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工作计划

2022-07-27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才发展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才发展工作计划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米文龙

对于人才工作,之前我本人接触不多,属于“门外汉”,今天这个发言我也算是“班门弄斧”,以下就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谈谈对推进我区人才战略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人才工作,现在有举国上下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南开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区面貌日益改观,取得显著成绩。成绩的取得,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我区实施的“人才聚集”战略。当前,我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人才聚集、人才强区”战略,才能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1 一是更新观念,树立“大人才观”

过去,我们往往将优秀人才与高职称、高学历等挂钩,但是否只有这些“证书”、“文凭”的人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都是人才。根据我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一个融合多种行业、多个层次的开放型群体。在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发掘那些没有学历或职称,或者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

我们既需要好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要树立更宽泛的“大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让“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努力去学习提升,更新知识,适应潮流,将自己打造成行业内的专业人才,让每一名优秀人才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真正营造出南开区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方向,培养引进相辅相成

结合南开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灵活、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各领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针对机关工作,要重点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服务群众能力以及执行力强的青年干部;针对专业部门,要大力培养“外向型”、“创新型”和“专业型”的骨干力量;针对企业,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培养项目需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 人才引进方面,一要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紧密结合“科技南开”功能定位,引进一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科技产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新化方向发展。

二要积极引进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核心、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信息、政策、师资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牵线搭桥,每年组织一批企业经理骨干到高校参加MBA培训。

三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拔尖人才评选为载体,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南开区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加紧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可以借助南开区的高校资源,组织名校名师定期授课,进一步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探索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全市乃至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考核力度,探索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人才的新办法,激发基层社区工 3 作者的工作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果断的投入、或者人才政策不占优势,在当前各区县积极引进人才的大环境下很难“突围而出”。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重点工程的投入,设立人才基金,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培养和重点项目、创新成果进行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的产出效益。要鼓励企业创设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城市间竞争最终比的是企业的发展。进入企业竞争层面,比的就是人才。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全市乃至全国的用工洽谈会、人才招聘会以及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倡导推行特岗招聘、公开竞聘等选人用人方式,打破身份、区域的限制,广泛选拔人才,形成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导向。

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刚才听到各位的发言,也了解到,我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已 4 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必然会对我区今后的人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搭建平台,使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要围绕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创业支持体系,逐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柔性引进人才,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开科技园这个载体,抓好留学回国人才的引才、引智工作,在发展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解决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创业之路上走的更放心大胆。同时要发挥好“博士团”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聘请这些专家担任“项目教授”、“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紧密的“产学研”联合体,搭建人才智力的推进和转化平台。

二要充分利用南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指导和协调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要给予支持与奖励。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5 五是转变职能,做好配套服务

一要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安家、培训、激励等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政策,完善政策查询和网上办事申报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我区的人才服务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事和劳动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人才信息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公共人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大平台,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形成布局合理、服务统一的全区公共服务网络。

二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探索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区域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区兼职兼薪。鼓励知识创新,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以能力、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六是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力宣传我区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各单位、

6 各部门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等,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定期选拔本行业内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并适时从区级层面上予以表彰奖励。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拔尖人才评选,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

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积极推广相关单位在人才评价、激励、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人才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爱护人才、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竞展才华的社会氛围。

以上是我对于我区人才工作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2012-11-22

第二篇:人才计划推动企业发展

——访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HR运营总监叶阿次

作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大型外资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人才政策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他们的一些理念和经验影响了大批国内企业的人才政策。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人才政策,记者采访了公司HR运营总监叶阿次先生。

叶阿次热情开朗,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并无半点隐藏避讳之处。他告诉记者,一个公司如果有好的经验和成果,那么,最好的对待方法就是将它们与大家分享,而不是把它们保密起来。因为,交流和沟通会让大家相互促进,各项制度会更加完善,企业之间才能获得更多的共赢!

对于人才的作用和地位,叶阿次的理解很简单也很彻底,他说:“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财富!”

