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为理论分析论文提纲

2022-08-27

论文题目: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相关研究中,政府支出在不可贸易品和可贸易品部门的分配是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研究中重要的切入点,即政府支出偏向于不可贸易品时,会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反之偏向于可贸易品时,会导致实际汇率贬值。但是,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并未在学界形成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现有文献将政府行为物化为财政支出或者消费,并未全面揭示及定位政府行为在实际汇率决定框架中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在现有研究中鲜有涉及。在中国“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型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在经济事务中仍残存着政府管制的影子,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不仅仅通过支出偏向的渠道,还会根据地方政府的效用、约束条件共同产生具体的行为,从而影响实际汇率的走向。因此,本文基于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研究有助于从中国国情出发理解地方政府行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从而完善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研究框架。其次,本文系统诠释中国式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行为带来的变化,阐述了中国实际汇率的变迁。最后,本文是对既有实际汇率研究理论的拓展。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实际汇率研究工作的基石,其架构在相当苛刻的假设之上。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的现实分割、城乡间显性或隐性的户籍壁垒都会使一些理想化的模型在中国经济问题上水土不服,再叠加“诸侯经济”下地方政府的竞争与模仿、经济结构的失衡,使得实际汇率的决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立足于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深刻理解中国的实际汇率问题。自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权框架日趋稳定,迄今为止形成了长达20多年的政策红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该阶段的中国式财政分权,围绕着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对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政府之手深刻影响了经济体的运行与发展,从而对实际汇率产生了相应影响。财政分权指中央政府基于财政框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主裁决权。从财政自由度视角看待财政分权,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省的财政自由度水平是下降的;从省级政府的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视角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和支出分权水平普遍高于大多数西部地区,且收入分权大于支出分权的省份数逐年减少,各省的财权有向省级政府集中的趋势;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权来看,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中的实际分成比例呈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2年起开始试行的“营改增”改革。从不同视角得出的财政分权程度的变化,背后的逻辑是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的变迁,进而主导了地方政府行为的演变。伴随着政府间财权上移与事权下沉,地方政府原本的信息优势随着财政裁量权的缩水而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政策引导下的同质化竞争,并伴随着财政压力的陡增,要素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被破坏。为了保障本地财源并培养新的税基,地方政府有动力扭曲要素市场价格,实现其税收利益,相比可贸易品部门,绝大部分服务业部门难以形成全国性市场,地方政府可以使用其行政权力在服务业等不可贸易品部门形成要素的“区域性的卖方市场”,进而扭曲要素资源的配置状态,降低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导致实际汇率贬值。“分税制”式的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地方财政利益,促使其更广泛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市场分割便是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产物之一。地方政府为了区域经济利益,通过制度性措施扭曲区域间的商品流通渠道,人为制造市场分割状态。这种以邻为壑的分割市场策略引致了地方政府间的分割市场竞争,使地方政府为满足本地经济利益而迟滞了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割市场在客观上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推升了省际间贸易成本,迫使部分企业选择出口以替代省际间的贸易,扭曲了中国企业的出口决策路径。本文的研究发现,分割市场从“分配效应”、“竞争效应”及“制度环境效应”的角度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在当前财政分权体制下,分割市场表现为各省保护区域内企业免于区域外企业的竞争,进而形成区域市场优势。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分配效应”的地域优势条件越充分,其越能够通过替代弹性影响区域内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实际汇率升值;国内市场分割使得国内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成本直接存在代差,且地方政府对区域内企业存在扭曲的补贴行为,通过“竞争效应”激励了出口行为,出口商品价格的降低提升了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力,通过收入效应使实际汇率升值;制度环境效应使得服务业承担更高的租金压力,从而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造成不可贸易品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价格上涨,即内部实际汇率升值。中国的财政分权体系,不仅是政府实现税收权益的工具,亦是平衡区域间利益关系、实现经济体高效率运作的重要手段。税收作为调控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可以通过干预税收征管、差异化企业实际税率等方式体现出来,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当政府实际税收努力程度低于税收带来的基础设施弹性占比时,即政府通过税收搭建的基础设施在不可贸易品部门带来了更高的基础设施产出弹性,则会提升不可贸易品部门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实际汇率贬值。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税收努力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效应,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提升会显著导致实际汇率贬值。随后通过更换税收努力指标及考虑内生性问题重新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样支持本文的结论。在对影响机制的考察中,税收努力通过相对劳动生产率渠道与居民消费渠道影响实际汇率。通过追溯政府税收努力的动机,发现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由度差异是导致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本文将财政分权背景下的政府行为具象化,取代了以往研究中将政府行为简化为财政收支的做法,系统阐述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实现了“政府什么行为正在发生”向“政府行为如何发生”的方向转变,构建了要素市场扭曲与实际汇率、分割产品市场与实际汇率、税收努力与实际汇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框架,系统诠释地方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关系。第二,本文阐述了“要素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解释了政府行为的相应动机。第三,本文提出了分割产品市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式是“分配效应”、“竞争效应”及“制度环境效应”,从居民家庭需求层面、企业层面及制度层面回答了为什么市场分割会带来价格扭曲及实际汇率的升值。第四,本文首次构建了包括政府税收努力行为的实际汇率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税收努力对实际汇率的两条传导渠道:相对劳动生产率与居民消费。尽管本文在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研究中提出了很多的创新点,但仍有不足之处。具体包括:第一,本文对财政分权背景下的政府行为研究仅仅局限于了政府对要素市场的扭曲、分割产品市场、税收努力等方面,但政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却远远不止于此;第二,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每节的实证检验的时间跨度稍有不同;第三,本文的研究局限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问题,对之前的相关问题并未讨论。

