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少数民族

2022-07-16

第一篇:汉语教学少数民族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质量

摘要:对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更上新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汉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然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因素有很多种,在汉语教学中,要注意发挥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少数民族的发展,需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必须要学好汉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了解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加快发展。当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在藏区,汉语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但是,掌握一门语言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博大精深的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该如何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兴趣,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加强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方面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要以健康、阳光的面貌面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情感传输给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索,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从教学一线开始入手,切切实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且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让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同时,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对症下药。同时,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对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现范的汉字,真正结合汉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教学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三、抓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要培养合格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合格。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首先汉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要始终以提高汉语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的指导思想,组织广大中小学汉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中短期培训班,提高教师自身的汉语知识和综合素质。

四、抓教师考核是保障

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要实现教学质量考核的科学、真实,使考核结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加大对汉语教师的考核力度,在普通话达标的基础上做到每学期向学生征求意见,组织汉语教师进行专业基础的知识考试,督促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汉语教学奖惩措施,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以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考核。对综合考核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缺乏责任心的给予处罚,逐步取缔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传统做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教师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积极性的活动,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文艺比赛、汉语征文比赛、汉字书法比赛,以及开展“汉语日”活动,学校设立“汉语角”等,鼓励学生加强汉语口语对话。

此外,各中小学校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在内地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或有关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内地发达地区的生活、文化、交通、教育和工业等情况。尤其是通过科技致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汉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在清楚认识汉语教育这一重要性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汉语教育、认真总结经验,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争取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做的更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

第二篇: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

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法果小学 李燚

摘要:本文叙述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家长的观念,教师的素养以及学生的基础等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给予一些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有所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拼音教学现状措施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识字,阅读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阶段拼音教学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在少数民族地区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目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家长的观念、教师的素养、学生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拼音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资源匮乏,一直处于教师加课本的模式,无法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是少数民族教师或者本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普通话水平不高,多数未经过高等教育或中等师范教育,有的甚至是非师范毕业。少数民族教师受母语的影响比较深,发音经常出现偏差现象,带有民族口音或本地口音。

(三)农村家长思想观念淡薄,学生课后辅导困难。在现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和“读书无用”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纷纷外

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很多老人都不识字,有的识字也不识拼音,完全不给予孩子辅导,他们也辅导不了,这样就成了“课后盲区”,也就是课后家庭辅导很少,甚至没有。

(四)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生在入学前语言基本定式在母语,而且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学前教育。上学来学汉语,对于他们来说等于是学习一门外语,他们根本听不懂。学生发音受母语的影响比较深,个别音发音经常出现偏差现象,带有浓厚民族口音。比如我所在的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的学生们经常出现平舌和翘舌不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不分,彝族学生把油(yóu)读成(yó),把药(yào)读成(yóu), 球(qiù)音发音不清晰带有彝族口音,汉语里面没有此音。苗族学生把球(qiù)误读为qué,润(rùn)误读为ruì,芬(fēn)和fēi混淆,壮族学生主要是送气音和不送气混淆,在文山州丘北县壮族的“沙支”语系中就没有送气音,壮族学生很难掌握送气的几个声母。

二、应对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是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说普通话的平台,营造一个学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在学校里,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都用普通话,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环境,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二是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善于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增强教学训练的广度,让学生充分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插图

教材在形象性和趣味性上作了充分而巧妙的设计,教材汉语

拼音部分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教学单韵母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小女孩在干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在进一步示范正音,让学生观察口形,然后编顺口溜:嘴巴张大aaa。接着,启发学生观察小女孩的头部:“小姑娘,圆圆的脸,扎着小辫子,像什么呀?”学生会惊喜的发现a的半圆就像小姑娘的头。通过观察和老师的示范发音,既帮助学生识记了字形,又使抽象的符号形象化。长此以往,学生看了图就能感知图意与字母的关系,既提高了拼音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应用多媒体资源弥补教师发音不规范的缺陷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规范发音,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音环境。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的范读就能弥补教师发音不规范的缺陷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规范发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拼音、课文范读不间断的让学生跟读、练读,让学生处于标准的发音环境当中,加快语言同化速度,学生的发音就会很纯正,这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利的。远程教育资源里把字母的音和形形象结合制作成动画,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很快就能把字母的音,字母的形记住,通过动画演示书写笔顺,学生能很快记住字母的书写笔顺。

