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2023-01-01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沈亮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1)、(4)班数学教学工作。为了今后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

1、在课前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大家身边的事例从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降低难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课堂中时常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的引入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3、精心制作课件、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困生加以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板演方面,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

5、课堂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介绍、训练和培养。

6、注重对类似例题或变式例题的收集与讲解,从而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7、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并讲解易错地方及最佳解题方法。

8、与同科目教师合作编写试题,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

二、存在问题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七年级(1)、(4)班的数学学科成绩相对其它两个班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扎实。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差生抄作业现象严重,不能经常分层次布置作业及练习。

3、对差生的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三、今后努力方向

1、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抓紧一点,多一些谈心、辅导,使其逐步转化进步。

2、多查找资料,加强学生典型例题的讲解,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及课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二篇: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第三篇:初一数学上册、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上册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下册主要包括相六章内容。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七年级数学每个章节的重要内容,小编整理了一些知识点以供学习复习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或(a-b)n=(b-a)n.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第四篇: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欢迎参阅。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章一

篇一: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二: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三:正方体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3、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章二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即:y=kx (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 (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 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第五篇:初一数学下册

初一数学春季012014022

2第5讲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综合运用

★★知识目标清单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出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或相等或同旁内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

两个补充判定:(1)平行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传递性);

(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易错点归纳

◆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定线的位置;“性质”是由线定角。条件与结论正好相反,容易混淆. ◆在学习中必须清楚,并非同位角、内错角一定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一定互补.只有在两条直线平行的前

提下,才有上面的结论.

◆这一部分学习中,还要求同学们能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合理地运用“判定”和“性质”进行相应的

推理和计算,要学会“说理”,能够写出推理的过程.

◆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是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综合运用,主要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角定角:已知角的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再由平行线的特征确定其它角的关系;

(2)由线定线:已知两线平行的特征判定角的关系再由角的关系判定其它直线平行。 ◆角的有关计算问题,可结合平行线的特征、补角、余角、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通过列方程解决。 ◆辅助线的添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将角集中到适当位置,是添加辅助线(平行线)的常用技巧. ★★考点分析、典例解析

◆考点一:说理与计算

【例1】已知:如图,AB//CD,12,求证:BD。 证明:∵12(已知)

∴∥() ∴BADB() 又∵AB//CD(已知)

∴+=180()

∴BD()

【例2】如图: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80,ACB50,

求:EDC与BDC的度数。

◆变式议练一

1、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都是直角

2、同一平面内的直线a、b、c,满足a//b,b与c垂直,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是() A、垂直B、平行C、相交但不垂直D、不能确定

3、(新颖试题)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刀柄外形 是一个长方形(右下挖去一小半圆),刀片上、下是平行的, 转动刀片时会形成∠

1、∠2,则∠1+∠2=度。

4、如图,AB//CD,EF平分GFD,GF交AB与M,GMA52,求BEF的度数。

A

EB

D F

5、已知如图:ABBC于B,CDBC于C,∠1=∠2.求证:BE//CF. 证明:∵ABBC,CDBC(已知)

∴1390,2490()

∴∠1与∠3互余,∠2与∠4互余

又∵12()∴34() ∴BE//CF()

◆方法点金:(1)注意分清运用的性质还是判定;(2)注意使用准确的几何语言;

◆考点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例3】已知:如图,CBAB,DAAB,CE平分BCD,DE平分CDA。 求证:DECE。

【例4】如图:若CDAB,AEDBCA,那么EDCBGF吗?为什么?

G

E

C

◆变式议练二

已知,如图:AC⊥AB,EF⊥BC,AD⊥BC,12,试问:AC⊥DG吗?请写出推理过程?

◆考点三:思维拓展与延伸

【例5】(1)如图①,AD∥BC,试问∠2与∠

1、∠3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2)如图②,AD∥BC,试问∠2+ ∠4与∠1+∠3+∠5哪个大?为什么? (3)如图③,AD∥BC,你又有什么发现?

A

D

A

DC

A

B

C

B

BC

A

B

D

E

C

【例6】已知AB∥DC,B80,D140,求∠BCD的度数。

◆变式议练三

1、如图,AB∥CD,B120,EMD25,那么∠是多少度?

2、如图,在折线ABCDEFG中,已知12345,延长AB,GF交于点M.那么,AMG3,为什么?

3、如图:已知CE//DF,求ACEABDCAB的度数; A

CE

DBF

◆考点四:开放创新型

【例7】(1)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平行时无交点;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0或2或3;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

(2)(2007年滕州市)已知平面内四条直线共有三个交点,则这四条直线中最多有几条平行线?

121

2【例8】(2007年日照市)在同一平面上,1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分成2 个部分,2条直线把一

222223232

个平面最多分成4个部分,3条直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7个部分,那么8条直

22

线把一个平面最多分成部分.

【例9】如图,已知BOFABOEFO。 (1)试说明AB与EF的位置关系。

(2)作∠ABO和∠EFO的平分线交于D,则:①D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O70,求∠D的度数。

【例10】如图:直线AC∥BD,连结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A构成PAC,APB,,PB,

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③ ③ ③C C C A A AP ① ②② ① ② ①

B D B D B D④ ④ ④

◆◆◆快乐体验

1、如图:AB//CD,B23,D42,则E()

AB

C Q

D

E

BPADC

2、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CDE150,则C___________;

R

B

3、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垂直,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余C、互补D、相等或互补

4、已知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40 ,在OB上有一点P,从P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Q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恰好与OB平行,(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则PQR的度数是()

A、60B、80C、100D、120

5、如图:用一吸管吸吮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吸管与易拉罐上部夹角174, 那么吸管与易拉罐下部夹角2_______度;

6、已知,如图,BAEAED180,MN。试说明:12。 解:∵BAEAED180()

∴//() ∴BAE_______() 又 ∵∠M=∠N()

∴∥() ∴MEA______() ∴BAE______CEA________ () 即 ∠1=∠2

7、如图,AB//CD,AD//BE,试证明:EDCEB. 证明:∵AD//BE(已知)

∴E________ B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CD(已知)

∴BAD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______(等量代换)

∴ADCEDAEB 即:EDCEB

A

B

N

M

C

E

D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下一篇:餐饮有限公司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