关键词:政府行为;内部实际汇率;要素市场扭曲;分割产品市场;税收努力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

2.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2.1.1 财政分权与公共产品

2.1.2 财政分权与市场分割

2.1.3 财政分权与财权事权错配

2.1.4 财政分权与土地财政

2.2 实际汇率理论

2.3 财政分权与实际汇率

2.3.1 财政分权、生产率与实际汇率

2.3.2 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实际汇率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3.1 中国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

3.1.1 “统收统支”阶段

3.1.2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阶段

3.1.3 “以收定支,五年不变”阶段

3.1.4 “收支下放、地区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阶段

3.1.5 “财政收支包干”阶段

3.1.6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

3.1.7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阶段

3.1.8 多形式“财政包干”阶段

3.1.9 “分税制”阶段

3.2 中国财政分权的测度

3.2.1 财政自由度

3.2.2 省级政府的收入分权

3.2.3 省级政府的支出分权

3.2.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权

3.3 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3.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

3.3.2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行为的界定与选择依据

3.3.3 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框架中晋升压力

3.3.3.1 扭曲要素市场与晋升压力

3.3.3.2 分割产品市场与晋升压力

3.3.3.3 税收努力与晋升压力

3.3.4 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框架中的财政压力

3.3.4.1 扭曲要素市场与财政压力

3.3.4.2 分割产品市场与财政压力

3.3.4.3 税收努力与财政压力

3.3.5 三种行为是地方政府行为本身还是行为结果

3.3.6 为什么不在同一框架中研究三种行为

3.4 地方政府行为与实际汇率的关系

3.5 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与政策目标冲突

3.6 本章小结

4.实际汇率定义、分类及测算

4.1 实际汇率的定义

4.2 外部实际汇率、可贸易品实际汇率与内部实际汇率

4.3 不同实际汇率测度方法及其内涵

4.3.1 权重构造的选择

4.3.1.1 国际清算银行的权重设定

4.3.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权重设定

4.3.1.3 国内学者的权重设定

4.3.2 指数的选择

4.3.2.1 消费者价格指数

4.3.2.2 批发价格指数

4.3.2.3 生产者价格指数

4.3.2.4 GDP平减指数

4.3.2.5 不同测算指标的差异

4.4 中国实际汇率及省际实际汇率的测算

4.4.1 外部实际汇率

4.4.2 外部实际汇率的稳健性验证

4.4.3 内部实际汇率的含义

4.4.4 中国分省内部实际汇率的测算

4.4.5 外部实际汇率与内部实际汇率的关系

4.4.6 为什么选择内部实际汇率

4.5 本章小结

5.扭曲要素市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

5.2.1 要素市场扭曲的定义

5.2.2 扭曲要素市场如何影响实际汇率:抑制了劳动生产率

5.2.2.1 地方政府信息优势破坏与劳动生产率

5.2.2.2 企业创新活动抑制与劳动生产率

5.3 经验研究设计、数据及指标度量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描述

5.3.2.1 被解释变量:实际汇率

5.3.2.2 解释变量:要素市场扭曲

5.3.2.3 中介变量:相对劳动生产率

5.3.2.4 控制变量

5.3.2.5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

5.4.1 基准模型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内生性问题

5.4.4 影响机制研究

5.5 本章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6.分割产品市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分割市场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原理

6.2.1 分配效应

6.2.2 竞争效应

6.2.3 制度环境效应

6.3 经验研究设计、数据及指标度量

6.3.1 模型设定

6.3.2 数据描述

6.3.2.1 被解释变量:实际汇率

6.3.2.2 分割市场程度

6.3.2.3 控制变量

6.3.2.4 描述性统计

6.4 实证分析

6.4.1 基准模型

6.4.2 稳健性检验

6.4.2.1 更换标准误

6.4.2.2 分区域研究

6.4.2.3 更换实际汇率变量(1)

6.4.2.4 更换实际汇率变量(2)

6.4.3 内生性问题

6.4.4 拓展研究:分割市场的来源

6.5 本章研究结论

6.6 本章小结

7.税收努力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模型

7.3 经验研究设计、数据及指标度量

7.3.1 模型设定

7.3.2 数据描述

7.3.2.1 被解释变量:实际汇率

7.3.2.2 解释变量:税收努力

7.3.2.3 控制变量

7.3.2.4 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

7.4.1 基准模型回归分析

7.4.2 稳健性检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1)

7.4.3 稳健性检验:替换核心被解释变量(2)

7.4.4 内生性问题

7.4.5 机制研究

7.4.5.1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际汇率的渠道

7.4.5.2 消费影响实际汇率的渠道

7.5 拓展研究

7.5.1 加入北京等直辖市样本的研究

7.5.2 政府税收努力差异的来源

7.6 本章研究结论

7.7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