3、自制拼音图卡、教具

在农村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和学校资金问题,教师就得自制一些教具。把拼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让死的书本“动起来”。如b、p、m、f和a、o、u相拼时,用挂历制作活动教具,一边是声母,一边是韵母,翻动卡片让学生拼读。这样直观形象,学生兴趣盎然,接受起来就很快了。

三、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学语言儿童化,使学生感到亲切而又贴切。如教学“J”在四线格中的书写位置时,可以说:“拼音家族中,J最淘气,他身子在二楼,把头伸到三楼,把脚勾到一楼。”这样学生就能形象的记住J的书写格式。

2、根据字母的特点编小故事、顺口溜、儿歌帮助儿童记忆。如四声标调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爬上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借此来读准四声。对于农村的孩子上坡、下坡这样的比方,他们非常容易接受。

再如教学“jqx ”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的两点要省略,这个跟学生说着容易,但是要熟练掌握却比较难。学生往往不是把“ju”“qu”“xu”中的“ü”读成“u”,就是把“ju”“qu”“xu”写成“qü”“jü”“xü”。

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时,可以编一些小故事突破难点如:j q x 和小鱼(ü)是好朋友,一天啊j q x 和小鱼(ü)一起做游戏,小鱼(ü)忙着做游戏,连泡泡都忘了吹,所以ü碰到j q x 上面两点就不见了。然后接着可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这一规则如:j、q、x、小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他们和ü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小 ü见了j q x ,去掉两点还读ü。

3、精心设计、反复练习使学生充分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学习拼音知识。

一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型猜韵母,根据音节才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是是根据地区实际,抓住地区、民族发音的特点和字母发音特点、发音规律,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引导学生读准语音,

让学生在对比中练习,练习时个别音教师可以加以夸张发音如:教学in和ing时教师发ing时可以用夸张的声音读出后鼻韵母ing把后鼻音ng尽量拉长让学生区别开in。

这里所说反复练习,不是在较长时间作连续不断的机械性练习,而是以教师为指导,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特别要以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猜一猜(看口型猜韵母,根据音节才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人人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注重课堂消化,全面提高学生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回家辅导比较困难,就得特别注意课堂消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在每天上新课之前,都应该进行必要的复习,然后才是新课的学习。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家没有父母的很好的辅导,作业应该在课堂中完成,家庭作业也应该少布置,如果布置也就是让他们回去书写字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桌的两个同学在老师的知道下,让他们相互指认,相互拼读让他们从小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能力。

五、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1、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方音和标准音的区别。比如文山州丘北县的树皮乡存在的区别是,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方言里大部分是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方言里大部分是后鼻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以区别,提醒学生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区分他们之间发音的不同。

2、学校应给予教师培训的机会,教师也应主动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十七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

统。”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跨越时空阻隔,为少数民族地区送去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培训指导,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交通不便,经费不足,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能像城市教师一样享受优质培训资源,接受高水平指导,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特殊优势,进行优质的资源共享,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的培训小学教师。因此,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应提供教师这样的培训机会。教师也可以以远程教育来提升自己,提高学历。主动去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

总之,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识字,阅读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目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家长的观念、教师的素养、学生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年龄特征,就可以使初入学儿童爱学、学好汉语拼音,为识汉字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儿童提早踏上知识的宝塔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学武文山教育205期35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水平》

【2】张砾月 云南教育2010年9月上旬第25期19页《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3】陈拉宝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王丽媛 《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http:///zjcxedu/documents/200425113736/cxjywlb/7/xkxh/fed82

第三篇: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1-01-09 | 浏览(416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买鲁达·艾克拉木

1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1.1 教材编写及选材的不合理

语言学习要注重实用,听、说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其他,故教学教材不宜单调,死板或脱离实际生活,这样语言不仅不能用来交流,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汉语、维语本就属于不同语言体系,学习起来本就困难,若再脱离实际,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会更加困难,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2 教学结构不合理

