、不管)……,都(总是、总、也、还)……

除非……,否则……

要不然”

苍天之下,没有干涸了海洋,‖没有削平了的雪山,︱也没有枯萎了的心灵。

30

第九节

句群【自学】

一、什么是句群

二、句群的类型 1.并列句群

2.顺承句群

3.解说句群

4.递进句群 5.选择句群

6.转折句群

7.因果句群

8.目的句群 9.假设句群

10.条件句群

三、多重句群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又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像一针,一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邻右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关系

第十节

常见语法错误分析【自学】

一、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

三、成分多余

四、语序不当

五、句式杂糅

六、关联不当

31

第十二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是话题特征显著的语言

棵树叶子又细又长。

我肚子早饿了。 果他削了皮。

那个山头,我们已经种上树了。 婚姻的事我自己做主。

种杂志图书馆当废书处理了。 这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到得早。 衣裳都洗干净了。 我功课做完了。 什么问题他都能回答。

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ment:fulfillment(履行)、judgment(判断)、movement(运动)

-fy:classify(分类)、justify(证明)、simplify(简化)

-ful:dreadful(可怕)、graceful(优雅)、thoughtful(深思)

-ly:actually(真实地)、readily(迅速地)、shortly(不久) a tree ~ two trees

He likes walking. ~

They like walking. I gave him a book. ~

He gave me a book

Tom is taller than John. /

Henry is the tallest I have ever seen.

三、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相对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一对一,少数是一对二。大致说来,名词跟主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

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关系。

比如汉语的名词除了经常做主语宾语外,还常常做定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做谓语。汉语的动词除了经常做谓语外,还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汉语的形容词除了经常做定语外,还可以做谓语、状语、补语,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32

果,我最喜欢香蕉。

价钱,这里的便宜。

明,他已经把功课做完了。

老张,我早就认识他了。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四、短语(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She reads the book.

(她读那本书。) The book is easy to read. (那本书容易读。) To read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Reading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五、有丰富的个体量词

六、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类型多样

结果补语:烧热、讲清楚、赶走、气疯了 趋向补语:走上、冲进、压下去、站起来

程度补语:好极了、烦死了、干净多了、伤心得很 可能补语:听得懂、看不清楚、下得来、放不进去 状态补语:写得头昏眼花、激动得放声大哭 时间补语:生于1915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处所补语:站在一边、扔到大门外、放到抽屉里 结构和语义复杂

带“得”式和不带“得”式的差别 看清楚:结果补语

(否定式是“没看清楚”) 看得清楚:状态补语

(否定式是“看得不清楚”)

或可能补语(否定式是“看不清楚”) 动词跟补语的结合很自由

33 语言教师尤其是语言学教师的十项准则 1.有较为系统的语言学知识;

2.有对语言现象可接受程度的基本判断能力(语感); 3.有相当的理论直觉(论感);

4.有从结构化角度去分析语言现象的意识和手段; 5.有探求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的动力和途径; 6.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分析的条件和能力; 7.有“凡规则皆有例外”的基本认识; 8.有“凡例外皆有规则”的基本信念; 9.有原则和策略互动的意识; 10.有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大爱。

结束语

悲哀是无边的天空,快乐是满天的星星。

——转赠汪静之《无题曲》中诗句

祝大家: 每天都能见到蓝天白云、流水拂柳,自然的、心灵的。

34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

【 论文 主题词】 现代 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

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防个人安全保证书下一篇:信访工作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