针对新形势下IT人才知识化、年轻性、求发展、易流动的特点,叶阿次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基于“以人为本”的经营方略,从引人、育人、用人到留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随着这些计划的逐步推进,人才的价值和力量迅速得以体现,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荐才计划

叶阿次告诉记者,早在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合并之前,上海贝尔就积极推行荐才计划,即针对急缺的重点岗位,公司鼓励员工从自己的关系网中推荐优秀人才。如果荐才成功,则根据所招聘职位给予推荐人优厚的奖励(伯乐奖)。该计划自推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功。仅实施计划当年就有约200位员工通过该计划成功应聘,加盟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此外,公司还充分利用内网及时发布职位空缺,鼓励员工毛遂自荐,为自己赢得更大的挑战与机会。

全球人才流动计划

全球人才流动计划是叶阿次着力推行的主要人事政策之一。通过该计划,既保证了贝尔阿尔卡特调配人员满足其覆盖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业务需要,也满足这些员工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追求挑战与国际经验的渴望。全球流动计划是一个灵活的计划,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两三年,设计的岗位包括了研发、管理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个将国际资源与本土经验充分结合的电信支柱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每年都派出大批研发人员驻海外短期工作,同时负责解决被派遣员工的住宿,个人安全等生活问题。叶阿次告诉记者,整个公司每年约有3千多人次出国培训或工作(公司总人数6000人)。

橙色起点计划

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所有的人才计划中,“橙色起点计划”是最具特色也最为系统、全面的一项人才计划。叶阿次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有数百名新员工入职。而作为公司HR运营总监的他责无旁贷成为了这些新员工熟悉公司、融入公司的入门导师。

叶阿次说,在很多企业看来,新员工入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好像并不足以引起很大的重视。然而,对于新员工来说,这段过程却是他们对公司产生印象的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热情和集体荣誉感。为此,他在贝尔阿尔卡特全面实施了“橙色起点计划”。

记者采访叶阿次的时候,正赶上贝尔阿尔卡特又有一批新员工报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叶阿次安排了人力资源部的几个员工陪同报到的新员工们一起到公司食堂吃饭,记者有幸加入到了他们一行。在就餐过程中,新员工们的紧张心情已经变得放松,他们开始愉快地与HR人员交流对公司的印象以及他们入职的一些困惑,HR人员热情地一一解答,并且细心地告知新员工们即将面临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从这些新员工们脸上的笑容和感激,记者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心中对于新公司、新环境的认可和憧憬。

叶阿次告诉记者,安排HR与新员工一起进餐,这看似平淡的一个小插曲,却是他在贝尔阿尔卡特全面实施“橙色起点”计划中的一部分。他告诉记者,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现有员工6千多人,机构也比较复杂,要让新员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对公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公司也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他组织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关人员在公司员工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家对此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在经过论证和周密安排之后,他带领人力资源部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发起代号为“橙色起点”的计划。

他说:“我希望通过„橙色起点‟活动给新来的员工镀上公司的颜色。”

简化烦琐入职流程

“橙色起点”计划从新员工拿到公司的聘任书起到试用期结束为止,共历时约两个月时间,三个阶段。除了高层管理人员外,适用于所有新进公司的正式在编员工,包括管理层和基层员工。

“橙色起点”计划简单说就是一个一揽子“新人帮助和培训的系列活动”,包括帮助新员工办好进入公司后必须办的所有手续、提供工作岗位中所需的技能培训以及帮助新员工解决工作、生活方面问题等功能。

叶阿次说,在这个计划的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简化新员工在新单位办手续的流程。一旦成为新员工,“橙色起点”计划也就随之开始了。从签下聘用协议到来公司报到之前一般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橙色起点”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公司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员工准备一些上班必用的办公用品。第二阶段就是整个报到当天一天的时间。这一天的主要事情是指导新员工填一些表格,向新员工介绍公司情况,并让新员工认识一下未来的团队。由于和公司常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和其它服务机构一般是周五统一来公司现场办理各种事项,所以报到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每周的周五。

在报到当天一大早,所有新员工都要到一个大会议室集合。HR部门会派出专门的向导指导新员工完成所有入职程序。每个新员工都会领到一个今天要走哪些环节,做哪些事的流程单子,上面会有怎样填各种表格、怎样登记的说明。当天,HR部门要帮新员工准备工资卡,胸卡,四金(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申请单或转办手续,并向新员工介绍出入常识,工作场所的规章制度。上午还要请公司的高管给新员工讲一下公司的大概情况,以及一些立刻用得着的知识。