现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不分轻重,将汉语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教学效率低,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以汉语语法为例,过分重视语法而忽视学生对语言听、说的实践练习,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汉语多年后听力及交流方面仍存在大量缺陷。例如:李清照诗句中“凄凄惨惨戚戚”以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是名词排列, 并无语法迹象。若用语法解释恐怕是很行不通的,但这些句子又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其深远的意境,悠长的韵味,是无法用语法知识破译的。这些都是汉语语言的凝练,是汉语语言意象化的表现,汉语语言注重的是对汉语语意的体会、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

1.3 汉语言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绝大部分地区为民族老师教学,新疆也不例外。民族老师精通自己的母语,能把汉语用很确切的用母语解释、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但有些民族老师本身汉语水平有限,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自然也就不能将原滋原味的汉语讲解给学生了。这样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就会存在一些语言文化的缺陷,一些发音的错误。

1.4 教学方式的不足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吸收英语教学的教训,不能只做“旱鸭子”,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师生语音的互动。采用课堂汉语为主,母语为辅,要尽量开口说,但一些老师多数都采用母语来解答学生问题,浪费了一个语言互动的机会。

此外,教学手段及辅助工具应用不当或应用不足,也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让学生从最新信息中了解掌握汉语的使用场合以及氛围。

2 改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师资力量水平

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 主要通过(1)对在职教师汉语水平的再培训,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实力。(2)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了解汉语文化的意境,增强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授汉语语言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另一方面实施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民族学生授课,注重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此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兼通。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书面语言,而在具体事理如描绘景,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2.2 教学结构的改善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与学都要抓重点,而不是全部灌输,对于音节一定要一次性通过,即第一次教授时就要求学生准确发音,一旦一次发音不准,以后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学习具有惯性式“原始记忆”第一次错,一旦形成惯性想改都改不了;对于语法,不宜讲过多,过繁,讲的太多反而会扰乱学生对语法的记忆,以前掌握的都可能变的模糊不清。语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写作中常用语法知识讲通即可,也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精要好懂, 让学生学后有实际用处;对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区别法即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字形的不同来加以记忆。此外,教学结构的考核也是需要改革的一个重点“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对老师及学生的考核力度都有加强,充分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得考核结果能够切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结合考核成绩对教学考核成绩好的老师给予奖励, 对考核结果不好的或对于学生缺乏责任的老师要给以处罚,这样有奖有罚才能提高教师间的竞争,使老师们更积极有效的投身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中去。

2.3 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教材选材合理的基础上, 再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最现实、最实用的汉语生活语言带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汉语语言方式灵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语言环境性,不同场合、环境都可能造成语意的变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中如身临其境般的亲自体验汉语言的应用。例如:充分利用语言学习资源,在新疆地区汉族人数几乎占半,这给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新疆的不少学校都是汉民同校、同宿,所以同学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进民族同学汉语言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采用民汉同宿、同习,促进民汉学生的语言交流,以实践来提高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

2.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性、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学习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 还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利用这些技能自主学习,为适应这个“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其阅读习惯及写作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在惯性阅读中让学生逐渐摸清汉语语言的规律,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还要大力倡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汉语语言的学习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学空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 如何将上述措施实施到位

上述所讲几个方面的措施追根究底都与汉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具体措施的实施也离不开对汉文化的熟悉掌握。

3.1 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兴趣学下去

这首先需要老师对汉文化的熟悉了解。在汉语里,不同的语序往往代表不同的结构、意义。如“人好”(主谓短语),“好人”(偏正短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人们往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安排语序,如“怕辣不”这三个词有以下三种语序:“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巧换语序又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意义,真可谓变换语序,妙趣横生,课堂气氛也就随之而来了。

3.2 传授学生汉文化知识让他们深刻理解语言内涵

向学生传授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比如: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在其散文《背影》中之所以把父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因为借用了扬州特定的“买橘”这一习惯,扬州人把“走运”也说成“走局”,由于“局”与“橘”谐音,所以给朋友送行时,送橘也就是希望别人走运。朱自清的父亲失业赋闲,在老母病逝的惨淡境遇中,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临别买橘,除了关心儿子路上口渴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希望儿子走运。如果我们不了解“买橘”这一特定文化习俗,那么我们对朱自清的父亲给儿子买橘这件事只能理解到表层。可见,在汉语的运用中,汉文化始终在起作用。

