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能力

2023-02-02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基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真正内涵[2]

2.1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 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作用, 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 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 才能体现“新”字。

2.2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是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不敢放手, 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 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第四, 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3 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要重视人的作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 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 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 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 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 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 那还有什么矛盾, 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 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 我想在一节课中, 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 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 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

2.4 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 要注意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 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用什么手段去体现, 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 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 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 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 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 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 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同样, 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 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 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3 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要求[3,4]

3.1 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首先, 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 学生的精力、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 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 创造性地设计高深教学活动, 并使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变成学生积极通用于学习, 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点。其次, 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富有弹性, 能随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促进师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共同发展。

3.2 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

首先,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 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指导、合作的前提。

其次, 教师要营造好课堂学习环境, 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指导、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对学生进步的掌握能力

教师能否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而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这是保持建设性课堂环境的关键, 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就要注重过程, 要长期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访谈、调查等及时捕捉信息, 迅速分析判断, 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弱项, 然后扬长促短, 帮助学生改变弱项, 促成进步态势。

3.4 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能力

首先, 一个有反思意识的教师, 会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诊断教学中自己的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策略, 选择出适合自己特长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 进而运用策略, 规划出自己的发展目标,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其次是反思学生的学。一般主要应从教学效果的状态来反思;一是反思学生本节课是否学得轻松、自主。二是反思学生本节课有没有学、有没有学会。即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这样才能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教育支持, 真正营造出持续发展的环境。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在信息化时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有利前提和可靠保障之一。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全面能当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力的提高。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 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应与当地的教育水平, 学生的初始能力相适应, 力求教育着眼与实际, 应用于实际, 服务于实际。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目的[5]。

摘要: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 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 对教师应怎样改变传统角色和教师扮演的多重角色进行分析, 阐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E B/O L].2008-05-13.

[2] 晓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EB/OL].2006-08-11

[3] 曼燕霞, 刘敏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2:90~93.

[4] 郑珠, 侯友.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0:51~54

[5] 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HoneywellPKS系统在煤化工管控一体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下一篇:对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