中午,HR部门的人会跟新员工一起吃饭,和新员工交流对公司的印象以及他们现在的困难。

下午,HR部门专员会把新员工领到新员工所在部门的秘书那里。部门秘书会把他领到主管那里,按规定,主管要至少和他谈半小时的话,向他介绍部门情况,并谈自己对新员工在工作上的期望,同时将他介绍给部门的其他成员。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重视每一位员工的成才与发展,致力于为员工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公司年度人均的培训费用达6000RMB/人,并保证员工人均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年,每位员工可以查询公司网站或咨询人事部查找适合自己的培训。除了硬件设施以外,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大学将拥有专超过40名专职的培训讲师,主要培训课程分为产品、技术和管理等三大类。广泛地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现场培训,学员还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参加网上学习,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得如临现场的远程培训。培训传递公司价值

“橙色起点”的第三阶段是指从报到以后到试用期结束,基本上也是一到三个月(根据合同期的不同而不同)。

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系列培训和实际岗位的锻炼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文化。这段时间公司会安排新员工们进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大学培训,这座大学位于青浦,是国内通信产业中最大的专业培训基地之一,拥有20个不同类型的教室,600平方米实验室,以及5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的学员宿舍。为学员提供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新员工们在这里培训两周之后就可以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公共知识培训,包括商务礼仪,人际沟通,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合作、公司历史、个人职业发展等等方面。叶阿次说,这部分培训主要是向员工传递公司的价值观。通过公司以前老员工的一些成功故事,新员工可以对阿尔卡特的企业文化有非常感性的认识。公司还会由高层主管(一般是副总裁级别的)来向新员工讲解阿尔卡特的十六字核心价值观“客户至上、勇于创新、尽心尽职、团队合作”。通过这些讲解,新员工会对公司希望有什么样的行为,以及公司反对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会有怎样的惩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专门技能培训,包括技术规范,电信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客户服务知识、公司产品线介绍,电信领域最前沿技术的介绍等内容。根据部门不同,培训的深度也不同。

最后两天是拓展培训。叶阿次告诉记者,当初制定“橙色起点”计划时之所以把拓展培训也纳入其中,就是考虑到新员工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工作时间长短也不同,以前大家彼此都不认识,他安排这个培训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增进了解,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由于新报到的员工中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刚走上工作岗位,职业心态需要调整;有工作经验的人也需要了解公司的文化,有了困难该找哪些部门,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哪些等问题,为了帮助他们渡过这个困难期,叶阿次在“橙色起点”计划中安排了可以给他们在这些方面提供一些建议的导师,在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要安排他们

和导师见面。

叶阿次说,他给新员工们安排的导师(mentor)人选都至少是在公司工作过四到五年的老员工,他们大都对企业比较认可,已经适应了企业文化,而且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橙色起点”计划中,一般是对初级岗位的员工分配导师,对于中级和高级管理岗位一般不分配导师。导师与新员工的关系一般只维持到试用期结束,也就是“橙色起点”结束的时候。

“橙色起点”活动结束后,新员工的试用期也就结束了。结束后,所有参加这个活动的员工都要填一个表格,这个评估是整个橙色起点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橙色起点”期间新员工的表现可以看出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如果新员工表现出和企业文化相反或不符合的明显特征,当然这个员工就是不合适的。

建立未来人脉关系

“橙色起点”活动往往一个班只有三十人左右,大家可以在团队工作中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也更清楚自己今后最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在公司里本来做销售的和事业部之间有矛盾,但通过把他们放在一起培训,他们对对方部门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有利于以后公司内部的沟通。叶阿次说,晚上住在阿尔卡特大学进行培训期间,新员工们会自发地玩起历届“橙色起点”活动的保留项目——杀人游戏。每杀一个人,这个将死的人就要发表临终感言,最后大家会评出最佳表现者。玩过这个游戏的学员都认为这是一个洞察人性的好游戏。在猜谁是凶手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个人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这种游戏方式也增强了新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因为通过这个活动,他们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以后这些人在公司里就会形成一个人际网络。

因为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很大,可能会存在沟通不到位的地方,而通过“橙色起点”计划给新员工们打建起来的这个网络就可以增添一个各部门间沟通的渠道。叶阿次说,由于在开始的半年这些新员工经常在一起,有些时候他们和直属主管没法沟通,但和自己在这时候结交的朋友可以沟通,这是新员工在“橙色起点”期间人际关系上的意外收获。

由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大学地处上海市青浦区,所以每一个经历过“橙色起点”的员工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青浦某某期”的,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种可与“黄浦X期”相比拟的精神。