3.3 创造语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平台

在汉语教学中,一是要创设语言环境,二是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创造语言环境时,也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结合。如:给学生安排任务,结合购物、问询、采访、调查等日常话题进行对话,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去交流、去表达。例如:“某某不是吃干饭的”如按字面上意思理解与真正内涵并不一致, 而放到其具体语境中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

以上各个方面都与教师素质及对汉语文化背景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因此对相应,教师及其相应教学措施的要求也比较高,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一套扎实系统的汉语理论知识, 同时汉语语言的实践性也必须结合起来各种教学手段表现出来,这是汉语语言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样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区,使用多种语言文字。汉语是各民族之间最通用的语言。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课是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主课之一,在整个民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指导汉语教学的教学、考核评估,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促进整个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现根据《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和《中国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以及词汇、汉字、语法等级大纲,参照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特制定本大纲,作为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安排、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估检查的依据。

一、教学的性质

汉语课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教学原则、规律和特点有不同于母语教学的特殊性;作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课程之一,它又是整个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环,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服务。

二、教学的对象

汉语课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民族的、正在用本民族语学习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汉语课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要求达到的标准也不相同。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高中毕业时达到“民汉兼通”,即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般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写的能力,使他们能较自由地用汉语交流信息。同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和语言学习习惯。

四、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汉语课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由于各地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入学前汉语的能力不同,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 各阶段的教学要求如下: 小学阶段 A、基本要求

小学毕业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初等一级标准。具体要求为: 话题内容: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有限的学习活动和简单的社会交际。

语言范围: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级汉字800个;复用式掌握甲级词1000个,领会式掌握乙级词300个;甲级语法129项、点。 语言能力:具有初步的读、听、说、写能力。 (1)阅读能力

能够认读和理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介绍个人、家庭情况)、简单的社会交际(如问候、感谢)和有限的学习需要(如课堂活动)范围内的甲级词1000个、乙级词300个、甲级语法129项、点及其所涉及的全部甲级汉字800个。

能够阅读简单的记叙文,其内容同课文类似,长度为300字左右,无关键性生词和新语法点,阅读速度不低于100字/分钟,理解准确率为90%以上(即理解主要内容和细节);阅读含1%生词、无关键性新语法点的同类短文时,速度不低于80字/分钟,理解准确率为80%以上。

能够基本看懂一般的便条、通知、简单的表格和常见的时间表等。 (2)听的能力

听力能应付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介绍个人、家庭情况)、简单的社会交际(如问候、感谢)和有限的学习需要(如课堂活动)。

听力所涉及的语言范围为甲级词1000个、乙级词300个和甲级语法129项、点。 在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用速度较慢的普通话所作的简单讲解;能够听懂不含生词和新语法点、同课文内容类似的材料,其长度为200字左右,语速不低于160字/分钟;可以基本听懂含1%非关键性词、无关键性新语法点、与课文内容接近、篇幅大体相同的材料。

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听懂用普通话所作的语速不低于150字/分钟、内容熟悉的简短交口问答和已学过的语句。 (3)说的能力

能应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社会交际和有限的学习需要。

说所涉及的语言范围为甲级词1000个、乙级词300个和甲级语法129项、点。

在课堂上,能够回答老师的提问,提出自己的问题;对300字左右、话题熟悉的材料听后能够复述大意;可以进行较长的连续对话,话题同课文内容相似。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接近正常,语句连贯。

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就上述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的回答和陈述,具有初步的会话能力。所说的话多为简单句型以及由简单句型连成的语段,语速较慢。 (4)写的能力

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社会交际和有限的学习需要范围内的甲级词1000个、乙级词300个、甲级语法129项、点及其所涉及的全部甲级汉字800个的85%以上。笔画均匀,笔顺基本正确,并且能够辨认这些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

能够听写已学过的字、词、句以及由此组成的简短语段,速度一般不低于10字/分钟,汉字准确为90%以上。汉字抄写速度不低于15字/分钟。 B、较高要求

小学毕业时达到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初等二级标准,相当于汉语水平考试初等的C级(三级)。其他具体要求同初中阶段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安排

1、少数民族学校的汉语课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时数应不少于560学时,每周4学时;初中阶段应不少于510学时,每周5学时;高中阶段应不少于450学时,每周5学时。中小学阶段汉语课程总授课时必须保证在1500学时以上(以上均不包括复习考试时间)。

2、教学进度和工作量的安排和核定,必须依照课时计划执行。上述课时规定为基本授课时数。所余部分课时作为实施汉语课程教学的机动课时,用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应按课时计划用满,不得挪作他用。

3、各地要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执行课时计划,要如期完成各阶段的教学任务,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标准。

六、教学评估与考核

1、目的

教学评估与考核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学评估与考核既是为了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同时也为了考察老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

2、内容

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包括汉语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以及轻声、儿化,甲乙丙三级汉字2205个,甲乙丙三级词5253个,甲乙丙级语法652项、点,要求学生对上述语言基本知识有较为熟练的运用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一般性读、听、说、写的综合能力,考核学生在就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所应具备的语言能力。

教学评估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研组组织进行。评估的内容以本大纲为基准,既可全面评估,也可只就某一方面进行评估(如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等)。

3、方法

学习考核可采用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两种方式。平时以口头测试为主,每一个学期结束时可采用书面测试的方式,考试的命题应以所学课本内容为基本依据。每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必须根据该阶段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模仿汉语水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作全面测试。高中阶段结束后,直接参加汉语水平考试。

七、教学的基本原则

汉语教学除遵循各个学科所共有的教学原则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为汉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自己大量语言实践的结果。课堂应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汉语学习、训练和交际。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和检查学生的语言实践,解难答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要靠教师来组织安排和指导,学习的结果也要由教师来检测,同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由教师来解答。

2、淡化知识讲解,突出能力培养。

汉语学习不能不学汉语知识,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一定的词量和熟练的词汇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但是汉语知识的掌握不是汉语学习的目的,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能力。而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大量读听说写的实践才能获得。所以,汉语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要安排大量的读听说写的训练和交际训练。 汉语知识的教学也不应孤立地进行,要淡化知识讲解,知识教学要结合到语言能力的训练中进行,要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来逐渐了解掌握这些语言知识。

3、课堂教学要严格控制学生母语的使用。

课堂教学讲解要以汉语为主,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学生的母语。尽可能营造一个汉语实际交际的环境。

4、以篇章为中心进行教学。

具体来说是以课文为整体进行教学。由课文所提供的话题和背景,来确定语言的语体、风格,确定叙述的段落层次和具体的句子组织,避免脱离语境孤立地学习句子,培养学生整体地、得体地汉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

汉语学习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是很难完成的,必须配以大量的课外学习,扩大学生接触和运用汉语的机会。

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如看汉语电影、电视,讲故事,读报纸和课外读物,唱歌、朗诵,表演汉语节目,与汉族学生交朋友,与汉族班共同举办活动等形式。

6、坚持分类要求和阶段侧重。

由于全疆各地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坚持分类要求。各校可以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照本大纲的各个级别的要求分别确定自己的教学要求,但一般来说,各个级别都不能低于该级别的最低要求。对于已达到基本要求而且学有余力的,各校应努力为他们开设高一级汉语课程,使其达到较高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

阶段侧重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读听说写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不一样。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侧重于听说和读的教学;在初中阶段侧重于读和听说的教学,在高中阶段是读、听、说与写全面发展,侧重于读和写。在四项语言能力中,读的能力最重要,要求最高,是第一层次的。第二层次是听、说能力。相对来说写的能力最难培养,所以要求低一些,是第三层次。

7、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语言学习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汉语教学,这些都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

汉语课程标准

(第三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编写说明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应该改为《全目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呢?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现就这些问题作个编写说明。