全面报酬与全球绩效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薪酬待遇是基于全面报酬的理念,提供包括薪资,福利,职业发展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内的全面报酬以吸引,激励和挽留人才。其薪资是按照3P+2M原则,反映出实际业绩(Performance),岗位职责(Position),个人能力(People),参照行业市场(Industry market)和人才市场(Talent market)而制定,是一套先进,全面,符合国际标准和充满活力的体系。除基本的薪酬福利外,公司还提供补充养老保险,车贴,房贴,驻外工作津贴等优厚的待遇。

而绩效管理则是采用阿尔卡特先进的全球绩效管理系统(GPMP, Glob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lan)。它的目标设定依照SMART原则, 即具体(specific), 可测量(measurable), 可实现(achievable), 关联性(relevant), 有具体的时间表(time-framed),将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结合。在绩效评估中,员工表现被分为O(Outstanding,杰出),EE(Exceeds Expectations,优于期望值),AE(Achieve expectations,达到期望值),IN(Improvement needed,需要改进)和NA(Not acceptable,不可接受)。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将其纳入阿尔卡特全球高潜质人才库或关键人才库,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表现低于期望的员工,公司会帮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

搭平台 促沟通

在叶阿次的倡导和实施下,贝尔阿尔卡特成立了员工服务中心,这一部门的主要宗旨就是为员工服务、加强与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及时为员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搭建公司和员工之间的桥梁,增强公司凝聚力。另外,人力资源部员工沟通平台的BBS是一个热闹的天地,员工们可以对各种自己关心的问题讨论交流,可以是与员工福利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年终奖税金的计算方法,公积金的转移;也可以是轻松的兴趣爱好,如英语角,求购与转让,求医问药等等。员工沟通的另一个好渠道是工会组织的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如汽车俱乐部,法语俱乐部,瑜珈协会,射击沙龙,住房理财爱好者沙龙,网球协会,太极爱好者协会,游泳爱好者协会,旅游爱好者沙龙等等。大家在此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可以广交朋友,不亦乐乎!

【编后】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但叶阿次围绕人才工作而开展的各项计划和探索还远没有结束。面对记者,他感慨道:“我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在强手如云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发挥出最佳的冲刺水准,关键在于凝聚人的力量。所以,我们所有人才计划的策划和制定都要最大程度地忠实于贝尔阿尔卡特的人才理念,那就是:出色的人才打造成功的企业,人才发展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第三篇:全面推进人才工作跨越发展

2009年,全区人才工作在地委、地委组织部的领导和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为实现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为抓手,全面推进人才工作。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全年共引进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7名博士后到我区挂任副县级领导职务。给引进的博士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每月发给5000元生活补助,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还组织协调此次引进的17名博士后作为毕节学院兼职教授,充实毕节学院的师资力量。挂职博士后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抓基层,打基础,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根据《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见>的通知》(黔党发„2009‟6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有关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要求,我区积极组织实施了2009“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

作,共选聘4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17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在基层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干部综合素质,由地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地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危改办、扶贫办等部门对联系省、地103个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的大学生村干部和各县(市、区)危改办主任、副主任和技术人员等150余人进行培训。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培训其他大学生村干部,全区共培训3400余人次。通过培训,大学生村干部加深了对做好新农村工作的认识,增长了才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协调,全力做好各类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工作。一是地管专家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管理工作。我区已完成第一批地管专家、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内考核,并与第二批地管专家、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签订目标考核任务书。为了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10月,我区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地管专家进行考核的通知》(毕组通„2009‟84号)文件,对第一批地管专家进行综合考核,对第二批地管专家进行考核。

二是组织到我区任职(挂职)的博士进行区情考察。为了让到我区任职(挂职)的博士进一步了解区情,熟悉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地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到我区任职(挂职)的博士到黔西、织金等县进行区情考察,共计60余人次。

三是为到我区工作的博士购买了高层次人才公寓楼。今年下半年,地委组织部向行署争取资金,在我区购买了10套(100平方米以上)住房建成高层次人才公寓,为引进博士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

目前正在进行装修等工作,明年即可分配给博士居住。此外,地委组织部还加强与引进博士的联系、沟通,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整合人力资源,调整充实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联系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联系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抓了高层次人才联系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区将农林牧系统高层次专业人才72人联系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作了部分调整,使专家联系新农村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完成了2008年高层次人才联系新农村的工作实绩考核,并按规定兑现了奖励。