名称的变化.标志着汉语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卖l变化。教学大纲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系统地规定本学科必须教授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则站在新课程观的角度,提出汉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涉及教学内容,而且涉及到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对教师、学生、课本、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着眼于来来少数民族公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汉语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少数民族新一代,在国家的汉语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少数民族公民在汉语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汉语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汉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另外,对教科书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问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汉语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汉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具体的说明,便于教科书编写

二、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 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尤翌重专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此次汉语课程改革,力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的标准.强调汉语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_与发辰的价值,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整合。这就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突出学科特点。强调语言能力培养,重视实际应用

此次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小学教育阶段汉语课程的性质和时代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确定新时期汉语课程必须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应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作为培养的重点,鼓励学生实际应用。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自始至终注重突出学科特点,强调语言能力培养,重视实际应用。要求做到:1.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2.准确把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力求做到所规定目标能够符合大多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实际水平。3.汉语课程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制定和实施汉语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个要求,要贯穿于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命题的全过程。4.强调语言能力培养,重在实际应用。为此,在“阶段目标”中,把“口语交际”调整到“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等几个板块的前面.后面又增加了“应用学习”的板块,目的是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加强语言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重视应用。

四、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课程标准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比如,课程标准在实施评价时提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改变考试评价的单一方式。提倡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让周围人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加强形成性评价时指出,注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争结果的资料,诸如学生平时表现和成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等;重视定性评价时指出。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加强对教师汉语教学的评价,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教师能否更新知识结构,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目标和内容,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精心培植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研究和正确把握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根据不同课文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等。应从以上诸多因素,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五、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教师 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闻

课程标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科书、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科书、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

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科书编写、教学和学业评价留有一定的空间。

由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学生在汉语基本素养方面应达到的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科书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出详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所以,它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教学大纲是以知识序列为主,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教科书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同。比如,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300---18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3000—4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初中阶段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28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5000--6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高中阶段累计认/2,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3000个以上,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7000--8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至于小学阶段学多少,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各学多少,都不做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时同内达到标准即可。

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有利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用学习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弄口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实施建议部分.内涵比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丰富得多,包括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考核与评价等。 ‘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1)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2)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5)

一、总目标„„„„„„„„„„„„„„„„„„„„(5)

二、阶段目标„„„„„„„„„„„„„„„„„„„(6)

小学阶段„„„„„„„„„„„„„„„„„„„(6)

初中阶段„„„„„„„„„„„„„„„„„„„(8)

高中阶段„„„„„„„„„„„„„„„··„„·(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4)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14)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5)

三、教学建议„„„„„„„„„„„„„„„„„„(16)

四、评价建议„„„„„„„„„„„„„„„„„„(21)

附 录

一、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暂缺)

二、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暂缺)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汉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应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发挥积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土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毋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中小学阶段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应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1:3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要切实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年龄特点等实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El常生活中,都能学习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养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

汉语课程还应注重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重视综合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受到第一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应将汉语与第一语言在文字的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适当进行比较,以便帮助学生及时排除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汉语课程应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B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评价有

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应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查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而又丰富的学习领域,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课外阅读为主,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可以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还可以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小组,拓宽学习渠道,创设运用氛围。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级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

3.阶段目标分别从“口语交际"(小学阶段为“听力"和“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小学阶段为“写话”,初中阶段为“习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用学习”的要求,以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实际应用。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增加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发展汉语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和发展汉语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4.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

5.学会汉语拼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能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能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二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理解、把握主要内容,捕捉所需信

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学会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适量古诗文,能理解大概内容。 7.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学习常用句式、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闯、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8.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能根据El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要求做到: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养成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

(一)听力

1.努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汉语,能认真听,认真记,注意力集中。 2.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听别人讲汉语,锻炼听的能力。

3.听别人讲汉语,努力听懂大致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或讲话的.中心意思。 4.用汉语交谈时,能边听边与人交流。 (二)口语表达

1.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敢于开口,善于模仿,多说汉语,在说汉语的场合,尽量用汉语进行交流。

2.学说日常用语,用词尽可能准确,表达基本正确。 3.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三)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常用汉字和词语产生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2.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13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3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话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比较熟练地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规范、整洁,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比较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词语,学说普通话。注意辨别和熟记所学汉字的声调,了解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语音上的区别。 5.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四)阅读