——加强督促检查,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11月,我区下发了《关于印发毕节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毕组通„2008‟85号)文件,通知下发以后,参与纲要编制工作的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按照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积极协助落实编制工作有关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专题研究课题组的工作进度进行了跟进、了解和督促。目前,课题研究已完成,《规划纲要》各课题组的编制工作正稳步推进,进入修改阶段。

——组织开展地区第四批“突出贡献人才奖”评选表彰工作。2009年8月,地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推荐地区第四批突出贡献人才奖人选的通知》(毕组通„2009‟71号)文件,号召在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勇于创新、建功立业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申报地区第四批突出贡献人才奖。目前,已完成评审。

——强化管理服务,力保科技副职工作和“科技兴村行动”取得实效。强化对科技副职和“科技兴村行动”的服务和管理,经常与科技副职本人和挂任单位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目前,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我区的第九批科技副职、我区选派到基层的第八批科技副职和贵州大学选派的“科技兴村行动”8名博士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注重引智工作,多方联系专家、学者、教授等开展学术讲座。一年来,主动与北京、上海及省内高层次人才加强联系,充分利用区外人才渊博的知识和新思想、新观念,为我区干部职工、科研院所及毕节学院师生员工举办了40余场高端学术讲座。讲座内容涉及果树生产与科研概况及发展动向、全球金融危机及我国对策等,取得良好效果。

——完成贵州省第五批省管专家、首届“青年创新人才奖”和2009特助经费项目申报工作。2009年,我区阮培均、张荣达、付业春3人获得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省管专家”;有1人获得“省青年创新人才奖”;在省特助经费项目申报工作中,我区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荐4个项目。

——开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保持了和各类人才的密切联系。为使人才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今年年初,举办了2009年优秀人才代表迎新春联谊会,邀请区内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代表参加。同时,还定期不定期召开地管专家、拔尖人才交流会议,科技副职座谈会,联系新农村的专家座谈会议和挂职博士后工作交流座谈会。2009年11月至12月,地委组织部将组织我区高层次人才到外地考察疗养。通过座谈会的召开和组织专家考察疗养等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各类人才对组织的信任,增强了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加深了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

——加强与外界联系,为今后人才引进打下坚实基础。为更好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积极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复旦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的联系,力争今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得到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009年5月,地委组织部人才办积极和复旦大学人事处取得联系,在毕节成功召开复旦大学和地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座谈会。目前,复旦大学已输送了3位博士后到我区工作,校地人才交流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我区和复旦大学的合作。

2010年我区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毕节地区“十一五”人才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教育、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努力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工作 总结

2020 年,我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立足区情提出了“建好人才池、吸引锦鲤鱼”的目标,积极探索打好政策、感情、培育“三张牌”,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 、打好“政策牌”,突破人才引进“瓶颈”。

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开展 2020 年大学生实习实训培训,成立人才“双创”领导工作小组,制定高层次的引才方案,为来到我区参加实习实训的大学生,提供毕业生见习岗位、申请创业补贴贷款、入住人才公寓等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保障。制定了《关于优秀人才引进方案》,放宽对 211 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引才条件,争取资金建设了 16 间区青年人才公寓,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发放研究生人才补贴。今年以来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次,选拔优秀人才 29 名。

二 、打好“感情牌”,强化人才归属“情结”。

不断加大人才服务力度,用感情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人才工作驿站,设立人才服务“专窗”,配备人才服务专员 3 人,通过现场服务、电话服务、网络服务等方式主动做好人才的跟踪服务工作。通过感情沟通温暖人心,组织召开“全区优秀青年人才座谈会”,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心理疏导、谈话谈心,帮助解决就医、交通、住房和子女上学等各方面问题 23 件。加强对单身青年人才的情感关爱力度,联合区妇联、区团委联举办“全城聚爱”单身青年联谊活动,共吸引 28 人报名参加。

三 、打好“培育牌”,铺设人才成长“轨道”。

深入开展“育苗培养工作”,把加强培养与管理,促进人才成长,作为留住人才的关键之策。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 13 期,培训全区优秀人才 300 余人次。同时,依托朝阳山东北红色抗联基地,组织开展实践性的党性教育培训活动 23 期,培训人数 400 余人次。在全区建立了“优秀年

轻干部人才库”,定期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及高校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不断对年轻人才能力素质进行充电。两年来,“人才库”中已有 44 名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第五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助推三甲转型发展

中共三甲街道工作委员会

今年以来,三甲街道人才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区委组织部、区人劳局等部门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人才强区”的战略部署,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整合人才工作资源,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为促进三甲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着力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在各村、企业均确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从而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办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大宣传,形成重视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街道党工委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两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积极组织辖区内农村、企业人才工作者参加各种专题培训和参观学习,营造良好的“重人才、用人才”的工作环境,为吸引更多人才来我街道工作创造了条件;加大对突出社会工作典型人才的宣传力度,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如街道对获得区一星教师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分别给予每年600元至6000元的奖励,并在每年教师节

给予表彰奖励等,在全街道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三是搭好平台,形成增进人才交流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为辖区企业和人才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三甲街道商会、喷雾器协会的作用,每年年中、年末均召开交流会,增强不同行业人才、同行业人才之间的交流,达到了融洽感情、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经常邀请区经济职能部门举办创业创新政策培训会,为企业家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作政策培训讲解,并就当前经济发展难点、疑点问题开展交流,促进了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优秀人才集聚力度

我们通过创新外出引才、就地引人等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农村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市场配置招人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市、区春季、夏季人才交流会、大型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综合性人才交流会等招聘活动,今年累计组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活动4场,达成聘用意向160余人次;充分发挥免费公共职介的作用,今年街道职业介绍窗口共为500多人进行职业指导培训,并为3600余人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二是主动出击引人才。积极组织非公企业外出参与大型人才交流会,今年街道共组织4次28家企业到湖北省洪湖、麻城职校等地为企业招聘人才,共达成人才引进意向120余人。三是外借脑袋揽人才。以项目为载体,鼓励企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引进人才。今年,街道开展的“校企合作深化年”活动,积极

为百达控股集团、欧森公司等联系合作对象研究落实合作项目,并从合作的高校直接引进企业所需人才,全街道今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2人;俱进汽摩配件有限公司引进了日本丰田公司研发团队担任技术顾问,为该公司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核心能力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党政人才的培养。以建设学习型街道为契机,开设“机关大讲堂”,并深化和拓展“我来讲一课”学习教育活动,先后邀请了市委党校教授、黄岩政法系统领导等作提升执行力及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讲座,在机关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开展党员大轮训活动,把加强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指导与开展科技、经济、法律法规等教育相结合,全街道党员参训率达90%以上,切实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服务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村级干部选人、育人和用人工作的新机制,实施村级“年轻党员成长计划”,推行“两推一选三培养”模式(群众、组织两推,党员评选,学习、加压、联系三培养),街道党工委每年安排村级优秀年轻党员进行集中培训,鼓励与推荐优秀党员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各村结合实际,推出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群团组织负责人或治安、调解等管理岗位对村级优秀年轻党员进行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了年轻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后盾。

二是着力抓好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企业家到杭州万象集团、福州冠城大通机电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提高了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免费为企业家提供知识更新服务,邀请福州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周小亮和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长宝为企业家进行企业管理理论与务实培训,并邀请台州福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专家为辖区内规模上企业家授课;每年均召开企业家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专家就企业管理和技改方面问题做专题讲座,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实施“素质提升计划”,运用浙大〃椒江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创新专用网站,全面推行“新三会一课”,组织开展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技能;结合“安全生产年”等活动,免费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等知识培训,目前已培训员工6000多人,有力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

三是重视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突出抓好创业知识、岗位技能、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今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40多人;多次邀请专家来我街道为种养殖户开展培训和实地示范,培养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共组织茭白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4次,实地示范、解决生产技术性困难达20多次;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农村学习培训上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制度建设,并采取“菜单式”、“点播式”的教学方式,让群众根据需求进行“点菜”,鼓

励群众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习各项科学实用技术;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成长,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牵头让街道种养大户、企业业主和农办技术人员与大学生村官结成3+1帮扶对子,不定期开展创业座谈,帮助解决创业难题。目前,街道7名大学生村官在三甲村承包了30多亩闲置土地,创办了一家生态养鸡场,产品销路、经济效益良好。

虽然我街道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对此,我们将以此次人才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增添工作措施,力争使我街道的人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三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日常行政管理制度下一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