1.学习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能借助民族语言文字的对照帮助,或借助字典、词典和日常积累,基本理解课文生词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词句的意思。. 5.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随课文学习汉语常用句式,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注意辨别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7.诵读浅易儿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初步领会儿歌的内容。

8.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ml叹-,l-、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旬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

10.努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与同学交流谋辫读物潮其他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五)写话

1.能围绕某个话题,乐于用自己学过的汉语字词和常用句式写一段话。愿意将自己写的话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 2.模仿或练习写一二百字的语段。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出来。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清楚、连贯,语句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

3.尝试在写话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写日记、留言条、请展条、通知等,尝试甩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四年级以后,课内写话每学年不少予20次。 (六)应用学习

1.能围绕学习和生话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外阅读或与他人交谈,共同讨论。 . 2.结合汉语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有条件的地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汉语实践活动。在话动中,尝试用汉语思维和交流。

初中阶段

(一)口语交际

1.听入说话认真耐心,理解其大意,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2.具有较好的会话能力,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有一定条理。5.用汉语交谈时,语音和语序基本得当。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二)识字与写字

1.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25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6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5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2.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用硬笔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三)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扩大知识面。

3.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阅读程度适宜的文章.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4.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学习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能基本辨清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以及使用词语方面的区别。 5.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顿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和括号的用法。 ’

6.诵读浅易诗文,大致理解作品的内容。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以上。

7.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

(四)习作

1.懂得习作是为了用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

2.学习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的语言材料,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 3.学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完警,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4·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信和常见的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申请书等。

5·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6·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20次,有一定速度,60分钟完成300字 (五)应用学习

1.学习利用书店、图书馆、影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语言材料,尝试写简单的学习笔记。

2.学习策划简单的汉语实践活动,学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 .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组织讨论或演讲,能用.自己的话发表看法或感受。

4.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

高中阶段

.. 1.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并借助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2.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词语和常用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根据需要调整内容和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音准确,语句通顺;复述转述,完整准确,把握要点。就适当的话题,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进行一般性辩论、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阅读

1.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识字量,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并能在1:3语交际、阅读和作文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

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性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阅读记叙文,了解事件概况,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弄清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8.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9.诵读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以上。

10.能利用书店、图书馆j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语言材料。

11.扩大阅读面,学会制订阅读计划,课外阅读书报杂志上的文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三)作文

1.作文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2.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主要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乐于用文字表达。 3.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不少于500字。能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

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5.具有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平时能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列提纲.起草稿.完成作文。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章通顺。能与他人交流作文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7.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20次,每篇字数不少于500字,60分钟完成。 (四)应用学习

1.能自主拓宽学习汉语的渠道,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表达和交流中,从语音、语序和关联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能辨清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提高交际能力。„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报告或总结。„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观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l·教科书编写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编排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教科书内容,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保证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再现率,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3·教科书编写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4·教科书应采用自编和选编相结合的形式编写,以适应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防止照搬普通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小学教科书应以自编为主。自编课文应适合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听说读写要合理安排,不同学习阶段各有侧重,语言文字要浅易、规范;选

编课文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语言文字应朴实、规范,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5·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知识应少而精,结合语言实际运用适当安排;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型力求多样化,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

6·教科书既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又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既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又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要具有针对性;既照顾大范围使用的要,又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要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理安排基本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的需要,

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用.重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体现第二语言课程编写的特色和设计的创新,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汉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书店、图书馆、展览馆、壁报、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汉语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汉语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

4.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

汉语教学建该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功能,是指汉语教学应以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提供恰当的范例,使学生积极参与汉语学习、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功能。结构.是指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如学习和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和笔画笔顺规则,学习和了解汉语的表达习惯等。因为语言结构本身既符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感到得心应手,也可以借此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汉语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知识的传授,应结合语言实际运用恰当安排,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文化,是指汉语教学也要兼顾文化。既适当提供汉语文化和正确的交际行为,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汉语准确、流利地介绍和说明其他民族文化,能做简单的文化对比,增强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随着年级的提高,教科书的文化内涵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汉语教学要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应做到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小学阶段要从学习汉语拼音人手,以训练听力栅识字写字为主,逐步向阅读过渡;初中阶段应以词语教学和阅读训练为主,兼顾听说训练;高中阶段应以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为主,兼顾口语交际训练。 (四)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汉语的综合应用

努力改进汉语的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应用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综合应用汉语的氛围。

(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与汉语基本素养的培养、汉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些内容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六)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具体建议

1.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从小学阶段一开始,就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应鼓励学生敢说、多说、说好;对学到的常用句式能够举一反三,大胆地应用于日常说话和交际之中。平时也要充分重视听话和说话调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中,注意纠正学生因受第一语言习惯或汉语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方面的问题。 2.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包括“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工具书的习惯。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正确拼读,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学生加授汉语,开始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小学和初中阶段)内,都有可能用第一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思维.这是一般规律。许多少数民族(如蒙、藏、维、哈、朝鲜和柯尔柯孜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是不分声调的,这一点和汉字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是难以掌握汉字的声调,尤其是二声和三声;难题之二,是感到汉字难写。基于这些情况,在教学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汉字的声调.弄清四个声调的区别。要使学生懂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有它的声调。有些汉字具有几个声调,不同声调表达不同的意思。只有读准记住所学汉字的声调。才能正确掌握汉字的读音,会说标准的普通话。汉字是方块字,其笔顺规则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拼写规则是不相同的。写汉字,一定要按照笔顺规则写,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好。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克服这些难点,积极地学习汉字。 3.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信息、了解社会、发展思维、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课文片段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语言积累和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课文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在表达和交流中能够学以致用;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更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4.关于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浅易古代诗文。诵读古诗文要适量,难易适度,只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概内容,注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 5.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汉语基本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小学阶段从写话人手,初中阶段练习习作,逐步向高中阶段的作文过渡,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自信心。

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作文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为学生自主书面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己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作文讲评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会作文:要肯定成绩,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加鼓励。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 6.关于应用学习

应用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汉语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也是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汉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开展跨领域学习。

应用学习应偏重于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操作.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和交际·注意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和策划.用汉语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学习和形成过程。

四、评价建议

(一)重视汉语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汉语课程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控。

汉语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汉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改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应发挥汉语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汉语学习水平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汉语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周围.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馈,平时测验等。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日常表现,取得的点滴成果,都应以肯定、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指评价结果用等级或评语表示;定量评价是指评价结果用分数表示。汉语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受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该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成绩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试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加强对教师汉语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汉语教学的评价,不能单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汉语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精心培植每个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自信心,要加强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和指导,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汉语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探索的基础上,经常获取反馈信息,总结和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才能与课程改革一同进步。教师应善于钻研教科书,勤于吸收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应注重以上诸多因素。应建立以汉语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机制。

(四)突出汉语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应用

汉语课程评价要注意口语交际(小学阶段为“听力”和“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和应用学习等几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汉语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应用,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阿阶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五)各地学校结合实际.可以利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是一个科学的汉语水平评价工具,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 MHK的

一、

二、三级,分别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目标相接近。各级学校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可以利用 MHK这一评价工具,检验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具体建议 1.口语交际

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包括听力和口语表达,评价重点是关注学生日常参与听话和说话训练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认真倾听、敢于用所学汉语表达自己想法、说话有礼貌等好习惯。

初中和高中阶段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和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话题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识字与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第一语言表达习惯和方言的影响等情况,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常用字词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常用字词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能力。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3.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垒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娄点概括、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主要是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主要是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阅读浅易古诗文,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大概理解诗文内容。古诗文不作为考试内容。

语法学习的评价。 .

评价语法学习,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能否正确运用于语言的情况。语法和修辞知识不进行系统讲授,不作为考试内容。 4.作文

第五篇: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树立课程意识论文

[摘要] 从沿用已久的“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从课程论层面讲,它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应该树立课程意识,并着眼于从课程建构的角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启示。[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本华. 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2]吕必松.序言[A].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议新闻稿格式范下一篇:红岩第六章读后感